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
- 格式:pps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91
孙子兵法谋攻篇名句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礲錞叩钟,无当其瑕者,锐士闲用兵,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故曰:胜者,制敌之反,趋人之危。
静则幽,正则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林木、蘙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而近队也;卑而广者,徒来而近下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战者,能见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来而制日:“官属少而资财乏。
”也是七种败象。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天下百渠子弟可参透其筋骨,然要成功此兵法,必当其奇门.兵法从游龙转乾坤开始,必背八阵图,因为五可克一,按遁甲开坤.从此世界才入眼.再研究纵横图,阴为厚,阳为力.把自身力量扩充至极致.而这需要至阴至阳之物作为基础,可在十二生肖中寻得.。
《孙子兵法.公刘版》第二篇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拨者, 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拨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之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说明此段在《谋攻》篇中的位置没有变动。
只是把整个《谋攻》放在《始计》之后。
译文:凡是带领军队打仗的方法,能使对方整个国家完全投降的是上等的用兵方法,能使对方整个国家破损不全而投降的,次一等。
能使对方整个军完全投降的为上等,使对方整个军破损而投降的次一等。
能使对方整个旅完全投降的为上等,使对方整个旅破损而投降的次一等。
能使对方整个卒完全投降的为上等,使对方整个卒破损而投降的次一等。
能使对方整个伍完全投降的为上等,使对方整个伍破损而投降的次一等。
所以说百战百胜,不是善于带兵打仗中最善于带兵打仗的,不通过直接开战而使对方的军队屈服的,这才是善于带兵打仗中最善于打仗的人!所以谋略处于上等的人用兵在于讨伐对方的谋略,其次等谋略的人讨伐对方的外交,再其次谋略的人讨伐对方的军队,最下等智慧的人直接攻打对方的城池。
采用攻打城池的方法是迫不得已的方法,修造大撸和攻城的车,准备作战用的器械,三个月之后才能完工,修建瓮城的大门,又要三个多月才能完成,而将士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象蚂蚁一样攻打城池,士兵被杀三分之一,而没有攻下城池,这就是直接攻城给军队造成的灾难啊。
所以最善于用兵的人,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而不是采取战争的手段,攻取对方的城池而不是凭借直接攻打,推毁对方的国家而不是依靠持久的战争,必须采取谋略使对方完全屈服来夺得统治权,所以说采取谋略使军队不致于疲劳而获得完全的利益,这才是谋攻的大法则。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谋攻篇总结
孙子兵法谋攻篇总结如下:
1. 战争的目标不是为了消灭敌国,而是要使敌国完整无损地降服于自己。
战争不是最好的选择,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明的。
2. 最好的策略是使用全胜的策略,即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在战争中,最好的方法是使敌人自己投降,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
3. 攻城是最下策的选择,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
攻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给士兵带来极大的伤亡。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攻城,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胜利。
4. 在战争中,要善于利用地形、兵力、装备等各种资源,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削弱敌人的实力。
同时,要善于运用计谋,欺骗敌人,使其产生错觉或者失去判断力,从而获得胜利。
5. 在战争中,要注重士兵的士气和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勇敢作战,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士兵是战争中最宝贵的资源,保护他们的生命就是保护战争的胜利果实。
总之,孙子兵法谋攻篇强调了战争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胜利,而不是为了消灭敌人。
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和计谋,同时注重士兵的生命安全和心理状态。
这些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指挥官获得最大的胜利成果。
谋攻篇理解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和谋略战胜对手,以减少双方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孙子强调了战争的目标不应只是消灭敌人,而是要使敌人完整无损地降服于自己。
他提出了“上兵伐谋”的策略,即通过智慧和计谋来战胜敌人,而不是直接使用武力。
在《谋攻篇》中,孙子还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略。
