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行政管理学-第一章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338.00 KB
- 文档页数:36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Land Resource Management课程编号:MAGT3744学时:32 (理论学时:30,试验学时:2)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公管学院本科生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刘黎明主编:《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濮励杰,彭补拙主编:《土地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4]王万茂主编:《土地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性质:专业基础课目的:本课程着眼于社会或政府如何确立和巩固现行社会经济基础制度相适应的土地占有方式,调整土地关系;如何采取经济、法律、行政与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规划、控制、调节、监督和组织,实现土地资源既公平又有效的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土地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
在吸收当代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最新颁布的有关土地的政策、法规,以及土地管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管理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增加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以期学生在掌握土地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简介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增强国土资源忧患意识是每个公共管理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
本课程在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了土地资源管理的地租理论,土地利用理论和土地经济理论等,详细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权利登记,统计等管理方法,全面介绍了建设用地管理,耕地保护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的理论知识,探讨了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1. 系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中各章节的基本概念;2. 熟悉产权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 理解地籍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方法和步骤;4. 了解建设用地管理、耕地保护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以及土地管理的相关主题的理论知识;5. 了解我国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基本特点,树立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思想;四、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1.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特点2.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研究方法3. 土地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第二章产权管理1. 土地产权2. 土地权利登记3. 土地所有制4. 土地征用制度5. 土地使用与改革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第三章地籍管理1. 地籍管理概述2. 土地资源调查3. 土地统计管理4. 土地质量评价5. 土地法律管理6.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章建设用地管理1. 建设用地分类2. 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与内容3. 建设用地的供应方式与政策4.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5. 建设用地征用管理6. 土地使用权划拨管理7.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第五章耕地保护管理1. 耕地资源现状2. 耕地保护措施3. 农用地转用管理4. 耕地补偿制度5. 农用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6. 基本农田保护管理第六章土地市场管理1. 土地市场体系2. 土地出让、转让、租赁和抵押管理3. 土地市场交易信息管理4. 土地市场中介服务管理5. 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评估与资产处置管理第七章土地利用与规划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3.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4. 土地经济管理5. 土地地价管理6. 土地规划管理7. 土地生态管理8. 土地可持续利用五、实践环节1.土地利用管理实习:16学时(课外)六、课外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闭卷;闭卷考试成绩占 50 %,平时作业占20 %;实践作业成绩占30 %;大纲制定者:杨东朗大纲审核者:董新宇。
《⼟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地管理学》复习提要解答第⼀章绪论第⼀部分⼟地1.什么是⼟地?(1)⼟地的⼀般概念:从对⼟地利⽤和管理⾓度,可以把⼟地的定义概括为,⼟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域和滩涂。
(2)⼟地的⾃然科学概念,从⼟地的⾃然科学研究出发,认为⼟地是指陆地及其空间的全部环境因素,即指地球表⾯的⼀个特定区域,其特性包括与这⼀区域上下垂直的⽣物圈的相对稳定或可以预见的,周期循环的所有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类活动的结果。
(3)⼟地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上的⼟地定义是⾃然赐于⼈类的资源、资产,既包括⾃然资源,⼜包括⼈类劳动⽽形成的资产,其范围为陆地(包话⽔)的以上和以下的三维空间范围内的全部资源。
2.⼟地与⼟壤、国⼟、⼟地资源有什么区别?⼟地和⼟壤不是⼀个概念,⼟壤是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地的含义要⽐⼟攘⼴泛得多。
⼟壤只是⼟地表层的附属物,⼈⼒可以搬动⼟壤,却⽆法搬动⼟地。
严格地说,⼟地与国⼟也不是⼀个概念.国⼟是指⼀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义⽽⾔,包括⼀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地和⼟地资源也是有区别的,⼟地资源是指⼟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类所利⽤,⽤以创造财富——产⽣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地。
⽬前⼈们还很难断定,哪部分⼟地是绝对不能利⽤,不能为⼈类创造财富,绝对⽆经济价值的,所以,⼟地和⼟地资源在习惯上是通⽤的。
3.⼟地与⼈⼝、环境是什么关系?⼈地关系也是⼟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
因⼟地数量有限、⽽⼈⼝的数量在⼀定阶段都是⼀个不断增长的变数。
⼟地所能承担的⼈⼝“负荷量”,亦称⼟地的⼈⼝承载⼒,它取决于⾃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化、科学技术⽔平等。
在⼀般情况下,社会⽣产⼒越低,⼟地所能承担的⼈⼝“负荷量”越⼩,反之则越⼤。
耕地⾯积减少和⼈⼝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盾之⼀.⼟地与环境、⽣态的关系,是指⼟地⽣产⼒的保护和破坏对共它环境条件,甚⾄对整个⽣态系统的影响。
【4】“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同学们好。
