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F神经网络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4
rbf神经网络原理RBF神经网络原理。
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神经网络模型,它具有良好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和较快的学习速度,在模式识别、函数逼近、时间序列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RBF神经网络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特点。
首先,RBF神经网络由三层结构组成,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信号,并将其传递给隐含层;隐含层使用径向基函数对输入信号进行非线性映射;输出层对隐含层的输出进行加权求和,并经过激活函数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
整个网络的学习过程包括初始化、前向传播、误差反向传播和参数更新等步骤。
其次,RBF神经网络的核心在于径向基函数的选择。
常用的径向基函数包括高斯函数、多孔径函数等,它们具有局部化、非线性化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拟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当的径向基函数对网络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
另外,RBF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通常采用最小均方误差或梯度下降等方法,通过不断调整网络参数来最小化目标函数。
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相比,RBF神经网络在学习速度和全局最优解的搜索能力上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着局部最优解、过拟合等问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此外,RBF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函数逼近、时间序列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模式识别中,RBF神经网络能够处理非线性可分问题,并且对噪声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在函数逼近中,RBF神经网络能够较好地拟合复杂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在时间序列预测中,RBF神经网络能够捕捉数据的非线性动态特性,有着较好的预测效果。
综上所述,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和较快的学习速度,在模式识别、函数逼近、时间序列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其学习算法、径向基函数的选择以及网络结构的优化,以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rbf神经网络原理
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简称RBF)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它在解决分类和回归等问题上具有优良的性能和灵活性。
RBF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一组基函数来表示输入空间中的复杂映射关系。
这些基函数以输入样本为中心,通过测量样本与中心之间的距离来计算输出值。
常用的基函数包括高斯函数、多项式函数等。
与传统的前馈神经网络不同,RBF神经网络采用两层结构,包括一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
隐含层的神经元是基函数的中心,负责对输入样本进行映射。
输出层的神经元用于组合隐含层的输出,并产生网络的最终输出结果。
RBF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中心选择和参数调整。
在中心选择阶段,通过聚类算法来确定基函数的中心,例如K-means聚类算法。
在参数调整阶段,使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来调整基函数的权值和输出层的权值。
RBF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逼近性能。
它可以处理高维数据和大规模数据集,并且对于输入空间中的非线性映射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此外,RBF神经网络还具有较快的训练速度和较好的泛化能力。
总结来说,RBF神经网络通过基函数的组合来实现对输入样
本的映射,从而实现对复杂映射关系的建模。
它是一种强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多个领域和问题中表现出色。
径向基神经网络RBF介绍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以下简称RBF神经网络)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它以径向基函数为激活函数,具有快速学习速度和较高的逼近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函数逼近、模式识别、时间序列预测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RBF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学习算法。
1.基本原理:RBF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
