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141.93 KB
- 文档页数:7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一、名词解释1、土壤概查:是指对一个较大区域,如大的河流流域或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或二、填空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明显的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对象宏观性、实践应用型、技术技能性、专业综合性。
2、从1971年到198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分10册陆续出版了比例尺为1:500万的《世界土壤图》3、1930年广东中山大学设立广东土壤调查所,编印了《土壤调查暂行办法》4、土壤调查通常按调查的目的、任务和精度要求,分概查和详查两种类型。
5、土壤是三维实体。
土壤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渐变性6、土壤自然性态是指那些在田间表现很不稳定,极易受气候变化和耕作措施等因素影响而变动的土壤性质。
包括土壤干湿度、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和坚实度等四项。
7、土壤分析标本的采集按分析要求可分为:全量分析农化分析物理分析三类分析标准。
8、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
9、大气窗口分为:可摄影窗口近红外窗口中红外窗口远红外窗口微波窗口10、根据我国主要土壤的反射光谱曲线的形态特征和斜率变化情况,可以把它们归结为平直型缓斜型陡坎型波浪型四类。
11、地物阴影分本身阴影(本影)和投射阴影(落影)两种。
12、目估转绘:基于相片平面的目估转绘、基于地形图的目估转绘三、简答1、什么是四图一志?农业土壤图、农业土壤肥力概图、农业土壤改良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农业土壤志2、什么是自然剖面及优缺点?自然剖面:因各种工程建设,使土壤的垂直断面裸露出来,并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调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优点:垂直面往往开挖较深,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
缺点:1、不能均匀的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中,日晒雨淋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土壤理化性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3、土壤剖面点野外选择的原则?(1)剖面点要有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
(2)不宜在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学院:农学院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班级:121班学号:1209010433学生姓名:田茂苑指导老师:刘元生老师前言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是在特定成土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成土过程逐渐发育和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土壤是各种陆地地形条件下的岩石风化物经过生物、气候诸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
土壤是一个复杂而多相的物质系统。
它由各种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各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腐殖质及生物活体、各种养分、水分和空气等组成。
土壤调查与制图就是把一定区域内的土壤作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其内各种土壤类型的发生、发育、演变的规律及分布状况,研究各种土壤类型的区域性特征、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研究土壤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及相关图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土壤资源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土壤的分布分为地带性分布和非地带性分布。
土壤地带性分布可以分为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分布,其中,水平地带性分布有可以划分为经度地带性分布和纬度地带性分布。
通过《土壤调查与制图》的野外实习,对于掌握书本知识和我们进一步认识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习目的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和理化性质的测定,进一步结合理论知识,对土壤形成过程中地形、气候、母质、植被、时间以及认为活动进行简单了的了解,认识其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根据土壤发生学原理对土壤进行简单命名,并深入认识各类型土壤在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更好的利用措施。
实习有助于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地情况紧密结合,对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1篇一、前言土壤三调是指全国第三次土壤调查与评价工作,是我国土壤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本次土壤三调工作于2020年开始,历时三年,于2023年圆满完成。
本次报告对土壤三调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成果,提出建议,为我国土壤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工作概述1. 组织领导土壤三调工作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国务院领导为组长的土壤三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土壤三调工作。
各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 技术路线本次土壤三调工作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地面调查等技术手段,对全国土壤资源进行详细调查与评价。
3. 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实验室分析等方法,收集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统计分析等处理,确保数据质量。
4. 成果应用本次土壤三调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等领域。
三、主要成果1. 土壤资源概况本次土壤三调结果显示,我国土壤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
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合理,但耕地质量有待提高。
2. 土壤肥力状况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4%,较第二次土壤调查有所提高。
但仍有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需加强有机肥施用和土壤改良。
3. 土壤环境质量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存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问题。
