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的身体美学观
- 格式:pdf
- 大小:444.12 KB
- 文档页数:6
怎样看待人体美学20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人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崛起之势跃升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
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相应话语都仅仅把身体当作审美客体,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
人体美学作为一个词组有以下意义:⑴以人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⑵以人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⑶以人体为审美主体且同时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
在如此广阔的领域里,身体也会在它与万物的相关性中被提及,但从来没有被主题化过。
这在于中国古代对于美的观念的限度。
一般认为,汉语“美”的原始语义是“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
“羊大为美”不仅指羊自身肥大健硕,而且指这种羊给人的味美感觉。
美在这里和人身体的感觉特别是味觉建立了关系。
味觉是品味,是区分和比较。
它不仅是对于对象进行感觉,而且也是对于感觉进行感觉。
如果说“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意义的话,那么“羊人为美”则突显了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意义。
它主要指人戴着作为图腾的羊头跳舞,娱人娱神,达到人神相通。
在此舞蹈自身所带来的身心快乐是重要的。
但如此理解的美不仅要从人那里获得规定,而且要从神那里获得规定。
如果我们只是鉴于“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来解释中国人的美的观念,那么这无疑是片面的。
事实上中国人美的观念主要表达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思想之中。
儒家认为美在礼乐,道家主张美在自然,禅宗提出美在意境,如此等等。
在这种种关于美的规定之中,我们看到它们都不是从身体及其本性出发的。
相反如果身体自身要具有审美的特性的话,那么它必须获得这些规定。
与中国古典美学相似,西方的传统美学也遗忘了身体现象。
对于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的学科在古希腊是诗学。
诗学和哲学的其它学科一样,都是对于人的不同理性区域的研究。
亚里斯多德将人类的理性分为三个方面: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诗意理性。
理论理性相关于认识,实践理性相关于行为,诗意理性相关于创造。
所谓诗学就是关于诗意或者创造理性的科学。
其基本内容包括了诗歌的一般本性,它的创作和欣赏等。
黑格尔的主要思想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
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
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主要哲学思想: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
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绝对理念,它是概念与存在的辨证的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的统一。
浅谈美学与生活的关系摘要:美是生活中的感悟,生活中每个角落都有美的影子,美也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呈现出来。
本文将会讨论美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这其中又涉及到自然,艺术以及心灵三大方面。
关键词:美生活自然艺术心灵感悟如今,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一致的定义,因为每个人拥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各有不同从而对美都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
在生活中探讨美,发现生活中的美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美是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它与人们的意识有关,还与人们的价值取向有关。
亚里士多德如是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善可以说是符合人类们道德价值取向的。
美在主观上是人的社会意识;美又是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可以说,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的本质是对生活积极肯定的形象。
内容有人们改造社会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劳动产品的实践成果以及实践活动中的人的美。
社会美与社会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社会功利性、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欣赏的社会生活美是人们相互团结互助;每个人都有集体感、正义感、责任心、爱心;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自然美就是现实世界中自然事物的美。
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总过程来看,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自然美注重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产物。
自然属性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自然美主要是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
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比如,华山的险峻,张家界的仙境,桂林山水的清秀、龙脊山的美感等等不同的风景,都有它独特的自然特征,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的特征,构成各自独特的美。
艺术包含有音乐、建筑、绘画、史诗和戏剧等方面。
艺术有极强的创造性,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与亲身经历结合起来,这其中包含着人们真实的情感。
人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通过艺术将自身的生活感悟表现到生活当中。
