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人本主义:永恒的人性主题
- 格式:ppt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3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一、定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简而言之,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特点因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三、代表人物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
Maslow),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和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
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而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C。
R.Rogers),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会心团体治疗。
其主要观点则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主张1.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
并且正常的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注意研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
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展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促进学习的发展。
2. 强调人的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论人性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键。
实际上,当我们对人类“需要”和“动机”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后,我们大致明白了自身行为的动力基础及逻辑关系,那么当我们对人的理论思考转向更为深层的考虑时,我们不得不遇到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人性是什么?这个问题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构成人的性格和意识的深层的根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从古至今,对于这问题有过许许多多的研究和论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自然也表达了自己的人性观。
性善和性恶是关于“人性是什么? ”最集中且最主要的争论焦点,真在中西方的思想史上一直争论不休。
在我国,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主要代表,告子是无善无恶论的主要代表。
在西方,基督神学主张人类心灵拥有善与恶的两重特性,因此需要通过虔诚信仰以此达至上帝。
此外,霍布斯指出人性本恶,人同豺狼狼且自私自利,因此需要“社会法律”的强制作用。
而洛克则认为人性本善,人生平等且天性纯洁,因此人类需要通过“共同契约”来维护这种本性。
对于人性善恶的争论问题,虽然马斯洛大体持一种性善论倾向,但是他认为性善和性恶都是有条件的、并非绝对的。
他认为传统的人性论者从主观思辩的角度出发,割离社会文化环境条件年□独地谈性善和性恶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设想:在“好”的社会条件下,人性更多可能表现出性善一面,比如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而在“坏”的社会环境中,人性则更多可能表现出性恶的一面,比如&私自利、损人利己。
然而,马斯洛大体认为善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唯--希望,只要人是具有理性并且是追求幸福的,那么人性必然存在向善的倾向;同时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社会至今为止在人类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恶行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所以,马斯洛认为,人性之善或恶的关键在于,在人的生物遗传的基础上,社会为其提供一个怎样的环境,将决定人的本性是善还是向恶。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环境不可创造,但是人性可以塑造。
人本主义的解读
人本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强调人类的尊严、价值和权利。
这一思想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包括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
以下是人本主义的一些关键特征和解读:
1.尊重人的尊严:人本主义强调每个个体都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特
而有尊严的存在。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被平等对待,无论
其社会地位、性别、种族、宗教或其他身份特征。
2.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
心灵、道德和社会层面。
它主张提供机会和环境,使每个人都
有可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3.人权:人本主义倡导并强调人权的普遍性。
这包括言论自由、
宗教自由、平等权利等。
人本主义主张通过法治和制度来保障
这些权利。
4.社会正义:人本主义与社会正义紧密相连,认为社会应该关心
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人,并通过政策和制度来促进公平和平等。
5.个体价值:人本主义强调每个个体的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有独
特的贡献和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整体社会的组成部分。
6.教育的重要性:人本主义认为教育是培养个体发展的关键。
它
主张提供全面、平等的教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取知识、发
展技能,以便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总体而言,人本主义是一种强调人类尊严、权利和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它影响着伦理道德、社会政策和教育实践。
在不同文化和社会
背景下,人本主义可能表现出多样性,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关注个体,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公正的社会。
人本主义的意思|人本主义是什么意思基本解释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
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
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
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
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
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
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作人本主义,并把他的哲学著作命名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
他们都反对把灵魂和肉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实体,反对把灵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但他们所了解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
他们不是联系具体历史、联系社会实践来考察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一词被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歪曲。
如德国现象学者谢勒和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克拉格斯,就侈谈哲学的人本主义或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或性格学。
他们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宣扬非理性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唯心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 起源人本主义的五类起源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
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一个条件。
人本主义的五大观点
人本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类自身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追求人的
自由和平等的文化思潮。
它倡导人和社会应该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
使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人本主义有五大观点:
第一,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本主义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人是社会的根基,人的价值应该是社会的重点。
第二,推崇人的自由和平等。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和平等是
不可分割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的权利。
每个人都应该在平等的
基础上获得公正的待遇,不受种族、阶级、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追求人的幸福和发展。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幸福和发展是
社会的目标之一。
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幸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