本次土壤三调成果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4. 土壤资源管理本次土壤三调成果为我国土壤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有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壤资源利用效率。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 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技术有待提高,部分地区调查数据质量不高。
(2)土壤资源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健全。
(3)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足,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2. 建议(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土壤调查技术手段。
(2)完善土壤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绪论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概念:其包括有土壤特征的描述、土壤分类、土壤解译和土壤制图等,也是研究和评价土壤资源,以便充分、合理、持续利用土壤资源的最必要、最为基本手段。
第一章土壤调查的准备工作1.土壤概查:对大的河流流域或省以上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或土壤改良区划所做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调查。
2.土壤详查:对某一小区域的土壤进行比较详细地了解,以便进行土壤改良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所做的土壤调查。
3.调查底图比例尺的确定范围(1)详细比例尺:1:200-1:5000 变种或更细。
(2)大比例尺:1:1万-1:2.5万土种或变种。
(3)中比例尺:1:5万-1:20万土属、土种。
(4)小比例尺:<1:20万亚类、土属。
(5)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第二章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研究1.成土因素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答案一:(1)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发生与特性a.关系式:道库恰耶夫公式:S=f(C,O,R,P)T S:土壤体R:地形C:气候P:母质O:生物T:成土时间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
(2)土壤发育与母质的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中的一些性质例如机械性质、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母质中的磷、钾、钙、硫和其他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自然肥力。
许多土壤的属性继承了母质的性质。
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
从酸性岩母质到基性岩母质随着硅含量的减少,而铁,锰、镁、钙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母岩发育的红壤,其化学组成不同,富铝化强度也有差异。
土壤三普方案1. 简介土壤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状况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土壤三普即土壤调查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目的是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土壤的相关信息,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档将介绍土壤三普的方案。
2. 目标和任务土壤三普的目标是全面、准确地了解土壤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
其主要任务包括: - 收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和测试,获取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 - 提取土壤样本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土壤资源的分布特征; - 评价土壤的质量和适宜度,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建立土壤三普数据库,实现土壤资源信息的集中存储和使用。
3. 方案实施步骤土壤三普方案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3.1. 制定调查计划制定调查计划是土壤三普的第一步,需要确定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和调查指标等。
根据研究目的和预期结果,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和指标,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
3.2. 土壤样品采集根据调查计划,选择适当的采样点进行土壤样品采集。
采集样品时需注意采样点的代表性,避免人为因素对样品的影响,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3.3. 样品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处理包括样品编号、记录样品的来源和采集时间等信息,保证样品的可追溯性。
分析则包括土壤理化性质的测试,如土壤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养分含量等。
3.4.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样品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计算土壤性质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土壤数据进行空间分析。
3.5. 质量评价和适宜度分析根据土壤的性质和数据分析结果,对土壤进行质量评价和适宜度分析。
质量评价主要从土壤肥力、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等方面进行评价;适宜度分析主要根据土壤的性状和农作物需求进行评价,确定土地的利用潜力。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一、土壤资源调查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土壤资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土壤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土壤资源调查的资料搜集与整理;
4.土壤资源图件的制作与应用。
二、土壤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1.土壤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土壤分类的原则、方法和体系;
3.土壤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
4.土壤类型划分的标准与方法。
三、土壤质量评价:
1.土壤质量的定义和意义;
2.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3.土壤质量评价的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
4.土壤质量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四、土壤利用与保护:
