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家长会(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4.50 MB
- 文档页数:15
CT与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研究目的:探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和/或患者家属同意下分别进行CT和磁共振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为参照,对二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DSA证实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152个病灶,其中位于基底节区45个、脑干28个、丘脑24个、额叶19个、顶叶15个、小脑10个、颞叶7个、枕叶4个,磁共振对不同病灶位置符合率均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18.006、26.558、46.914、38.075、40.589、50.000、19.038、13.333,P<0.05);DSA證实152个病灶中,≤5 mm病灶111个、6~10 mm病灶34个、11~19 mm病灶7个,磁共振对不同病灶大小的符合率均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33.683、21.335、5.711,P<0.05)。
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磁共振取得的诊断结果优于CT,可作为优选影像学诊断工具推广使用。
标签: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引发管腔闭塞后形成小的梗死灶的一种脑梗死类型,其发生率占所有脑梗死的20%~30%,且仍然处于上升态势[1]。
由于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仅稍稍大于血管管径且多发于穿支动脉,故此对整个脑组织血供带来的影响较低,一般情况下危害性较小[2]。
然而,如果腔隙性脑梗死未得到积极治疗,使得病情迁延,将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性诊断,难以被所有患者接受,故此选用更能够得到患者认可的诊断手段成为当务之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