自然辩证法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27
key《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第一讲:导论1.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定义: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
作用: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
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基本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学科性质:⑴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2)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自然界往往要等候辩证法很久”,而所谓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的这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人类认识上的反映,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4)“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辩证法都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什么是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什么是自然界?[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一、自然观的分类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分类的思想方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
自然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基本要素:观念/行为模式。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2)哲学的自然观:自公元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第一讲:导论(1学时)讲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思考题:1.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基本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包括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观、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
一、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科学的说明。
二、科学技术工程观:科学技术工程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三、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工程活动中的普遍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学科技术的研究方法作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工程中的系统方法论、基本系统方法、综合集成方法等新学科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学科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四、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四者的协调发展。
⾃然辩证法讲义恩格斯:《⾃然辩证法》(⾃然界和社会)——《劳动在从猿到⼈的转变中的作⽤》(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集》第9卷,⼈民出版社2009年版)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切财富的源泉。
其实,劳动和⾃然界在⼀起才是⼀切财富的源泉,⾃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但是劳动的作⽤还远不⽌此。
劳动是整个⼈类⽣活的第⼀个基本条件,⽽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本⾝。
在⼏⼗万年以前,地质学,第三纪的地质时代,热带,类⼈猿的种属,⼈的祖先直⽴⾏⾛,迈出了从猿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步。
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的出现⼜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这种发展⼀⽅⾯便获得了强有⼒的推动⼒,另⼀⽅⾯⼜获得了更加确定的⽅向。
⾷物多样化在⼈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
(这也是⼈的⽣存能⼒的表现,智⼒和适应能⼒远远⾼于其他⼀切猿种。
)正如⼈学会吃⼀切可以吃的东西⼀样,⼈也学会了在任何⽓候下⽣活。
动物、打猎、畜牧、农业、原始宗教…⼈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定⽬标为取向的⾏为特征。
(第558页)⼀句话,动物仅仅利⽤外部⾃然界,简单地通过⾃⾝的存在在⾃然界中引起变化;⽽⼈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然界为⾃⼰的⽬的服务,来⽀配⾃然界。
这便是⼈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造成这⼀差别的⼜是劳动。
(第559页)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类对⾃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然界都对我们进⾏报复。
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消除了。
…因此我们每⾛⼀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配⾃然界,决不像站在⾃然界之外的⼈似的去⽀配⾃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和头脑都是属于⾃然界和存在于⾃然界之中的;…我们对⾃然界的整个⽀配作⽤,就在于我们⽐其他⼀切⽣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然规律。
自然辩证法
内容设置
⏹第一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二部分、科学哲学: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三部分、科学史: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部分、科学社会学: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五部分、科学进入中国:西方科学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文化涵义。
⏹第六部分、当代中国科学:中国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
授课计划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
⏹第二讲、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讲、科学发展的历程
⏹第四讲、科学的社会学特征
⏹第五讲、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
⏹第六讲、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
⏹第七讲、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
⏹第八讲、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