1.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宜利用方式;
2.合理土壤利用的原则与方法;
3.如何合理利用有机肥料与化肥;
4.土壤污染与土壤治理的基本知识。
五、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1.可持续土壤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2.土壤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合理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4.土壤保育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与技术。
六、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实践应用:
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在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籍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
还要进行实践操作,例如参加实地考察、查阅真实的土壤资源调查报告等。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土壤资源调查
与评价的核心内容。
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一、前言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是保护农田生产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本指南旨在系统介绍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的技术要点和方法,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确保土壤环境质量。
本指南将从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的意义、技术流程、关键技术和常见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意义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一方面,加强土壤环境的调查评估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土壤环境中的污染问题,指导土壤修复和改良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三、技术流程1.确定调查评估范围:根据农用地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确定调查评估的范围和重点区域。
2.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含量、重金属和有机物质等方面的分析,获取土壤环境质量的基本信息。
3.污染源调查:了解周边环境的情况,寻找可能的污染源,分析影响因素。
4.风险评估:根据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污染源调查的结果,对土壤环境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程度和范围。
5.制定修复方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土壤修复和保护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
6.监测与评价:实施修复和保护措施后,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评价修复效果。
四、关键技术1.土壤采样和分析技术:采样方法要科学规范,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分析方法要准确可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等方面的分析。
2.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修复方法,选择适宜的修复技术,保证修复效果。
3.监测评估技术: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评价土壤环境的变化和修复效果。
4.污染源管控技术:通过控制源头来减少土壤环境的污染,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有害物质的控制等方面的技术。
五、常见问题1.土壤采样点选择不合理,导致样品不具代表性。
解决方法: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污染来源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样点,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据此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资源的依据措施,这个过程叫土壤调查.2.土壤制图: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3.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基础图件.4.土壤草图: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图.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明确调查任务、组建调查队伍、确定制图比例尺、统一“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及成果要求,同时要收集并分析已有的基础资料与图件、研究前人工作的成果;还要准备调查工具、仪器和计算机软件,做好物质准备。
7.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⑴详比例尺:1:200-5000; 适用范围是小型的农林牧实验场或村级调查工作; 制图单位是变种.⑵大比例尺:1:1万-2.5万; 适用范围是国营农场、乡镇级或县级调查工作; 制图单位是土种(复区).⑶中比例尺:1:5万-20万; 适用范围是县级、市级或中等河流流域的调查工作; 制图单位是土属、亚类(复域).⑷小比例尺:<1:20万;适用范围是省级全国级和大河流流域; 制图单位是土类(复域).8.各成土因素的调研内容:⑴气候因素:①近代气候②古气候;⑵地形因素:①按形态特征划分的地形类型:山地,丘陵,平原②按成因划分的地形类型:流水地形,波浪作用地形,重力作用地形,岩溶作用地形,风沙地形与黄土地形;⑶母质研究:①风化类型②形成类型③母质分类;⑷时间因素与古土壤:①由地壳变动产生的埋藏或裸露古土壤②由环境变迁产生的残余土;⑸地表水与地下水:①地表水②地下水③泉水;⑹生物因素:①植物②动物:微型动物,中型动物,大型动物③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放线菌,滤过性生物;⑺人为因素9.用辩证的观点对成土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举例说明:①在某一个特定地区,对土壤的影响总有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其它处于从属地位.例如:黄泛平原区的碱化土、碱土和盐土系列,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所支配,在含有不同盐分组成的情况下,便形成不同性质的盐渍土. ②区域景观中任何一个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都不是孤立的,各因素间都是相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某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它因素变化.例如:地表水、地下水与气候、地貌等景观因素的关系.地表水和地下潜水不仅是一定气候和地貌条件的综合反映,也是一定气候条件下区域地貌的塑造者.因此,必须将这些水体作为景观因素的组成部分来研究.