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治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一例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净化体会【摘要】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引起的以鼻炎、鼻梁和鼻甲骨变形、萎缩,猪颜面部变形和生长迟缓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可引起育肥猪生长迟缓,饲料报酬降低和种猪淘汰,常常与传染性胸膜肺炎、气喘病相混合感染,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关键词】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防治;净化笔者通过本文案例,做以下综合叙述:1.发病情况2013年初,我市李某从外地种猪场购进5头后备母猪,9月份陆续产仔。
其中1头母猪在哺乳阶段流出大量鼻血,因未见有鼻扭曲的现象,所以没有引进足够的重视。
仔猪断奶后,全部转入育成舍,随即淘汰母猪。
不久,同栏另1头母猪也发生流鼻血现象,仍采用淘汰母猪的措施。
但是在育成舍的这2头母猪的后代出现了喷鼻、呼吸困难、接着出现流鼻血等症状;表现不安定,鼻镜周围的皮肤发生皱折,在猪圈墙壁、食槽边缘等硬物上摩擦鼻部,并可留下血迹;从鼻部流出分泌物,分泌物先是透明样,继之为脓性物,有不同程度的鼻出血;病猪的眼结膜发炎,出现浮肿,从眼角不断流泪;这种现象蔓延到整个猪舍。
2.诊断通过对鼻腔的解剖,鼻腔的软骨、骨组织软化和萎缩,主要是鼻甲骨萎缩,鼻甲骨的下卷曲变小而钝直,使鼻腔变成一个鼻道,鼻中隔弯曲。
结合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病理学观察,诊断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3.流行特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最常见于2-5月龄的幼猪发生,以鼻炎、鼻梁变形和鼻甲骨卷曲萎缩和生长迟缓为特征,病猪有时继发肺炎或脑炎,生长停滞,难以育肥,有的成为僵猪。
4.综合防治猪患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则生长停滞,重症者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逐给出了以下一系列的治疗、防疫以及最终净化的措施。
4.1药物治疗肌肉注射30%氟苯尼考针剂,10kg/ml,每天一次,连用3~5 天。
有资料显示,对于本病高敏的药物有:头孢噻呋钠、氧氟沙星、氟苯尼考;中敏药物有:阿莫西林、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磺胺二甲氧苄胺嘧啶。
规模猪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治(一)摘要综述了规模猪场引起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流行病学、临床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等内容,并结合处置某规模猪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实践,介绍临床规模猪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治体会。
通过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配合药物预防、药物治疗、环境控制和强化饲养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措施猪萎缩性鼻炎为猪呼吸道传染病,该病1830年首先发现于德国。
其后,在所有养猪业发达国家都有这一疫病的病例报道,我国因引种将该病引入。
发病猪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有时可见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随着病程进一步发展,鼻腔分泌物增多,甚至鼻腔流出血液。
此病以吻部扭曲变形,上颌短于下颌,面部皮肤皱缩为主要外部特征1]。
笔者通过处置景东县某规模猪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实践,谈谈对该病的诊治体会。
1病原及流行病学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主要病原是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只要条件适宜,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各种年龄、生长阶段和任何品种的猪均可感染。
但以2~5月龄幼猪最为易感,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降低。
初生仔猪若感染本病发生鼻炎,常引起鼻甲骨萎缩。
年龄较大的猪发病时,只产生轻度鼻骨萎缩或不发生萎缩。
而成年猪感染后,大多不发病呈隐性带菌。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和其他动物也可带菌和传播本病。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病猪和带菌猪的鼻液、飞沫直接或间接传染。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在猪群内传播比较缓慢,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
各种应激因素常被认为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
饲料中任何一种营养成分的缺乏或不足,饲养管理不好,不同月龄的猪共同饲养,饲养密度过大、猪只拥挤、猪圈过冷、过热、潮湿、空气污浊、通风不良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加重病情和延长病程。
2临床症状发病猪表现打喷嚏、呼吸困难和鼾声,病猪摇头,用鼻拱地、擦墙,鼻孔有分泌物流出。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及其防治-养猪技术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经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确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菌与其他鼻腔菌丛细菌混合感染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这种情况下会造成轻微或者中等程度的鼻甲骨萎缩,鼻腔却没有明显变化;另一种是由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其他如毛滴虫、支原体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严重的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及其防治。
