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物化学
- 格式:pdf
- 大小:747.75 KB
- 文档页数:24
血液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流体组织,它在维持生命活动、运输物质、调节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深入理解血液的生物化学特性,需要掌握一系列关键的知识点。
一、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包含水、溶质和蛋白质等。
其中,水占血浆的绝大部分,是各种物质运输的介质。
溶质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如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等,维持着血浆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机物则包括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等)、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等)、激素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内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白细胞在免疫防御中起着关键作用,可分为粒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二、血液中的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种类繁多,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并作为载体运输各种物质。
球蛋白分为α、β和γ球蛋白,γ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血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主要在肝脏,其含量和种类会因生理和病理状态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炎症或感染时,某些急性期蛋白的浓度会迅速升高。
三、血液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血液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等。
其中,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产物,通过肾脏排泄。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痛风。
肌酐反映了肌肉代谢和肾功能状况。
这些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评估肾功能、诊断某些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四、血液的缓冲系统血液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这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它由碳酸和碳酸氢根组成。
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碳酸氢根与之结合,减少氢离子浓度;当碱性物质增多时,碳酸分解产生更多的氢离子,从而维持 pH 值的相对稳定。
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一、A型题1.血浆与血清的不同主要是前者含A.红细胞B.白细胞C.无机离子D.NPN E.纤维蛋白原2.非蛋白氮含量最多的是A.尿素氮B.肌酸氮C.肌酐氮D.尿酸氮E.胆红素氮3.在pH8.6的缓冲液中,将血清蛋白质进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泳动最快的是A.γ球蛋白B.清蛋白C.球蛋白D.α1球蛋白E.α2球蛋白4.在血浆蛋白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A.γ球蛋白B.β球蛋白C.清蛋白D.α1球蛋白E.α2球蛋白5.正常清蛋白(A)/球蛋白(G)的比值是A.0.5~1.0 B. 1.0~2.0 C.1.5~2.5 D.2.0~3.0 E.2.5~3.56.不存在于正常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A.凝血因子ⅠB.凝血因子ⅡC.凝血因子ⅢD.凝血因子ⅣE.凝血因子V7.不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A.凝血因VB.凝血因子ⅡC.凝血因子ⅦD.凝血因子XE.凝血因子IX8.成熟红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A.脂肪酸B.糖原C.葡萄糖D.酮体E.氨基酸9.2,3-BPG的功能是使A.在组织中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B.在组织中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C.Hb与CO2结合D.在肺中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E.在肺中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10.血红素不是下列哪种物质的辅基?A.过氧化物酶B.胆红素C.细胞色素D.肌红蛋白E.过氧化氢酶11.合成血红素的部位在A.胞液和微粒体B.胞液和线粒体C.胞液和内质网D.线粒体和微粒体E.线粒体和内质网12.血红素合成的原料是A.甘氨酸、琥珀酸、Fe2+ B.天冬氨酸、琥珀酰CoA、Fe2+C.甘氨酸、琥珀酰CoA、Fe2+ D.天冬氨酸、乙酰CoA、Fe2+E.琥珀酸、乙酰CoA、Fe2+13.合成血红素的限速酶是A.ALA脱水酶B.ALA合酶C.亚铁螫合酶D.胆色素原脱氨酶E.卟啉原Ⅸ氧化酶14.有关ALA合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酶催化的反应是限速步骤B.该酶存在于网织红细胞的线粒体C.辅酶是磷酸吡哆醛D.受血红素的反馈抑制E.雄激素能抑制该酶的活性15. 血液中凝血因子化学本质属脂蛋白的有:A、 III因子B、V因子C、IV因子D、钙离子E、VIII因子16.凝血酶原激活物是: AA.Xa-Ca2+-VB.IX-Ca2+-VIIC.VII-Ca2+-IIID.III-Ca2+-VE.VII-Ca2+-V17. 