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案例12乙醛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乙醛银镜反应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之一,它能够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存在醛基团。
这个实验的原理是通过加热乙醛和银离子溶液反应生成银镜,从而确认乙醛的存在。
然而,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了改进这个实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改进溶液浓度:在传统的乙醛银镜反应实验中,常用银离子浓度较低,这会导致反应时间较长。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我们可以增加银离子的浓度,加快反应速度。
但是,浓度过高也会造成反应副产物的生成,因此需要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进行调节。
2.加入催化剂:乙醛银镜反应的反应速度较慢,可以采用催化剂来加速反应。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氯化银、氢氧化银等。
这些催化剂能够提供额外的反应位,增加反应的速率常数。
同时,催化剂还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得反应更容易进行。
3.优化反应温度:反应温度对于乙醛银镜反应的速率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反应温度过低会导致反应速率过慢,反应产物数量过少;而反应温度过高则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反应温度,通常在40-60℃之间。
4.改变反应时间:传统的乙醛银镜反应实验时间较长,一般需要几小时的加热反应。
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以尝试加大反应温度或改用超声波加热等方法。
同时,还可以通过选择适量的银离子浓度和乙醛的添加量来控制反应时间。
5.优化反应系统:还可以在反应体系中引入其他的有机溶剂,如乙醚、五氯酚等,以改善反应产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考虑加入适当的酸或碱来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以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总结起来,改进乙醛银镜反应实验可以从溶液浓度、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反应系统等方面进行优化。
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稳定性和准确性,为有机化学实验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方案清镇市第一中学蒙庆涛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5)第57页实验3-5,是一个关于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实验。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单质银在试管内壁沉积形成银镜的现象产生了质疑,学生提出“单质银为什么只在试管内壁上产生,而不在试管内部的溶液中产生?”课堂上,在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我做出的解释是:反应中生成的单质银,当有玻璃这个附着物存在时,会附着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单质银,同时也只有当单质银以致密的方式堆积时,才会呈现出金属光泽,若单质银是以分散的粉末状存在时,则不会具有金属光泽,这样的单质银呈现黑色。
接着,我请学生再次对试管底部的现象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学生们大都能够观察到确实在试管底部有少量的黑色沉积物。
实验结束后,从我对学生们面部表情的观察上来看,我感到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地接受我在课堂上所做出的解释。
二、问题的分析:从与学生的进一步交流中,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虽然只有一个,但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回答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试管内部是否也产生了单质银?二是,是否非要有附着物的存在才能形成银镜?按常规,我们可以对试管底部的黑色物质进行如下探究实验:首先将试管底部的黑色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再过滤;然后将少许洗涤干净的黑色物质装入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再加入浓硝酸进行溶解;然后再在所得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最后通过对现象中是否有白色沉淀的产生,来判断沉积在试管底部的黑色物质是否为单质银。
但是,按照以上实验操做下来,只能够解决关于在试管内部的溶液中是否能产生了单质银沉淀,而回答不了是否非要有附着物的存在才能形成银镜的问题,同时,由于以上实验需要使用到浓硝酸,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和不安全因素。
