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全身麻醉药讲课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药物,呈现意识、感觉与反射消失,骨骼肌放松等表现——外科手术前麻醉。
第一节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麻醉者,称为吸入麻醉。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有乙醚、氟烷、恩氟烷、氧化亚氮。
一、作用机制:吸入——经肺泡动脉入血——脑组织——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变化——神经细胞除极抑制——神经冲动传导抑制——全身麻醉。
二、麻醉分期:乙醚麻醉分期最明显,临床常以它为基础临床上常依据呼吸、眼部、循环变化与肌肉松弛程度等体征来辨认麻醉的深度:第I期:镇痛期——从开始麻醉到病人神志消失。
大脑皮层开始抑制,痛觉逐渐减退、呼吸与脉搏稍增快,其他反射依然存在,一般不于此期施行手术。
第II期:兴奋期:从病人神志消失,经过一兴奋过程,直至兴奋现象缓解,并出理深而有节律的呼吸为止。
其间万以呼吸的紊乱与血压、脉率的显著波动为其特征,此期,大脑皮层逐渐被抑制下位中枢呈兴奋状态,忌行任何手术。
第III期:手术麻醉期,可由浅入深分为四级第一级:呼吸收紊乱变为规则,频率略快,潮气量增,眼睑反射消失,眼球活动减少,大脑皮层完全抑制,间脑受抑制肌肉不松,可施行一般手术;第二级:眼球从转动娈为中央固定,瞳孔不大,呼吸频率较第一级为慢,胸、腹式呼吸均存在,潮气量无明显改变,接近麻醉前水平,呼吸道分泌物显著减少,大脑皮层、间脑、滑车、动眼神经完全抑制,肌肉松弛,可以进行腹部手术;第三级:除以上抑制更深外,脊髓由下至上受到抑制,桥脑开始抑制,外展神经与三叉神经受到抑制,肋间肌呈渐进性麻痹,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加强,吸气明显短于呼气,瞳孔开始散大,血压可能下降,肌肉极度松弛,仅在手术必要时短时间使用;第四级:脊髓、桥脑与延髓受互抑制,呼吸逐渐不能代偿而麻痹,出现抽泣式呼吸,血压下降——减浅麻醉+人工呼吸。
第IV期:延髓麻醉期:呼吸停止,血压不能测到,瞳孔极度散大,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心跳停止。
全身麻醉药课件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操作中使用的麻醉方法,旨在通过抑制病人的意识和产生全身麻痹,以便手术医生可以在病人身体无感觉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操作。
全身麻醉药物在手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件将对全身麻醉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各种麻醉药物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全身麻醉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部位分类全身麻醉药物按照其作用部位可以分为大脑皮层抑制型和脊髓内重置型两大类。
- 大脑皮层抑制型药物:通过抑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活动,使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感觉和意识丧失。
- 脊髓内重置型药物:通过抑制脊髓内传入与传出神经信号,达到全身麻醉的目的。
2. 按照药物类型分类全身麻醉药物根据其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吸入性全身麻醉药物:如氟烷、笑气等。
通过病人吸入药物,药物通过肺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 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如丙泊酚、咪达唑仑等。
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迅速进入病人血液循环系统,起到全身麻醉的作用。
二、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全身麻醉药物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干扰或抑制神经传导,产生麻醉效果。
- 振荡型机制:药物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改变离子通道的电流传输,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 竞争性抑制机制:药物与神经递质受体之间竞争性结合,阻断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与接收。
- 调节性机制:药物作用于特定神经受体,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
三、各种麻醉药物的应用不同的手术类型和病人的特殊情况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进行使用。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麻醉药物及其应用:- 氟烷:是一种吸入型全身麻醉药物,常用于需长时间手术的情况下,快速诱导和恢复的作用非常明显。
- 丙泊酚:是一种静脉全身麻醉药物,作用迅速,恢复迅速,且具有镇痛效果。
常用于日间手术和短时手术。
- 笑气:也是一种吸入性全身麻醉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快速恢复的特点,常用于儿童手术。
结论全身麻醉药物在手术操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教案教案: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一. 教学目标:1. 理解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2. 了解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3. 掌握全身麻醉的基本应用领域和方法;4. 了解全身麻醉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二.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话题(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全身麻醉的话题,例如:你有没有听说过全身麻醉?你对全身麻醉有什么了解?Step 2: 提供基本概念(20分钟)教师介绍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内容:1. 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使用药物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昏迷状态,不感受任何疼痛的方法。