我们今天主要了解“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是来自行政管理的实践。
行政管理的实践历史悠久,可以说有国家出现以后就有了行政管理的实践,但是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形成至今不过100年的时间。
一百多年来,行政管理学经过了形成、成长和现代化这样三个阶段的发展。
(一)1887-1929年,行政管理学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有两条理论发展线索,一条是行政学理论从无到有的发展,另一条是科学管理从无到有的发展,它们共同成就了行政管理理论。
1887年美国学者、后来的美国第28位总统威尔逊发表文章《行政学研究》,文中首次提出并论证了要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科学。
此后经过古德诺、怀特等学者的开创性努力,行政管理学体系日臻完善。
1926年怀特《行政学导论》出版,被后人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也是行政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科学理论的标志。
20世纪初期也是管理学理论发展活跃的时期,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1916年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发表,标志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科学管理理论对于行政管理理论的最终形成起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德国的学者马克斯•韦伯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对行政组织理论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他提出的官僚制理论,成为行政组织的经典理论。
这些管理学的理论的发展成果极大地启发了行政管理的研究者。
总体看,处在创立时期的行政管理学,比较注重从静态、固态研究行政管理的原则、制度等过程管理的内容。
(二)1930-1960年前后,行政管理学的成长阶段1930年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成立,标志着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行政管理学创立初期注重科学管理、个人管理不同,这阶段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充分借鉴了管理学中行为主义管理理论,重视行政过程中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的管理。
行为主义理论后来也被称为行为科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的。
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行政的含义1.政府分工及其组织结构的状况。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行政指执行法律,但行政也存在立法权,立法和司法也存在行政权。
2.政治和行政的不同功能。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前者为政治,后者为行政;但两者存在交叉;3.管理的角度(Management)。
怀特《行政学导论》:Management in public sector is very much like that in private sector,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efficiency.4.一般含义政府依法对国家事务、自身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1)主体:政府,非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2)客体:国家事务、自身事务和社会事务,非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非私人事务;(3)行政权力的来源:国家法律授权,具有权威性;二、行政管理学含义一门以狭义政府(各级政府及其行政机关)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综合性、动态性较强的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三、行政的特点1.政治性(Political):阶级性,统治阶级通过行政来贯彻政治主张2.社会性(Social):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是行政的基本职能3.执行性(Executive):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执行上级行政机关的决议4.系统性(Systematic):开放,同社会其他系统(法律、政治)进行人\财\物的交换四、行政的构成要素1、人员(Staff):公务员的任用、调配、等级、薪俸、晋升、奖惩、退职等2、行为(Action):实体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程序性:方法、程序、技术3、组织(Organization):行政组织间的沟通关系和网络系统,“骨架”4、时空(Space-time):时间:讲求时效,提高效率空间:注意环境,因地制宜5、物质(Common property):资金、必需的设备、工具、材料、场所五、行政管理主体(一)组织类主体:1、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2、政府行政机关(1)效力:行政机关在获得法律和政府授权条件下,其发布行政规定的效力等同于政府。
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全文)摘要:本文以行政管理学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框架、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
通过对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梳理,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同时,本文还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我国行政管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在国家和地方治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在行政管理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等。
因此,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行政管理学的系统研究,揭示其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我国行政管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对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第二章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2.1 行政管理的定义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服务的活动。
2.2 行政管理学的内涵行政管理学是研究行政管理的规律、方法和技巧的科学,主要包括行政组织、行政职能、行政过程、行政决策、行政监督等方面。
第三章行政管理学的核心理论3.1 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主要研究行政组织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等方面,包括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西蒙的组织决策理论等。
3.2 行政职能理论行政职能理论主要研究行政职能的内涵、分类、特点等方面,包括威尔逊的公共行政理论、古立克的行政过程理论等。
3.3 行政过程理论行政过程理论主要研究行政过程的阶段、环节、方法等方面,包括怀特的行政行为理论、罗斯福的行政程序理论等。
行政管理学第一章:绪论一、行政的概念:国家行政机关(主体)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依据)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目的),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二、行政的特征(简单看看)1、执行性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执行权力机关的指示命令。
