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3篇
- 格式:docx
- 大小:37.82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郑板桥的绘画艺术作者:王敏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郑板桥不仅是清代画家、文学家,还是一位官员、艺术家。
由于他个人的独特性,其受收到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郑板桥是清初画坛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积极倡导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三绝诗书画”的名声,响彻画坛。
本文主要在郑板桥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色进行简要赏析。
【关键词】:郑板桥;绘画艺术一、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地位徐悲鸿称郑板桥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诗文奇,书画尤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其高志,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故今天才之难得也者”。
郑板桥的绘画,常以兰、竹、石、松、菊、梅等为描绘对象,而尤工兰竹。
擅长水墨,极少设色。
他在《署中示舍弟墨》中说:“予为兰竹,家数小小,亦有苦心,三十年探讨。
”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所作《竹石图轴》题诗道:四十年来回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恩;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可见,他几十年如一日,深思熟虑,不断实践,到了六十六岁时,其墨竹艺术已经非常精炼概括,达到“熟中求生”、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的竹子团得清瘦、挺拔。
用简练的笔锋生动地表现出竹枝的弹性和叶子的生机;墨色淋漓,浓淡干湿并兼,圆出竹子的滋润青华感。
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画之,所谓“板桥写兰加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由于他善于将“书之关钮透入于画”使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兰竹的技巧融为一体,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具有萧散、坚实、豪迈、爽朗的风格。
二、郑板桥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画与诗,虽然说是不同的文学形式,但艺术相通,郑板桥很好的将其融合在一起。
题画内容丰富,诗词饱含韵味。
郑板桥的题画诗文,在历史上具有极爱为显著的地位,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
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在题画的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新的创造。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郑板桥是中国明末清初的画家,其画风自成一体,给人带来深深的艺术感受。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具有极为独特的个性,它不仅从审美的角度上高度概括,反映了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它还深入表达了郑板桥本人的艺术情感、艺术体验和思想境界,但是相对于其他文化时期的画家,郑板桥也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郑板桥的画作风格具有“浓,稠,厚,实”的特点。
他的绘画表现手法多样,将传统的画法、体技与个人创新的理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的独特的表现风格。
首先,从郑板桥的笔墨风格来看,他的画作多用浓重的线条、厚重的笔墨,形成了果断、刚毅的笔触。
他的画与传统的明清画派有很大区别。
郑板桥的线条张弛有度、变化多端,有粗、有细、有直、有曲。
他的笔墨厚重,方便于表现各种生动的、姿态优美的事物,这种画法使得他的画作富有动感和形态感。
其次,郑板桥尤其注重细节表现。
他的画作中,不仅各种事物的形态、色调、纹理都生动细腻,而且人物的神态、情感也被精心地描绘。
同时,他在画作中常将人物、物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画面氛围。
例如在郑板桥《菊、墨山水轴》中,他通过晕染手法把菊花融入山水之中,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变幻不定的作品。
再者,郑板桥的画作风格还注重把表现立体感。
他用明暗关系以及形体变化,刻画出人物所处的环境,从而使观者感受到人物的立体感以及背景的深度感。
这种手法最能代表的就是《骏马图》中的马腿。
由于在画作中,马腿的立体感非常强烈,以至于观者看着画作,可以感受到马在奔跑中的飞速。
最后,郑板桥的画面色彩上注重“重彩法”表现色彩效果。
他在使每一笔之间保持相互独立的同时,着重表现丰富的色彩。
他的画往往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由于色彩重、阴阳面分明,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色调层次感和光线影响效果。
这种色彩表达效果体现最明显的画作是郑板桥的《断桥残雪图》。
综上所述,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国内外论坛和收藏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其画风独具匠心,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