2. 全身麻醉可用于各种手术,如大型手术、复杂手术和需要患者完全放松的手术。
3. 全身麻醉的使用需要一个专业的麻醉医生和护士团队来监测和管理患者的情况。
Step 3: 讨论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 全身麻醉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的活动,使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2. 全身麻醉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患者的身体,如静脉注射、吸入和肌肉注射。
3. 全身麻醉药物对神经递质的作用可以减轻疼痛、产生肌肉松弛和睡眠状态。
Step 4: 探讨全身麻醉的应用领域和方法(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全身麻醉的应用领域和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 全身麻醉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心脏手术、妇产科手术等各种手术过程。
2. 全身麻醉可通过静脉注射、吸入和肌肉注射等方法给药。
3. 全身麻醉中需要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和体温进行监测和管理。
Step 5: 讲解全身麻醉的风险和注意事项(30分钟)教师讲解全身麻醉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内容:1. 全身麻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脏问题和神经系统问题等并发症。
2. 全身麻醉需要在专业的医疗设施和设备下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包括检查过敏史和药物过敏等。
全身麻醉教案一、引言在医疗领域,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操作和疼痛管理。
全身麻醉的正确实施对于患者的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全身麻醉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医护人员正确掌握该技术,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进行。
二、全身麻醉的定义和原理全身麻醉是通过给予患者药物,使其失去意识、无痛觉和无记忆,以便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麻醉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干扰神经传导的途径,阻断病理性痛觉刺激的传入和传导,从而产生无痛觉状态。
三、全身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全身麻醉适用于需要大面积手术或需要神经阻滞无效的手术,如心脏手术、腹部大手术等。
同时,对于无法配合的患者,如儿童、智力障碍者等,全身麻醉也是一种有效的麻醉选择。
2. 禁忌症:全身麻醉禁用于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以及存在严重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
此外,孕妇在妊娠早期和晚期也应慎重考虑全身麻醉的使用。
四、全身麻醉的准备工作1. 评估患者:在实施全身麻醉前,应详细评估患者的病史、对麻醉药物的过敏情况以及身体状况。
此外,需要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心电图、胸片等,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全身麻醉。
2. 术前禁食:在全身麻醉前,患者应禁食特定的时间,以避免术前误吸。
3. 准备药物和设备:准备好麻醉所需的药物和设备,包括麻醉剂、镇静剂、肌松剂、麻醉机、监测仪器等。
确保这些药物和设备的质量和可用性。
五、全身麻醉的操作步骤1. 静脉通路建立:在全身麻醉前,需要建立一个静脉通路,以便输注麻醉药物和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2. 麻醉诱导:通过给予麻醉药物,迅速诱导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
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在诱导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功能。
3. 气道管理和呼吸控制:确保患者气道通畅,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通过插管或面罩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呼吸控制,维持正常的通气功能。
4. 麻醉维持: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以维持患者的麻醉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于肺通气时向肺内输送气体的速度,肺循环的摄取已不能限制
F A / F I的上升速度。
⑶心排出量(CO:麻醉药是以扩散的方式由肺泡向血液转移的。
在肺通气不变时,CO
增加,通过肺循环的血流量也增加,被血液摄取并移走的麻醉药也增加,结果,F A上升缓慢。
心排出量对肺泡药物浓度的影响,还与药物的血/气分配系数有关。
药物的血/气分配系数越大,CO增加引起的血液摄取量也增多,肺泡药物浓度降低也越明显。
⑷血/气分配系数:指麻醉气体与血液达到平衡状态时,单位容积血液中该气体的溶解量。
血/气分配系数越高,被血液摄取麻醉药越多,肺泡中麻醉药浓度上升缓慢,麻醉诱导期延长,麻醉恢复也较慢。
从临床角度讲血/气分配系数,越低表示麻醉诱导期F A 上升快,麻醉恢复期F A降低快,肺泡、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容易达到平衡,麻醉深度容易控制。
吸
入麻醉要的可控性与血/气分配系数呈反比关系。
修改区
⑸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F A_V):F A-V越大,肺循环摄取
的药量越多,即肺血从肺泡带走的麻醉药越多。
在诱导早期,混合静脉血中的麻醉药接近于零,F A-V很大,促进了血液对麻醉药的摄取。
随着麻醉的加深和时间的延长,静脉血中麻醉药的浓度增加,使F A-V降低,摄取速度减慢,摄取量也减少,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