那么,能否设计一个更为简洁、方便和安全的对照实验,来同时解决好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呢?三、问题的解决:对照实验指的是:在进行某种试验以阐明一定因素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时,除了对试验所要求研究的因素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要保持一致,并把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银镜反应的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2. 掌握银镜反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观察并分析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银镜反应是一种经典的有机化学反应,用于鉴定醛类化合物。
在碱性条件下,醛类化合物可以还原银氨溶液中的银离子(Ag+)为金属银(Ag),同时自身被氧化成相应的羧酸。
反应方程式如下:\[ RCHO + 2[Ag(NH_3)_2]^+ + 3OH^- \rightarrow RCOOH + 2Ag↓ + 4NH_3 + 2H_2O \]其中,RCHO代表醛类化合物。
三、实验器材1. 试管:10mL2. 烧杯:100mL3. 热水浴:1套4. 滴管:1支5. 乙醛:分析纯6. 氨水:分析纯7. 硝酸银溶液:分析纯8. 蒸馏水:去离子水四、实验步骤1. 配制银氨溶液:取1支100mL烧杯,加入2mL硝酸银溶液,加入几滴氨水,边振荡边滴加氨水,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2. 配制乙醛溶液:取1支10mL试管,加入1mL乙醛,加入1mL蒸馏水,摇匀。
3. 进行银镜反应:将配制好的银氨溶液缓慢滴加到装有乙醛溶液的试管中,边滴加边振荡。
4. 加热:将装有反应液的试管放入热水浴中加热,保持温度在50-60℃之间,加热时间为10分钟。
5. 观察:观察反应液表面是否出现银镜,并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反应液表面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说明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了银镜反应。
六、实验讨论1. 银镜反应是一种灵敏的醛类化合物鉴定方法,可以用于鉴定各种醛类化合物。
2. 在进行银镜反应时,要注意控制反应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3. 银氨溶液易分解,应现配现用。
4. 实验过程中,应避免氨水过量,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银镜反应的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掌握了银镜反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观察到了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的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醛类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DIY 哈哈镜——银镜反应说课教师:学校:一、使用教材高中《化学》鲁科版选择性必修 3《有机化学基础》第 2 章第 3节《醛和酮糖类和核酸》。
二、实验药品和器材实验仪器和用品: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圆底烧瓶、玻璃片、小烧杯、废液缸、胶带、小刀、贴纸等。
实验药品:2%硝酸银溶液、2%氨水、10%葡萄糖溶液、5%NaOH 溶液、10%NaOH 溶液、20%NaOH 溶液、25%NaOH 溶液、20%过氧化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10%Fe2(SO4)3溶液等。
三、实验创新点改进了银镜反应,通过加入不同浓度 NaOH 溶液的方法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得出向混合液中加入两滴 20%NaOH 溶液时产生银镜速率快、银镜光亮、均匀。
20%NaOH 溶液增强了溶液碱性,同时在实验时振荡试管,实现在常温下快速获得更大面积、不同规则形状的银镜,轻松实现简单快速制作个性化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哈哈镜等。
实验改进:1.取消水浴加热,化繁为简,节约时间。
2.静置容器改为充分振荡容器。
3.增加反应液的碱性,加快反应速率,增强醛基的活性。
4.制作个性化银镜,现象更易观察,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四、实验原理利用 10%的葡萄糖溶液和新制银氨溶液进行银镜反应,通过增加反应液的碱性,反应中振荡容器,实现在常温下快速获得更大面积、不同规则形状的银镜,轻松实现简单快速制作个性化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哈哈镜等。
五、实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实验教学目标:1.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根据葡萄糖的微观结构,预测葡萄糖可能具有的性质。
2.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通过实验创新建立模型,转化思维模型。
3.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打破课本实验和课本知识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增强学生思辨的探究精神。
4.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提高学生绿色化学理念和环保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改进银镜反应的条件,通过向反应液中加入两滴 20%的 NaOH 溶液的方法增强反应液的碱性,同时在实验时振荡容器,实现常温下,快速获得更大面积、不同规则形状的银镜,轻松实现简单快速制作个性化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哈哈镜等。
①试剂2%硝酸银溶液、2%氨水、5%氢氧化钠、甲溶液(40%乙醛:乙醇=1∶1)、乙溶液(40%乙酸)。
②实验方法方法一在1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硝酸银溶液,滴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加入氨水,边滴边振荡至刚好澄清为止,得银氨溶液。