郑板桥的画风与艺术成就郑板桥是中国清代著名画家,他所画的水墨画以清丽淡雅、富有韵律感的特点著称。
他为人谦虚低调,不骄不躁,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运用,因此他的画作虽然受到古人的影响,但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郑板桥的画风、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郑板桥的画风郑板桥的画风受到古人的影响,主要是明代画家文徵明和唐代画家王维。
他的画中运用大量的小草、花卉等语言,将山水、小品等联于一起,构成了一个富有韵律感和诗意的画面。
他擅长运用墨色,墨色浑厚淳朴,表现了自然的神韵。
这种风格被称为“板桥墨韵”。
其次,郑板桥的画作富有生命力。
他注重描绘自然的神韵、动态和变化,使画面更有生命力和动感。
他擅长表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自然妙趣,使画面不愧为有趣的构成和细致的描绘。
最后,郑板桥的画风注重留有余白,用淡淡的笔墨来表现自然的形态,有意放空画面,使画面更具神韵与虚无感。
二、郑板桥的艺术成就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他甚至自己的饮食、居住环境等都有独特的见解与认识。
在他的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感知与表现,还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感知与表现。
这样全面的才能,在他的艺术成就上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首先,郑板桥的画作具有文化与历史价值。
他的画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他将中国文化的内涵深刻且精准地融入画中,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次,郑板桥的画作在他所处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与发展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而且对后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郑板桥的画作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郑板桥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其思想与意识形态方面。
他在创作中致力于表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强调文化的传承与重要性,这表现了他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情怀,使他的画作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三、结语作为一位古代画家,郑板桥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郑板桥的山水画艺术解读简介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天民,号颢堂,清代著名的文化人和画家。
他以山水画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石渠宗”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对郑板桥的山水画艺术进行解读。
传统与创新郑板桥尊崇古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传统绘画中,山水画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它追求自然景物的真实、神韵和意境。
而郑板桥在传统上深耕,并且不断进行创新。
自然观察与笔墨技巧郑板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广泛的学识,他善于观察自然景色并加以描绘。
他擅长运用墨色、线条和质感等笔墨技巧来表达山水风貌、纹理和空间感。
通过粗勾细染、入墨藏锋等手法,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元素的特点,并将之融合成一幅生动而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
意境与情感郑板桥的山水画作品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真实,又给人以意境和情感。
他通过选取不同的视角、把握光影和气氛等因素,营造出具有诗意的山水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山水与人文融为一体,传递着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艺术价值与影响郑板桥以其独特风格和出色技巧在艺术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他开创了“石渠宗”的艺术流派,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郑板桥的画作在当时就备受珍视和追捧,并且至今仍被广泛收藏于博物馆、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中。
结论郑板桥以其独特而才华横溢的山水画艺术成为清代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他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巧妙继承和创新,在笔触之间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意境与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郑板桥的山水画艺术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宝藏。