文化与艺术177作者简介:薛靖楠(1996— ),男,汉族,江苏常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大都离不开生活,似乎两者间的界限也在不断模糊,而这一些的现象其实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美学思想中就已有类似的表达。
而对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观点的讨论虽然从未停止,但是大致上已经有了统一而又相对客观的评价。
其“美是生活”的观点放在当今的社会中依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无论是传统的或是崭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在表达的形式与内容上大致都体现着“美是生活”的美学思想。
而美与生活的关系是难以分割的。
一、“美是生活”观点的时代意义要讨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美学思想的意义,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进行讨论,必须放在其特定的时代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等联系在一起来进行分析。
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活跃在十九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当时社会的主流美学思想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黑格尔给出的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中的理念指的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所谓的“神”,是超乎现实之外的,同时黑格尔讲求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一大成就,体现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视正是师承黑格尔。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但是他学说中理性的这一方面却是绝对精神,而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因为这是符合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正是批判了黑格尔对于客观世界的忽视,他追求的是自然美,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时期,他对于自然美的推崇打开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大门,也为往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推行做了铺垫。
同时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者,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宣扬农民革命的思想,而他的的“美是生活”这个美学观点也恰恰诞生于这一时期,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也带着革命的烙印。
这一观点将美学拉回了我们的生活,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作用:“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5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5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外国舞蹈史》,美育,价值讨论一、《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
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善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制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
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同学对于舞蹈美的熟悉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把握程度。
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讨论,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进展进行讨论,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讨论,为同学供应了审美体验的平台。
在观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同学表现美、观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力量。
《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进展状况进行讨论,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育更多全面进展的高素养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一)激发同学审美制造力美育教育属于美学讨论的范围,也是美学讨论的重要目的之一。
《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育同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同学是审美制造力。
让同学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同学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
加以提升同学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育同学审美力量都有明显作用。
美育的终极目标“培育人的审美力量,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进展人的审美抱负和美的制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根据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进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
”因此激发同学的审美制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浅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作者:周曼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9期摘要:黑格尔对自然美的理解是其整个美学体系形成的前提。