维生素K参予凝血过程的生化作用机理是:A 促进因子XII活化B 使因子II、VII、IX、X 分子中谷氨酸残基的γ-碳原子羧化C 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D 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E 促进因子III释放18. 缺乏维生K时,血浆中凝血因子发生下列那种异常改变:A 凝血酶原的结构异常B XIa因子减少C I因子减少D XII因子增加E 血Ca2+降低19. 凝血因子VIII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是A 水解因子XB 反应加速剂C 抑制因子X的抗活化物D 与纤维蛋白原结合E 促进因子III释放20.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纤维状蛋白,它的分子结构特点是:A 三条多肽链聚合体B 三对多肽链聚合体C 二条多肽链D 单链E 单链与辅基构成21. 2,3—DPG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是由于:A 2,3—DPG与Hb的两条β链成盐键B 2,3—DPG与Hb的两条α链成盐键C 2,3—DPG与Hb的任意一条链成盐键D 2,3—DPG使脱氧HB对称中心的空穴变小E 2,3—DPG使脱氧Hb分子稳定于R态构象22. 在体内,纤维蛋白形成后,被哪种酶水解?A 凝血酶B 脂蛋白脂肪酶C 磷酸酶D 纤溶酶E 蛋白激酶23. ALA合成酶的辅酶是:A. B2 B 磷酸吡哆醛 C 生物素 D. NAD+ E. FAD24 在生理条件下合成血红素的限速步骤是合成A 胆色素原B 线状四吡咯C 原卟啉IXD 尿卟啉原IIIE δ-氨基-γ-酮戊酸的合成25.凝血因子中唯一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的因子是A II因子B IV因子C V因子D VI因子E VII因子26.下列哪种蛋白质不含铁?A 细胞色素P450B 细胞色素C C 肌红蛋白D 球蛋白E 过氧化酶27.下列关于血浆清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是均一的蛋白质B 在生理pH条件下带正电荷C 分子量小,故在维持血浆胶渗压中不起主要作用D 在碱性介质中电泳时比所有球蛋白泳动快E 半饱和硫酸铵溶液中可析出沉淀28.血液中尿酸的含量增加,除肾功能衰退外主要说明哪种物质代谢发生改变?A 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B 嘌呤分解代谢增强C 胆固醇代谢增强D 红细胞破坏增加E 嘧啶碱分解增加29.凝血因子XIII的生理功用是:A 催化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转化成稳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B 催化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C 活化固子XIID 催化因子III释放E 促进因子X活化30.有关血液的正确叙述是:A 血液凝固后出现的透明溶液为血浆B 主要由于胆汁酸盐的存在而使血浆呈黄色C 血液的主要蛋白质是β—球蛋白D 血清与血浆相比,前者没有纤维蛋白原E 制备血清必须添加抗凝剂31.血浆中下列化合物除一种外均属于NPNA 肌酸B 尿素C 肌醇磷酸D 尿酸E 胆红素32.下列有关血浆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许多血浆蛋白是糖蛋白B 白蛋白最富含多糖C 在pH8.6时γ-球蛋白的电泳迁移较其他血浆蛋白都快D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是纤维蛋白原E 免疫电泳用于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效果最佳,但不能用来分离其他血浆蛋白33.下列关于血浆白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是均一的蛋白质,只含有少量双硫键B 在生理pH条件下带负电荷C 分子量小,故在维持血浆胶渗压中不起主要作用D 在碱性介质中电泳时比所有球蛋白泳动慢E 半饱和硫酸铵可使之从血浆中沉淀出来3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血浆蛋白在血液中大多带负电荷B 血浆成分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C 临床可随时采血做任何生化分析D 尿素和肌酸都是核酸代谢的产物E 清蛋白是大分子量蛋白质及叶酸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影响了:35.缺乏维生素B12A 铁的利用B 血红素的合成C DNA的合成D Hb的合成E 四氢叶酸的合成26.下列哪种蛋白质不含铁? DA 细胞色素P450B 细胞色素C C 肌红蛋白D 珠蛋白E 过氧化物酶36.血液凝固时生成的凝块是:A 纤维蛋白原单体经ATP合酶催化所致的聚合B 它能被纤溶酶原水解C 还原其所含二硫键将会引起它溶解D 将Ca2+从凝块清除亦会使它液化E 以上均不是37.血浆中凝血因子有13种,它们的化学本质或情况是:A 绝大多数是脂蛋白B 都以活化状态存在干血浆中C 除因子Ⅳ(Ca2+)外都是蛋白质D 都是蛋白酶E 少数在肝脏合成,大部分在组织细胞合成38.维生素K的促凝血机制是:A 促进肝脏凝血固子工、Ⅱ、V、Ⅸ、X的合成B 促进肝脏凝血因子Ⅱ、Ⅶ、Ⅸ、X、Ⅻ的合成C 促进肝脏凝血因子Ⅲ、V、Ⅷ、Ⅸ、X的合成D 促进肝脏凝血因子Ⅲ、Ⅶ、Ⅺ、Ⅻ、Ⅻ的合成E 促进肝脏凝血因子Ⅱ、ⅩⅢ、X、Ⅺ、Ⅻ的合成二、B型题A.清蛋白B.血红蛋白C.γ球蛋白D.C反应蛋白E.脂蛋白1.有免疫作用2.能运输脂类3.能携带O2A.凝血因子ⅡB.凝血因子ⅢC.凝血因子ⅣD.凝血因子ⅧE.凝血因子ⅩⅢ4.其化学本质是Ca2+的是5.能被X a-Ca2+-V a激活的是6.是一种脂蛋白,而且不存在于正常人血浆中的是7.该因子缺陷可导致血友病的是A.糖酵解B.糖的有氧氧化C.血红素合成D.磷酸戊糖途径E.2,3-BPG8.红细胞产生NADPH的主要途径是9.红细胞获得能量的途径是10.能调节红细胞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11.受EPO的影响A.胞液B.线粒体C.胞液和线粒体D.胞液和微粒体E.胞液和内质网12.血红素合成的部位在13.胆固醇含成的部位在14.脂肪酸合成的部位在15.胆红素的生成部位在16.酮体合成的部位在A.ALA合酶B.ALA脱水酶C.胆色素原脱氨酶D.亚铁螫合酶E.EPO17.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剂是三、C型题A.内源性凝血途径B.