他认为,通过智慧和谋略可以让敌人投降,这样既可以达成战争目标,又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孙子还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即了解敌人和自己的情况,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谋攻篇》强调了智慧、谋略和了解敌人的重要性,以及战争的目标应该是使敌人降服而不是消灭敌人。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战争和商业竞争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谋攻》是春秋时期孙武著作《孙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全文翻译: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班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原文+注解+译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③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④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⑤,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⑥,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⑦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⑧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⑨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⑩则围之,五则攻之,倍⑪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⑫,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⑫则国必强,辅隙⑬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⑭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⑮。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⑯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识众寡之用,胜;上下同欲,胜;以虞⑰待不虞,胜;将能而君不御,胜。
此五者,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⑱;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解:①全国:不经过战争就使敌国全部投降。
②破国:打败敌国。
③军:与下文的“旅”、“卒”、“伍”同是古代军队单位。
12500人为一军,500人为一旅,100人为一卒,5人为一伍。
④伐:打破、挫败、取得胜利。
⑤(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面蒙上生牛皮,下面可以容纳十几人,用来运土填塞城壕。
⑥距闉(yīn):闉,通“堙”,土山。
修土山以越过城墙进攻。
⑦拔:攻下城池。
⑧非战:不采用交战的方法,而采用“伐谋”、“伐交”等方法使敌人屈服。
⑨兵不顿:兵刃不钝,兵锋未损。
比喻战斗力没有受到损伤、士气没有受挫。
《孙子兵法》•谋攻篇◎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李筌曰:合阵为战,围城曰攻,以此篇次《战》之下。
◎杜牧曰:庙堂之上,计算已定,战争之具,粮食之费,悉已用备,可以谋政。
故曰:《谋攻》也。
◎王皙曰:谋攻敌之利害,当全策以取之,不锐于伐兵攻城也。
◎张预曰:计议已定,战具己集,然后可以智谋攻,故次《作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李筌曰:不贵杀也。
韩信虏魏王豹,擒夏说,斩成安君,此为破国者。
及用广武君计,北首燕路,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书,燕从风而靡,则全国也。
◎贾林曰:全得其国,我国亦全,乃为上。
◎杜佑曰:敌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为次。
◎王皙曰:若韩信举燕是也。
◎何氏曰:以方略气势,令敌人以国降,上策也。
◎张预曰:尉缭子曰:“讲武料敌,使敌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
破军杀将,乘堙发机,会众夺地,此力胜也,”然则所谓道胜、力胜者,即全国、破国之谓也。
夫吊民伐罪,全胜为上;为不得已而至于破,则其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曹操、杜牧曰:《司马法》曰:“一万二(五)千五百人为军。
”◎何氏曰:降其城邑,不破我军也。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曹操曰:一旅(校)已下(上),至一百人也。
◎李筌曰:百人已上为卒。
◎杜佑曰:一校下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李筌曰:百人已下为伍。
◎杜牧曰:五人为伍。
◎梅尧臣曰:谋之大者全得之。
◎王皙曰:国、军。
卒、伍,不间小大,全之则威德为优,破之则威德为劣。
◎何氏曰:自军至伍,皆次序上下言之。
此意以策略取之为妙,不惟一军,至于一伍,不可不全。
◎张预曰:周制,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五人为伍。
自军至伍,皆以不战而胜之为上。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曹操曰:未战而战自屈胜善也。
◎李筌曰:以计胜敌也。
《孙⼦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篇⽬提要】谋⽽攻之,先谋后攻,谋⾼⼀筹则攻之能胜,反之则败。
然⽽谋中有谋,谋有⾼、低之分,孰优?孰劣?不以争胜判,⽽以全胜判,“不战⽽胜”才是最⾼明的谋攻战略。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只有站在政治的⾓度考察战争问题,才能真正了解战争的本质,也才能确⽴决览全局的战略思想,真正做到“知⼰知彼,百战不殆。
”【原⽂】孙⼦⽈:凡⽤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善之善者也;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具器械,三⽉⽽兵成;⼜三⽉⽽后已。
将不胜其忿,⽽蚁附之,杀⼠三分之⼀,⽽城下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兵者,屈⼈之兵⽽⾮战也,拔⼈之城⽽⾮攻也,毁⼈之国⽽⾮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兵之法,⼗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敌之时,⼤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同三军之政者,则军⼠疑矣;不知三军之权⽽同三军之任,则军⼠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难,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者胜,知众寡之⽤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知彼知⼰,百战不殆;不知彼⽽知⼰,⼀胜⼀负;不知彼,不知⼰,每战必殆。