黑格尔对自然美持消极态度,但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自然美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抽离掉自然美的部分,艺术美在其体系中的存在价值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导致其整个理论体系显现出不完整性。
充分理解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是理解其美学体系的先决条件。
黑格尔对美的定义使得他的自然美论具有了局限性,他将自然美局限在了一个按生命的自由程度划分等级的序列中。
深入分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这一概念,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更有助于我们对自然美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自然美;黑格尔;生态美学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017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生态艺术及其理论中的自然之代理问题”(17DZWJ03)阶段性研究成果。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专门设置了第二章来论述其自然美观,并用很大篇幅对自然美进行了基础考察。
其目的在于指出自然美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否定,从而引导我们必须去认识一种更理想的美,也就是艺术美,如此便可令人信服地将艺术美置于比自然美更高的地位。
对于自然美,虽然黑格尔持否定态度,但是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却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黑格尔是如何定义自然美的?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谈得上对黑格尔美学体系做更深刻的理解与讨论。
一、自然美的定义何为美?黑格尔对美的定义是其对自然美展开论述的核心依据。
黑格尔是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看来,世界的本源是一种绝对理念,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实体,正是这种绝对理念生发出了万物,包括美[1]。
因此这种绝对理念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包容万物且凌驾于万物之上,是人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所造就的一切美的根源所在。
由此,黑格尔得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142。
那么何为“理念”?“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2]137。
5美学学人一、生命概念的历史回溯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首先是一种存在,与存在相一致的是人的生命。
生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切与自然现象相对立的精神现象都可以纳入生命的概念之中,精神生活构成了生命学说的研究对象。
自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刻上“认识你自己”之后,人类便开始了对自身的反思,即试图回答人的生命是什么的问题。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把现时世界的一切存在都归为“理念”的外化,人的生命也只能来自外在于人的“理念”的显现。
柏拉图居住在理性的彼岸,对此岸的生命缺乏足够的热情,但他并没有永远地居住在理性的彼岸,对此岸的生命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
他在《会饮》篇中认为生命的本体就是爱欲:“爱欲是一种原始生命力。
”这种“爱欲”的理论被弗洛伊德晚年所吸收,成为“力比多”自我毁灭的挽救力量。
亚里士多德则将生命看作是使纯粹的潜在之物成为现实的力量。
他在《论灵魂》中提出了“生命第一”的原理。
在他的“四因说”中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因为质料因是被动的,含有被制造的可能性,形式因是主动的。
从形式因和目的因看,两者是同一的,因为形式因是事物的基本性质,事物所需要的目的便是它的形式之确定的表现,所以目的就是形式;动力因与目的因也是同一的,因为动力因是使事物变革的原因,目的因是变革所趋向的目的。
实际上他将形式、动力和目的三种原因合而为一,统称为形式,这样,质料和形式在事物中构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生命就变成了是纯材料转化为形式并使其完备的力量。
尽管亚里士多德把生命看成是使纯粹的潜在之物构成现实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依然是外在于人的“第一推动力”。
在人类思想史上最热忱地赞美生命的思想家是歌德。
他将我们生活的世界称之为生命的世界。
“歌德时代首先将生命置于精神之上,生命第一!以几乎是生命哲学的方式,歌德把生命看作是更基本的元素,因而它必须首先获得应有的重视。
”[1]作为歌德理想化身的浮士德曾为求知费尽了青春,他通晓哲学、法律、医药等知识,其结果感到终无所获。
2021年4月 文化艺术研究 April, 2021第14卷第2期Studies in Culture & Art Vol.14 No.2文章编号:1674-3180(2021)02-0055-08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吕艺生(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人体既然是舞蹈艺术的感性材料,它理所当然地成为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而这个人体不是身心分离的人体,是在意识支配下的一个整体,因此舞蹈美学研究必须坚持身心一元论。
只有坚持身心一元论,才能准确地把握舞蹈艺术的本质特性,也才能防止舞蹈训练滑向单纯的技术技能的道路上去。
对原始舞蹈的生命意识、宗教意识、象征意识、社会意识与审美意识作考察,以探寻舞蹈最本质的意义,将舞蹈美定义为“意识的肢体表现”。
关键词:逻辑起点;身心一元论;意识的肢体表现;舞蹈美学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为何要设逻辑起点艺术哲学的研究,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从其感性材料入手,亦即首先研究它的物质载体。
作为人类最早的胚胎性艺术,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虽然都是人为的,但最终表现的物质形态大都要落实在人体外。
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不用说,最后它们都可落实在岩石、泥土、纸、布或某种金属上,因而它们被看作是视觉艺术;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它虽然并无实体只有声音,因而被人们看作是时间性的,稍纵即逝的,但最终它仍有归宿,仍可储存在纸面的乐谱上或其他声音储存器内。
唯独舞蹈的载体是人体,它发生在人体上,也消失于人体。
人跳动起来,舞蹈就出现了;人停止跳动,舞蹈便消失了。
虽然到了当代,它也可留存于音像储存器内,但它并非现实的、鲜活的真舞蹈。