以上内容由百科全书小助手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创作编写。
清代画家郑板桥(1693-1765)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之一。
郑板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技巧,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画作品。
他的人物画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那么,郑板桥的人物画有哪些特点呢?本文将对郑板桥的人物画特色进行详细解析。
一、细致入微的笔触郑板桥的人物画作品以其细致入微的笔触而著称。
他擅长运用细腻的线条勾勒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身体细节,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他常常使用的写实技巧使他的作品更具立体感和逼真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赏体验。
二、恢弘的气势和丰富的表情在郑板桥的作品中,人物的气势和表情非常恢弘丰富。
他善于通过细微的表情和细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无论是高贵、忧伤、喜悦还是愤怒,郑板桥都能够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传达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三、独特而生动的人物造型郑板桥的人物画中的人物造型独特而生动。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阴影创造出人物的体态和动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通过巧妙地运用线条和阴影,他能够使观众感受到人物的体态和姿势的变化,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丰富多彩的服饰和细节郑板桥的人物画作品中的服饰和细节非常丰富多彩。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丰富多彩的配色,展示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他善于从服饰、饰品和装饰品等方面刻画人物的特征,使他的作品更具有历史和艺术的价值。
五、充满情感的人物形象郑板桥的人物画作品充满了情感。
他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背景等方面,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不论是喜悦、忧伤、愤怒还是迷茫,他都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巧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生动。
六、个性化的创作风格郑板桥的人物画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他注重通过细腻入微的绘画技法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和情感。
他勇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规则,融合和创造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七、艺术与现实的结合郑板桥的人物画作品非常注重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郑板桥画竹的三个阶段作文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在谈到他画竹的经验时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纸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视觉中竹子外在形态;“胸中之竹’,是竹子外形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溶入了画家的审美意识和分析判断;“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物化结果。
从艺术家的愿望和理论上讲,“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应当是一致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不能使“胸中之竹”变成理想的“笔下之竹”,这里有一个“意在笔先的定则”和“趣在法外的化机”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书法艺术创作中,“意在笔先,心居笔后”,是指作者在创作时的构思,在章法布局等方面必须精心安排,始能取得成功。
但是书法家在泼墨挥毫时,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况:不仅有“意在笔先”和“意在笔中”的情况,“意在笔外”的现象也极为普遍,或一个败笔,整幅受到影响;或笔墨升华,产生料想不到的意趣。
这真是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不过在无数次成功和失败当中.使艺术家体味到一种最佳的创作心境:自由挥毫,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状态,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艺术品,多数会获得成功,甚至达到出人意料的妙境。
无意识和非理性问题,原是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作家的创作活动,是一种饱含主体生命情感、激情、意向、欲望的精神——实践活动,因而不完全由清醒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所控制,总是在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相互作用、彼此交汇中进行的。
