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空洞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582.50 KB
- 文档页数:15
臭氧层空洞现在怎么样了臭氧层空洞是指在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出现的一种异常现象。
臭氧层是地球大气中的一层特殊气体,它能够有效地抵挡太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臭氧层空洞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化物等有害气体,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
这些气体会在臭氧层中形成一个“空洞”,使得臭氧层的厚度减少,无法有效地抵挡紫外线。
目前,臭氧层空洞的现象仍然存在。
具体实例包括:1.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南极地区的臭氧层空洞是全球最大的臭氧层空洞。
它每年都会在南极大陆上空出现,一般出现在十月到十二月之间。
2.大西洋臭氧层空洞:大西洋臭氧层空洞是指在大西洋地区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
它一般会在欧洲和北美之间的大西洋上空出现,一般在三月到五月之间。
3.北极臭氧层空洞:是指在北极地区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
它一般会在三月到五月之间出现,主要影响北极地区的部分地区。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会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危害。
它会使紫外线的暴露增加,对人体和动植物造成伤害。
此外,臭氧层空洞也会影响大气中的气候和气候系统,从而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为了避免臭氧层空洞的出现,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1.减少排放有害气体:通过限制排放氯氟化物等有害气体,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2.使用清洁能源:通过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增强国际合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臭氧层保护工作的全球化。
这包括签署国际条约,共同制定臭氧层保护政策,并加强对臭氧层破坏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减缓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并确保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抵挡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臭氧层破坏对地球有什么危害?
若地球大气层的臭氧空洞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弥补,将会:
(1)加速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绝灭!(植物和动物!)农林业等资源和生产遭受巨大损失!
(2)地球陆地荒漠化的进程加剧!地球陆地干旱将会频频发生!而且由于地表蒸发量的增加,导致陆地河流、地下水等淡水资源匮乏,地球干旱面积剧增!地球将面临严重的水荒!
(3)由于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加剧,导致全球海冰、陆地冰川,特别是两极的冰盖融化的速度加剧,海平面上升加速,全球环境、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环境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洋流改变和紊乱!全球天气系统将发生巨大变化!
(4)由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加,导致地球升温,温室效应加剧!而且直接影响全球的天气系统。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那现象频繁出现,海啸、飓风、台风、热带风暴、赤潮等海洋灾害频繁!
(5)无线电通讯、太空探测等领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干扰!
(6)白内障、皮肤癌等恶性疾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相关医疗开支加剧!(7)人类户外活动受阻!日光浴、太阳浴、海水浴将被迫取消!
(8)全球用于防止太阳辐射的开支剧增!。
全球瞩目------臭氧层空洞姓名:时永祥学号:101103119摘要: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臭氧层空洞危害臭氧层空洞解决办法关键字:臭氧空洞紫外照射氟利昂生态影响臭氧空洞: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
另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现象。
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而2007年的臭氧空洞面积只有2500万平方公里。
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创记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
科学家目前尚不清楚2008年的臭氧空洞面积是否会打破这个记录。
科学家认为,去年臭氧空洞面积较小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而不是因为破坏臭氧层的化学气体排放减少。
英国南极考察科学家阿兰·罗杰说,去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缩小在历史记录上应被看作是个别现象。
因此,臭氧层空洞面积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臭氧层空洞的危害:10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
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
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后果及对策(一)臭氧层作用生活中的臭氧有净化、灭菌、保鲜、美容、除臭等众多功能,对人类生活有很大帮助。
而大气中的臭氧层对人更加重要。
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
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0 μ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μm)和全部的UV—B(波长<290μ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
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宇宙服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
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
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
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
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
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
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二)臭氧层被破环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雨云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
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和欧洲的上空,臭氧层也在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
1985 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10 - 15 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30%,有近95% 的臭氧被破坏。
从地面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洞”由此而得名。