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数据,隐藏层由一组径向基函数组成,输出层计算输出值。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适当的权值与径向基函数的线性组合,将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并在该空间中进行线性回归或分类。
RBF神经网络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径向基函数和隐藏层节点的中心点。
2.网络结构:隐藏层是RBF神经网络的核心,它由一组径向基函数组成。
每个径向基函数具有一个中心点和一个半径。
典型的径向基函数有高斯函数和多项式函数。
高斯函数的形式为:φ(x) = exp(-β*,x-c,^2)其中,β为控制函数衰减速度的参数,c为径向基函数的中心点,x为输入向量。
隐藏层的输出由输入向量与每个径向基函数的权值进行加权求和后经过激活函数得到。
输出层通常采用线性激活函数,用于输出预测值。
3.学习算法:RBF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包括两个步骤:网络初始化和权值训练。
网络初始化时需要确定隐藏层节点的中心点和半径。
常用的方法有K-means 聚类和最大极大算法。
权值训练阶段的目标是通过输入样本和对应的目标值来调整权值,使得网络的输出尽可能接近目标值。
常用的方法有最小均方误差算法(Least Mean Square,LMS)和最小二乘法。
最小均方误差算法通过梯度下降法修改权值,使网络输出的均方误差最小化。
最小二乘法则通过求解线性方程组得到最优权值。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进行误差反向传播,根据输出误差调整权值。
4.特点与应用:RBF神经网络具有以下特点:-输入输出非线性映射能力强,可以逼近复杂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学习速度较快,只需通过非线性映射学习输出函数,避免了反向传播算法的迭代计算;-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对噪声和异常数据有一定的鲁棒性。
神经网络控制(RBF)神经网络控制(RBF)是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的神经网络,用于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来实现对系统输出的控制。
通过神经网络控制,控制器可以学习系统的动态行为和非线性模型,从而使得控制器能够自适应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RBF 网络通常由三层组成: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受系统的输入信号,并将其传递到隐藏层,隐藏层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并输出中间层的值,其中每个中间层神经元都使用一个基函数来转换输入数据。
最后,输出层根据隐藏层输出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权重调整,计算并输出最终的控制信号。
RBF 网络的核心是数据集,该数据集由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组成。
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输入训练数据来调整网络参数和权重。
训练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特征选择,该阶段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确定最优的基函数数量和位置,并为每个基函数分配一个合适的权重。
第二阶段是更新参数,该阶段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更新网络参数和权重,以优化网络的性能和控制精度。
RBF 网络控制的优点在于其对非线性控制问题具有优秀的适应性和泛化性能。
另外,RBF 网络还具有强大的学习和自适应调整能力,能够学习并预测系统的动态行为,同时还可以自动调整参数以提高控制性能。
此外,RBF 网络控制器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并且具有快速的响应速度,可以满足实时控制应用的要求。
然而,RBF 网络控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RBF 网络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来确定最佳的基函数数量和位置。
此外,由于网络参数和权重的计算量较大,实时性较低,可能存在延迟等问题。
同时,选择合适的基函数以及与其相应的权重也是一项挑战,这需要在控制问题中进行深入的技术和经验探索。
总体而言,RBF 网络控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方法,可以在广泛的控制问题中使用。
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泛化性能,可以实现实时控制,为复杂工业控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络RBF⽹络能够逼近任意的⾮线性函数,可以处理系统内的难以解析的规律性,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并有很快的学习收敛速度,已成功应⽤于⾮线性函数逼近、时间序列分析、数据分类、模式识别、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系统建模、控制和故障诊断等。
简单说明⼀下为什么RBF⽹络学习收敛得⽐较快。
当⽹络的⼀个或多个可调参数(权值或阈值)对任何⼀个输出都有影响时,这样的⽹络称为全局逼近⽹络。
由于对于每次输⼊,⽹络上的每⼀个权值都要调整,从⽽导致全局逼近⽹络的学习速度很慢。
BP⽹络就是⼀个典型的例⼦。
如果对于输⼊空间的某个局部区域只有少数⼏个连接权值影响输出,则该⽹络称为局部逼近⽹络。
常见的局部逼近⽹络有RBF⽹络、⼩脑模型(CMAC)⽹络、B样条⽹络等。
径向基函数解决插值问题完全内插法要求插值函数经过每个样本点,即。
样本点总共有P个。