记录下来的舞蹈也仅是舞蹈的一个侧面,当它失去现场状态时,它成为另外一种东西而并非真正意义的舞蹈。
我们这样开始舞蹈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一步就辨识了它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性,更主要的是获得了研究的切入点,找到了它所谓的逻辑起点。
无疑,这是艺术本体论研究方法,不见得对所有艺术,比如现代、特别是后现代艺术也管用,但收稿日期:2020-12-23作者简介:吕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原常务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舞蹈基础理论、舞蹈教育研究。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读黑格尔的美学著作,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奇妙而又充满挑战的冒险。
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书页,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了进去。
黑格尔对于美的定义,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可不像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美,比如一朵漂亮的花,或者一幅好看的画那么简单。
他说的美,是更深层次的、更抽象的东西。
就拿我最近参观的一次艺术展览来说吧。
展览里有各种各样的作品,有油画、雕塑、还有一些装置艺术。
其中有一幅油画,画的是一个破旧的小镇街道。
街道上的石板路坑坑洼洼,两旁的房子也是摇摇欲坠。
一开始,我真没觉得这幅画有啥美的。
心想,这破破烂烂的场景有啥好看的?但当我仔细看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那石板路上的每一道裂痕,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个小镇的历史。
房子的墙壁虽然破旧,但上面的色彩却透露出岁月的沉淀。
画家通过他的笔触,把这些看似平凡甚至破败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
这不就是黑格尔说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吗?画家心中对于这个小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他的画笔,以一种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还有一个雕塑作品,是一个扭曲的人体。
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这啥呀,这么难看。
”可当我围着它转了几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才发现其中的奥妙。
那扭曲的身体线条,其实是在表达着某种内在的力量和情感。
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挣扎,但这种情感通过雕塑的形式被直观地呈现了出来,让我能够感受到。
再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
比如说,夏日里的一场暴雨。
那倾盆而下的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地找地方躲雨,车辆的喇叭声此起彼伏。
这看似混乱的场景,其实也有一种美。
它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以及人们在这种力量面前的反应。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理念的感性显现吗?大自然的规律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场暴雨,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读黑格尔的美学,让我不再仅仅用表面的眼光去看待美。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作者:阴志科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01期内容提要伊格尔顿首先批判了那种将文化实体化的唯文化论,认为它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本质主义甚至形而上学;现代人将身体视为意志任意操纵的对象,这种思想表面上凸显了人的自由,可实质上是一种唯意志论,伊格尔顿设想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前提正是质料与形式密不可分的身体;伊格尔顿的身体美学观念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这是可以解释的,他认为现代艺术观念是一种世俗化的神学,所谓的神终究是某种纯粹的、无质料的形式,而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和身体一样,都必须同时关切质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伊格尔顿还讨论了艺术与人类实践当中蕴含的自由问题,毁灭自我与他人的身体在恐怖袭击中被视为自由艺术的材料、自由意志的工具,这类行动背后体现出来的特定逻辑值得美学、伦理学甚至政治学共同反思。
关键词伊格尔顿身体美学身体政治文化批评〔中图分类号〕I01;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086-10众所周知,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有一个文化批评家的身份,继《后现代主义幻象》(1996)、《文化的观念》(2000)以及《理论之后》(2003)出版以来,他从来没有间断对文化问题的关注,近年连续出版了《文化与上帝之死》(2014)、《文化》(2016)和《唯物主义》(2017),引起批评界的热烈关注。
但由于伊格尔顿近十余年来讨论的话题十分宽泛,很多人不免心生疑惑,在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当中,有没有一些关键词可用来清晰把握他的文化或者美学思想脉络?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身体”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出发,结合其在《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14)上发表的期刊文章,对其十余年来以身体为关键词的文化与美学观念进行一次梳理与批判。
一、唯文化论:另一种本质主义当今流行的“唯文化论”被伊格尔顿称为文化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种基础性存在,人们必须尊重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多元性、差异性、混合性,人们既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的样式及其现状,相互之间予以尊重,不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去评价对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各行其是,这样才是政治正确,比如我们要去理解“比人尊贵的牛”“被乱石砸死的幽会男女”“壮阳补肾的穿山甲”……如此等等,这些范畴不过是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而已。