卫星观测表明,此洞覆盖面积有时比美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
到1998 年臭氧空洞面积比1997 年增大约15%,几乎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大。
课程结业报告课题名称:臭氧层空洞小组成员:尹凯韩媛董伟赵有万王祥唐迪宇彭强张艺完成日期:2010年7月6号臭氧层空洞摘要:臭氧(03)是氧气(O2)的一种异构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一亿分之一,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
臭氧层可以说是地球的保护层,它主要围绕在地球外部离地面20—25公里高度的地方,起到吸收太阳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部分UV-B(UV-B是紫外线的一段波长,为280—315nm)的作用。
同时,由于紫外线是平流层的热能来源,臭氧分子是平流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臭氧层在平流层的垂直分布对平流层的温度结构和大气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挥着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可是仅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关键字:发现成因影响现状趋势臭氧层空洞的发现:A天上有个大洞1957年,作为英国南极考察队的一员,剑桥大学的教师乔·法曼被首次派往哈雷湾观测站。
时值国际地球物理年,包括英国在内的12个国家在南极洲新设了多个观测站,观测极地气象。
乔·法曼的任务之一,就是测量空气中的臭氧含量。
此后每年,法曼都要到南极去。
只是在1957年的南极洲,对臭氧的监测仅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当时的“第七大陆”看上去有更多有价值的监测目标。
因此法曼等人对臭氧也只是做常规监测。
英国南极考察队所用的监测仪器是多布森分光光度计(Dobsonmeter),这是被公认为测量臭氧的标准仪器,主要通过测量达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来间接反应大气中的臭氧含量。
1981年南半球的春季,新测出的数据引起了乔·法曼和同事加迪纳(B.G.Gardiner)、尚克林(J. D. Shanklin)的注意,它显示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面积较过去小了很多。
“怎么回事呢?”一直状态低迷的乔·法曼变得异常兴奋。
“这会不会只是一个错误数据呢?”他重新调校了仪器。
随后的1982和1983年,所测得的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浅谈臭氧层空洞【摘要】:臭氧在1849年首次被人类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开始每年春天在南极考察臭氧层。
随着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增大,人们逐渐意思到保护臭氧层迫在眉睫。
本文从臭氧层作用讲起,论述了其成因、现状、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关键词】:臭氧层臭氧空洞氟利昂1.大气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中的臭氧是在离地面较高的大气层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机理是:O2+hv→O+OO2+O =O3高层大气中的氧气受波长短于242nm的紫外线照射变成游离的氧原子,有些游离的氧原子又与氧气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气中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
O3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的短于1140nm射线照射又使O3分解,产生O2分子和游离O原子,因此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取决于其生成与分解速度的动态平衡。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体,表面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
但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对地球生物的生存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然而,自然的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使地球成为人类可爱的家园。
而完成这一工作的,就是今天已经妇孺皆知的“臭氧层”。
臭氧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蓝色、有刺激性的微量气体,是平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组成组分,总量只占大气的百万分之0.4。
大气中90%的臭氧集中在距地球表面10—50Km的高度范围内,分布厚度约为10—15Km,其平均密度约为9×10-8g/L。
尽管臭氧层在地球表面并不太厚,臭氧在大气层中只占百万分之几,若在气温0℃时,将地表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时,臭氧层的总厚度才不过3mm,总质量不过30亿t左右。
就是这样的一个臭氧层,却吸收了来自太阳99%的高强度紫外辐射,保护了人类和生物免遭紫外辐射的伤害。
正是这层薄薄的臭氧层存在, 才为地球上万物生灵的生存提供了前提条件。
南极臭氧层空洞有什么危害在地球大气层中有一种气体能够阻挡宇宙射线对地球生命的危害,那就是臭氧。
自然界中臭氧(O₃)的含量极少,仅占空气的几百万分之一,主要集中在离地面10~50km的平流层,臭氧和氧气是氧元素的同素异构体,呈淡蓝色,因有一种鱼腥臭味,故名臭氧。
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然而科研人员在近些年的观测中,20世纪70年代,当时英国的科学家通过观测首先发现,在地球南极上空的大气层中,臭氧的含量开始逐渐减少,尤其在每年的9-10月(这时相当于南半球的春季)减少更为明显。
美国的“云雨7号”卫星进一步探测表明,臭氧减少的区域位于南极上空,呈椭圆形,1985年已和美国整个国土面积相似。
这一切就好像天空塌陷了一块似的,科学家把这个现象称为南极臭氧洞。
那么,南极臭氧层空洞有什么危害呢?臭氧层空洞会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面。
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
有人估计,如果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10%,地面不同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将增加19%~22%,由此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15%~25%.另据美国环境局估计,大气层中臭氧含量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10万人,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将增多。
系外线辐射增强,对其他生物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也令人不安。
有人认为,臭氧层被破坏,将打乱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导致一些主要生物物种灭绝。
臭氧层的破坏,将使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
紫外线辐射增强,还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幸运的是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着手采取一些措施恢复臭氧层。
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预防摘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关键词: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目录摘要 (1)引言 (1)1 酸雨 (2)1.1 酸雨的形成 (2)1.2 酸雨带来的危害 (2)1.3 酸雨的预防 (3)2 温室效应 (4)2.1 温室效应的形成 (4)2.2 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 (4)2.3 温室效应的预防 (5)3 臭氧层空洞 (6)3.1 臭氧层空洞的原因 (6)3.2 臭氧层空洞带来的危害 (6)3.3 臭氧层空洞的预防 (8)4 光化学烟雾 (9)4.1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9)4.2 光化学烟雾带来的危害 (10)4.3 光化学烟雾的预防 (10)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臭氧层空洞是现在很受人重视的问题之一,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臭氧层会出现空洞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原因,来欣赏一下吧。