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往往呈现出文思突如其来、状如神助的精神状态;创作出的艺术品也常常与艺术家意图相反的效果和结局。
况且艺术家创作,特别是书家即兴挥毫,也并非都经过冷静思考和周密安排才行诸笔端,有时往往情绪激荡,如痴如醉,仿佛失去意识控制,这样的作品往往意蕴深刻,妙趣横生。
清代郑板桥绘画艺术论文-绘画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郑板桥的生平及其对绘画艺术的热爱郑板桥最擅长竹、兰、石三种题材,侧重于主观思想表达,他认为“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可以借此抒发心中逸气,他的绘画采用笔墨写意法,富有笔墨韵味。
郑板桥非常推崇苏轼、石涛、文同等人的墨竹作品,认为其着意于如何表达竹的气节,最终形成其别具一格的样式。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受明代陈元素影响很大,并非常欣赏陈松亭的绘画风格,他认为“:山中之兰,更无佳处,春夏之气居多尔。
”为了表现这些无形的香气,郑板桥非常关注幽兰春夏时期的形态特征,他笔下的兰花苍劲有力,一片繁茂之状,再加上其洒脱的笔墨,更表达了兰花清幽高洁的风格。
在画石方面,郑板桥借鉴元代倪珊的侧锋用笔,以白描的手法创作出坚硬的瘦石轮廓。
另外,他非常推崇苏轼的丑石之说,他经常画成幅之石,并善于创作顶天立地的柱石,以彰显其雄浑的气势。
郑板桥的绘画常以松、石、竹、兰等为描写对象,并擅长水墨写意,有着大胆、泼辣的艺术之美。
在其绘画艺术生涯中,画竹最为出色,他曾说自己“三十年探讨,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
”他在总结自己画竹经验的诗作中提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画到生时是熟时。
”他所画的墨竹,笔法瘦挺,墨色淋漓,随手写去,潇洒流畅,有着清瘦洒脱的意趣。
中国的花鸟画在郑板桥的兰、竹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成功。
在山东担任怀县县令时,郑板桥画了一幅《风竹图》,其通过对风竹声的描绘,联想起民间的疾苦,表现了其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他的许多作品都有着鲜明的艺术见解,他主张绘画来源于生活,重视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
二、郑板桥的绘画艺术风格及其创作思想1“.形神兼备”“、笔墨精微”的绘画艺术,给人以美感郑板桥画的墨竹风姿绰约,特别对竹叶的形态了然于胸,在空间结构上有着多种方位的组合。
在视觉上,有着大小宽窄等透视变形,其高超的用笔技巧,竹叶的生动鲜活,给人以清新、洒脱的意趣。
浅析郑板桥墨竹画的三种境界竹耐寒常青、苍劲俊逸的形象颇受文墨客人的青睐。
也正因为这份嗜好,墨客对修竹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观照,并细细体悟其千姿百态的自然美,而后在竹的品性中抽离出高洁之气,再以焦、浓、重、淡、清的墨法凝神绘制,充分展现其内心的清高恬淡。
因此,与其说文人嗜好竹的清高俊逸的形貌,不如说是敬畏竹所象征的高尚品质。
它所追求的是人品与竹品的相互契合,以竹抒情,借竹言志,从而达到竹中有我,我中有竹的合一境界。
一、中国传统墨竹绘画的概要中国墨竹画缘于唐代,发展至宋。
到了元代,便由“画”竹转向“写”竹的绘画形式,这也将中国的墨竹画推上了绘画的顶峰。
这一时期,画者除师法古人外,还要注重体察生活情趣。
观修竹的“形色性状,生聚枯荣”,从而达到意在笔先的超脱境界。
沿袭至明代,墨竹画除了效法前人画法,还不断推陈出新。
最后到了清代,风格更趋多变,豪放洒脱的泼墨意写多于精致隽秀的勾勒实写。
此时期竹画皆为历朝历代的绘画之冠,于后世来说,亦无能掩之。
总而言之,在封建社会中,墨客自以清高、坚贞的品性独处,但由于历史、政治的缘故,往往多选择逃离尘世、隐居田园,寄情于山水之间。
因此,常于竹画中埋下伏笔,表露其心志,以闲情寄兴。
二、郑板桥的墨竹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江苏兴化人。
因其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尝尽了心酸苦楚,看透了世态炎凉,于是便化悲愤为如枪似剑的符号汇聚于绘画之中,宣泄着满腹的愁情。
欣赏不同时期郑板桥所画的竹图,便可立刻联想到其人生的坎坷经历、清代社会中种种不堪入目的腐败现象。
郑板桥的墨竹画诉说了个人对修竹的独特观察与深厚情谊。
所居之地均种满了修竹,其自身也常常涉身漫步于其中,细察修竹于春夏秋冬时的微妙变化,于风霜雨露时的不同姿态。
因此,板桥多年对竹子的深入观察和细心揣摩,在临纸挥毫之际自身情感得到了充分释放,最后以娴熟的笔墨把竹的精神和枝叶的形貌生动展现于纸幅之上。
一画成竿,一勾为节,一撇皆叶,所画之竹仅需寥寥数笔,便有了酣畅淋漓、极致清幽的意趣。
郑板桥艺术创作浅析课程名称美术作品鉴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食品科学091学生姓名刘烽彬学号 0907040003·近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使我之于中国传统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观及水墨竹石,内潜脾心,甚感古人手法之绝妙,艺术之高超,叹为观止。
自小由敬郑板桥,以下便浅淡其字画,聊作鄙人论文。
一、自成意境之《墨竹图》谈到字画,谈到花中四君子,谈到兰竹,就不得不想起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
郑大师对书画的技巧与手法不仅有自身独到的精细感悟,而且还有清晰的理性认同和价值判断,诗书画三绝,艺品、人格双修。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实属古代书画艺术集大成者。
本人对郑大师的书画及人品敬佩之至。
现凭我略薄觉悟对其代表作《墨竹图》赏析如下:(一)、绘画风格及美学思想《墨竹图》风格是“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不落旧套,怒不同人。