1、流行病学特点引起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主要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Pm)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I相菌(Bb)。
目前,已经研究表明单独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I相菌无法出现渐进性病猪,但会破坏猪鼻黏膜的完整性。
但是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毒素源性菌株能够非常容易定植在被破坏的鼻黏膜上,并进行繁殖和生长,同时分泌皮肤坏死毒素(DNT),导致鼻腔黏液腺萎缩、黏膜上皮增生以及软骨溶解,并促使间质细胞增生,损伤成骨细胞,从而导致猪只表现出临床症状,并阻碍生长发育。
该病的传播主要是经由带菌猪和病猪进行,但其他带菌动物也能够作为传染源。
该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能够经由唾液和鼻液不断传播,但该病通常是由于母猪带菌而导致后代仔猪被感染。
一般来说,2~5个月的仔猪容易发生该病,较大年龄发病后通常具有较轻的症状,成年猪只发病通常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往往变成带菌猪。
该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猪只的饲养环境有关,如果猪群饲喂缺少某些营养成分的饲料,如缺乏赖氨酸、维生素、钙磷矿物质等,或者忽视对饲料的管理时,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往往会减弱,此时如果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或者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就会引起发病。
另外,猪圈环境过于潮湿,通风较差,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加速该病的蔓延。
2、临床症状仔猪患病后通常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喷鼻息的症状,并伴有程度不同的卡他性鼻炎,流出不同量的黏液性或者浆液性鼻分泌物,最早可在1周龄出现发病,在6~8周龄症状最明显。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病因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及防控-养猪技术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主要是D型)和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C型)引起的猪呼吸道慢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鼻变形、萎缩,致颜面变形,有泪斑和慢性鼻炎,猪生长发育缓慢。
该病严重危害仔猪健康,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该病重在预防,一旦发病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扑灭。
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病因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及防控。
1、流行特点该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不同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幼猪易感性最大,感染的日龄越小,病变程度也越严重。
但只有出生后几天至几周的仔猪感染后,才会发生鼻甲骨萎缩;而断奶后较大的猪感染后,可能只发生卡他性鼻炎和咽炎,或发生轻度的鼻甲骨萎缩;成年猪感染后,看不到临床症状而成为带菌者。
人和其他动物都可感染本菌,甚至引起鼻炎等症状。
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
病原体从病猪和带菌猪的鼻腔分泌物中排出后,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尤其是母猪患病时,最易将本菌传染给仔猪。
在猪群内传播较慢,多呈散发性。
猫、鼠、兔和犬等也可带菌,并能传播该病。
如果猪群饲养管理不当,猪舍潮湿拥挤,饲料中缺少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致其发病率上升。
如有多杀性巴氏杆菌、绿脓杆菌、猪鼻支原体、放线菌、毛滴虫、猪细胞巨化病毒等参与致病过程则病情加重,使病变复杂化。
该病多见于春、秋季节,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其感染率高,病死率低。
品种不同的猪,易感性也有差异,国内土种猪较少发病。
2、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的示病症状(鼻部皮肤增厚有皱褶、鼻梁变形、歪斜;不停打喷嚏、擦鼻子等)和剖检所见的典型病理变化(鼻甲骨萎缩、上下卷曲变小而钝直、鼻中隔偏曲等),可以确诊。
但要做出早期诊断还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在诊断时还要与传染性坏死性鼻炎、骨软症、猪传染性鼻炎、猪细胞巨化病毒感染症相区别。
3、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科学饲养管理,严格消毒,控制病源,搞好免疫接种等。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治体会[摘要]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
虽然猪死亡率较低,但影响猪群的正常生长发育,给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原学检查,诊断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通过采取隔离消毒、淘汰重病猪,治疗轻症猪,疫苗接种健康猪等措施和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发生。
[关键词] 猪;萎缩性鼻炎;防治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又称萎缩性鼻炎简称萎鼻,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渐进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本病通过病猪或带菌猪的鼻液、飞沫直接或间接传播,主要侵害猪的上呼吸道,以鼻甲骨萎缩、鼻部和颜面部扭曲变形、慢性鼻炎为特征。
