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缓冲溶液
- 格式:ppt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9
《化学》电子教案【教学进程】引入:生物体内细胞的生长和活动需要一定的pH,体内pH环境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与代谢有关的酸碱解离平衡移动,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细胞的活性。
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以及食入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人体内的体液对外来的酸碱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保持恒定,避免造成酸中毒或碱中毒。
如果人的肌体发生某些疾病,代谢过程发生障碍,体内积蓄的酸或碱过多,超越了人体体液的缓冲能力时,血液的pH就会发生变化,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哪些溶液能起到对酸碱的缓冲作用?这种溶液的组成如何?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本节我们来学习。
板书:第四节缓冲溶液一、缓冲溶液的组成演示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和由体积比为1:1的0.1mol/L CH3COOH与0.1 mol/L CH3COONa组成的混合液,用精密pH试纸分别测它们的pH。
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0.2 mol/L的HCl溶液,再用精密pH试纸分别测它们的pH,观察两支试管中溶液的pH是否有变化。
现象:蒸馏水中滴加HCl溶液后,它的pH由7降至4 (或比4更小),变化很大。
而向由CH3COOH与 CH3COONa组成的混合液中滴加HCl溶液后,它的pH基本不变,保持在4.7左右。
演示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0.1 mol/L CH3COOH溶液和0.1 mol/LCH3COONa溶液,摇动使之充分混合。
取少量混合液到另一支试管中,用蒸馏水稀释大约10倍。
用精密pH试纸分别测它们的pH,观察两支试管中溶液的pH是否有变化。
现象:CH3COOH与 CH3COONa组成的混合液,将其浓度稀释10倍后,它的pH也基本不变,保持在4.7左右。
讲解:在水中加入少量酸或碱,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和pH马上就会发生显著变化,但在某些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不因加入少量的酸或碱及溶液的稀释而起显著变化,即溶液的pH基本不受少量外来的酸、碱或稀释影响。
《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建桥学院护理系2011年建桥护理护理系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主要面向护理专业大一学生,属于专业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任务在整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注重与中学化学的衔接,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注重与后续课程及相关学科的联系,大量增加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实施时,理论课与实验课交替进行,使学生不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科学工作作风;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理解常用的溶液浓度、溶液的渗透压、缓冲溶液、配位化合物等对专业的意义;熟练地进行有关的化学计算;认识有机物的结构特点;运用命名原则进行命名;理解有关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并书写化学反应式;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正确使用常用仪器和试剂进行化学实验,并规范地书写实验报告;养成积极主动、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和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和良好品德。
三、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学习要点: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化学是医学的基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化学。
人和大自然具有相同的化学元素组成;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化学反应,只不过这些反应比体外反应更复杂、更高效、更精确。
医学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三部分。
学习要求:掌握化学的研究对象熟悉化学和医学的关系,SI单位制和法定计量单位了解医学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益的学习方法第二章溶液学习要点:1、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2、溶液的渗透压3、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学习要求: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渗透现象产生条件,渗透压和渗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