社会应该为此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第四,强调人的创造力和开放性。
人本主义认为,人是有创造力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
人应该保有开放的心态,不断学
习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五,关爱人的痛苦和困境。
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遇
到痛苦和困境,社会应该给予关爱和支持。
人应该具有同情心和善良
的品质。
总之,人本主义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潮,它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幸福、发展、创造力和开放性,关注人的痛苦和困境,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这些观点,关注身边的人,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权的问题,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本主义的五大观点人本主义是一种关注人性、人类价值和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潮和哲学观念。
它强调个体的尊重和尊严,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实现自己潜力、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
以下是人本主义的五大观点。
1. 人的尊重和尊严:人本主义强调每个个体都有独立而不可替代的价值。
人无论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或社会地位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尊重个人的尊严意味着不应该将人仅仅视为工具或目的地,而是将每个人视为一个有思想、感受、希望和需求的主体。
人本主义倡导追求公正和平等,并且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压迫和剥削。
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拥有和实现自己的意图、目标和价值观。
2. 自由和个性发展:人本主义认为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是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选择和追求符合个人价值观和兴趣的事情。
人本主义提倡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和个人发展来实现自己的潜力。
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还涉及到个人权利的保护。
人本主义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享有自由、生命、自由表达、自由思考、自由结社等基本人权。
3. 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它关注个体的主动性、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
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寻自己的梦想、拥有积极的心理态度,并追求满意和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是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通过积极思考、积极情绪、积极行为和积极社交,个体可以提升自我认知和自尊,培养身心健康,以实现个人价值观和生活目标。
4. 教育的重要性:人本主义认为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人本主义教育还强调培养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该让个体明白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以及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和和谐而应承担的责任。
5. 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人本主义关注社会公正和每个人的福祉。
人本主义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及社会危机丛生,原有的理论形态难以回答社会文化与社会进程的新问题,西方哲学出现了两种理论思潮。
一种是孔德、穆勒等人创立的实证主义,另一种是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本主义。
下面请允许我从人本主义思潮的演进及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两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人本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为19世纪20年代,演变主要分为3代:第一代:意志主义;第二代:生命哲学;第三代: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等。
(一)意志主义。
是一种把自我的主观意志和感情非理性化,并把它歪曲夸大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开创性流派。
创始人是叔本华,代表还有尼采、哈特曼等。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主要哲学观点有,1、生存意志主义的本体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2、非理性的认识论;3、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人如泡影”、“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而他的人生哲学在中国,我们看到了北岛《回答》中这样说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而尼采则宣称:“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上帝死了”……(二)生命哲学。
是一种以“生命”为宇宙本原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强调盲目的生命冲动是宇宙的本原。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
代表人歌德、狄尔泰。
他们认为,生命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
它既井然有序,又盲目不定;既有一定方向,但又不能确定。
一切事物都是生命冲动的外化或客观化。
(三)存在主义。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帝国主义时代矛盾和危机的产物,是中小资产阶级悲观主义情绪的反映。
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的性质超出任何存在物可能具有的内容和可能归类的规定性之外”,认为“存在”与“存在者”不同。
存在者是已经存在并且显示出存在的东西。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信息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简介: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
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起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来自两个领域。
一是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拉伯罕·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永恒主义教育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是现代欧美国家一种强调理性训练以及人的理性和教育基本原则的永恒性的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
一.主要观点(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建立在这种永恒不变的人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这种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不变的。
(2)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永恒的理性。
培养人的理性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代,“理性的培养对一切社会的一切人都同样是适用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古典名著)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永恒主义者认为应该组织一些永恒课程来传授永恒的真理,这些永恒课程应由世界著名构成,这样的课程应当成为普通教育的核心。
永恒主义者尤其认为古典名著是培养理性的途径。
(4)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为了培养永恒的理性,应当通过教师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理智训练。
尤其在学习古典名著时,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5)倡导实施全民的自由教育。
永恒主义认为自由教育是使人本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具有促进思想交流和传递文化的价值,并且倡导实施全民的自由教育,而非少数人所享的自由教育。
二.评价永恒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理性,强调阅读经典名著,有着较突出的复古主义倾向。
其在教育实践领域的影响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特别是永恒主义教育的复古态度把学生的学习限于古典著作,遭到许多人的批判。
三.对当代教育的影响(1)在教育目的方面,追求人的理性精神和价值。
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而且要发现和发掘人的“理性能力”,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和造就改造社会生活的人,也是具有实践意义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
(2)在教育内容方面,利用古典名著的价值。
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为此,教育必须挖掘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思想,赋予其新意,加以改造和利用,以此来推动当今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