论温克尔曼的美学思想作者:杨晓莉路晓莉王菲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5期摘要:约翰·亚奥希姆·温克尔曼是18世纪德国新古典主义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史家,作为德国启蒙运动代表的温克尔曼,在当时德国特殊的大背景下,温克尔曼借助优美的古希腊艺术,为当时落后的德国重塑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表达了温克尔曼当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他不仅开创了科学的研究艺术史的新时代,也影响了后世理论家,我们会在他不朽的文字里获得新启迪和对当今艺术的反思。
关键词:温克尔曼艺术史观古希腊艺术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166-02一、温克尔曼的生平与经历温克尔曼1717年出生在德国的小城施腾达尔,其家境贫寒,从小历经磨难。
凯林中学的副校长达姆给予了十六岁的温克尔曼古希腊文化上的启发和指导,使他有了研究古希腊艺术文化的兴趣。
1738年,温克尔曼来到了学习气氛宽松的哈雷大学学习神学专业,毕业于哈雷大学后迫于生活压力,在塞戈乌森担任副校长职务。
1748年他应比瑙伯爵的邀请担任图书管理员的职务,这对温克尔曼丰富自己的知识大有益处。
他不仅进行艺术理论方面的思考和交流,还投身于艺术实践中,这对于他日后形成自己的艺术理论和古代艺术研究成果有着巨大的帮助。
但是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对于温克尔曼来说并不满足,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温克尔曼与罗马天主教妥协,得到了奥古斯都二世对其经济上的资助,终于在1755年实现了去罗马的梦想。
18世纪的罗马不仅是文艺复兴的集中地,而且处于新古典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欧洲文物考古和研究古代艺术的中心。
在这里,大大丰富了他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成果。
1764年他的著作《古代艺术史》出版了,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古代艺术史学家和美学家的地位,温克尔曼试图用复古的形式来振兴德国乃至欧洲艺术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温克尔曼的希腊艺术史观(一)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用“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评价古希腊艺术,总结出了他心中古希腊艺术理想美的状态,他将这一概念看作是希臘艺术基于内在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展现。
1.1美字的意义萧兵: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最初是羊人为美。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过“美,甘也,从羊从大。
”宋代的徐铉也说过“羊大为美”王政认为羊生殖崇拜为美。
羊等价交换物为美形状越大,越值钱。
1.2美的诞生1.从逻辑上看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粗到精2.从审美风俗上看黑齿为美,泰国“长颈为美”,牛仔服,“三寸金莲”,头尖为美,十指黄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3.从审美实践的作品来看精卫填海,自然山水,山水诗人--谢灵运,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米罗的维纳斯,从形象到抽象。
1.3美学学科诞生的意义一、鲍姆嘉通:美学的任务1、美学的目的是感性知识的完善2、应该避免的感性知识的不完善就是丑3、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低级的认识,美的艺术的理论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这就是美学的核心。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卢梭: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带来幸福。
二、美学学科带来的意义:1、理性大潮中的感性学:人的全面发展的启示意义2、美学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意义3、美学学科的独立:人类知识体系健全的启示意义康德:美是非观功利而令人愉悦的2.1西方探讨美的途径(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研究美:1.毕达哥拉斯,凡物皆数,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2.亚里士多德,一个美的事物应有一定的大小体积和安排。
3.阿奎那,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4.荷加兹,美在于多变化的蛇形线,越是曲线的越美。
5.朗基努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6.奥古斯丁,美在于事物本身的和谐、适宜。
7.夏夫兹博里,凡是美都是和谐的比例合成的。
8.越诺尔兹,自然的最一般的形式就是最美的形式。
9.博克,美的事物的特征,小、光滑、逐渐变化、不漏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
10.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研究美也有它的问题,这种属性很难推广,很难普遍,很难是唯一的标准,这种属性是它的基础之一。
2.2西方探讨美的途径(二)西方关于美的探讨途径二、从人的主观感受来研究美1.快感说。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摘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海德格尔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哲学家,也是一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在近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不可忽略,实现了对传统美学主体主义特性的超越。
海德格尔的美学如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带有明显的反主体性色彩,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弊端使艺术逐渐堕落成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艺术的本质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海德格尔试图用其对艺术的独特思考方式唤醒迷失的艺术家,试图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他美学思想中最伟大的一点。