RBF的⽅法是要选择P个基函数,每个基函数对应⼀个训练数据,各基函数形式为,由于距离是径向同性的,因此称为径向基函数。
||X-X p||表⽰差向量的模,或者叫2范数。
基于为径向基函数的插值函数为:输⼊X是个m维的向量,样本容量为P,P>m。
可以看到输⼊数据点X p是径向基函数φp的中⼼。
隐藏层的作⽤是把向量从低维m映射到⾼维P,低维线性不可分的情况到⾼维就线性可分了。
将插值条件代⼊:写成向量的形式为,显然Φ是个规模这P对称矩阵,且与X的维度⽆关,当Φ可逆时,有。
对于⼀⼤类函数,当输⼊的X各不相同时,Φ就是可逆的。
下⾯的⼏个函数就属于这“⼀⼤类”函数:1)Gauss(⾼斯)函数2)Reflected Sigmoidal(反常S型)函数3)Inverse multiquadrics(拟多⼆次)函数σ称为径向基函数的扩展常数,它反应了函数图像的宽度,σ越⼩,宽度越窄,函数越具有选择性。
完全内插存在⼀些问题:1)插值曲⾯必须经过所有样本点,当样本中包含噪声时,神经⽹络将拟合出⼀个错误的曲⾯,从⽽使泛化能⼒下降。
RBF神经网络概述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神经网络模型。
它由两部分组成:输入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信号,然后通过径向基函数层将输入映射到隐含层。
隐含层采用径向基函数来计算输入向量与各个隐含单元的距离,并输出给输出层。
输出层根据隐含层的输出计算最终的输出结果。
1.非线性映射能力:径向基函数作为非线性映射函数,可以将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从而可以处理非线性问题。
2.局部处理和全局处理:隐含层的每个隐含单元都对输入向量进行局部处理,隐含单元之间相互独立运算。
然后输出层将各个隐含单元的输出结果进行全局处理,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
3.高维特征空间:由于径向基函数的作用,RBF神经网络可以将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从而提高网络的抽象能力和判别能力。
4.可解释性:RBF神经网络中的隐含单元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例如高斯函数的中心表示样本的分布情况,标准差表示隐含单元的灵敏度。
这样的特点使得RBF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
1. 中心确定:通过聚类算法(如K-means算法)确定隐含层的中心,中心可以看作是样本的代表点。
2.方差确定:针对每个隐含单元,计算样本与该隐含单元中心的距离,并计算方差。
方差越大,隐含单元对距离远的样本的响应越强,方差越小,隐含单元对距离近的样本的响应越强。
3.权值确定:根据中心和方差计算得到每个隐含单元的权值。
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或者广义逆矩阵法。
4.输出计算:根据隐含层的输出和权值,计算输出层的输出。
5.网络训练:使用样本数据进行网络训练,通过调整权值来减小网络的误差。
常用的方法有梯度下降法、遗传算法等。
RBF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函数逼近、数据挖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较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逼近能力,能够处理高维特征空间的模式识别问题。
同时,RBF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能够提供有关样本分布和网络响应的有效信息。
然而,RBF神经网络也存在一些问题。
RBF(径向基)神经⽹络 只要模型是⼀层⼀层的,并使⽤AD/BP算法,就能称作 BP神经⽹络。
RBF 神经⽹络是其中⼀个特例。
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什么是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络RBF神经⽹络的学习问题RBF神经⽹络与BP神经⽹络的区别RBF神经⽹络与SVM的区别为什么⾼斯核函数就是映射到⾼维区间前馈⽹络、递归⽹络和反馈⽹络完全内插法⼀、什么是径向基函数 1985年,Powell提出了多变量插值的径向基函数(RBF)⽅法。
径向基函数是⼀个取值仅仅依赖于离原点距离的实值函数,也就是Φ(x)=Φ(‖x‖),或者还可以是到任意⼀点c的距离,c点称为中⼼点,也就是Φ(x,c)=Φ(‖x-c‖)。
任意⼀个满⾜Φ(x)=Φ(‖x‖)特性的函数Φ都叫做径向基函数,标准的⼀般使⽤欧⽒距离(也叫做欧式径向基函数),尽管其他距离函数也是可以的。
最常⽤的径向基函数是⾼斯核函数 ,形式为 k(||x-xc||)=exp{- ||x-xc||^2/(2*σ)^2) } 其中x_c为核函数中⼼,σ为函数的宽度参数 , 控制了函数的径向作⽤范围。
⼆、RBF神经⽹络 RBF神将⽹络是⼀种三层神经⽹络,其包括输⼊层、隐层、输出层。
从输⼊空间到隐层空间的变换是⾮线性的,⽽从隐层空间到输出层空间变换是线性的。
流图如下: RBF⽹络的基本思想是:⽤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这样就可以将输⼊⽮量直接映射到隐空间,⽽不需要通过权连接。
当RBF的中⼼点确定以后,这种映射关系也就确定了。
⽽隐含层空间到输出空间的映射是线性的,即⽹络的输出是隐单元输出的线性加权和,此处的权即为⽹络可调参数。
其中,隐含层的作⽤是把向量从低维度的p映射到⾼维度的h,这样低维度线性不可分的情况到⾼维度就可以变得线性可分了,主要就是核函数的思想。
这样,⽹络由输⼊到输出的映射是⾮线性的,⽽⽹络输出对可调参数⽽⾔却⼜是线性的。
⽹络的权就可由线性⽅程组直接解出,从⽽⼤⼤加快学习速度并避免局部极⼩问题。
RBF网络原理及应用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网络是一种基于radial基函数的前向神经网络,它是一种具有局部适应性和全局逼近能力的非线性模型。
其原理和应用如下:1.原理:RBF网络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
隐藏层的每一个神经元使用具有特定中心和宽度参数的radial基函数作为激活函数。
输入信号通过输入层传递到隐藏层,隐藏层的神经元计算输入信号与其对应的中心的距离,并将距离作为输入信号传递给输出层。