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原因氟利昂的广泛运用造成了臭氧层空洞。
臭氧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气体,由三个氧原子组成。
所谓臭氧层,主要是指离地面15-5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比较集中的臭氧。
即使在那里,臭氧的浓度也只有10ppm( 即百万分之十)。
倘若将这些臭氧全部集中起来覆盖在地球上空,仅有3毫米厚。
可就是这么稀薄的一层臭氧,就吸收了太阳辐射到地球的99%的紫外线,从而保护了人类和其它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灼伤。
如今,这宝贵的臭氧层正遭到严重破坏。
“元凶”是谁?是氯氟烃(CFC),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氟利昂。
在现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氟利昂被广泛地用作电冰箱的制冷剂,用作泡沫塑料的发泡剂,用作电子元件和精密仪器的清洗剂,用作药剂和美发的喷雾剂等。
氟利昂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被排放之后绝大部分都积存在空气中,然后慢慢地飘浮到高空的平流层,在那里经过光解分离出氯原子,而氯原子正是残害臭氧的“杀手”——1个氯原子在连锁反应中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臭氧层空洞危害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
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
2.减少渔业产量。
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
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3.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
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臭氧层空洞对人类的影响高能量的紫外线(波长为315–280纳米)可以导致皮肤癌,另外低层大气(对流层)臭氧增加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臭氧层空洞名词解释臭氧层空洞是指地球大气中臭氧层中出现的一种异常现象,即臭氧浓度急剧减少的区域。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地地区,特别是南极洲的南极大陆上空。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担忧,因为它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都有重要影响。
一、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1. 天然因素天然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温度等。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会引起臭氧分子的分解,但这一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会被臭氧层吸收和平衡。
然而,在南极冬季时,由于地球自转和倾斜角度等因素,南极大陆上形成了一个季节性而特殊的天候系统,即极夜。
这种天候系统导致了极地区域长时间处于黑暗、低温状态下,紫外线辐射减少。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于臭氧层空洞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主要原因是人类使用的化学物质,特别是氯氟烃(CFCs)等人造化学物质,它们在大气中的存在会破坏臭氧分子的结构。
CFCs主要应用于制冷剂、喷雾剂和泡沫塑料等工业产品中,这些物质在大气中释放后会随着大气环流逐渐上升到臭氧层,并与臭氧分子发生反应,破坏臭氧层结构。
二、臭氧层空洞的影响1. 紫外线辐射增加当臭氧层空洞出现时,大量紫外线辐射能够穿透到地球表面。
紫外线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都有害影响。
它会引起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并对植物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特别是在南极地区,紫外线辐射增加对当地的动植物群落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2. 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与全球变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空洞出现时,南极地区的温度会下降,形成所谓的极夜效应。
这会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臭氧层空洞还可能导致地球上层大气温度上升,而下层大气温度下降,这种温度差异可能引发更加极端的天气现象。
三、应对措施和国际合作1. 国际协议为了应对臭氧层空洞问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最重要的是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该协议旨在限制和逐步淘汰使用CFCs等有害物质。
随后,各国相继采取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措施来减少这类物质的使用。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影响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组长:指导教师:研究学科:综合班级:电话及邮件:一、课题背景、意义及概念界定1、背景说明近50年来,人类文明呈爆炸式发展,各方面研究都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方便我们生活的物品,电器等等,但它们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各种如臭氧层空洞之类的环保问题层出不穷。
2、课题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自觉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必须深入地了解当今世界所面对的严峻的环保形势,学会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热爱环境、爱护自然.本课题主要是围绕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影响进行研究,并让学生就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从多方面了解该课题,提高环保意识。
3、概念界定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
大家知道,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会分解成原子状态。
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
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
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1、收集有关大气层中臭氧层过去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找出近十年来臭氧层的变化。
2、了解臭氧层空洞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
3、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询问相关人员等多种形式了解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及过程。
4、通过分析,了解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影响,提出保护大气层的设想。
研究内容:1、调查收集臭氧层空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