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高埗镇——赵氏宗祠(33)
- 格式:docx
- 大小:12.67 KB
- 文档页数:2
东莞市万江——谢氏宗祠(101)2023年1月2日(农历新年初一)下午,参观位于东莞市万江区滘联社区谢屋村——谢氏宗祠。
谢氏宗祠地处谢屋村中心,面朝运河小广场,宗祠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走近宗祠,门口两幅对联格外让人注目:“五岭花明香薰玉树、满堦苔绿色染鸟衣”“花开满祠添吉庆、灯照全村旺丁财”。
在我参观上百的宗祠中,东莞大部分宗祠对联都是告诉游客,宗祠的主人哪里来,可是万江谢屋村的谢氏宗祠对联都是带有喜庆色彩。
据史料记载,谢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历代进行维修,分别于1890年、2008年11月进行重修,重修后,宗祠四周的基础、大门口位置、两侧的厨房等都是原址原貌建设。
宗祠三间三进,合院式建筑布局。
面宽13.米、进深28米,建筑平米。
宗祠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灰塑龙舟脊上立灰塑鳌鱼,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目前宗祠已经成为市民娱乐活动中心。
跨过宗祠门槛是一个木质红色陈旧屏风,据看门老人讲,这个屏风是老宗祠留下的,至少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绕过屏风进入第一进天井,天井两边是走廊,走廊的房檐雕刻,刀工精美,动物、植物,栩栩如生。
右边走廊是功德墙,黑色花岗岩墙面上密密麻麻镌刻着,重修宗祠捐款姓名和金额。
左边门口悬挂着《谢氏家训》:事亲比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以妇顺、冠婚丧祭、秉礼必慎、学文必功、习武必勤。
治国必忠、居功毋骄、见恩必谢、士农工商、择术必正、毋听妇言、而伤同气、毋作非法、而犯典刑。
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
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
制行唯严以律己、处事当宽以绳人。
苟能行之于久久、当必报之以冥冥。
谢氏家训苦口婆心,教育后人尊老爱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实际上就是治国、齐家、平天下。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了物质生活,更离不开精神生活,牢记家训很有必要。
第二进是中堂,中堂上边悬挂着“思敬堂”木质牌匾,在古代,家族死了人,一般都放在宗祠,供族人瞻仰、思念、告别等在宗祠举行。
<一>纪念性建筑、革命史迹一、鸦片战争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美、荷等国武装向我国走私鸦片,林则徐奉命赴粤禁烟,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壮举和鸦片战争保卫战,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
1、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全国重点文件保护单位)(1982年11月19日公布)在虎门镇镇口村南面,清代。
销烟池,原为长、宽各15丈的两个大池,面积共1800平方米,池底平铺石板,池边栏摏钉板,周围广树栏栅,池和前面设一涵洞,后面通一水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就在这两个池内用盐滷水和石灰销毁英美鸦片1188127公斤。
林则徐销烟后,这两个池早已废弃。
1972年省博物馆考古队协助发掘,并用水泥预制伯仿制复原。
观是开放单位,第年接待大批中外游客。
虎门销烟的壮举,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震撼了世界,中国近代史就从这里开始。
2、虎门炮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虎门镇,清道光十九至二十年(1839-1840年)虎门炮台由沙角、大角、南山、镇远、靖远、威远、横挡、永安、巩固、蕉门、新涌、大虎十二痤炮台组成,紧镇珠江口的咽喉。
形成强有力的防御体系,在鸦片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威力。
3、沙角炮台在虎门海口东侧沙角山,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道光二十三年重建,咸丰六年(1856年10月)被英、法联军毁,光绪年间修复,现保存有濒海台和刻有“沙角”字样的花岗石碑坊一座以及节兵义坟,并保存大炮三门。
沙角炮台是虎门要寨的第一道防线,又叫第一重门户,由沙角台、濒海台、捕鱼台组成,1841年1月7日,英军突击沙角、大角、三江协副将陈连升亲守台将士600多人浴血奋战,陈连升父子和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
沙角炮台现是开放单位,1989年成立了炮台管理所,第年接待大批中外游客。
4、捕鱼(炮)台,(省文物保护单位)在虎门镇沙角,清光绪九年(1883年)修建。
捕鱼台包括前捕鱼台、后捕鱼台、左捕鱼台和右捕鱼台4个结构相同的暗台。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11.16
•【字号】东府[2012]174号
•【施行日期】2012.11.1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
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东府〔2012〕174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有关要求,为加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现公布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根据《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人或所有人负责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养。
各镇(街)、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切实做好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文物现状或破坏文物,确需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的,必须报市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的单位实施。
附件:1. 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 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一览表