③区域景观中各因素及土壤本身都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地形发育对土壤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地壳的上升或下降,不仅影响土壤的侵蚀和堆积过程,同时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其结果是改变了成土的方向,形成了新的土壤类型.10.土壤剖面:从形式上讲是指我们观察描述土壤的垂直切面,实际代表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土柱.11.主要剖面:为全面研究土壤性态特征与成土条件和改良利用特点之间关系的剖面.12.定界剖面:为确定土壤类型和制图单位边界而设置的剖面.13.检查剖面:为检查主剖面土壤属性的稳定性和变异程度而设定的剖面.14.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层次统称为土层.15.土壤发生层:经过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16.土壤发生型:指土壤剖面的发生、发育类型,是发生学土层组合形式,是划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志.17.土体构型:在土壤发生范围具有各种性质和形态的土层相互组合状况,且具有质和量的指标,用以确定基本分类单元.18.障碍层:指对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长有特殊影响的土层.19.诊断层:经过一定成土过程在土壤剖面上发育而成,能鉴定土壤类型、特征标志的层次.20.怎样设置土壤剖面和工作路线: ⑴土壤剖面点设置:常规布点法①中小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通常是亚类或土属,路线调查应考虑大中地貌类型,在调查范围内选择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单元设置主要剖面;②大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是土种或变种,应综合考虑大中小地貌,应注意微小地形的变化.⑵.统计抽样法工作路线的设置:用最短的距离穿过不同的地貌单元和地理景观,平原区要垂直穿过河流和水渠,山区要垂直穿过分水岭,应避免少走重复路,中小比例尺调查应注意间距.21.怎样用罗盘进行定点描图:⑴定向:罗盘仪,指针指向N、S极;⑵定点:①交汇法:前方交汇和后方交汇(选择两个地物点,角小于90度)在通视条件好、实地有明显地物的地方使用;②极坐标法:在通视条件差,无明显地物的情况下使用;③地物追踪法.22.土壤剖面描述的内容和方法:⑴地表的描述①地形:土壤剖面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及地貌部位,地表形态描述;②母质类型:母质名称和特征;③土壤的侵蚀及排水状况:侵蚀的类型(以风蚀/水蚀为主),侵蚀的程度(强度、中度),排水状况(易、不易);④植被状况:群落植被、覆盖度、指示植被;⑤农业利用状况: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产量,在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⑵土壤剖面形态的描述:①土壤颜色(目力描述、目力比色、比色仪);②土壤结构(三向延伸:块状、核状、粒状、碎屑状;两向延伸:柱状、棱柱状;单向延伸:片状、鳞片状);③土壤质地(沙土、砂壤、轻壤、中壤、重壤、粘土——指感法);④土壤新生体(诊断层出现);⑤石灰反应(冒泡程度:①无泡沫,无响声:“0 ”碳酸盐含量<0.2%②无明显气泡;有响声:“+”碳酸盐含量0.2-3%③有微弱气泡,无响声:“++”碳酸盐含量3-6%④有强烈气泡,有响声:“+++”碳酸盐含量>6%);⑥土壤PH值;⑦其他要素23.为什么分析土壤生产特性要有地理和作物的观点?举例说明①地理观点:任何一种土壤利用与生产评价决不仅限于土壤本身,它与四周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例如蒙金土土体结构类型在华北和西北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它土体的水分保持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土体构型.但是,同样上砂下粘的土体构型出现在南方多雨的土壤中就成为一种不良的土体构型. ②作物观点: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生态条件,特别是不同根系的生态条件要求.如一些块茎与块根作物一般要求疏松的土壤质地,以满足薯块膨大和根系呼吸的要求,而一些谷类农作物往往要求较细的土壤质地,以满足后期籽粒灌浆的水肥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作制度,有的为灌区,有的为水土保持区,有的为水稻区,这些不同的农作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地,特别是表层质地要求是不一样的.24.土壤组合制图: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壤类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种土壤类型都不够上图面积,把这些无法单独勾成图斑的类型合并在一起作为制图单元勾绘出来.25.土壤复区:在大比例尺制图中,与微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板块成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26.土壤复域:在中小比例尺制图中,与中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板块成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27.大比例尺土壤制图中概查的任务:①了解和掌握测区的自然特点和农业生产状况;②了解测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并拟定出初步的工作分类系统和制图单位;③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技术操作规程;④检查工作底图的实用性并提出补测的内容;⑤若以航片为工作底图,建立航片影像的判读标志.28.土壤边界与成土条件的关系:①地形与土壤边界:一般情况下不能垂直于等高线,绘制土壤剖面不能沿等高线画土壤类型边界,平原区应注意河流,在制图中不能有直线,直角等几何图形;②母质类型与土壤边界:断层、褶皱、平原区应注意土体构型(河流的摆动引起层次多变化复杂);③植被类型与土壤边界关系:指示植被,植物的长势情况;④农业利用方式与土壤边界关系:耕作方式的不同,类型不同.29.试述大比例尺野外制图的方法:以景观分异类型为参考,实地勾绘和检查制图单位界限:⑴大比例尺制图方法:先概查,再详查;⑵大比例尺制图通常为1:5000—1:2.5万,调查范围是县级以下的基层生产单位;⑶大比例尺要求工作底图精度高,信息量大,制图单位为土种、变种或复区,要求的精度也比较高;⑷大比例尺则用交绘法、射线法、环绕法等寻找土壤边界.30.室内工作包括哪些内容:⑴原始资料的审查与整理:①标本记载表②土壤草图③评土、比土确定分类系统④拼图补;⑵室内分析化验;⑶.土壤图的绘制;⑷其它图件的绘制;⑸编写报告31.评土比土的意义:通过评土比土进一步确定土壤分类系统:①从土壤形成上全面比较各土壤类型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消除同土异名和同名异土的现象,进一步完善土壤类型;②从生产的角度进行质量上的评价,评价生产能力水平,以及解决用土改土的问题.32.土壤草图需审查哪些方面:⑴土壤界限:①土壤图斑及其代号有无差错和遗漏,是否留有天窗,同土有界,异土无界②土壤图斑与分布是否符合土壤分布规律,几何形状是否合理③土壤边界是否闭合;⑵上图内容:土壤界限,主剖面代号,土壤类型代号,主要作物等.33.怎样勾绘航片的工作面积?意义何在?⑴勾画航片的工作面积:按不同航线进行排片,然后取中心片选刺像主点同时在此片上转刺周围片子的像主点,最后勾出此片的像主点与周围各片像主点的中线,所围出的面积即有效面积. ⑵意义:保证调查精度,通过查找有效面积以使各种误差不超过限度.34.遥感判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①几何型特征(形状、大小、阴影、地形、误差);②光学特征(吸收能力越强,反射能力越弱);③成土因素学说理论(土壤地带性基础、土壤分布规律、植被与农业利用的特点).35.试述应用遥感方法进行土壤调查方法和步骤: ⑴判读方法:①总体观察判读②对比分析③综合标志分析⑵步骤: ①准备工作:a.资料收集与分析(收集最近拍摄的航片,至少一套);b.遥感影像判读的理论基础;c.熟悉航卫片土壤土地判读标志;②野外概查与建立判读标志;③室内预判:根据判读的原则和对航片判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判读;④检查验证与调绘:在实地对已勾绘的图斑进行核对;⑤成图与总结。
