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衡量指标共23页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2
精益生产衡量指标的相关知识精益生产之七个“零”的目标﹕零不良零库存零切换零停滞零故障零伤害零浪费用于业绩度量的三大类指标:基于合格/不合格(计数型数据)的FTY/RTY度量指标;基于缺陷数据(计点型数据)的DPU/DPMO度量指标;基于平均值/标准差(连续型数据)的Z(西格玛水平)。
它们基本覆盖了对产品、服务、商务、管理等所有类型过程的度量。
FPY:First Pass Yield定义为:一次通过率。
(FPY是第一次通过率,一般针对一个工位)(与FTY是一个意思)FTY First Time Yield 首次通过率,就是一次通过检验的合格率,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由没有经返工返修就通过的过程输出单位数而计算出的合格率。
生产过程投产1000个单位,第一个子过程产生废品40个单位,返工40个单位,即第一个子过程只有920个单位一次合格。
得到FTY=92%.FTT:First Time Throghut,指首次通过率是指一次性完成一个生产过程并且满足质量要求的零件的百分率,不包括报废,返工,再测试,下线修理或返回。
FTT 用于衡量制造过程的质量。
PFY(process final yield)定义为:最终合格率。
就是过程的最后合格率(不区分是否经过返工)过程最终的合格率通常是指通过检验的合格单位数占过程投产全部单位数的比例。
但是这种质量计算方法不能计算该过程的输出在通过最终检验前发生的返工、返修的损失.(也就是说:将返工后合格的产品也算进合格品率里面去了。
):RTY:Rolled Throughput Yield 当然是全过程通过率了(直通率)。
对一个串行生产过程,假定各过程彼此独立,则其流通合格率等于每个子过程FTY的乘积,表明由这些子过程串联构成的大过程的一次合格率。
一次交验合格率就只看一个环节,而直通率应该把前面环节都考虑。
比如说:一个产品有三个工序来完成,各个环节的合格率都是90%,那么交验合格率应该是90%,而直通率应该是90%*90%*90%=72.9%一般来说交验合格率是指最后一个环节。
精益生产的衡量指标精益生产是一种通过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来优化生产流程的管理方法。
衡量指标是评估生产过程中效率和质量的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精益生产的衡量指标:1. 制造周期时间(Manufacturing cycle time):制造周期时间是指从原材料到成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所需的时间。
通过缩短周期时间,企业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减少库存和等待时间。
2. 一次性通过率(First-pass yield):一次性通过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品首次通过所有质量检查的比例。
高一次性通过率意味着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更少,减少了重工和返工的成本。
3. 库存周转率(Inventory turnover):库存周转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企业库存商品的销售次数。
通过提高库存周转率,企业可以减少库存成本和滞销风险。
4. 人力利用率(Labor utilization):人力利用率是指企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百分比。
高人力利用率表示企业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5. 损耗率(Waste rate):损耗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资源或材料的浪费比例。
通过减少损耗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 交货准时率(On-time delivery):交货准时率是指按照约定时间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比例。
高交货准时率代表企业能够按时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7. 故障率(Failure rate):故障率是指生产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次数。
通过降低故障率,企业可以减少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精益生产的衡量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控和改进,企业可以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持续改进和竞争力的提升。
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种追求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减少浪费、优化流程和增强价值创造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精益生产的衡量指标精益生产是一种通过消除浪费、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实施精益生产,并持续改进生产流程,需要制定一些衡量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精益生产衡量指标:1. 每小时生产数量(Units per Hour, UPH):衡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用于评估流程效率和产能。
2. 整体设备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 OEE):衡量设备利用率、设备完好率和良品率。
OEE指标能够反映出生产过程中的非计划停机、速度损失和质量损失。
3. 一次性通过率(First Pass Yield, FPY):衡量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次通过质检的产品比例。
较高的FPY指标表示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良好,减少了废品和重工的浪费。
4. 周转时间(Lead Time):衡量从订单接受到产品交付之间所需的时间。
较短的周转时间可以减少库存和传统生产中的等待时间。
5. 生产节拍(Takt Time):衡量单位时间内应该完成一件产品的时间。
通过确保生产节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可以避免过剩生产或交付延迟,并提高生产效率。
6. 各工序平衡率(Workstation Balancing Rate):各工序在生产线上的工作时间分配比例。
通过平衡各工序的工作时间,可以避免生产线上的拥堵和等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7. 变动性(Variability):衡量生产过程中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减少变动性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浪费。
8. 动作决策(Motion Decision):衡量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动作、移动和步骤。
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决策,可以提高操作效率。
这些衡量指标可以帮助企业监控生产流程,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
根据这些指标,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生产策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交付效率,实现持续改进。
精益生产是一种通过消除浪费、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1.15S 管理精益生产评价标准定义:5S管理是精益生产的基础,是实施标准化及提高效率的平台,是提高员工素养、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
目的:“一物一位”,清减所有不必要的东西,让所有与标准相违背的“异常”一目了然、易于暴露,从而实现工作场地有序化;实时加以维护,保持一个安全、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
评价要点:建立5S推行机制,实现所有物品的3顶管理,相关改善活动从局部扩展到全公司并常态化。
定置:放在哪里合理(具备必要的存放条件,方便取用、还原放置,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区域)定容:用什么容器、颜色(可以是不同意义上的容易、器皿类的物件,如:筐、桶、箱、篓、车、特殊存放平台,甚至是一个固定的存储空间等均可当作容器看待)定量:规定合适的数量(对存储的物件在梁上规定上下限,或直接定量)精益生产评价标准1.2目视化管理定义:一种能很快看得到工作场所的标准和实际情况的方法,主要分为标准、制度目视化和信息目视化目的:使所有员工很快看到现状(正常/异常),把我情况并采取行动恢复正常(标准)的状评价要点:从目视管理标准的建立、实施及维护角度进行精益生产评价标准精益生产评价标准1.3班组管理定义:班组管理是指以班组自身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和激励等管理活动,其职能在于对班组的人、机、物进行合理组织、有效利用。
班组含生产班组和辅助班组(如:工装、维修、物料、检查、保洁等)。
目的:让所有员工参与管理并持续改进、生产合格产品、改善工作环境,以激发员工的热情、自豪感、工作满足感,促进个人成长。
评价要点:从班组组织机构设置、制度标准的建立、班组管理目标的明确性和适用性、班组主要活动的组织及评价机制建立进行评价。
精益生产评价标准1.4生产过程规划评价要点:主要从公司整体布局、生产线布局、一直到线内工位布局等角度考虑,强调布局的弹性化与质量的稳定性,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满足客定义:指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未来的产品需求,为提高设备、工具、物资、人力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公司内所有设施进行布置的一系 列系统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