输出层的神经元根据权重和输入信号计算输出值。
整个网络通过不断调整隐藏层的参数和输出层的权重来进行训练,以实现模型的优化。
2.应用:-回归分析:RBF网络可以用于函数逼近问题,通过学习输入值与输出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实现对未知输入的预测。
例如,可以用RBF网络建模销售数据,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销售情况。
-控制系统:RBF网络可以用于建立非线性的控制模型。
通过学习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可以根据输入信号来控制输出信号,实现控制系统对复杂非线性过程的控制。
-时间序列预测:RBF网络可以用于预测时间序列数据,如股票价格、气温变化等。
通过学习历史数据的模式,可以对未来的趋势和变化进行预测。
3.RBF网络的优势:-具有局部适应性:每个隐藏神经元只对输入空间的一部分进行响应,具有局部适应性,更适合处理复杂非线性问题。
-具有全局逼近能力:通过增加足够多的隐藏神经元,RBF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何连续函数,具有较强的全局逼近能力。
-训练简单:RBF网络的训练相对简单,可以使用基于梯度下降法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
-鲁棒性高:RBF网络对噪声和输入变化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处理输入数据中的不确定性。
总结起来,RBF网络是一种基于radial基函数的前向神经网络,具有局部适应性、全局逼近能力以及鲁棒性高等优点。
它在模式识别、回归分析、控制系统、时间序列预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训练方法进行优化。
rbf神经网络原理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对输入输出非线性关系的建模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提取非线性的特征。
RBF神经网络的全称是“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它是一种基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以及语音识别等任务的有效工具。
它有多种不同的应用,包括控制系统设计、语音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
RBF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是将输入空间划分到多个互不重叠的子空间,每个子空间由一个独立的RBF函数来描述。
RBF函数是一种非线性函数,它可以有效地提取输入信号的非线性特征,从而实现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的建模。
RBF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首先接收输入信号,并将输入信号传递到隐层。
然后,隐层根据RBF函数的参数计算出响应信号,并将其传递到输出层。
最后,输出层将响应信号进行综合处理,并计算出最终的输出结果。
作为一种有效的建模方法,RBF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输入空间划分为多个互不重叠的子空间,每个子空间由一个RBF函数来描述,从而有效地提取数据中的非线性特征,并通过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之间的联系实现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的建模,从而解决复杂的任务。
RBF神经网络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提取非线性的特征和信息,它能够高效地处理大规模的输入输出数据,而且它的计算量较小,可以实现快速的计算。
此外,RBF神经网络还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因此,它可以对输入输出关系进行更准确的建模,从而实现更好的效果。
尽管RBF神经网络有很多优点,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它受到输入数据规模的限制,在处理大规模的输入信号时,效率会很低。
其次,它的训练过程复杂,需要调整多个参数,因此,它的训练时间较长。
最后,它还存在可靠性的问题,因为它的训练决定了它的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无法实现可靠的计算结果。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介绍及其案例实现径向基(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它以径向基函数作为激活函数来进行模式分类和回归任务。
该网络在模式识别、函数逼近、数据挖掘等领域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并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引言:径向基(RBF)神经网络最早是由Broomhead和Lowe于1988年引入的,它是一种前馈式神经网络。
RBF神经网络的主要思想是以输入向量与一组高斯函数的基函数作为输入层,然后再通过隐藏层进行特征映射,最后通过输出层进行模式分类或回归。
1.RBF神经网络的结构:RBF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三层。
输入层负责接收输入向量,隐藏层负责特征映射,输出层负责输出结果。
输入层:输入层接收具有所要分类或回归的特征的数据,通常使用欧几里德距离计算输入层的神经元与输入向量之间的距离。
隐藏层:隐藏层是RBF神经网络的核心部分,它通过一组径向基函数来进行特征映射。
隐藏层的神经元数量通常和训练样本数量相同,每个神经元负责响应一个数据样本。
输出层:输出层根据隐藏层的输出结果进行模式分类或回归预测,并输出网络的最终结果。
2.RBF神经网络的训练:RBF神经网络的训练主要包括两个步骤:聚类和权值调整。