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一、前言土壤是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它在农业、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对土壤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了解其质量和污染程度,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套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价的工作指导,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
二、调查评价目的1. 了解土壤状况:掌握土壤质量、肥力、污染程度等基本情况,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2. 发现土壤污染:及时发现土壤中的各类污染物,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评价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踏勘、取样分析等方法,了解土壤质地、颜色、质地、坡度等基本情况。
2. 取样分析:根据调查目的,采取划分网格取样、深层取样等方式,对土壤的养分含量、污染物含量等进行分析。
3. 实验室检测: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检测分析。
四、调查评价内容1. 土壤质量评价:包括土壤肥力、质地、养分含量等方面的评价。
2. 土壤污染评价:主要包括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物质等方面的污染情况评价。
3. 生态环境评价:综合考虑土壤对植被生长、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生态环境评价。
五、调查评价报告调查评价完成后,应及时编写调查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调查的具体情况、评价结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报告应准确客观反映土壤状况,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调查评价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调查评价方案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在取样分析和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应采取严格的质控措施,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3. 在调查评价工作中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信息,为调查评价工作提供支持。
七、结语土壤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范操作程序,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一、名词解释1、土壤概查:是指对一个较大区域,如大的河流流域或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或土壤改良等所做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调查与制图。
2、土壤详查:对某一小区域的土壤进行比较详细地了解,以便进行土壤改良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所做的土壤调查。
3、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
4、单个土体:土壤作为一个三维实体,其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就叫做“单个土体”。
5、聚合土体:是在一定面积内,一群单个土体都具有的统计相似性,这是我们进行土壤分类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相当于美国的土系或土型;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土种或变种。
6、人工剖面:根据土调的要求,临时开挖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
可分为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7、自然剖面:因各种工程建设,使土壤的垂直断面裸露出来,并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调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8、土壤自然性态:指那些在田间表现很不稳定,极易受气候变化和耕作措施等因素影响而变动的土壤性质。
9、遥感技术:通常把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传感器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全过程,称为传感技术。
10、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调查制图,简称遥感土壤调查制图,就是利用遥感技术对成土因素、土壤景观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成土过程、土壤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规律,确定土壤类型及其特征特性,并测绘土壤分布图和进行面积量算的整个过程。
11、航摄倾角或者相片倾角:在航空摄影中,航摄机的主光轴相对于铅垂线来说可以处于不同的位置,主光轴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称之为**12、航空相片的比例尺(平均比例尺):航空相片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其代表的地面线段的长度之比称为**13、大气传输特性:大气对通过的电磁波产生吸收、散射和投射的特性,称为****14、直接解译标志:指它是地物本身属性在图像上的反映,即凭借图像特征能直接确定地物的属性。
土壤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土壤调查与评价1、前言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习是在农业科技公司进行的土壤调查与评价实习,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当地土壤的质量和特性进行了全面评价和分析。
本报告将从实习目的、方法、结果和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2、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和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掌握土壤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3、实习方法首先,我们根据实习导师的安排,选择了一块农田作为调查点,进行了土壤质地的初步观察和采样。
然后,我们利用土壤采样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取得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并将样品送回实验室进行基本指标的测试,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速效磷酸根含量等。
最后,根据样品的测试结果,我们进行了土壤质量的评价和分析。
4、实习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果:(1)土壤pH值:调查点土壤pH值呈酸性,为6.2左右,适宜作物生长。
(2)有机质含量:调查点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土壤肥力较好。