2、政治性目的是为实现统治阶级利益,意味着行政要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
3、权威性行政根据国家法律法定的权力进行,是依法进行的并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任何人或组织都必须服从。
三、行政管理学在西方产生的原因行政学的产生是由一系列相关的社会历史因素决定的,具体如下:A产业革命后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加强对行政实践和行政理论的独立、深入研究。
西方主要国家完成产业革命使小规模的手工工场生产被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所代替,生产过程复杂化,工人人数增加,生产规模扩大,迫使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来提高生产效率。
B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
同该时期管理思想的突破性进展密切相关,行政国家的实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职能不断扩大,政府机构扩大,行政人员、行政经费的增加等C、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各关系密切的学科的发展成熟为行政管理学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思想理论资料。
资产阶级政治学理论的发展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行政管理学产生创造理论基础四、发展阶段A、形成阶段(科学管理时期)1906—1930 泰勒把科学管理思想应用于行政管理中,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局限:1、过分重视机械效率,忽视社会效益2、过分重视行政组织内部的研究而不重视外部因素对行政管理的影响3、把人看成机器工具,缺乏对人的尊重)B、成长阶段(行为科学时期)1931—1960 把行为科学的理论用于行政管理学1927年美国的梅奥在西方电气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人的行为研究----------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①工人不是只受物质因素制约的“经济人”,而是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人”;②人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机械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③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无形的“非正式组织”;④管理者要寻求和采取一种以社会和人群关系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
土地行政管理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行政管理:国家土地政务的推行与管理,即国家行政机关尤其是国家土地行政机关为了体现土地利用当前和未来的社会整体利益对土地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
2、土地行政管理的目标:1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实现土地利用中的相对公平,促进国家行政整体效率的提高;3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功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功能。
特点:1与其他部门行政管理相比,土地管理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土地行政管理的范围宽广,内容丰富;3土地行政管理具有较强地域特色。
3、国外当代土地行政管理研究趋势:1越来越重视现代化的地籍管理,越来越把地籍行政作为土地行政管理的基础和核心;2土地整理或土地重划已成为主要国家土地行政管理事业的新内容;3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土地行政管理指出了新方向;4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土地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的变革,仍是土地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4、我国土地行政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1如何进一步改革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2如何建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行政管理机制问;3如何完善土地行政管理立法体系;4如何改变土地行政管理理论明显滞后于实践的状况。
5、土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国家行政组织对土地事务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规律的科学。
任务: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或特定阶段国家行政机关组织与管理土地事务的运行规律。
第二章:土地行政管理体制1、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其运行以及隶属关系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2、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构成:土地行政管理1目标;2组织制度;3权责关系;4机构和岗位设置;5物质条件;6组织人员构成;7行为。
3、土地行政管理组织的特征(5个):政治性、社会性、法制性、权威性、专业性。
种类(4个):决策机构、职能机构、辅助机构、监督机构。
4、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模式:1集权制与分权制;2首长制与委员会制;3垂直领导、双重领导和业务指导。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领海....,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部资源条件。
【土地只是自然经济综合体,范围比国土小】2、土地资源: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可变化)土地资产:作为财产的土地,即地产。
☆区别与联系: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和法律的意义。
3、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②土地面积(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性:①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的多向性和变更的困难性;③土地利用的分散性和差异性;④土地利用后果的长久性和社会性第二章、土地管理概述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理解主体、客体、目标和任务、方法、职能和环境】2、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3、土地管理现阶段的任务:(1)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2)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3)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4)建立管理新体制、新机制;(5)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4、土地管理的原理:①现代管理学原理——人本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管理效益②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报酬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区位理论③土地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四大要素的运行体现...、价值流...、能量流④土地法学原理——土地法(e.g.《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etc)第三章、地籍管理1、地籍管理:国家为了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评价、登.....、经济状况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