向银氨溶液加1滴甲溶液,不断振荡,溶液慢慢变黑,再加1~2滴甲溶液,不断振荡,逐渐出现光亮的银镜。
方法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硝酸银溶液,逐滴加入氨水,边滴边振荡至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滴入甲溶液2~3滴(或乙溶液1滴),充分振荡,再滴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不断地快速振荡,直至出现光亮的银镜为止。
方法三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硝酸银溶液,逐滴加入氨水,边滴边振荡至产生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滴入1滴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重新逐滴加氨水至沉淀刚好溶解,再加2~3滴甲溶液(或1滴乙溶液),不断振荡,直至产生光亮的银镜为止。
银镜反应是含醛基物质具有的特征反应,为使银镜反应能一次成功,实验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试管必须洁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只有在洁净的试管内壁才能析出均匀、光滑、明亮的银镜。
不洁净的试管,只能生成黑色疏松银的沉淀。
可用去污粉、洗液、氢氧化钠溶液等洗涤。
洗净的试管盛满水,倒去后,内壁只留下一层极薄、均匀且透明的水膜,没有水渍斑点。
(2)不能加入过量的氨水,否则不仅试剂会失去灵敏性,而且加入醛后,还容易产生雷酸银(AgOCN),雷酸银受热或撞击能引起爆炸。
(3)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如果久置析出叠氮化银(AgN3)、氮化银(Ag3N)、亚氨基化银(Ag2NH)等爆炸性的沉淀物质。
这些沉淀物质即使用玻璃棒摩擦也会分解而发生猛烈的爆炸。
因此,实验结束时,应及时清理掉过剩的银氨溶液,以防止事故发生。
(4)硝酸银和氨水的浓度不能高,一般以2%为宜,最高不超过5%。
(5)必须在水浴中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否则也有可能产生容易爆炸的雷酸银。
•实验教学研究乙醛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高谊陈志高V(瓜州一中甘肃瓜州 736100)摘要:对课本乙醛银镜反应实验进行改进,不需水浴且快速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制镜实验。
关键词:乙醛银镜;课堂制镜;不需水浴;速度快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9-0097-01 中图分类号:G 633.8文献标识码:Bdoi :10.3969/j .issn .1008-0546.2017.09.034乙醛溶液的保质是实验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实验 室所用乙醛溶液可能因多年放置,生成三聚乙醛或四聚 乙醛及其混合物[1],导致实验失败(正因如此,很多老师 其实常用葡萄糖溶液代替乙醛实验)。
因此,应对乙醛进行解聚,方法是取100毫升乙醛溶液和98%的硫酸溶 液1毫升共同加人蒸馏烧瓶,在600°C i 650°C 间进行蒸 馏,用自来水冷凝,在锥形瓶中加人约50毫升蒸馏水进 行馏分吸收,这样,就可得到已解聚的乙醛溶液'C H 3/0—C H \ c a tC H 3— C H y b ^C a t ^3CH 3C H O、〇—CH ’IC H 3表1硅酸钠与氢氧化钠对乙醛银镜实验的影响编组(1 ) 2%硝 酸银溶液(2 ) 2%氨 水(3) 40%乙醛溶液(4)硅酸钠 溶液(5 )氢氧化 钠溶液是否水浴出现银镜的时间及现象11毫升适量1滴无10% 1 滴40C 水浴无银镜21毫升适量1滴0.1%-0.4%1 滴10% 1 滴不水浴1分钟-2分钟,银镜光亮均匀致密31毫升适量1滴0.5% 1 滴10% 1 滴不水浴2分钟,银镜光亮均匀致密略黑41 毫升适量1滴0.2% 1 滴无40C 水浴无银镜51 毫升适量1滴0.2% 1 滴5%-15% 1 滴不水浴3分钟-30秒,银镜光亮均匀致密61 毫升适量1滴0.2% 1 滴10% 1 滴不水浴1分钟,银镜光亮均匀致密74毫升适量4滴0.2% 4 滴10% 4 滴不水浴1分钟,银镜光亮均匀致密乙醛银镜实验不水浴且快速成功的新方法:在探 讨实验条件的过程中,偶尔用到了长期存放在试剂瓶 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使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 再次用到新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用同样的方法做实 验时就不成功了,这种状况,困惑了很长时间,后来我 根据存放碱液的滴瓶和滴管易粘合而打不开的这一 现象,受到启发,是否存放长久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试 剂瓶玻璃作用而含有了微量的硅酸钠,对银在试管壁 的附着起到亲和作用,就配置了 0.1%—0.5%的硅酸 钠溶液做实验探讨,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和体会实验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只有在不断总结和改进中,才能不断前进。
因此,我们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发展新的科学实验。
这次实验只是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反应溶液做成银镜反应。
不同于传统的一个玻璃瓶,那么多银粉一起加热溶解,而且在烧杯中还要进行加热,因此我们需要控制好各种量。
当然,你要保证所用银盐反应完全、充分、快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又亮又白的银镜。
如果哪里有漏的地方或者速度不够快,那么,镜面上便会出现绿色的水垢,影响银镜反应的效果。
但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下次的实验中,我们会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尽量让它更加成功。