(3)全氮含量:调查点土壤全氮含量为0.1%,属于较低水平,需要添加氮肥。
(4)速效磷酸根含量:调查点土壤速效磷酸根含量为12mg/kg,属于较低水平,需要添加磷肥。
5、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土壤调查与评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土壤的基本特性和调查方法,掌握了土壤采样和实验室测试的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我还认识到土壤的质量评价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合理调整土壤肥力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6、不足与改进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设备的限制,我们只能对一小块土地进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在土壤调查与评价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超过了对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潜在风险的状态。
为了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工作。
一、调查方法1. 采样方案设计:根据调查目的和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位,以保证代表性。
采取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性质等进行科学选取。
2. 数据采集:采取现场实地取样的方法,选择不同深度的土壤,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记录现场温度、湿度、天气等环境因素,有利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3. 分析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进行分析。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分析方法、生物学检测方法和环境监测仪器等。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计算出土壤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绘制土壤污染地图。
二、风险评估方法1. 资料收集:收集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史、工业发展状况、化学品使用记录等相关资料,了解潜在污染源的情况。
2. 污染源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和潜在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土壤污染源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3.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模型,将土壤污染物的含量、接触途径和毒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对土壤污染风险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估。
4.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适用于调查区域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污染物的含量、土壤的敏感性、人体暴露途径、环境风险阈值等。
5. 风险评估结果:根据风险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土壤污染的风险等级和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三、数据报告编制在调查及风险评估完成后,应编制数据报告,将调查结果、分析方法、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结果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调查区域的背景信息、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情况等;2. 调查方法和采样方案的设计;3. 对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和污染物的含量分布情况;4. 潜在污染源的分析和影响评价;5. 风险评估的模型、指标体系和结果;6. 风险管控措施的建议和可行性分析;7. 未来监测与评估的建议和方向。
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一、前言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科学评价土壤环境状况,保护土壤资源,制定本《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指南对土壤环境调查的原则、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全面的规范,以期推动土壤环境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有效管理。
二、调查评价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城乡土壤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工作。
涉及土壤环境的用地、污染源地、农田、园林绿地等场景均可采用本指南进行调查评价。
三、调查评价原则1. 科学性原则:依据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调查评价,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靠;2. 全面性原则:从土壤成分、性质、污染物含量等多个维度进行调查评价,全面了解土壤环境状况;3. 实用性原则:调查评价结果要求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能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4. 可持续性原则:调查评价过程应重视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调查评价内容1. 土壤成分和性质:包括土壤的粒度分布、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容重等基本指标;2. 污染物含量: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情况;3. 土壤功能状况:根据土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等不同功能的需求对土壤功能进行评价;4. 土壤保护措施:评价土壤资源的保护措施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五、调查评价方法1. 野外采样:根据土壤类型和利用功能选取典型样点进行野外土壤采样;2. 实验室分析:采用先进的土壤分析技术,分析土壤成分、性质和污染物含量;3. 调查表格和记录:建立完善的调查记录表格和数据库,记录调查过程和结果;4. 环境因子综合评价:结合土壤调查结果和环境因子,进行土壤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价。
六、技术要求1. 采样技术:野外采样应保证样品的充分代表性和准确性,避免交叉污染;2. 分析技术:实验室分析应采用精密仪器和标准方法,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3. 记录和管理技术:采用数字化技术整合调查数据,并建立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数据库;4. 评价技术:借助GIS技术等工具,实现对土壤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和趋势预测分析。