各年龄段的猪均易感染本病。
尤其以2月龄内的幼猪易感性最高,6 月龄后,其易感性明显降低。
病后表现为代谢障碍,生长迟缓,甚至停滞,给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诊断
1.发病情况
近日,我地区某种猪场购进50日龄的断奶猪仔80头,其中长白猪30头、约克猪50头、,隔离饲养,七天后个别猪仔出现打喷嚏、咳嗽等症状,当地兽医诊断为感冒,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病情未好转,且发病仔猪增多,至四月初,已有36头仔猪发病,4头死亡,发病仔猪生长停滞,体重与刚购进时差不多。
2.临床症状
易感仔猪感染后鼻塞、喷嚏、咳嗽、异常呼吸音和鼻流清涕是其最先出现的症状。
随着病程的发展,鼻液逐渐变为黏液性和黏液浓性。
有时带有血液,病猪呼吸不畅,烦燥不安,不时用鼻吻拱地,用前肢抓或磨擦鼻部,导致鼻部破烂,后期流泪,因灰尘等附着,在眼角下的皮肤表面形成灰黑色的泪斑,进而呼吸困难,发出鼾声,腹泻,鼻形变短,鼻端上翘,下颌伸长,有的鼻腔弯曲,偏向一侧,有的两鼻孔大小不一。
3.剖检变化
剖检2头病死猪,均可见皮下充血、鼻腔内有黏液或浓性鼻液,鼻腔内软骨组织软化和萎缩。
鼻甲骨弯曲,嘴吻向后偏移,上腭明显变短,鼻中隔弯曲变形。
淋巴结及其他脏器均未见明显的眼观病理变化。
4.病原分离鉴定
用灭菌棉拭子采取鼻腔后部分泌物接种于含1%葡萄糖的麦康凯培养基37℃需氧培养48h,菌落为中等大小,圆形,烟灰色,半透明并有特殊霉腐气味。
挑取可疑菌落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小稍有差两极着色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5.生化试验
氧化酶实验阳性,脲霉试验阳性,硝酸盐还原实验阳性。
6.动物试验
从张掖市医院购得小白鼠10只,每只小白鼠腹腔注射菌液
0.5ml,观察七天,在3d内致死,存活者剖检可见脾明显萎缩。
据以上诊断方法,综合诊断确诊为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二、防治
1.药敏试验: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高敏药物有磺胺嘧啶钠、环丙沙星、磺胺二甲嘧啶、硫酸卡那霉素。
中度敏感药物有:恩诺沙星、氟哌酸、土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
不敏感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
根据以上诊断方法,综合诊断确诊为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2.对健康猪进行隔离,全场地面及器具用2%的烧碱溶液彻底消毒。
3.淘汰重病猪,对病情较轻的种猪按常规剂量,交替肌肉注射环丙沙星和硫酸卡那霉素,2次/天,鼻腔用25%的硫酸卡那霉素喷雾;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100g/t,连喂4-5周并配合中药清肺散加减进行治疗。
4.在健康猪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预防该病发生,硫酸卡那霉素粉剂按体重给药,0.4-0.6g/kg,每日一次;环丙沙星按饲料重添加1g/kg,连续投药10d
5.坚持对健康种猪所产仔猪3日龄时用凡士林混合磺胺嘧啶钠粉制成药棉拭子用缝合线固定在鼻腔内,每周将混合药粉涂于棉拭子上,坚持用药30d后取出药棉拭子。
6.加强管理,饲喂全价饲料,并添加一些青饲料,保持圈舍干
净清洁。
7.对健康猪接种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三、结果
1.综合该猪场本次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结合病原分离鉴定,生化实验,动物接种确诊本次发病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2.采取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确定为环丙沙星、硫酸卡那霉素、磺胺嘧啶。
3.采取隔离消毒,淘汰病重猪,药物治疗轻症猪,疫苗接种等的有效防治措施,10d内该猪场病情得到明显控制,1月后食欲基本恢复正常。
一年后再次取样经生化试验检测,样本均为阴性。
四、小结
1.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在临床上不仅易与一般性感冒混淆,而且易与传染性坏死性鼻炎(因外伤感染坏死梭菌所致)传染性鼻炎(由绿浓杆菌感染引起)和软骨病(因饲料中钙磷缺乏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不足所致)等的疾病相混淆。
对类似病例应认真鉴别诊断,一但发现本病立即将病猪与健康猪隔离,并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
2.坚持自繁、自养,杜绝外来传染源进入是防制本病的首要措施。
引种时应极为慎重,应从非疫区购买种猪或猪苗,并严格进行检疫,购入种猪应隔离观察,确认无病后方可入群;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均衡日粮,注意环境卫生,严格执行各项消毒制度;保持猪舍干燥,改善通风和空气质量,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合理安排饲养密度,避免不同年龄的猪混养,经常注意疫情动态,及时淘
汰阳性猪,特别是母猪。
3.从本病的治疗效果来看,肌肉注射环丙沙星和硫酸卡那霉素,并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和磺胺啶对治疗和控制病情有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抗生素虽然可以减轻症状,但要彻底治愈本病十分因难,且有部分或相当多的猪复发。
坚持用药物棉拭子固定在鼻腔内治疗效果较好。
因此,要求用药剂量要足,时间要长,大型养猪场一旦发现本病,应立即淘汰病猪。
4.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本病的重要而有效手段,预防疫苗可选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二联苗。
生产母猪产前4周,肌肉注射2ml,新引进母猪肌肉注射1ml,仔猪、1周龄、4周龄、8周龄分别肌肉注射0.2、0.5、0.5ml,种公猪每年注射2次,每次注射2ml,可有效的预防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福厚.一起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治.农业科技与信息,2002(10):30
[2] 魏禄学,宋拓.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治.肉品卫生,200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