从中可看出郑大师画竹之法,会心得神,不拘泥成局,从竹貌气势来看,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竹之神韵跃然纸上,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体现了郑大师“不泥古法”,重视艺术创新,以画抒发个人真情实感的思路。
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竹,笔墨肖塞众逸,苍劲豪迈,从中可领悟到郑大师适天全性,相对相成,造物为师,传神写生,自出已意,画抒新意的绘画美学思想。
从中我深有感悟:吾辈写意,不能拘于形式,写意二字,误事欺人瞒自己。
(二)、绘画功能及创作手法《墨竹图》在对绘画功能的认识上,贯穿看艺术要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文人画家主张纯粹“自娱”,在创作立意上,追求“艺术的自然美”,主张直抒真气,表达真意,予人真趣,反对矫揉造作,在创作方法上,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俗中见雅,雅中蕴俗,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该图把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同人的内在精神品德联系起来,融艺术观念、人生哲学,生活实践于一体,从中反映出郑大师“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段论,可体会到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创作手法以及“雅俗共享”论的审美趣味。
论郑板桥绘画风格及形式表现特色(一)摘要]郑板桥是清初画坛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积极倡导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在对郑板桥生平及绘画的时代背景加以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从竹、兰、石三种题材对郑板桥的绘画风格进行了分析,在书画、题跋、布局、技法方面对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郑板桥绘画风格形式表现“扬州八怪”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要算郑板桥。
他的书画近年来引起各国学者的热烈讨论,备受关注。
郑板桥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即以诗、书、画闻名,尤其他的兰、竹之作,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虽“书画合一”为文人画传统,但郑板桥新颖创新的表现却成为他的独特风格,而且他的美学思想也脍炙人口,对于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
近些年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郑板桥,但研究内容多限于诗、题画、书法、文艺理论及词作上,其实郑板桥三绝之一的“画”的成就并不亚于其他。
一、郑板桥生平及绘画时代背景郑板桥(1693-1765)名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诗人。
49岁曾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后被撤职罢官,回到家乡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与当时聚居扬州的另7位画家一起,并称“扬州八怪”。
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期,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冲突,采取许多措施,逐渐稳定了社会秩序,乾隆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新兴商业都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兴盛。
当时绘画以山水、花鸟画较为发达,山水方面,清初的“四王”继承明末董其昌松江画派摹古画风,成为清代的正统,而在野的画家如龚贤、八大山人、石涛等人,反对泥古不化,重视师法自然,主张创新,强调个性抒发。
花鸟画方面,名家辈出,技法多样,风格各异,以常州画派影响最大。
清中期“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使人耳目一新。
二、郑板桥的绘画风格郑板桥的绘画题材,以兰、竹、石为主要描绘对象,其次是松、梅、菊等。
探析郑板桥书画美学思想关键词:书画美学思想自然艺术神理忧民摘要: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画家。
他在书画美学思想上也颇有建树,提出了许多精辟而独到的见解。
他强调既要追求艺术的自然、展现事物的自然属性,即“适全天性”,又要追求艺术的高度,融入艺术家的技巧和理想,即“定则化机论”,同时他还主张书画艺术创作不仅要能够追求真魂,“神理俱足”,还要能够“道着民间痛痒”,“慰天下之劳人”。
本文着重从这四点入手来探析郑板桥的书画美学思想。
一、适全天性论郑板桥在创作立意上突破了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主张“适其天,全其性”,追求艺术的自然美,更多的向大自然学习。
他在《芝兰全性图》中自题:“夫芝兰之室,室则美矣,芝兰均乐也。
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我国古代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把自然所成、非人力所为称作“天”。
对于“性”,我国古代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生之所谓性”。
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郑板桥文中所谓“天”和“性”,其基本内涵是自然。
这从他自己种兰的经验和对兰花性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他说他曾经在家种兰十余盆,但三年之后,这些兰花有“憔悴思归之色”。