土壤管理制度定义土壤管理制度包括土壤资源的调查评价、土壤保护、土壤污染防治、土地利用规划、土壤肥力保持与改良、土地整治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完善的土壤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实现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壤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资源调查评价制度、土壤保护制度、土壤肥力保持与改良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土壤污染防治制度、土地整治制度等。
首先,土壤资源调查评价制度是土壤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土壤类型、分布、肥力、水分、侵蚀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价,掌握土壤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状况,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土壤资源调查评价制度应当包括土壤调查评价方案的制定、调查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土壤数据管理和共享平台的建设等内容。
其次,土壤保护制度是土壤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对于保护土壤资源、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环境、维护土地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土壤保护制度主要包括土壤保护目标、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政策、保护措施、保护监测等内容,通过建立土壤保护区、推广保护地栽植、推行旋耕种植等措施来实现对土壤资源的全面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再次,土壤肥力保持与改良制度是土壤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施肥、种植轮作、翻耕措施等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保持土壤资源的健康状况和生产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等肥料推广应用,促进土壤肥力的稳定和提高。
另外,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土壤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利用分区划定,制定土地利用管理方案,推动城乡用地结构优化,合理布局农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应该包括土地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等内容。
此外,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也是土壤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土壤污染的调查评价、污染源监管、污染防治和修复等措施,加强对于土壤污染的防范与治理,维护土壤资源的良好环境。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实习报告专业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朱俊,陈家宙,陈家嬴二〇一三年一月一、前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该课程同时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日常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便既能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能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评价土地质量,阐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营的土地潜力,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我们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2012.11.5-2012.11.12,在咸宁贺胜桥镇,我们开展了野外实习。
贺胜桥镇地处咸宁市北大门,紧邻武汉江夏区,版图面积88平方公里,享有三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穿南北,一湖(斧头湖)连长江之优。
耕地面积30133亩,盛产粮油、茶叶、苎麻、鲜鱼,是鄂南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这次调查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
室外部分为实地调查,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调查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同时观察各地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坡度,坡向,土壤质地,母质等情况,对自己所调查的区域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
最后经过所有小组拼图,拼成整个贺胜桥地区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
其中,土壤图是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对于新土种由小组根据土壤指标状况先命名,然后进行统一命名。
土壤利用图是根据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并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
室内部分就是利用拼成的图,运用ArcGis等软件,进行分析评价。
二、自然和农业情况2.1、气候条件咸宁市贺胜桥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
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夏季行偏南风,高温多雨。
年平均气温为16.8℃,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4℃。
年平均降水量为1577.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5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45—258天。
2.2、地形条件贺胜桥地处武汉市东南部,处于武汉市与咸宁市的交界处,位于江汉平原的边缘,丘陵较多,平均海拔35m左右,长江中游南岸,山幕阜北麓。
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东端的下扬子台坪的大冶褶带的梁子湖凹陷和咸宁台褶束以及幕阜台拗的通山台褶束等3个四级构造单元。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形成现今地貌景观。
地势南高北低。
2.3、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度达40%以上。
主要植被主要用于用材,经济,引种等作用。
主要用材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楠竹,苦槠,柏木,栎类等。
主要经济树种有茶叶,桂花,油茶,油桐,柑桔,乌桕等。
主要绿化树种有悬铃木,樟树,柏类,广玉兰等。
主要珍稀树种有:二级保护树种有三尖杉,钟萼本,蓖子三尖杉等;三级保护树种有金钱槭,黄山木兰,厚朴等。
引种树种有秃杉,台湾杉,池杉,落羽杉等。
2.4、水文条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36毫米,折合水资源量151.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79.946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790.4毫米,陆地多年平均蒸发量为706.4毫米,陆地多年平均蒸发量为706.7毫米。