聚类:首先通过K-means等聚类算法将训练样本划分为若干个类别,每个类别对应一个隐藏层神经元。
这样可以将输入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中只有一个样本。
权值调整:通过最小化残差误差或最小化目标函数来优化隐藏层和输出层的权值。
常用的优化算法有最小二乘法、梯度下降法等。
3.RBF神经网络的案例实现:案例1:手写数字识别案例2:股票市场预测RBF神经网络也可以应用于股票市场的预测。
该案例中,RBF神经网络接收一组与股票相关的指标作为输入,通过隐藏层的特征映射将指标转化为更有意义的特征表示,最后通过输出层进行未来股价的回归预测。
该系统的训练样本为历史股票数据以及与之对应的未来股价。
结论:径向基(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应用广泛且效果良好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控制RBF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计算模型,可以通过学习数据来预测和控制各种系统。
在控制领域,神经网络已经被广泛应用,很多控制问题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优化控制。
而基于类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也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该方法是一种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处理非线性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1. RBF神经网络控制方法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前馈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组成。
其中,输入层接受外界输入,隐层包含一组RBF神经元,其作用是将输入空间划分为若干子空间,并将每个子空间映射到一个神经元上。
输出层是线性层,负责将隐层输出进行线性组合,输出控制信号。
在控制系统中,RBF神经元用于计算控制信号,从而实现控制目标。
RBF神经网络的训练包括两个阶段:聚类和权重调整。
聚类过程将输入空间划分成若干个类别,并计算出每个类别的中心和半径。
聚类算法的目标是使得同一类别内的样本距离聚类中心最小,不同类别之间距离最大。
常用的聚类算法包括k-means算法和LVQ算法。
权重调整过程将隐层神经元的权重调整到最优状态,以便将隐层输出映射到目标输出。
在实际控制中,RBF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可以替代PID控制器等传统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自适应能力和较好的控制性能。
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RBF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控制任务,特别是在非线性系统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虚拟控制策略:将系统建模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部分,其中线性结构可以采用传统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而非线性结构则采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
虚拟控制策略的优点是可以将传统控制和RBF神经网络控制各自的优势融合起来,减小系统的复杂度和计算量。
(2)基于反馈线性化的控制策略:利用反馈线性化的方法将非线性系统变为一个可控的线性系统,从而可以采用传统线性控制方法进行控制。
rbf神经网络原理RBF神经网络又称基于最近邻的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最近邻原理的计算模型,它是在传统的神经网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神经网络。
一、 RBF经网络的结构与原理RBF神经网络由三层结构组成,其结构如下: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
输入层及输出层均由多个神经元组成,输入层用来接收外部输入,而输出层则用来处理数据并将结果返回外界。
隐含层则是该神经网络的核心部分,也是该神经网络的最重要的一层,它也由多个神经元组成,其主要职责是使用非线性变换将输入信号转换为输出结果。
RBF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每一个样本点的有效分类,来实现数据的预测和分类。
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网络从训练样本中学习一组最近邻表,用于计算输入与训练样本中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接着,网络利用这些距离计算出一组激活函数,用来对每个输入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最后,网络根据每个分类对应的输出结果,综合多个神经元的输出结果,预测出最终结果。
二、 RBF经网络的优势RBF神经网络具有计算简单、参数数量少、准确率高等优势,使其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物体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RBF神经网络具有计算简单的优势。
RBF神经网络的主要计算任务只有距离的计算和调整参数,它的计算机要求不高,而且可以采用现有的快速计算方法。
其次,RBF神经网络的参数数量少,这也是其与传统神经网络的主要区别所在。
它的参数数量仅为其他神经网络的一半至一百分之一,这种参数少的优势使得网络更加精简,训练更加容易和准确。
最后,RBF神经网络的准确率也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其与传统神经网络的主要区别之一。