仪器分析要点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
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以及检测和记录系统.气相色谱仪具有一个让载气连续运行管路密闭的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包括进样装置和气化室.其作用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入色谱柱前瞬间气化,然后快速定量地转入到色谱柱中.6.试述速率方程中A, B, C三项的物理意义. H-u曲线有何用途?曲线的形状主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A 称为涡流扩散项 ,B 为分子扩散项,C 为传质阻力项。
下面分别讨论各项的意义:(1) 涡流扩散项 A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由于 A=2λdp ,表明 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 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λ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2) 分子扩散项 B/u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 纵向 )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 B=2rDg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 弯曲因子 ) ,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 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 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 D g 小 ,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 如氮气 ) ,可使 B 项降低, 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宋天佑无机化学答案意的是:1.为满足物理学背景的学生需要,将理论部分集中,故将配位化学一章提前讲授。
2.第五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讲解与教材略有差别。
2013级教学进度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1 理想气体1.1.1理想气体的的状态方程1.1.2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课间ppt 48(指讲到本章ppt的第48页,下同)(共用时30分钟) 1.2 稀溶液的性质1.2.1溶液的浓度1.2.2饱和蒸气压1. 溶剂的饱和蒸气压2. 溶液的饱和蒸气压3. 拉乌尔定律1.2.3溶液沸点升高1. 饱和蒸气压图2. 沸点升高计算公式(第1次课)结束ppt 111(20130917)1.3 晶体结构基本概念1.3.1 对称性1. 旋转和对称轴2. 反映和对称面3. 反演和对称中心1.3.2晶体和点阵1.3.3晶系和点阵型式1. 7个晶系2. 14种空间点阵型式1.3.4 晶胞课间ppt 1861.4酸碱理论1.4.1 阿仑尼乌斯理论1.4.2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1.酸碱定义2.酸碱反应1.4.3 路易斯酸碱理论1.理论要点(第2次课)结束 ppt 251(20130924) 2.酸碱的软硬分类1.5化学反应速率1.5.1 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1.5.2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1.5.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阿仑尼乌斯公式2.反应进程—势能图(第3次课)结束ppt 335(20130926)讲课时间 60 分钟。
第一章共用约5 学时。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2.1热力学基本概念2.1.1 体系和状态函数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2.1.3 体积功2.2 热化学2.2.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 恒容反应热课间ppt 652. 恒压反应热3. 反应进度与摩尔反应热(第4次课)结束ppt 106(20131008) 4. qp 和 qv 的关系2. 2. 2 盖斯定律2. 2. 3 生成热1. 生成热定义2. 标准生成热的应用2.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课间ppt 1612.3.1 过程进行的方式1. p-v 线与体积功2. 体积功的极限3. 可逆途径和自发过程2. 3. 2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 3. 3 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2. 3. 4 熵1. 状态函数熵(第5次课)结束ppt 213(20131010)2.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2. 3. 5 状态函数吉布斯自由能1. 自由能判据2.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3. 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课间ppt 266第二章共用约 5 学时。
