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D. 《刘姥姥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

【答案】 A

【解析】【分析】A项有误,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并没有表达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曹刿论战》选自纪传体史书《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选自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B. 日本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中作为一只猫的“我”,只能把看到的故事用“我”觉得最有趣——荒诞、新奇、夸张、诙谐——的方式讲给人们听。

C.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D. “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此句为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A

【解析】【分析】A.《左转》属于编年体。《三国志》属于纪传体。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及复句关系的辨析。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常见的复句类型有:并列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答题时要分析句子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据此辨析复句类型。也可以根据关联词辨析。

4.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艺术成就较高,鲁迅称“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划线词的词性分别为动词、名词。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令郎是对方的儿子,令堂是对方的父亲,令爱是对方的女儿。

B.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一句中的“汉之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C.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为会元,而殿试的

一、二、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

D.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如“弱冠”指男子十六岁,表示已成年,“花甲”指六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答案】 B

【解析】【分析】A项错误。令堂是对方的父亲;

B项正确;

C项错误。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D项错误。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如“弱冠”指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故答案为:B

【点评】对于传统文化常识要熟知,注意敬称、谦称、科举考试制度、特定称谓、历法、礼节等。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清明前一天称为“寒食”,九月初九称为“重阳”。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额联、尾联。

C. 杨绛在《老王》中回忆了老王与我们一家交往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他的感恩和深深的愧怍。

D.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B.错在“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正确的表述应为“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宋: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周敦颐。

B. 年号:庆历、崇祯、元丰、太元。

C. 泰戈尔:《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吉檀迦利》。

D. 律诗:《月夜忆舍弟》《水调歌头》《商山早行》《长沙过贾谊宅》。

【答案】 D

【解析】【分析】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不是律诗。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C. 对联又称桃符、楹联、对子等,张贴的方式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

D. 我国古代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D.有误,“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

故答案为: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9.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

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

【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

【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B. “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C.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D. 《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变色龙》的作者是莫泊桑。

【答案】 D

【解析】【分析】《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不是莫泊桑。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1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中国古代称毛发黄而未黑的孩童为“黄发”,又常用“垂髫”来指代老人。

C. 《春》《济南的冬天》《天上的街市》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和郭沫若。

D. 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三项正确。

B项错误。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代男子成年要加冠,而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孩童。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1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B.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C. 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同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辛弃疾。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平时对课文的文学常识进行积累。A.错误。《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

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4.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候,用“家君”“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令尊”谦称自己的父亲。

B.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湖心亭看雪》中“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C.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 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40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

【答案】 B

【解析】【分析】A项,尊称对方的父亲用“令尊”“尊君”。谦称自己的父亲用“家严”“家君”。

C项,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是元宵节。

D项,“知天命”是指五十岁。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称谓、时间、习俗、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仔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

15.古代行为礼仪中,不全属于表示敬意的一组是()

A. 避讳避席

B. 顿首下拜

C. 拱手作揖

D. 拂塵尾轼车【答案】 D

【解析】【分析】D塵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不是表示敬意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内文章和注释内容的识记和积累。

1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藤野先生》《社戏》《阿长与<山海经>》均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B. 词,又称“长短句”,词牌是词调的名称,《沁园春·雪》和《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沁园春”和“山坡羊”都是词牌名。

C. 《己亥杂诗》中的“己亥”和“丙辰中秋”中的“丙辰”表示年份,“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和“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表示年号。

D.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

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答案】 C

【解析】【分析】A.《社戏》是短篇小说,收入《呐喊》;

B.《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山坡羊”是曲牌名;

D.“子”用来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是谦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7.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两句诗写的是春节。

B. “处”有止息之意,“处暑”代表炎热的暑期即将过去,它的前一个节气是白露。

C.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是与十二地支及人的出生年份相对应的十二种动物,如申对猴,酉对鸡。

D. 王明捧着一幅字画送到李老师跟前说:“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考查的是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处暑”的前一个节气是“立秋”,后一个节气是“白露”。故B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传统节日、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及谦辞、敬辞的把握。

18.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1)元宵节

上联:________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2)端午节

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________

(3)上联:________

下联:万家萧管乐中秋

(4)重阳节

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________

【答案】(1)①

(2)④

(3)③

(4)②

【解析】【分析】(1)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银花火树”指的是元宵节的烟火。

(2)写对联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角粽投江”是为了凭吊屈原,指的是端午节。

(3)对联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照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本题是中秋节相关内容的对联。“几处”对“万家”,“笙歌”对“箫管”,“几处笙歌”对“万家箫管”。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对联上下句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民间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插茱萸枝”是重阳节的习俗。

故答案为:⑴①;⑵④;⑶③;⑷②。

【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元宵节放烟花焰火的习俗和“开元夜”,确定上联是“银花火树开元夜”。

(2)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龙舟”、“角粽”、“投江祭诗魂”“屈原”等词语,确定下联“角粽投江祭诗魂”。

(3)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确定上联是“几处笙歌留朗月”。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饮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可以确定下联为“避恶遍插茱萸枝”。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礼仪之邦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1)请把下面语句工整、准确地抄写下来。

不学礼,无以立。

(2)(尊老敬贤)尊敬老人与礼贤下士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下面的两则历史典故,分别赞美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①“圯上敬履”赞美的是________。

②“三顾茅庐”赞美的是________。

(3)(知书达礼)谈吐文雅,待人礼貌往往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下面是王同学在不同

场合使用的礼貌用语,其中不当的一项是()。

A.王同学初次见到德高望重的李教授,他说:“久仰您的大名,幸会幸会!”

B.好朋友考上理想的高中,王同学祝贺他说:“恭喜你金榜题名!”

C.王同学对帮助过他的周老师说:“感谢您的愚见,才让我有今天的成绩!”

D.王同学想知道邻居孙大爷的年龄,他说:“请问您今年高寿了?”

(4)(注重礼节)拱手礼在中国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下图为男子和女子在一般场合行拱手礼的手势图,请你根据图画对拱手礼的行礼方式进行文字解说。(不超50字)

女子拱手礼男子拱手礼

【答案】(1)略

(2)张良;刘备

(3)C

(4)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工整书写。按要求正确工整书写即可。(2)“圯上敬履”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其主要讲述张良偶遇黄石老人,经过黄石老人的考验获得《太公兵书》的故事。“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当时占据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3)C中“愚见”指的是谦称自己的意见。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故选C。

(4)对这两幅画面的描述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是先左后右,或是先右后左,描述时将手掌的动作表述清楚即可。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故答案为:⑴略;⑵张良;刘备;⑶C;

⑷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汉字的书写能力。考生按照要求注意作答时书写工整,笔划笔顺到位。

⑵本题考查文学典故,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要求考生平时多读课外书籍,积累丰富的知识。

⑶本题考查考生语言得体的辨析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说话用语,待人接物,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考生要读懂图例,注意图例中的画面物体及相关的文字,注意表达时语言要简洁、条理要清晰。

2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B. 《简·爱》一书讲述了一位孤女在经历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首诗歌。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答案】 D

【解析】【分析】D关于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