外源性凝血途径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有因子Ⅹ的激活过程:2.不属于级联式酶促过程:3.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4.有因子Ⅸ的活化过程:A.1,3-BPG B.2,3-BPG 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5.红细胞中富含(与其他细胞比较):6.氧化时可伴有ATP生成:四、X型题1.血浆清蛋白的功能有A.维持胶体渗透压B.维持血浆正常的PH值C.营养作用D.运输作用E.免疫作用2.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有A.IgG B.IgA C.IgM D.IgD E.IgE3.属于血浆功能酶的有A.凝血酶原B.纤维蛋白原C.肾素D.脂蛋白脂肪酶E.胰脂肪酶4.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有A.凝血因子ⅡB.凝血因子ⅦC.凝血因子ⅧD.凝血因子ⅨE.凝血因子Ⅹ5.成熟红细胞中的代谢途径有A.糖酵解B.磷酸戊糖途径C.2,3-BPG旁路D.三羧酸循环E.血红素的合成6.含有血红素的物质包括A.细胞色素B.血红蛋白C.肌红蛋白D.过氧化物酶E.过氧化氢酶7.合成血红素的原料有A.乙酰CoA B.甘氨酸C.琥珀酰CoA D.Fe2+ E.Fe3+8.诱导ALA合酶合成的是A.EPO B.铅C.血红素D.雄激素E.Fe2+9.有关血红素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合成的起始和终末阶段在胞液内进行,中间阶段在线粒体内进行B.第一步反应是合成血红素的限速步骤C.关键酶是血红素合酶D.该途径受血红素的反馈抑制E.维生素B6缺乏时,血红素的合成受影响10.有关ALA合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血红素合成的限速酶B.辅酶是磷酸吡哆醛C.不受血红素的反馈调节D.高铁血红素能强烈抑制该酶活性E.睾丸酮能诱导该酶合成11.铅中毒时,哪些酶的活性明显降低?A.ALA合酶B.ALA脱水酶C.胆色素原脱氨酶D.原卟啉原Ⅸ氧化酶E.亚铁鳌合酶12.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是A.丧失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能力B.不能进行糖的有氧氧化C.糖酵解是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D.其NADPH的唯一来源是磷酸戊糖途径E.能合成血红素13.凝血因子X的激活除Ca2+外还需下列哪些凝血因子?A 因子IXaB 因子VIIIaC 因子IIIaD 因子VIIaE 因子I14.外源性凝血与内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外源性凝血A 有因子X参加B 有因子VII参加C 有Ca2+参加D 有因子III参加E .PK15.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是具有2.3DPG支路,原因是红细胞内含有哪二种特殊的酶?A DPG变位酶B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C 2.3DPG磷酸酶D 1.3DP-G氧化酶E PFK16.成熟红细胞糖的代谢途径有A 糖酵解B 磷酸戊糖途径C 糖醛酸循环D 糖有氧氧化E 糖异生17.关于2,3-二磷酸甘油酸的叙述正确的有A 在红细胞中含量很多B 它可调节血红蛋白的携氧机能C 它可稳定血红蛋白结构D 其分子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E 肝脏中特有18.血浆清蛋白的功能有A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B 维持血浆的正常pH值C 运输某些物质,尤其是脂溶性物质D 营养作用E 抗凝作用五、填空题1.在血液中非蛋白类含氮化合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中的氮总称为______。
血液生物化学检测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引言
血液生物化学检测是一种重要的临床诊断手段,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可以评估人体器官功能和代谢状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血液生物化学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 血红蛋白(Hb)
-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用于输送氧气至组织器官。
血红蛋白水平的异常可以指示贫血、出血等疾病。
2. 白细胞计数(WBC)
- 临床意义: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成分,参与对抗感染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用于判断感染、炎症等疾病的状况。
3. 血糖(GLU)
- 临床意义:血糖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高血糖可提示糖尿病、肥胖等疾病,低血糖可指示胰岛素过多或肾上腺功能障碍等疾病。
4. 尿素氮(BUN)
- 临床意义:尿素氮是代谢产物,用于评估肾脏功能。
高尿素氮可表明肾脏损害,低尿素氮则可能存在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情况。
5. 总胆固醇(TC)
- 临床意义:总胆固醇是评估血脂代谢和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
高总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6. 肌酸激酶(CK)
- 临床意义:肌酸激酶是肌肉和心脏组织中的酶类,其水平的异常可以反映肌肉损伤或心肌梗死等情况。
结论
血液生物化学检测的常用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糖、尿素氮、总胆固醇和肌酸激酶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以提
供临床医生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参考文献
(如果有的话,按照规范格式列出参考文献)。