于是,他就把这些兰花从盆中移植到山石之间,结果一年“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
又一年更茂”(《题画兰》)。
由此他认识到“物亦各有本性”,山野比盆中更适宜兰花生长,种兰不能违反物性。
他说:“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
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同时,他画的竹、兰、石都住中刻画本身所具备的秉性及适宜的环境,展现其自然属性。
竹宜生长于青山、峰根、岩缝种,以“秉得坚刚性”,如绘《竹石图》题诗即曰:“只有青山是我家,峰根岩缝并秋砂,因兹秉得坚刚性,历尽东风瘦不斜。
”可见郑板桥对竹、对兰都坚持他一贯的“适全天性论”。
“适天”就是要尊重万物各自的天性、本性,“全性“就是要使万物的本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要“善待自然”。
课程名:美术批评与鉴赏题目:《郑板桥画竹作品初探》学院:美术学院专业:学科教学(美术)年级:2013 级学号:112013312221206 姓名:李娟日期:2013年9月28日成绩:郑板桥画竹作品研究初探【摘要】:郑板桥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
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
”他擅画竹,更将书法款题于竹与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本篇论文旨在初步探讨品评郑板桥绘画风格及两幅郑板桥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图;郑板桥称为“诗书画三绝”,他的绘画结合诗、书、画为一体,虽然“书画合一”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但郑板桥很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对于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
一般认为郑板桥“不泥古法”、不重视传统,但是实际上,郑板桥强调技法要从古法,先有绘画的基础才能求写意。
他很重视传统画法,甚至说不学古法就不成画.并强调学古的方法,学古不是死学而是要“活”学。
郑板桥的墨竹就学自传统,而“各有灵苗各自探”的成果。
郑板桥在绘画艺术上,画竹为最出色,他继承中国绘画的传统而加以发展。
郑板桥的绘画能使书与画巧妙的融合成一体,诗书画印相搭配,形成他个人的独特的风格。
郑板桥画竹,就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在密密麻麻的题跋上谈出自己的创作经验,精彩的画论就写在竹干之间,以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与画呼应,形成他人所不及的风格。
郑板桥把题跋穿插在画中,但不觉得凌乱,反而书法也成为画的一部份,这就是郑板桥学传统而突显自我的成果。
在这里将选两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分析鉴赏郑板桥的竹与松,郑板桥的绘画松与竹、兰、石一起搭配另有特色。
一、《墨竹图》:这幅为郑板桥六十一岁(1753)罢官后重新回到扬州所画的第一幅,形式上四幅连接而成,构图非常新颖。
这幅从构图上看,它是四曲相连的屏风,布局安排上非常突出,题跋成为画的一部份,刚好安排在画面的空白处,让右上悬空的竹干稳定地着落地面,本身 有着整个画面平衡的作用,像是竹影,又像是地上飞舞的竹叶。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作者:黄娜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9期摘要: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之首,其三绝“诗书画”的名声响彻当时,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他是一位作出巨大贡献, 并留下了珍贵遗产的杰出画家。
本文通过探求郑板桥绘画的主要思想,以期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切入,透析画家背后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道路,并对其绘画理论的现实意义做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绘画思想;真实写照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82-01一、心静如水泉自流——自然之心灵舞姿特殊的生活阅历为这位伟大的文人画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苦痛机遇,使他向往自由的心灵世界。
幼年生活的困顿,让他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感悟;青年时代的游历生活,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出仕12 年是他矛盾心理的顶峰,为他创作的飞跃提供了养分。
他在成长道路上承受了常人未曾经历的坎坷和磨难,画作无不是其心灵舞姿和生命律动的真实写照。
他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中取得自我安慰,在悠闲隐逸的生活中寻求心灵的自我回归。
二、笔墨清幽意无穷——作品之灵性蕴藏郑板桥富于形神兼备的笔墨,都展现了时代风貌。
在或超逸或狂放的外表下,隐藏着画家无法替代的人生孤独和寂寞情愁。
代表作《墨竹图》画面上一根横逸斜出的树枝,上有竹片若干,叶叶朝天,坚硬挺拔,仿佛有无尽的怒气喷薄而出。
画面空白处附有六分半书题到:“一阵狂风忽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矣。
”整幅作品笔墨自纵,气势奔放。
酣畅淋漓的笔墨下是画家性情的真实写照。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将笔墨融汇于意境中,在飘然出尘、空灵如水的环境里作画。
墨的浓郁、意的深远、景的悠远,在他画面中得到很好体现。