【译⽂】孙⼦说:⼤凡⽤兵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等;使敌⼈全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等;使敌⼈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等;使敌⼈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等;因百战百胜,伤亡太多,还不算⾼明中最⾼明的;不经交战⽽使敌⼈屈服,才算是⾼明中最⾼明的。
所以⽤兵的上策是挫败敌⼈的战略计谋,其次是⽡解敌⼈的联盟,再次是战胜敌⼈的军队,下策是攻占敌⼈的城池。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那么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感悟及启发《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感悟及启发》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孙子兵法》那可真是了不起啊!尤其是这谋攻篇,里面的智慧就像那闪闪发光的金子,越琢磨越有意思。
你想想看,打仗可不就像我们过日子一样嘛。
谋攻篇里说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多在理呀!咱平时和人打交道,要是能知道对方啥脾气啥想法,自己又有啥优势劣势,那很多事儿不就好办多啦?这不就是在教我们要了解清楚情况再行动嘛。
还有啊,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哎呀,这可真是太妙啦!就好比咱在生活中,有时候不用大动干戈,靠智慧和策略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多省事儿呀!非得争个你死我活的干啥呢,和和气气把事儿办了不好吗?这就像和朋友有点小矛盾,咱非得吵一架不可吗?好好沟通,互相理解一下,不就皆大欢喜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真的是太有道理啦!咱不能光想着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呀,得先动脑筋,想办法。
就像咱工作中遇到难题,不能一上来就蛮干呀,得先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通过巧妙的安排或者和别人合作来解决,那不是比硬着头皮干强多啦?再想想,要是咱啥事儿都不考虑清楚,莽撞行事,那不就跟没头苍蝇似的乱撞嘛!那能有啥好结果呀?这不就跟谋攻篇里说的“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一个道理嘛!咱可不能犯这样的糊涂呀!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这时候谋攻篇的智慧就能派上用场啦。
比如说遇到竞争,咱不能光想着怎么打败对手,还得想想怎么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
这就像打仗一样,光想着怎么进攻别人,自己没实力也不行呀!而且呀,咱还得懂得取舍。
有时候为了大局,不得不放弃一些小利益。
这就像下棋一样,不能只看眼前这一步,得想着后面几步该怎么走。
要是只盯着眼前那点好处,说不定最后会吃大亏呢!你说这《孙子兵法》谋攻篇是不是特别有用?咱可得好好学学,把这些智慧用到咱的生活中去。
别小看了这些古老的智慧,它们可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宝贝呀!咱要是能把这些道理都弄明白了,那咱的生活不就过得更顺溜啦?咱可不能把老祖宗的好东西给丢了呀,得把它发扬光大,让它在咱的生活里闪闪发光!。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深度解析一、序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著作,是和《三十六计》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武林两大经典之一。
其中第三篇《谋攻篇》是一本关于战争策略的要典。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第三篇进行深度解析,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内容和理念。
二、谋攻篇概述《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包括了迂回、乘势、攻城、兵车、合谋、军争共六章。
这篇书主要探讨了在战争策略中如何巧妙地取得优势和胜利。
三、迂回在迂回一章中,孙子强调了迂回战术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战场上迂回能够出奇制胜,并使敌人陷入困境。
他提到了几种迂回战术,包括绕道、伏击和偷袭等。
他强调了掌握时机和选择合适的目标的重要性。
四、乘势乘势一章主要强调了在战争中抓住时机和利用形势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把握住时机和灵活地应对形势的变化。
他提到了坚持不懈、主动进攻和积极应战等策略。
五、攻城攻城一章主要探讨了如何攻破敌人的城防。
孙子强调了攻城需要有系统的策略和合理的部署。
他提出了包围、围魏救赵和攻坚等战术。
他还讲到了攻城时需要注意破坏城防的要点,如攻城的顺序、攻城的方法和攻城的时机等。
六、兵车兵车一章主要介绍了兵车在战争中的作用。
孙子认为兵车是一种强大的攻击工具,可以有效地破坏敌人的防线。
他强调了兵车的战术和策略的重要性,包括兵车的部署、兵车的使用和兵车的保护等。
七、合谋合谋一章主要探讨了在战争中如何进行合谋和协作。
孙子认为合谋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只有合谋才能使战争变得有序和有力。
他提到了合谋的要求和合谋的方法,包括合谋的目标、合谋的流程和合谋的实施等。
八、军争军争一章主要介绍了军队之间的竞争。
孙子强调了军争应该以智慧和勇气为基础,而不是仅仅依靠兵力。
他提倡在军争中运用巧妙的策略和战术,如虚实相间、出奇制胜和集中力量等。
九、结语通过对《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战争中,迂回、乘势、攻城、兵车、合谋和军争等各种策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文言文翻译- 孙子兵法- 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
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
孙子兵法谋攻篇英文翻译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翻译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
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