东莞市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16日附件1:
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共计22处)
:
附件2。
高埗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这里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旅游景点,以下是一些推荐:
1. 芦村:位于高埗镇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
这里有映日公园,一个美丽的江边公园。
园内绿树成荫,花香袭人,景色宜人。
在夜色灯光下,映日公园更显得别有一番味道。
江边的绿道上,人们或悠闲散步,或激情奔跑,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
江水波光粼粼,在微风中轻轻拂过,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映日公园是高埗镇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见证了这里的繁华与安宁。
2. 高埗大桥:这座充满代表性的新桥,不仅是高埗镇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
高埗大桥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独特的设计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桥身线条流畅,气势恢宏,与周围的景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高埗镇的繁华与美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
3. 冼沙村: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保留着许多传统建筑和文化。
冼沙村的古建筑群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探索。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高埗镇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之,高埗镇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旅游景点。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你想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不妨来高埗镇一探究竟。
石 拓 | Shi Tuo程建军 | Cheng Jianjun东莞明代祠堂若干特征试析之一——有关开间、进、路及屋顶形式Tentative Analysis on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Ming Dynasty in Dongguan: About the Standard Width, Depth, Arrangement and Roof Form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0)01-0119-05 收稿日期 2018-10-23摘 要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东莞明代祠堂的开间、进、路、屋顶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比广府其他地区祠堂建筑,总结东莞明代祠堂的若干特征,为东莞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依据。
关键词 祠堂 传统建筑 形制Abstract Based on a widely field research, we have analyzed the standard width, depth, arrangement, roof form of the ancestral temple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Dongguan, compared the ancestral temples in other areas of Guangfu cultural region, we have tried to summarize the features of the ancestral temples in the Ming Dynasty of Dongguan,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pair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Dongguan.Keywords Ancestral Hal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hape and structure文献和实物资料显示,东莞于南宋开始建设祠堂,至明代祠堂建设之风兴盛,现存始建于明代的祠堂不少于40座,形式丰富,既有五开间、五进院落的大宗祠,又有三间两进住宅样式的小型祠堂。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的通知
正文:
----------------------------------------------------------------------------------------------------------------------------------------------------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的通知
东府〔2016〕25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为切实保护好我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强对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经专家评估并向社会公示,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北正路横巷2号民居”等91处建筑列为东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现予以公布。
各镇街(园区)、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加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指导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各司其职,加强对我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管理和宣传,共同做好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关工作。
