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42
北师大版必修3历史《“发明和发现的国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四点:1.通过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发明和发现”,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和创新的兴趣;2.了解欧洲文化与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3.学习西方的科学奠基人、科技突破者、发明家和探险家等历史人物及其重大成就;4.探讨科技与文化、社会的相互作用。
2.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探索者的时代,科学与技术如何创造了文明;2.公元前500年–公元1000年,希腊古典时期的科学和数学;3.中世纪的科学与技术;4.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5.“发明和发现的国度”: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和达尔文。
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视频欣赏、小组合作等。
其中,小组合作是本课程的核心教学方法。
4.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自学环节通过视频、资料阅读等自学方式,学习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
(3) 小组合作环节① 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位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并进行文献整理。
② 每个小组进行主题展示,向全班分享研究成果。
③ 听取其他组的发言,对其他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论和批评,推动全班的互动交流。
(4) 总结环节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回答学生的提问。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课程的相关知识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以更加主动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并整理与所选的历史人物相关的文献材料,让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并且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同时,本课程中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视频欣赏等等,让学生们从多方面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增强了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们多思考,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发明和发现,认识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分析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学习内容1、四大发明(1)造纸术发明时间和过程: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提高了纸的质量。
传播和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在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
(3)火药发明和应用: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偶然发明,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
对世界的影响:改变了战争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4)指南针发明和发展:战国时期出现司南,宋代发明罗盘,广泛应用于航海。
作用: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2、其他重要发明和发现(1)天文历法夏朝就有了历法《夏小正》。
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2)数学成就《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3)医学领域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3、发明和发现产生的背景(1)政治因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封建统治者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2)经济因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科技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科技的传播和应用。
(3)文化因素儒家思想中的实用主义和经世致用观念,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古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为科技的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
大象版必修3《“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本说课稿是针对《必修3“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这一章节进行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现,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现。
–掌握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的历史背景、原理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展示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发明与发现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和对科学家的尊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章节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1.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现过程。
2.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历史背景、原理和应用。
3.中国古代其他重要科技发明(如天文仪器、洪迈的农书、杨坚的历书等)的介绍。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但对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现可能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对科技发明的关注度普遍较低,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四大发明的历史背景、原理和应用。
–了解中国古代其他重要科技发明的基本情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四大发明的实际应用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解决学生在科技发明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和困惑。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本堂课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有关科技发明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科技发明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这一主题的思考。
2. 教学展示(15分钟)使用PPT或其他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现的精彩内容。
重点介绍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背景、原理和应用。
同时,带领学生回顾了解其他重要科技发明的基本信息。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1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教材分析1、知识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2、知识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知识结构(一)四大发明1、含义:、、、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2、对世界的影响:(1)造纸术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发展。
(2)火药纯人员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不堪一击,日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业和业的发展。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的时代。
(4)印刷术传到欧洲后,大大推动了运动和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四大发明的传入,促使欧洲率先迈入,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二)数学成就A、十进位值制1、地位:数学是的基础,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特点:十进位值记数法,一是,又有其所在位数的。
这种记数法的奇妙,就在于用有限的符号可以表示无穷尽的数,而且简捷、明快,方便运算。
马克思说它是人类“的发明之一”。
(3)发明与应用: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
商代中已经有了系统的个位、十位、百位及至万位的自然数字。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这种记数法除数码写法形式之外,完全具有今天通行的十进位值的功能。
后来,十进位值记数法为国际通用,延续至今。
B、圆周率计算1、古率:西汉初年成书的《》中有“周三径一”的说法。
2、刘徽的成就:首创,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
这一成就含有近代思想萌芽。
他求出的圆周率值是。
3、祖冲之的成就:数学家祖冲之求出圆周率的值是在之间,并确定了圆周率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是,密率是。
这项成果在世界上领先了。
(三)天文学成就1、中国古代使用的天文坐标体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国家。
古代西方使用,赤道坐标明显优于黄道坐标,现代天文学正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