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1.计算赖氨酸的ε-NH3+20%被解离时的溶液PH。
解:pH = pKa + lg20% pKa =pH = + lg20% =2. 计算谷氨酸的γ-COOH三分之二被解离时的溶液pH。
解:pH = pKa + lg((2/3)/(1/3))= pKa =3. 计算下列物质L溶液的pH:(a)亮氨酸盐酸盐;(b)亮氨酸钠盐;(c)等电亮氨酸。
解:a:pH=+ lg(C(H+)/)=b: pH=+lgC(OH+))=c:pH=pI=1/2+=4.计算下列氨基酸的pI值:丙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
解:pI = 1/2(pKa1+ pKa2)pI(Ala) = 1/2(+)=pI(Cys) = 1/2(+)=pI(Glu) = 1/2(+)=pI(Ala) = 1/2(+)=5. 向1L1mol/L的处于等电点的甘氨酸溶液加入,问所得溶液的pH是多少如果加入NaOH以代替HCl时,pH将是多少解:pH1=pKa1+lg(7/3)=pH2=pKa2+lg(3/7)=6. 计算L的组氨酸溶液在时各种离子形式的浓度(mol/L)。
解:由pH=pK1+lg(His+/ His2+)=pKr+lg(His0/His+)=pK2+lg(His-/ His0)得His2+为×10-6,His+为,His0为×10-47. 说明用含一个结晶水的固体组氨酸盐酸盐(相对分子质量=;咪唑基pKa=)和1mol/L KOH配制的L组氨酸盐缓冲液的方法解:取组氨酸盐酸盐41.92g,加入352ml 1mol/L KOH,用水稀释至1L。
8. L-亮氨酸溶液(3.0g/50ml 6mol/L HCl)在20cm旋光管中测得的旋光度为+º。
计算L-亮氨酸在6mol/L HCl中的比旋。
解:c=50=0.06g/ml l=2dm. +=[a]**2 得:[a]= +º9. 甘氨酸在溶剂A中的溶解度为在溶剂B中的4倍,苯丙氨酸在溶剂A中的溶解度为溶剂B中的两倍。
第2章溶液及离子平衡2.1 本章小结2.1.1. 基本要求第一节五种常用浓度的表示法及相互间的换算第二节稀溶液的依数性( 溶液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 )第三节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定义;酸、碱反应的实质;酸、碱的强度第四节K、pH和pOH的定义及其定量关系w一元弱酸(碱)和多元弱酸溶液的pH值及解离平衡中各组分浓度的计算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系统中各组分浓度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第五节溶度积常数、溶解度和溶度积之间的换算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溶度积规则、同离子效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沉淀转化、分步沉淀和沉淀分离等及相关的计算第六节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组成、命名配位平衡,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解离特点及配离子的稳定常数的意义配位平衡移动的计算及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对配位平衡的影响,以及及配位平衡之间的移动。
2.1.2. 基本概念第一节浓度一定量溶剂或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量。
第二节溶液的依数性(通性)及溶质的本性无关,仅及溶质的相对含量有关的性质。
蒸气压平衡状态时液面上方的蒸气叫饱和蒸气,所产生的压力称为液体在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的现象。
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及溶质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成正比,而及溶质本性无关。
液体的沸点当某一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大气压)时,液体就会沸腾,此时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沸点。
凝固点在一定外压下,当物质的液相蒸气压等于固相蒸气压时,液态纯物质及其固态纯物质平衡共存时的温度。
称为该液体凝固点或熔点。
溶液的沸点升高相同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总是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要使溶液的蒸气压等于外压,必须升高温度。
这将导致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沸点升高。
凝固点下降由于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只有在更低的温度下才能使溶液及溶剂的蒸气压再次相等,即溶液的凝固点总是低于溶剂的凝固点,这种现象称为溶液凝固点降低。
缓冲溶液及其配制1.定义一个弱酸和它的盐的混合溶液或者一个弱碱和它的盐的混合溶液能够将H+的活度维持在狭窄的pH范围内。
少量酸(或碱)的加入并不改变(或者改变得很少)该溶液的pH值,因此称它为缓冲溶液。
2.分类缓冲溶液可分为标准缓冲溶液和一般缓冲溶液两类。
有时将缓冲溶液根据用途分为下面几类。
一级标准缓冲溶液,其pH值是由计量部门测定和传递的。
pH标准缓冲溶液(配制方法略)化学试剂pH测定用标准缓冲溶液(配制方法略)指示剂pH变色范围测定用缓冲溶液(配制方法略)配位滴定用缓冲溶液(配制方法略)控制反应介质酸碱度的缓冲溶液(配制方法略)挥发性缓冲溶液(见本文)全域缓冲溶液(见本文)3.性质3.1缓冲容量任何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若加入酸、碱过多或过分稀释,都会失去其缓冲作用。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以缓冲容量β表示,β值越大,溶液的缓冲能力也越大缓冲溶液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有较大的缓冲能力,其次是选择弱酸的pKa接近于所需的pH,并控制弱酸与共扼碱浓度比近于1:1,所用缓冲物质总浓度应当大一些(一般0.01-0.1mol/L之间)。
