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第9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638.00 KB
- 文档页数:71
第一讲绪论一、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证据法学,亦称为“证据学”,是研究司法、执法、仲裁、公证、监察等活动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或其他相关事实的规律、方法以及证据法律规范的学科。
2.研究对象(1)证明规律 [包括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一般规律、收集、保管、审查证据的一般规律](2)证明方法包括:①一般证明方法:法律推理、司法认知与推定;②专门证明方法:诉讼证明方法、仲裁证明方法等;③收集、保存、审查和运用证据的方法;④不同诉讼阶段的证明方法:举证、质证、认证等方法。
(3)证据规则包括:采用、排除证据、最佳证据、意见证据、补强证据、举证、质证规则、评断和确认证据的规则。
(4)证据制度包括:古今中外的证据法律制度;(5)证据法学理论。
二、证据法学的性质1.含义:指证据法学内容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
法律基本属性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因此证据法学的性质之争即表现为:证据法学是属于实体法还是属于程序法的问题。
2.争议的主要观点(三种)(1)证据法是程序法的组成部分,代表人物有:A.台湾证据学家陈朴生,代表作《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0年8月第一版,1979年10月第三版。
该书第一章《刑事证据法之性质》第一句话开宗明义指出:“刑事证据法,乃刑事诉讼法之一部,亦刑事法之一种。
”B.英国19世纪初期著名法学家边沁所著《司法证据原理》,也是从程序法的角度阐述证据法问题,他认为“证据法是司法公正的基础”。
(2)证据法兼有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属性毕玉谦所著《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持该观点,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4页。
(3)证据法是与实体法、程序法并立的独立法律部门A.周荣所著《证据法要论》认为:“因证据法之性质,乃介乎实体法与诉讼法二者之间者,既不如实体法之对象为法律关系,亦不如诉讼法之对象为手续关系,其对象实为事实关系,尽为研究事实之法律也。
非法律关系,故不应规定于实体法中,非单纯手续关系,故不应规定于诉讼法中,则应另列一门矣。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Law30202.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学3.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rocedual of Law4.课程性质:必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专业7.总学时:72学时8.学分:4二、课程概述本课程内容包括刑事诉讼概述;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刑事案件的管辖;刑事证据的基本理论及运用;立案与侦查;起诉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刑事判决的执行。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制度,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建议四、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熟悉诉讼、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本质的历史类型、刑事诉讼形式的历史类型跟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明确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主要区别,明确弹劾式、纠问式和混合式诉讼的不同特点,明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本质、主要特点及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等相关法律的本质。
讲授学时:2学时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刑事诉讼一、刑事诉讼的概念二、刑事诉讼阶段第二节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性质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三、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异同第三节刑事诉讼法学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二、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动态并重三、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对抗和审判中立四、追求诉讼效率第五节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二、刑事诉讼法的根据三、刑事诉讼法的任务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刑诉法的发展脉胳,中外刑事诉讼法历史沿革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当今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领会弹劾式诉讼制度、纠问式诉讼制度的概念和主要特点,资本主义国家辩论式的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变革表现,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征;掌握大陆法系职权主义诉讼程序和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的基本状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补充的主要内容。
《刑事诉讼法学》习题及答案集第一章概述一、多项选择题1.按照法从不同角度的分类,刑事诉讼法属于( ABD )A.实体法保 B.公法 C.私法 D.基本法 E.一般法律2.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渊源是( ACDEF )A.宪法 B.诉讼法学家的著述 C.国际公约 D.司法解释E.行政法规 F.地方性法规二、名词解释1.诉讼就是原告对被告提出告诉,由裁判机关解决双方的争议。
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是由原告、被告和裁判者构成基本诉讼主体的活动;二是一系列不断向前推进的程序化活动。
3.刑事诉讼阶段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相互连接的一系列行为,可以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称为刑事诉讼阶段。
4.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的法律。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法律。
5.诉讼效率指诉讼中所投入的司法资源(包扩人力、财力、设备等)与所取得的成果的比例。
三、简答题1.简述我国的刑事诉讼的特征。
答:我国的刑事诉讼有如下特征:(1)刑事诉讼由国家专门机关主持进行,是属于国家的司法活动。
(2)刑事诉讼是公安司法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3)刑事诉讼是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
(4)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活动。
2.划分刑事诉讼阶段的标准是什么?答:划分刑事诉讼阶段的标准是:(1)一定诉讼过程的直接任务。
(2)参加诉讼的机关和个人的构成。
(3)进行诉讼行为的方式。
(4)诉讼法律关系的特性。
(5)诉讼的总结性文件。
3.简述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具体要求。
答: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具体要求是:(1)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且刑事诉讼法本身是符合公正标准的。
(2)认真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3)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它非法手段取证。
(4)真正实现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编制说明《刑事诉讼法学》是按照公安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开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刑事诉讼中公检法机关的办案程序与办案理念。
通过本课程学习,力求使学生掌握刑事办案程序中的现代诉讼理念和具体办案程序的法律要求。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公安工作实践,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公安特色。
本大纲由孟璐起草,张桂霞审核,经法律系批准,于2017年9月实施。
一、课程代码:07004二、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学》三、课程类型:公安基础课四、适用对象:本科各相关公安专业五、课程学时:68,讲授学时:60,实践学时:8。
六、教学内容: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掌握刑事诉讼法历史类型的特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修改。