地表水资源区域分布上,自东南山丘区向西北平原湖区递减,南北相差一倍;地表水资源量年内分布不均,4--9月占全年的70%—75%,其中4--5月最集中,占全年的51%。
2.5、土壤条件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广泛地分布着地带性红壤,但由于生物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类型,其红壤化过程已不十分典型,土壤类型均属于红壤土类中的棕红壤亚类,是红壤向黄棕壤的过渡类型。
三、土壤特性及改良贺胜桥区主要土壤类型有:死红土,面红土,红纱泥土和铁子红土。
这些土壤类型均为棕红壤这一亚类。
其中红泥砂土属于泥页岩类棕红壤。
面红土、死红土、铁子红土均为Q2-3棕红色粘土母质棕红壤这一土属。
面红土分布在贺胜桥北部。
红泥砂土分布在东西两侧,死红土和面红土在大部分区域都有分布。
其他类型的土壤大多属于水稻土和潮土。
水稻土:贺胜桥区水稻土主要为淹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以及潴育型水稻土。
淹育型主要分布于丘陵岗地坡麓及沟谷上部,不受地下水影响,水源不足,周年淹水时间短;渗育型水稻土分布在平原中地势较高地区,及丘陵缓坡地上,受地面季节性灌水影响;潴育型水稻土分布于平原及丘陵沟谷中、下部,排灌条件好,受地面灌溉水及地下水影响,下部有明显潴育层,该层有橘红色铁锈或铁锰结核;潜育型水稻土分布在平原洼地、丘陵河谷下部低洼积水处,地下水位高,或接近地表,具有青灰色的潜育层,活性铁高。
水稻土一般生产性能好,在利用时,首先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再增施有机肥,合理施肥,最后注意水旱轮作与合理灌溉。
潮土:分布于长江冲积平原,由河,湖沉积发育而成,土层深厚肥沃,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耕地多种植棉花,芝麻,花生等作物,是一种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壤,分为潮土和灰潮土两个亚类。
潮土,富含碳酸钙。
可溶性盐分含量<1g/kg。
土壤养分含量、耕性、水分物理性质、生产潜力等与土壤质地及剖面构型有关。
灰潮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潮土高。
发育在碳酸盐母质土的灰潮土,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碳酸钙有明显的淋溶淀积现象。
发育在酸性岩风化的河流沉积物土的灰潮土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在进行土壤利用改良时,要发展灌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并建立排水与农田林网,培肥土壤,扩大高产、稳产农田,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适当配置粮食与经济作物、林业和牧业,提高潮土地产量产值和效益。
棕红壤:红壤向黄壤的过渡类型,风化淋溶强度相对较弱。
盐基饱和度与阳离子交换量均高于红壤。
红壤质地受成土母质—第四纪红土影响,较为豁重,保水保肥力较强,养分含量也较为丰富。
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和透水性差,并且耕作较困难。
棕红壤的块状结构较多,不利农业生产。
在利用改良时,需要注意保持水土,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注意施用化肥和石灰,合理耕作与轮作,旱改水等。
四、土壤资源评价土壤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壤资源的质量、适宜性和限制性做出评定,并综合评定其生产潜力。
土壤资源评价的实质是分析土壤质量与土壤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
土壤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在摸清土壤资源底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与管理服务。
4.1、土壤资源的质量该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是茶树以及杉树,农作物是水稻。
经过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土壤偏酸性至中性,肥力普遍较高。
有机质含量适中,团粒含量较高,通气透水性较好,保水性良好。
N,P,K含量高,结构疏松。
土壤质地有中壤、粘壤、重壤等。
土壤中微生物较多,有良好的根际环境。
4.2土壤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经过分析,该地区的土地在适宜纲上属于适宜刚(S),即预期考虑的土壤用途,持续利用所产生的效益足以补充投入,而对土壤资源不会产生不合适的破坏危险。
在适宜类上属于宜农类,宜林类这两类,表示反映现阶段土壤对各种土壤利用类型的适宜程度和土壤生产能力。
在适宜等上又可以分为高度适宜等(S1),中等适宜等(S2),临界适宜等(S3)这三类。
4.3、土壤限制性评价对作物生长或土壤利用方式有限制性的土壤特性称为限制因素,土壤限制程度有大有小,不容易改变的限制因素,如气候等,称为稳定性限制因素,容易改变的,如土壤有效养分等,称为不稳定的限制因素,分析稳定性限制因素,以充分合理利用土壤资源,评价不稳定的限制因素,为因地制宜地改良土壤服务。
经过调查分析,该地的稳定限制性因素包括:降水,水文条件,光照时数,土壤类型,侵蚀主导因素等。
不稳定的限制因素包括:土壤养分,植被,土壤微生物,人为活动(污染土壤,乱排污水,砍伐森林……)等。
在利用该地区土壤,以便取得高产稳产时,要注意利用其限制因素的优点:复杂的地形地貌,为农业生产多样化提供了自然资源。
热量丰富,生长季节长,宜于各种作物生长。
热量丰富,生长季节长,宜于各种作物生长。
水热同期,有效性高。
土壤类型多,培肥条件好。
同时,注意一下几个缺点:酸性土壤不适宜所有树种植物种。
资源开发导致地面裸露,引起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微生物减少等不良影响。
4.4土壤合理利用(1)扩大耕地面积(2)综合整治,合理布局(3)改造土壤资源的限制因素①防治土壤侵蚀防治侵蚀必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农林牧的适当比例,然后按农林牧生产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在采取各种措施外,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此外。
耕作措施也能起到防治土壤侵蚀的作用。
②防治土壤污染首先杜绝污染源,采取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如施用石灰改变土壤PH,可使镉、铜、锌、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施用磷肥可减轻铜、锌、镍对作物生长的危害,施用有机肥可促使有毒物质被土壤吸附;污水经处理后再灌溉,在污染较重的地块可采用客土法减轻土壤污染。
五、实验心得这次实验是大学的最后一次集体实验了,包括以前的土壤地质实习,植物营养实习等,每一次走出去都令人回味,每一次都记忆犹新。
除了机会实在难得的因素外,更多的是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难得的生活体验。
在这短短7天的实习里,我感受到了来自同组成员,班级成员,以及老师,陈伯伯们的关怀。
7天的时间里,大家的任务还是挺重的,我们小组是抽到的第六组,区域比较远,还经常在茶园,山区,水稻田,火车道旁穿梭。
那几天天气还不好,有好几天都有雨,大家都冒雨出去挖坑,采土,画图……男生们很给力,大雨天扛锹工具包,同时还要照顾女生,给女生拎包。
感谢我们班这群给力的男生,让我的最后一次实习生活充满关爱与温暖。
在帮厨的那一天,大家一起洗菜,刷锅,让我体验了一把做大锅饭的滋味。
看着大家都津津有味的吃着,觉得当初在选择大学时选择华农是正确的选择,因为那个选择,我现在能有这么多同学朋友,有那么多亲身体验的机会,有那么多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感谢老师,同学,以及基地工作的婆婆们,陈伯,因为他们,我的大学生活末尾能有这么多的精彩,能有这么多难以忘记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