此外,缓冲体系不应对分析过程有显著影响。
例如,用于光度分析的缓冲溶液在所测波长范围内应基本没有吸收,在络合滴定中使用的缓冲溶液不应对被测离子有显著的副反应。
3.2稀释值用某体积的纯水来稀释一定浓度的缓冲溶液时所引起的pH变化,这个数值越小则说明稀释对该缓冲溶液的pH值的影响越小。
3.3温度系数由于温度的变化能够影响各物质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因而也影响溶液的pH值。
将温度变化1℃所引起的某缓冲溶液pH值的变化称为该缓冲溶液的温度系数。
其数值越大,说明温度对它的pH值影响越大,若温度升高pH值增大,则温度系数为正,反之为负。
4.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和保存配制标准缓冲溶液的水,可以用新鲜的普通蒸馏水(电导率为1×10-5S·cm-1左右),或经离子交换制得的纯水。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根据质子数确定元素:- 质子数为1的元素是氢(H)。
- 质子数为6的元素是碳(C)。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
- 元素周期表分为s区、p区、d区和f区。
3. 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和周期:- 每个周期代表一个电子壳层。
- 每个族代表一个价电子层。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
- 共价键是由两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
2.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具有不对称的电荷分布。
- 非极性分子的电荷分布是对称的。
3. 分子间作用力:- 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等。
第三章:化学计量学1. 摩尔的概念:- 摩尔是化学中用于表示物质量的单位。
2. 摩尔质量的计算:- 摩尔质量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以克/摩尔为单位。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确保方程式两边的原子数相等。
第四章: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类型:- 包括水溶液、有机溶液等。
2. 溶解度的定义:- 溶解度是在特定条件下,物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3.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包括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
第五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2. 化学平衡的定义:-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3. 勒夏特列原理:- 描述了化学平衡对系统条件变化的响应。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与还原的定义:- 氧化是电子的损失,还原是电子的获得。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 涉及电子的转移,需要考虑电子的平衡。
3. 氧化还原电位:- 描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倾向性。
第七章:酸碱平衡1. 酸与碱的定义:- 酸是能够释放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释放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2. pH的定义:- pH是溶液酸度的度量,表示为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3. 缓冲溶液:- 能够抵抗小量酸或碱添加引起的pH变化。
习 题 答 案第一章 绪论1、求0.010kgNaOH 、0.100kg (21Ca 2+)、0.10kg (21Na 2CO 3)的物质的量。
解:(1)m (NaOH) = 0.010kg M (NaOH) = 40g ·mol -1n (NaOH) =4010= 0.25 (mol) (2)m (21Ca 2+) = 0.100kg M (21Ca 2+) = 40g ·mol -1 n (21Ca 2+) =20100= 5.0(mol) (3)m (21Na 2CO 3) = 0.10kg M (21Na 2CO 3) = 53g ·mol -1n (Na 2CO 3) =53100= 1.89 (mol) 2、下列数值各有几位有效数字?(1)1.026 4位 (2)0.0208 3位 (3)0.003 1位(4)23.40 4位 (5)3000 无数位 (6)1.0×10-3 2位 3、应用有效数字计算规则,计算下列各式:(1)21.10 - 0.263 + 2.3 = 23.1 (2)3.20×23.45×8.912 = 667(3)31026.117.2322.3⨯⨯= 5.93×10-3(4)=⨯⨯⨯-15.2325.21032.44.52 4.6×10-2 4、(1) 以H 2SO 4为基本单元,M(H 2SO 4)=98g/mol ; (2) 以HSO 4-为基本单元,M(HSO 4-)=97g/mol ; (3) 以3H 2SO 4为基本单元,M(3H 2SO 4)=294g/mol 。
5、答:甲的报告更为合理,百分比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第二章 溶液与胶体1、在25o C 时,质量分数为0.0947的稀硫酸溶液的密度为1.06g ·L -1,在该温度下纯水的密度为0.997 g ·L -1。