它在多维数据输入的情况下,可以获得非常高的准确率,这也是它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物体识别等等领域应用的原因。
三、 RBF经网络的应用RBF神经网络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物体识别等领域。
1、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是指计算机在通过机器视觉以及图像处理等技术来解决视觉难题,而RBF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中因其具有准确率高、参数数量少等优势,一般可以应用在图形识别、人脸识别和运动目标检测等领域。
RBF 神经网络概述1 RBF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2 RBF 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3 RBF 神经网络的优点1 RBF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人工神经网络以其独特的信息处理能力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它不仅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而且具有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能够从大量的历史数据中进行聚类和学习,进而找到某些行为变化的规律。
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是一种新颖有效的前馈式神经网络,它具有最佳逼近和全局最优的性能,同时训练方法快速易行,不存在局部最优问题,这些优点使得RBF 网络在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85年,Powell 提出了多变量插值的径向基函数(Radial-Basis Function, RBF)方法。
1988年,Broomhead 和Lowe 首先将RBF 应用于神经网络设计,构成了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即RBF 神经网络。
用径向基函数(RBF)作为隐单元的“基”构成隐含层空间,对输入矢量进行一次变换,将低维的模式输入数据变换到高维空间内,通过对隐单元输出的加权求和得到输出,这就是RBF 网络的基本思想。
2 RBF 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RBF 网络是一种三层前向网络:第一层为输入层,由信号源节点组成。
第二层为隐含层,隐单元的变换函数是一种局部分布的非负非线性函数,他对中心点径向对称且衰减。
隐含层的单元数由所描述问题的需要确定。
第三层为输出层,网络的输出是隐单元输出的线性加权。
RBF 网络的输入空间到隐含层空间的变换是非线性的,而从隐含层空间到输出层空间的变换是线性。
不失一般性,假定输出层只有一个隐单元,令网络的训练样本对为{,}(1,2,...,)n n X d n N =,其中12[,,...,],(1,2,...,)T n n n nM X x x x n N ==为训练样本的输入,(1,2,...,)n d n N =为训练样本的期望输出,对应的实际输出为(1,2,...,)n Y n N =;基函数(,)i X t ϕ为第i 个隐单元的输出12[,,...,,...,](1,2,...,)i i i im iM t t t t t i I ==为基函数的中心; (1,2,...,)i w i I =为第i 个隐单元与输出单元之间的权值。
rbf神经网络原理
RBF神经网络,即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是一种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函数来近似非线性函数关系,从而实现对复杂模式的学习与分类。
RBF神经网络由三层组成: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的数据,每个输入节点对应一个特征。
隐含层是RBF神经网络的核心,其中的每个神经元都是一个径向基函数。
在隐含层中,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中心向量和一个标准差,用于确定其基函数的形状和大小。
通过计算输入向量与神经元中心之间的距离,再经过基函数的转换,即可得到神经元的输出。
输出层是整个神经网络的分类器,它通常采用线性组合来产生最终的输出。
常见的方法是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SE)准则函数来训练神经网络,通过调整神经元中心和标准差的参数,以最小化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
RBF神经网络具有以下优点:
1. 相较于传统的前馈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对线性可分和线性不可分问题的逼近能力更强。
2. RBF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较快,且容易实现并行计算。
3. 网络结构简单,参数少,不容易出现过拟合问题。
4. 对于输入输出空间中的噪声和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总而言之,RBF神经网络通过径向基函数的选取,能够有效地近似非线性函数,并在模式分类等任务中取得较好的结果。
RBF 神经网络拟合高程异常的探讨
摘要:利用MA 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中RBF 神经网络函数来实现GPS 高程转换,结合工程实例详细论述了转换过程中RBF 函数的散布常数(分布密度)Spread 和隐层神经元个数mn 两个关键参数确定的问题,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RBF 神经网络在实际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GPS 高程 RBF 神经网络 高程异常 1 引言
利用GPS 定位技术可以得到点位在WGS84坐标系下的大地高,而我国野外测量所采用的高程是相对于似大地水准面的正常高。