一、郑板桥价值观的变化清代中期的扬州,商业经济繁荣发展,商人的地位随着商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求购文人的书画作品。
另一方面,一大批在官场失意的文人为了生计谋求出路,一向以清高、儒雅自居的文人被迫以出售艺术作品谋生。
自此,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文人书画家在这种情形下出现变得合情合理。
绘画作品的市场化也是当时文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体现。
1.观念的改变受到了民众的认可郑板桥在扬州公布了自己字画的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
书条、对联一两。
扇子、斗方五钱。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公布润格在当时的扬州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鄙夷者有之,赞许者有之,诋毁者有之,但更多的人逐渐接受了书画市场化这一悄无声息的革命。
大部分民众对于文人为了生计而出售艺术品,将其艺术品转化为商品的做法是认可的,同时,他们积极购买郑板桥的画作,也从行动上证明了郑板桥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2.观念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于光远曾指出:“我是主张要有更多的书画艺术进入市场,成为是商品的东西……艺术家不要耻于做商品生产者,这是树立新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郑板桥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人画所追求的艺术至上、超脱、淡远、不食人间烟火的绘画观念,至明清时期逐渐向雅俗共赏的观念转变,更加关注民生,具体表现在书画家顺应市场需求,按需扩大或改变题材。
他们将作品投入市场,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重要的是实现书画作品的社会价值,他们的艺术作品在民间传播,可以提高民众的艺术品位。
二、绘画作品的独创性1.对当时扬州画坛绘画市场的分析清朝中期,扬州经济发展繁荣,加上地处东南,离京城有一定的距离,文化氛围相对比较自由,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聚集于此。
这些都是郑板桥能够在诗、书、画等文艺方面取得较高造诣的重要原因,也是其书画作品价值之高的重要原因。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与作品价值不仅仅代表个人,更代表了那个时代整个扬州画派的成就。
从郑板桥书画的取法谈其艺术的得失郑板桥的书法自谓“六分半书”,以乱石铺街法写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当时二王书风统领的书坛,令人耳目一新。
但这种一味追求情趣的格调,不免少了些书法传承千年而不变的庄严与隽永。
郑氏的绘画以兰、竹、石著称,这是他洁身自好,托物言志的情怀。
一丛疏兰,几竿瘦竹,高石嶙峋,这是板桥道人笔下的常物,但这份高傲的寄托在无限重复的范式中显得有些呆板和单薄。
标签:书法;绘画;取法;传承;俗格;神韵;审美在大写意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明代徐渭的横空出世,使大写意走向成熟。
在明清四百多年,出现了陈淳、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面貌迥异、造诣极高的艺术大家。
生活在清代的“扬州八怪”也因擅长大写意绘画而被载入美术史,这是一批活跃在扬州一带的文人画家,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其中颇具传奇色彩的郑板桥(原名郑燮)尤为突出。
郑板桥的书法自谓“六分半书”,以乱石铺街法写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当时二王书风统领的书坛,令人耳目一新。
但这种一味追求情趣的格调,不免少了些书法传承千年而不变的庄严与隽永。
郑氏的绘画以兰、竹、石著称,这是他洁身自好,托物言志的情怀。
一丛疏兰,几竿瘦竹,高石嶙峋,这是板桥道人笔下的常物,但这份高傲的寄托在无限重复的范式中显得有些呆板和单薄。
这既是他心中的写照,也成为其在艺术上难以突破的壁垒。
而这矛盾的根源就是自我的思考与反观,思考在传统中如何更好地取法,发现与自己追求契合的语言。
本文就郑板桥书画的取法来剖析其艺术的得与失。
一、舍本猎奇,乏韵得姿中华文化重要的特征就是传承性,书画艺术最重临古,向前人学习是追根溯源、入门筑基的不二法门。
郑板桥是乾隆进士,其学问修养自然高深。
入仕后七年的知县经历,郑板桥勤政廉洁,赈济灾民,可官场的黑暗腐败令他心灰意冷,称病辞官,寓居扬州,卖画为生。
这段经历看似与其书画无关,实则密切相关。
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失意不失节的孤傲,这种不圆滑不世故表现为书画上与时风的格格不入。
浅析郑板桥题画艺术作者:丘美玲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2期摘要:郑板桥除了兰竹艺术绘画外还有一独到之处就是题款。
他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尤其是将书法用融于绘画之中,其实,郑板桥的画并不“怪”,是由于题上他那“怪”字,才变得“怪”起来的。
一旦去掉了’“六分半书”的诗文题款,也就无所谓板桥画了。
他的题款是作为他绘画的整个构思构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的。
其章法处理、位置安排是很别致的。
板桥对前人题识,曾有过精心研究,他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题跋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架起了沟通古今的桥梁,对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题款的内容、题款的位置经营等方面试加分析。
关键词:题款;郑板桥;题画诗;位置经营;书法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31-01一、题款的内容宋以前的书画家很少在画幅上题款,画家对画境的理解和开掘着眼于画面物象的描绘上,“唐宋之画间有书款,多有不书款者,但于石隙间用小名印而已。