人体血液和生物化学的生物学研究人体血液是人类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运输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废物、维持体内稳态等重要作用。
而血液的化学成分则直接影响其功能,因此,对于人体血液和其化学成分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血液成分及其功能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和其他类似成分的混合物,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溶质和电解质等。
血浆中蛋白质占主导地位,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血容量和渗透压、免疫防御、凝血等。
溶质包括各种气体、荷尔蒙和药物等。
血细胞主要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最多。
红细胞中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免疫防御。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主要功能是凝血,止血。
血液在人体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它具有运送氧气至人体组织、将二氧化碳废气带到肺部、将代谢产物带到肝脏和肾脏排泄等功能。
因此,血液的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合理调整血液成分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二、血液成分测量方法血液成分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生化分析、流式细胞分析、质谱分析等。
生化分析是血液成分测量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化学分子来分析血液成分的含量,如葡萄糖、钠、钾、肌酐、乳酸酸等。
流式细胞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细胞表面标记物来分析血液成分的方法。
质谱分析则是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分子的质量和分子量来分析血液成分的含量,比如蛋白质、代谢产物等。
这些测量方法的不断进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进行调整,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血液成分与疾病血液成分与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例如,血红蛋白不足会导致贫血,严重者会导致心衰等危及生命的疾病;肝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中各种化学物质含量的失衡,从而引起黄疸等疾病;血小板减少则会导致血液凝固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出血风险增加。
生物化学基础第13章血液的生物化学血液,是生命的河流,在我们的身体内不停地流淌,为各个器官和组织输送着养分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这看似平常的红色液体,其实蕴含着极其复杂而精妙的生物化学奥秘。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水以及各种溶质,比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代谢产物和激素等。
这些溶质在维持血液的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运输各种物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溶质之一。
血浆蛋白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关键,它能够吸引水分留在血管内,防止血液中的水分过多地渗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水肿。
球蛋白则在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抗体就是一种特殊的球蛋白,能够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血管受损时,它会被激活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以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除了蛋白质,血浆中还含有各种糖类和脂类物质。
血糖是人体能量供应的重要来源,其浓度需要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而血脂则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的代谢异常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能够结合和运输氧气的蛋白质。
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血红素中的铁离子与氧气结合,使得红细胞能够在肺部摄取氧气,并将其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当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时,就会出现贫血症状,导致人体缺氧,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们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多种类型。
粒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淋巴细胞则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当身体受到感染时,白细胞的数量会增加,以对抗病原体的入侵。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栓子,并释放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血液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