附件:东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
东莞市人民政府
2016年3月23日
——结束——。
东莞市寮步镇——刘氏宗祠(99)2022年11月16日(星期六)下午,参观了位于松山湖大道旁东莞市寮步镇缪边村——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地处村中山坡上,距离路面2米左右高度,宗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岭南建筑艺术风格鹤立鸡群。
门口的一幅对联短短八个字格外引入注目,也说出了缪边刘氏的来历:“彭城世胄,藜阁家声”。
"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出生地,为刘氏最为著名的郡望(彭城堂)。
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刘氏",以标明自己是正宗的刘邦后裔。
“藜阁”指缪边村刘氏宗祠的堂号“藜阁堂”。
据史料记载:刘氏宗祠始建于明代,由于宗祠历尽风雨沧桑、年久失修、残破不堪,有倒塌之危。
2012年(壬辰秋),在缪边村委会及刘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破土重建,2014年6月12日宗祠在原基础上按原貌、原风格重建落成。
刘氏宗祠三间三进,合院式建筑风格,面宽12.8米,进深28.75米,总建筑面积368平米。
宗祠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及滴水;头门两侧设塾台,檐下彩绘壁画,木雕如意斗拱梁架精美细致。
该祠对研究明清时期东莞地区祠堂和家族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刘氏宗祠已经列入“缪边村家训馆”,家训的内容是:严以待己、扶危济困、尊老敬贤;学在前、和为贵;德为先、勤为本;服务社会、造福子民。
勉励村民遵纪守法,团结一心,和睦相处,为建设美丽的缪边新农村添砖加瓦。
现在,我带大家进宗祠看看,跨过宗祠门坎是一个木制枣红色屏风,这个屏风一看就知道年代久远,老宗祠留下来的百年物件。
屏风右边最重要的位置,悬挂着刘氏“家风家训”,这里已经成为“缪边家训馆”。
绕过屏风就是第一进天井,右边走廊是介绍刘氏始祖的文化墙,缪边村先有缪姓,后有刘姓,缪刘两姓和睦相处几百年。
走廊立柱上还有一幅对联是:“孝为先和为贵诚待人,亲贤者重礼仪讲诚信”,这幅对联就是刘氏家训。
东莞市万江区——赖氏宗祠(95)2022年10月3日下午,按照导航找到位于东莞市万江区新村社区沿江路——赖氏宗祠。
第一眼看到赖氏宗祠,有种豪华气派的感觉,宗祠院子不大,一边一个可爱的石狮子笑迎八方来客。
走近宗祠门口2个“赖”字大灯笼格外醒目,房檐的椽子、柱子上,人物、动物、植物浮雕,用金边彩绘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宗祠门口挂着“老年活动室”的牌子,6个老阿姨坐在宗祠门墩上,她们用标准的东莞粤语给我打招呼,可是我一句话叶没有听懂,只顾拍照何参观。
宗祠门口还张贴着2幅对联,一幅是:“镜照千枝远、光流雨派长”,另一幅是:“花灯喜庆千年旺、出入平安事业来”,一般情况下,宗祠的对联要告诉游客,赖氏哪里来,可是这两幅对联,我叶没有看出赖氏一族来自何方。
据记载,赖氏宗祠建于明代,历代多次维修,2016年10月再次维修,宗祠三间三进,合院式建筑布局,面宽13.2米,进深35米,建筑面积462平米。
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灰塑龙舟脊上立灰塑鳌鱼,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及滴水。
该宗祠对研究明清时期东莞地区祠堂和家族姓氏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跨过宗祠门槛就是一个屏风,绕过屏风就是宗祠的天井小院,也是第一进,两边是走廊,右边走廊是“功德榜”,镌刻着为修建宗祠的捐款名单,《赖氏家训》、《赖氏之兴》等,右边走廊是活动室规章,我便拍照留存,研究学习。
第二进是老年活动室,摆放了几张麻将桌,左边墙上悬挂着“东莞赖氏宗亲会”赠送的牌匾《颍川世泽》,这块匾引起了我的兴趣,门口的对联没有告诉大家,赖氏一族来自何方,这块匾告诉了我。
“颍川世泽”意思就是祖先发迹于颍川,是当时颍川地域的望族。
在古代中国,最讲究门阀世家的时期。
颍川,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境内有颍水而命名,并设置“颍川郡”,大致区域是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平顶山等辖区。
在古代算是管辖面积极大的郡,人口、经济都是数一数二的。
所以,中国的很多世家大族都发源于此。
东莞市高埗镇——赵氏宗祠(33)
2021年2月21日(星期日)上午,参观游览位于东莞市高埗镇江城州村——赵氏宗祠。
宗祠在高埗大桥下桥后右手边2公里的堰塘边,与村委会相邻,走在路上,我刻意走进村中巷道,看见下江城村有很多百年老宅,古庙、古宗祠(赵氏宗祠、俊溪赵公祠、天吉赵公祠)、古树等,眼前的一切,好像穿越到了明清时期,让人流连忘返。
赵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2000年重修,三间四进,合院式布局,面宽13.4米,进深36米,有头门、前殿、后殿、厢房、硬山顶上有船形脊,布局严整均衡,风格端严雄健。
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祠堂内的封檐板都保存不错,精雕细刻,戏曲故事、花草、博古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
屋脊多为龙舟脊,脊身上有灰塑。
房檐出檐较浅,用青砖叠涩而成。
檐下亦有灰塑或彩绘作品,或风景或动物,依然可以领略出当年的古朴典雅之美。
参观完赵氏宗祠,在祠堂赵氏老人的指点下,我又去参观俊溪赵公祠、天吉赵公祠,这两个公祠都是赵氏的先祖,都是功成名就的人;遗憾的是大门紧闭,没有欣赏到公祠里面的场景,也没有看见和听到公祠主人的故事,我只好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
宋代“靖康之乱”(1126-1127)后,赵姓宗室纷纷从汴京逃出,
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赵构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记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
目前,在东莞的赵姓人口中,上述三支都有,高埗、麻涌、塘厦。
其中,高埗镇江城州村由宋太祖第四子一世祖商王元份公,第三子二世祖濮王允瓖公,至八世祖汝拾公,又名粤海公,居福建省第进士由闽宦粤,任广东省监干使司,九世祖崇粨公、又名乐天;十世祖必潒公,又名秋暁公父子同考宋度宗咸淳丑科,父子同榜进士,由必潒公迁居东莞县城内文顺坊。
十一世祖子魁公迁居江城州村,时间是明朝嘉靖,至清朝东莞寮厦村良麟公,后代祥仲公,大汾村以仁公,一同迁居高埗江城州村,至今已经28代,即玉蝶崇字。
赵氏迁居高埗镇江城州村,从明代嘉靖23年,即甲辰1544年,至庚子年2020年,先祖迁居东莞已经476年。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