关键词:主体性;美学;存在;艺术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了解其哲学思想是通向美学思想的必经之路。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美学和形而上学一样存在着主客二分的弊病,且艺术的美学化倾向日益加深,艺术品变成人们的审美对象,被人任意评判,但艺术本来并不是作为一个对象被人们所感知经验的,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某一特定世界的显现和象征,在这一特定世界中它通过与人的相互联系而作为存在者存在。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而且也为近现代中西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要想了解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便首先要深入其哲學世界,尤其是他对形而上学的追问和研究,不夸张的讲海德格尔全部哲学是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的,。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理论的确立,使得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与客体有了明确的区分,与此同时笛卡尔的哲学理论不仅为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确立了基调,人们开始把一切与人无关的事物当作是认识的对象,试图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观看本质,人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而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发展并没有在笛卡尔奠定的哲学线路中有大的突破,直至尼采提出超人哲学的提出,需要注意超人并不是指神人或者非寻常人,所谓的超人指的是对以往的人的超越和克服,他颠覆以往哲学家对理性的重视,表示人应该忠实于自己身体的本能和欲望。
海德格尔受尼采哲学的启发,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彻底远离了真正的形而上学,甚至声称传统形而上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遗忘史,他提出要回归原始的形而上学,从此在入手对存在的意义进行追问,他认为把这个在作为最值得追问者来经验并理解,专为这个在来追问,这就不折不扣地叫做:追问在的意义。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伊格尔顿身体理论的三个层面◎阴志科内容提要 伊格尔顿首先批判了那种将文化实体化的唯文化论,认为它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本质主义甚至形而上学;现代人将身体视为意志任意操纵的对象,这种思想表面上凸显了人的自由,可实质上是一种唯意志论,伊格尔顿设想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前提正是质料与形式密不可分的身体;伊格尔顿的身体美学观念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这是可以解释的,他认为现代艺术观念是一种世俗化的神学,所谓的神终究是某种纯粹的、无质料的形式,而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和身体一样,都必须同时关切质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伊格尔顿还讨论了艺术与人类实践当中蕴含的自由问题,毁灭自我与他人的身体在恐怖袭击中被视为自由艺术的材料、自由意志的工具,这类行动背后体现出来的特定逻辑值得美学、伦理学甚至政治学共同反思。
关键词 伊格尔顿 身体美学 身体政治 文化批评〔中图分类号〕I01;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086-10 众所周知,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有一个文化批评家的身份,继《后现代主义幻象》(1996)、《文化的观念》(2000)以及《理论之后》(2003)出版以来,他从来没有间断对文化问题的关注,近年连续出版了《文化与上帝之死》(2014)、《文化》(2016)和《唯物主义》(2017),引起批评界的热烈关注。
但由于伊格尔顿近十余年来讨论的话题十分宽泛,很多人不免心生疑惑,在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当中,有没有一些关键词可用来清晰把握他的文化或者美学思想脉络?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身体”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出发,结合其在《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CanadianReviewofComparativeLiterature,2014)上发表的期刊文章,对其十余年来以身体为关键词的文化与美学观念进行一次梳理与批判。
一、唯文化论:另一种本质主义当今流行的“唯文化论”被伊格尔顿称为文化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种基础性存在,人们必须尊重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多元性、差异性、混合性,人们既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的样式及其现状,相互之间予以尊重,不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去评价对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各行其是,这样才是政治正确,比如我们要去理解“比人尊贵的牛”“被乱石砸死的幽会男女”“壮阳补肾的穿山甲”……如此等等,这些范畴不过是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而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黑格尔的身体美学观
作者:宋雄华, SONG Xiong-hua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9,22(2)
1.威尔·杜兰;幼狮文化公司世界文明史 1999
2.里克特;李本正;范景中希腊艺术手册 1989
3.车尔尼雪夫斯基;周扬生活与美学 1959
4.黑格尔;贺麟;王玖兴精神现象学 1979
5.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985
6.诺尔青年黑格尔的神学著作 1999
7.温克尔曼论艺术作品中的优雅 2001
8.黑格尔;朱光潜美学 1979
9.翟墨当代人体艺术探索 1988
10.黑格尔;朱光潜美学 197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hlgdxxb-sk20090202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