下面我就简单说一说这次实验中遇到的几点困难吧!( 1)使用玻璃器皿对实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首先,因为它很脆,容易破碎,经常打烂;其次,也是由于它的脆性,很容易使它产生裂痕,所以实验室经常没有一个干净的玻璃器皿。
玻璃器皿经常被打烂后再去买新的,真是一件麻烦的事。
要知道,用来做银镜反应的玻璃器皿都是非常昂贵的,甚至上千元。
再次,它不仅昂贵,而且非常容易清洗,必须用酒精反复擦拭,否则根本洗不掉。
这样,你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我们每次实验只能带一两个杯子去,但是每次的用量却很多。
( 2)做银镜反应时,银盐要求非常纯净,绝对不能含有杂质,可是实验室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即使使用过滤器。
所以我们必须用专门的试剂将它彻底除杂质。
在操作上,只能小心翼翼地将所有的银盐放入试剂瓶中,然后放入蒸馏水中浸泡,直至浸泡完毕。
这样做,可以使大部分的银盐固定在水中,不会流到空气中,既节约了试剂,又避免了空气污染。
虽然,我们都已经想了许多方法,采取了许多措施,可是它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差错,它还会有很多我们不能预料到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观察每一步的变化,仔细分析,找出原因,解决这些问题。
要是有条件的话,应该事先计算好实验中银盐的用量,不能因为错误的估计而浪费许多无辜的资源。
银镜反应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作者:脱海涛来源:《甘肃教育》2011年第20期〔关键词〕化学实验;银镜反应;问题;改进方法〔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10(B)—0093—01银镜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个很好地将化学知识和生活、生产紧密结合的例子,对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有很重要的意义。
由于银镜反应实验的效果很明显,易于观察,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很浓。
但是,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演示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加以改进,实验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一、银镜反应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可知银镜反应实验内容如下: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0ml 硝酸银溶液,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即银氨溶液) 。
然后,沿试管壁滴入3滴乙醛溶液,把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里,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
这里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妥之处:1.反应方程式表达不准确,不利于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反应原理的理解。
教材中采用下式表达: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由于该演示实验的溶液中,生成银氨溶液后,阴离子NO3-浓度远远大于OH-的浓度,应该是[Ag(NH3)2NO3]大量存在,而非教材中所写的[Ag(NH3)2OH]。
由此可以得出,该反应过程应该表达为AgNO3+2NH3·H2O?襒Ag(NH3)2NO3+2H2O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NH3+2NH4NO32.在实验中使用乙醛溶液,考虑到教学课堂学生人数多,无良好通风设备,低浓度的乙醛可引起眼、鼻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等。
为了响应绿色化学课堂的号召,应取消乙醛溶液的使用,换成同样含有醛基的葡萄糖溶液。
3.在课堂教学中,用传统方法做银镜反应实验,由于该反应需要水浴装置并控温,装置复杂,占用空间较大,所用时间长,实验成功率较低,不宜达到便捷的课堂演示实验目的。
《银镜反应的改进与创新》说课稿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二年级《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 第三章第二节 醛 二、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胶头滴管,试管,橡胶塞,试管刷,试管架,洗瓶,2%硝酸银溶液,3%硝酸银溶液,2%氨水,20%氢氧化钠溶液,4%葡萄糖溶液,25%双氧水,6mol/L 氯化铁溶液三、实验创新要点 降低操作难度,同时不需加热就能快速取得更明显的实验效果 四、实验设计思路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银镜反应的原理及醛基的性质。
2.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条件的改进。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和进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实验创新设计意识和探究意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根据传统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实验改进的目标,根据反应原理,结合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确定改进的方向并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形成改进后的试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趣味性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最后采用更环保、更快捷的方法进行银镜的处理,完美的结束整个实验过程。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我的设想1.传统银镜反应实验(1)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 2%的硝酸银溶液。