在忽略垂线偏差的情况下,二者有如下关系式[1]:
H h ξ=+
(1)
式中H 为大地高,h 为正常高,ξ为高程异常。
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者将RBF 神经网络应用于GPS 高程转换[2~7]。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尤其继文献[2~3]在详细论述如何运用MA 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设计神经网络来实现GPS 高程的转换的基础上,详细探讨如何确定影响RBF 神经网络预测精度的两个关键参数:散布常数Spread 和隐层神经元个数mn ,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 RBF 神经网络拟合高程异常的原理
RBF 神经网络是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的前向型网络,隐含层神经元采用径向基函数作为激励函数,通常采用高斯函数作为径向基函数。
用已知点的(,)i i x y 和高程异常值i ξ,建立神经网络的已知样本集[2]:
{}12,,
,n P P P P =
(2)
式中(,,)i i i Pi x y ξ=,1,2,
i n =。
对样本集P 进行学习,建立映射关系:
(,)f x y ξ=
(3)
式中,x y 为平面坐标,ξ为高程异常。
RBF 神经网络的样本先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在MATLAB 环境下利用函数newrb 创建 RBF 网络过程中,网络自动增加隐含层的神经元个数,直到均方误差满足要求为止。
所以,网络的隐层神经元数不需要预先确定,而且网络的创建过程就是训练过程[2]。
RBF 神经网络设计的关键是散布常数 Spread 的确定。
Spread 越大,函数的拟合就越平滑。
但过大的Spread 意味着需要非常多的神经元以适应函数的快速变化。
如果Spread 设定过小,则需要许多神经元来适应函数的缓慢变化,设计的网络性能就不会很好。
因此,在网
络设计过程中,需要用不同的Spread值进行尝试,以确定一个最优值。
下面结合工程实例来探讨如何确定RBF神经网络两个关键参数:Spread和mn。
3 工程实例
实例数据来源于文献[8],为某市D级GPS网(区域面积约为300km2),具体点位分布
1 相同的数据输入序列,不同的模型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首先根据经验,确定出Spread 和mn大致范围。
先后固定mn和Spread,分析相应的Spread和mn的变化对工作集中误差影响,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不同模型参数情况下工作集中误差的变化
从上表看出,在mn=10的情况下,变动Spread的值,对工作集中误差的影响比较明显;在Spread=20000的情况下,变动mn的值,对工作集中误差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但是随着mn的递增,工作集中误差有趋于稳定的迹象。
下面针对以上情况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首先分析mn一定的情况下(mn=10),变化Spread的值,观察工作集的中误差变化,如图4。
从图中可得到,在Spread=14000时,取得关于工作集的最佳中误差估值6.2mm。
当
其次分析Spread一定的情况下(Spread=14000),变化mn的值,观察工作集的中误差变化,如图5。
从图中可得到,在mn=9时,取得最佳中误差估值6.2mm。
当mn>9时,增加
2 改变输入数据排列顺序,相同的Spread和mn模型参数条件下,得到中误差均为6.2mm,表明一旦学习集的点数确定,在相同模型参数条件下,RBF神经网络学习的结果和工作集的结果就确定,与数据集合中点的排列顺序无关,这与BP网络不一样,与数据输入顺序密切相关[8]。
图5是在Spread=14000和mn=9情况下,工作集中误差均为6.2mm时,工作集预测的高程异常与野外实测后计算的高程异常之差的分布情况。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
1) 在应用神经网络转换GPS 高程时,散布常数(分布密度)Spread和隐层神经元个数mn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GPS 高程转换的精度;
2) 通过不断尝试,确定mn的范围,分别固定mn和Spread,来搜索相应的Spread和mn的最佳估值,获取最好的工作集精度;
3) RBF网络学习集中的点数确定,在相同模型参数条件下,RBF神经网络学习的结果和工作集的结果就确定,与数据集合中点的排列顺序无关
参考文献:
[1]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等. G PS测量原理及应用[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秦永宽,黄声享,张书毕.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实现GPS高程转换设计,海洋测绘, 2008 ;
28 (3):48~51.
[3]方毅,王新洲,李海英,径向基神经网络在GPS高程转换中的应用,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7 ;
32 (5):40~41.
[4]鲁铁定,周世键, 张立亭等.GPS高程转换的神经元网络方法分析[J].全球定位系统, 2004,(2) :24~28.
[5]刘永,张立毅. BP和RBF神经网络的实现及其性能比较[J].电子测量技术, 2007,(4):77~80.
[6]吴良才,胡振琪. 基于神经网络的G PS高程转换方法[J].工程勘察, 2004,( 2) :49~51.
[7]李红连,黄丁发,李春华.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GPS高程转换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 2006,(4) :11~14.
[8]胡伍生.GPS精密高程测量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南京:河海大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