川北护理《医学化学》练习题班级___学号姓名___特别说明:题中类型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等第一章绪言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及其的科学。
2、众多学科中,化学已被公认为是一门。
3、人类的形态和行为……都是由一系列各负其责的来决定的……生命的许多方面都可以用来表达,这是一个真正的世界语。
第二章溶液1、溶液的浓度总的表达式是。
2、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是,用符号表示表达式是,单位是。
3、20gNaOH溶于100 ml水中得到5.0mol/LNaOH溶液。
()4、10ml 1mol/L的硫酸溶液比100 ml1 mol/L的硫酸溶液浓度小。
()5、1LNaOH溶液中含20gNaOH,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A、0.5mol/LB、0.05mol/LC、0.4mol/LD、0.01mol/L6、在100ml0.1 mol/L的硫酸溶液中,所含硫酸的质量是()A、0.98gB、9.8gC、98gD、980g7、配制2L1.5mol/LNa2SO4溶液,需Na2SO4()A.213gB.284gC.400gD.426g8、将10ml 2 mol/L的Ba(OH)2溶液加水稀释到100ml,则溶液中 c(Ba2+)=, c(OH-)= 。
9、下列溶液中n(Cl-)最大的是()A、0.2mol/LNaCl 40mlB、0.1mol/LCaCl230 mlC、0.1mol/L AlCl330ml D、0.4mol/LKCl10ml10、在50 ml 0.2mol/LNaCl和 50 ml 0.1mol/L MgCl2混合液中Cl-的浓度为()A、0.5mol/LB、0.4mol/LC、0.3mol/LD、0.2mol/L11、质量浓度的表达式是,用符号表示表达式是,单位是。
12、用18gNaCl配成2000ml生理盐水,其质量浓度为()A.18g/LB.2g/LC.36g/LD.9g/L13、NaHCO3注射液浓度为12.5g/L ,20ml注射液中NaHCO3物质的量为()A、2.98 gB、2.5 gC、5.96gD、0.25 g14、体积分数的表达式是,用符号表示表达式是,单位是。
生物化学实验溶液配制手册序言目录收集各种实验体系用到的缓冲溶液:结构式,理化性质,配制方法第一章免疫学实验常用溶液配制(ELISA、荧光免疫、试纸条等用到的缓冲溶液)第二章分子生物学实常用溶液配制(PCR,基因表达,文库构建等)2.1植物、动物、微生物基因组DNA、RNA的提取与鉴定2.2PCR扩增2.3电泳缓冲液、染料和凝胶加样液2.4分子杂交技术2.5限制性内切酶消化2.6分子克隆全过程第三章细胞生物学实验常用溶液配制第4章生化实验常用溶液配制第5章其他常用溶液配制(抗体保存溶液、培养基配制、菌株保藏、)2.1植物、动物、微生物基因组DNA、RNA的提取与鉴定20×SSCSSC缓冲液主要由氯化钠、柠檬酸钠组成,主要用于RNA杂交(如Northern印迹)、(如Sorthern印迹)等核酸杂交。
Leagene SSC缓冲液(20×,pH7.0)其pH值为7.0主要用于核酸杂交,不同浓度作用不同:常用2×,及0.5×·SSC缓冲液中的盐离子(Na )中和RNA/DNA主链上的负电荷,使其呈电中性,这样可以使探针和把序列的结合比较容易进行。
·2×SSC:高盐洗膜,洗去部分非特异性结合的探针。
·0.5×SSC:低盐洗膜,增加核酸链的严紧性,使得RNA/DNA 之间的排斥力增加。
组份浓度 3.0 M NaCl,0.3 M Na3citrate·2H2O(柠檬酸钠)配制量 1 L配制方法 1.2.3滴加14 N HCl,调节pH值至7.0后,加去离子水将溶液定容至1 L。
4.高温高压灭菌后,室温保存。
20×SSPE Buffer基本信息英文别名:(Ethylenedinitrilo)tetraacetic acid,Edathamil【线性分子式】:(HO2CCH2)2NCH2CH2N(CH2CO2H)2【分子式】:C10H16N2O8【分子量】:292.248(注:EDTA二钠为372.2)。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1、 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
⑤试剂含被测组分: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
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系统误差(操作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
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
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 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6、两人测定同一标准试样,各得一组数据的偏差如下:② 为什么两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偏差相等,而标准偏差不等; ③ 哪组数据的精密度高? 解:①nd d d d d321n++++=0.241=d 0.242=d12i -∑=n d s0.281=s 0.312=s②标准偏差能突出大偏差。
③第一组数据精密度高。
7、测定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得数据:12.0080、12.0095、12.0099、12.0101、12.0102、12.0106、12.0111、12.0113、12.0118及12.0120。
求算:①平均值;②标准偏差;③平均值的标准偏差;④平均值在99%置信水平的置信限。
解:①12.0104i=∑=nx x ②0.00121)(2i =--∑=n x x s③0.00038==ns s④0.00120.000383.25 25.3t 92-2 0.01±=⨯±==±±==时,,查表置信限=f nstn s tx u 8、在用氯丁二烯氯化生产二氯丁二烯时,产品中总有少量的三氯丁二烯杂质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