(2)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
(3)滴入3滴乙醛溶液,振荡,在热水浴中温热。
2.学生的困难(1)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易过量,需重新配制;(2)水浴加热时有的学生比较好奇,水浴加热时晃动试管使实验失败。
3.设想能否不加热就能快速的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二)我的探究1.反应条件探究(1)实验原理:CH2OH(CHOH)4CHO+2[Ag(NH3)2]++2OH—△CH2OH(CHOH)4COO—+NH4++ Ag↓+3NH3+H2O(2)影响因素:温度、浓度(3)药品选择:经过180多组实验,思考----改进----再实验,最终确定药品选择、浓度、用量及添加顺序。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还原糖的鉴定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银镜反应检测还原糖的存在。
3. 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还原糖是指含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类,它们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还原银氨溶液中的银离子,生成金属银,从而在试管壁上形成一层光亮的银镜。
该实验原理基于费林试剂(Fehling试剂)与还原糖的反应,其中费林试剂由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而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材料:- 银氨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待测样品(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等)- 蒸馏水- 试管- 烧杯- 滴管- 酒精灯- 三脚架- 石棉网四、实验步骤1. 制备银氨溶液:- 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搅拌使其充分反应,静置一段时间,待形成絮状沉淀后,用滴管吸取上层清液即为银氨溶液。
2. 制备样品溶液:- 将待测样品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 银镜反应:-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mL银氨溶液和1mL样品溶液。
- 将两支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加热至50-60℃,保持5-10分钟。
4. 观察结果:- 观察试管壁上是否形成光亮的银镜。
若形成银镜,则说明样品中含有还原糖;若未形成银镜,则说明样品中不含还原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葡萄糖和果糖溶液在加热后均形成了光亮的银镜,而蔗糖溶液则未形成银镜。
2.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葡萄糖和果糖属于还原糖,而蔗糖不属于还原糖。
这是因为葡萄糖和果糖分子中含有游离的醛基或酮基,可以与银氨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金属银;而蔗糖分子中的醛基和酮基被糖苷键连接,无法与银离子发生反应。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误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 银氨溶液浓度不稳定,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 样品溶液浓度过高或过低,影响实验结果。
- 加热过程中,温度控制不精确,导致实验结果不稳定。
2. 实验改进建议:- 使用标准浓度的银氨溶液,减少实验误差。
镀银镜子原片的抗氧化性能研究及优化方案摘要:镀银镜子原片在使用过程中常遭受氧化影响,导致镜面出现斑点、褪色等问题。
因此,研究和优化镀银镜子原片的抗氧化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阐述了镀银镜子原片在抗氧化性能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优化方案。
1. 引言镀银镜子原片是一种多层结构的光学器件,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和装饰领域。
然而,由于银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氧化的影响,导致镜子表面出现斑点和褪色现象。
因此,研究镀银镜子原片的抗氧化性能是提高其使用寿命和质量的关键。
2. 抗氧化性能的研究现状2.1 氧化机制氧化是银镜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氧化反应,主要通过氧分子的吸附和反应生成氧化银来实现。
该反应受到温度、湿度、使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2 抗氧化涂层为了提高镀银镜子原片的抗氧化性能,研究者们通过涂层技术,将具有良好抗氧化性能的材料,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加在银层表面,形成抗氧化涂层。
这些涂层能够减缓银的氧化速率,延长银镜的使用寿命。
2.3 添加抗氧化剂另一种提高镀银镜子原片抗氧化性能的方法是添加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能够吸收氧气和自由基,阻止银的氧化反应。
常用的抗氧化剂有亚硝酸盐、硝酸铅等。