第一部分学生自学知识一、诉讼的概念二、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三、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第二部分教师讲授重点第一节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一、诉讼二、刑事诉讼(一)刑事诉讼的特征(二)刑事诉讼阶段三、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二)刑事诉讼法的性质(三)三大诉讼的区别第二节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一)刑事诉讼法律规范(二)研究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三)刑事诉讼实务---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四)外国刑事诉讼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一)辩证思维(二)理论联系实际(三)比较借鉴法第三节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一、刑事诉讼目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一)惩罚犯罪(二)人权保障(三)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辩证关系二、司法公正——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三、控审分离、控辩对抗和审判中立四、诉讼效率第四节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二、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依据三、刑事诉讼法的任务第五节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外国刑事诉讼的历史沿革(一)奴隶社会的刑事诉讼法的主要特点(二)封建社会的刑事诉讼法的主要特点(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法的特点二、中国刑事诉讼的历史发展(一)奴隶社会的刑事诉讼法的主要特点(二)封建社会的刑事诉讼法的特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修改第二部分思考与练习仔细研读本章内容,重在理解。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证据的特征:1、客观性。
首先,是指证据所表达的内容或证据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办案人员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主观想象、臆断或者虚构的。
其次、就证据的存在形式看,无论是证人证言、物证、书证,还是其他种类,都是客观实在物。
2、关联性。
又称为证据的相关性,是指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有客观上的内在联系性,从而能起到证明作用。
证据的关联性是由案件本源事实所决定、派生的。
3、合法性,是指证据的形式以及证据收集的主体、方法和程序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且证据必须经过法定的审查程序,其中重点强调证据收集手段、方法的合法性。
证据裁判原则,是指对于案件争议事实的认定,应当依据证据。
包括三方面的要求:其一、裁判的形成必须以证据为依据;其二、裁判所依据的证据是具有证据能力(可采性)的证据;其三、作为裁判根据的证据,必须达到法律规定的证明要求。
证据制度的基础理论:认识论和价值论(P161-165)证明,是指以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为主要主体,由当事人及其辩护人、代理人参与,所进行的收集、运用证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
证明对象,又称为“待证事实”,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在刑事诉讼中需要运用证据予以证明的事实情况。
包括实体法事实、程序法事实和免证事实。
免证事实,就是不需要证明的事实,即公安司法机关不需要依靠证据可以直接予以认定的事实。
主要有:1、常识性事实,即为具有通常知识经验的一般人所通晓而且无可争议的事实;2、自然规律和定理;3、国内法律的规定及其解释;4、司法职务上应当知悉的其他事实,即司法工作人员在行使司法职务上所得知的一切事实。
证明责任,包括举证责任和证明职责。
举证责任,是指在法院审理过程中,由控辩双方承当的,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责任,如果不能提出证据或提出了证据,但达不到法律规定的要求,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后果。
1、公诉案件中公诉人负有举证责任;2、自诉案件中自诉人负有举证责任;3、被告人除法律规定之外,不承担举证责任,例外情形:《刑法》第395条规定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件中,被告人提出证明财产差额部分的来源是合法的,否则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0分)按照法从不同角度的分类,刑事诉讼法不属于()A.基本法B.程序法C.实体法D.公法2【单选题】(10分)刑事诉讼法制定的目的包括()A.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B.惩罚犯罪,保护人民C.以上全选D.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3【单选题】(10分)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核心是:()A.广大人民群众B.被害人C.证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D.犯罪嫌疑人、被告人4【单选题】(10分)经过清末修律和中国民国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基本确定了移植哪国法律?A.法国和德国B.前苏联C.德国和日本D.英美国家5【单选题】(10分)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程序法与实体法、刑诉法与民诉法的分离是什么时候?()A.国民党政府时期B.新中国成立后C.清末D.北洋政府时期6【单选题】(10分)“体不全,无以标立法之宗旨;用不备,无以受行法之实效”,这一论述刑事诉讼法重要地位的名言是谁提出的?()A.伍廷芳B.孙中山C.陈瑾昆D.沈家本7【多选题】(10分)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特点()A.控诉与审判不分B.无罪推定C.司法与行政不分D.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8【单选题】(10分)我国《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颁布实施至今,立法机关对其修改了几次?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9【多选题】(10分)我国已经签署并批准了的有关刑事司法的国际公约有()A.《联合国反腐败公约》B.《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C.《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D.《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单选题】(10分)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反映了我国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理论观点。
如果有观点认为“司法机关注重发现案件真相的立足点是防止无辜者被定罪”,该观点属于下列哪一种学说?()A.形式真实发现主义B.消极实体真实主义C.正当程序主义D.积极实体真实主义第二章测试1【多选题】(10分)某大学教授在讲授《刑事诉讼法》课时,让学生回答如何理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下列四个同学的回答中,正确的理解是:A.乙同学认为是指合议庭独立审判案件,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影响B.丁同学认为是指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案件,上级法院不能对下级法院正在审理的具体案件如何处理发布指示或命令C.丙同学认为是指法院独立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D.甲同学认为是指法官个人独立审判案件,不受任何他人影响2【单选题】(10分)下列关于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含义的表述哪一项不正确?A.诉讼参与人对诉讼能充分有效地参与B.刑事诉讼判决结果符合事实真相C.程序违法能得到救济D.刑事诉讼程序能得到遵守3【单选题】(10分)下列关于刑事诉讼中审判独立的说法,的是()A.谁审理、谁裁判、谁负责体现了审判独立的思想B.马克思、恩格斯的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包含了法官个人独立审判的思想C.我国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D.我国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法官个人独立审判4【多选题】(10分)马克斯、恩格斯认为程序法具有独立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揭露和批判刑事诉讼中的程序违法行为B.承认资产阶级国家民主的诉讼原则与诉讼形式C.肯定“公开的自由的诉讼”D.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5【单选题】(10分)“在刑事诉讼中,法官、原告和辩护人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种集中是同心理学的全部规律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