3. 实验研究为了验证以上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3.1 比较不同抗氧化涂层的效果选取几种常用的抗氧化涂层,比较它们对镀银镜子原片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具有较高抗氧化性能的二氧化硅涂层能够延长银镜的使用寿命。
3.2 添加抗氧化剂的效果研究在制备镀银镜子原片时,添加不同类型和不同浓度的抗氧化剂,并对其抗氧化性能进行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添加适量的亚硝酸盐能够显著提高镜子的抗氧化性能。
4. 优化方案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优化镀银镜子原片抗氧化性能的方案:4.1 优化抗氧化涂层技术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抗氧化涂层技术,选择具有良好抗氧化性能的材料,并优化涂层工艺,提高抗氧化涂层的附着力和稳定性。
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方案
清镇市第一中学蒙庆涛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5)第57页实验3-5,是一个关于乙醛与银
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实验。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单质银在试管内壁沉积形成银镜的现象产生了质疑,学生提出“单质银为什么只在试管内壁上产生,而不在试管内部的溶液中产生?”
课堂上,在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我做出的解释是:反应中生成的单质银,当有玻璃这个附着物存在时,会附着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单质银,同时也只有当单质银以致密的方式堆积时,才会呈现出金属光泽,若单质银是以分散的粉末状存在时,则不会具有金属光泽,这样的单质银呈现黑色。
接着,我请学生再次对试管底部的现象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学生们大都能够观察到确实在试管底部有少量的黑色沉积物。
实验结束后,从我对学生们面部表情的观察上来看,我感到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地接受我在课堂上所做出的解释。
二、问题的分析:
从与学生的进一步交流中,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虽然只有一个,但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回答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试管内部是否也产生了单质银?二是,是否非要有附着物的存在才能形成银镜?
按常规,我们可以对试管底部的黑色物质进行如下探究实验:首先将试管底部的黑色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再过滤;然后将少许洗涤干净的黑色物质装入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再加入浓硝酸进行溶解;然后再在所得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最后通过对现象中是否有白色沉淀的产生,来判断沉积在试管底部的黑色物质是否为单质银。
但是,按照以上实验操做下来,只能够解决关于在试管内部的溶液中是否能产生了单质银沉淀,而回答不了是否非要有附着物的存在才能形成银镜的问题,同时,由于以上实验需要使用到浓硝酸,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和不安全因素。
那么,能否设计一个更为简洁、方便和安全的对照实验,来同时解决好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呢?
三、问题的解决:
对照实验指的是:在进行某种试验以阐明一定因素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时,除了对试验所要求研究的因素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要保持一致,并把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根据对照实验设计原理的要求,我对本实验做了如下新的设计:
(一)、首先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如图一所示)。
(二)、再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在试管里同样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向试管内插入一根玻璃棒,再把插有玻璃棒的试管一起放在热水浴中温热(如图二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际操作。
当试管在热水浴中温热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在图一实验中,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在图二实验中,除了在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外,在玻璃棒外壁也产生了银镜。
实验过程中,通过没有装有玻璃棒的试管内壁形成的银镜与装有玻璃棒的试管中玻璃棒表面形成的银镜作为对照,从而可以证明在试管内部的溶液中也产生了单质银;通过装有玻璃棒的试管内壁形成的银镜与玻璃棒表面形成的银镜作为对照,从而证明反应中生成的单质银当有玻璃这一附着物存在时,会附着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单质银,从而呈现出金属光泽。
由于本对照实验现象明显,对照效果好,学生在进行课外实验探究后,都能很顺利地获得这一实验结论,这与通过使用浓硝酸溶解后,再加入氯化钠检验的方法相比,说理更加透彻,还节约了实验药品,排除了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
2013-09-23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