”苏米偶款题于画,但文字很少。
随着对绘画审美功能认识的推进,抒情写意逐渐成了绘画创作的主流。
元人大兴题款之风,借题画以表示画境之不足,以表达兴味之未尽。
题款书法为书画家提供了一个借题跋诗句或散文抒发胸臆,表达自己体验、哲思、画理等内容的广阔场所。
板桥的题画内容包括赞咏,抒怀,评论和纪事等方面,做官前,为官时,弃官后不同时期不同思想情绪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矛盾变化,无不通过他的题画诗,论述绘画功能,绘画与社会生活,继承与创新,美于丑,创新方法,意境,典型化以及章法,笔墨等,构成了他的完整系统的绘画观。
例如,郑板桥任官潍县时,曾画过一幅《吾斋竹图》轴呈上司,幅上题诗曰:“吾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籍墨竹来反映民间疾苦,激发为官者的爱民之心。
试论艺术创作的过程-读郑板桥为《竹》题画有感
竹,一个充满着节奏感的词,传达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气息。
竹子以其脆弱和坚韧并存的特点,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在创作《竹》这幅画的过程中,郑板桥以他精湛的画技,将竹子的美丽与清新淡雅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气氛。
他细腻的笔触表达出竹子细腻的节奏感,以及竹叶的细致与细腻,竹枝的曲折与细节,以及竹子的坚韧。
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将观者带入一个深远的美丽世界。
此外,郑板桥还采用了精致清新的色彩,给画面带来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气息,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气氛。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以极高的艺术修养,将竹子的美丽与清新淡雅的气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观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竹子的魅力。
总之,郑板桥在创作《竹》这幅画的过程中,以他精湛的画技和极高的艺术修养,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气氛,将竹子的美丽与清新淡雅的气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观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竹子的魅力。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一)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又称郑燮、子封、芙蓉山房、芝泥山人等。
他在绘画方面有着突出的天赋和造诣,被誉为“中国水墨画最后的大师”。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风格,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用笔细腻,富有灵动感。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极强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板桥的绘画技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墨色
郑板桥是中国水墨画的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墨色浓重,墨迹淋漓,充满了抒情气息,尤其善于用深浓的色彩来表现山水、花鸟等元素,凸显出作品的手感和墨味。
二、用笔灵活
郑板桥的笔法灵活多变,尤其擅长用折线和曲线来表达山峦叠嶂的形态,画带清新脱俗,充满了自然之美和自然的宁静。
三、注重构图
郑板桥善于把握画面的整体构图和线条分布,让画面显得和谐、平衡,使观者产生强烈的美感。
他的传统的构图富有巧妙的思想,通过虚实、对比来表现作品的深意。
四、富有装饰性
郑板桥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装饰性,通过纹饰、图案等结
构要素处理以及细腻的笔墨表现方式, 来展现出作品的独特美感和文化内涵。
综合来看,郑板桥的画风精湛,其作品通过主观表现和
文化内涵的融合,展示了其水墨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二)
在中国绘画史上,郑板桥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人物,他的
绘画艺术精湛,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表现。
郑板桥擅长的主题是山水、花鸟,他是中国水墨画的大师,他的画作描绘着自然和生活,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他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郑板桥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师,他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对
于后来的绘画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运用笔墨表现特别出色,墨色浓郁,画面清新,给人以深深的印象,也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画的经典之一。
郑板桥的创作风格经常融合了自然和人文主题,他的作
品一方面表现了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这种兼有自然、人文和审美的综合性,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今天,郑板桥的作品不仅被人们广泛地欣赏和研究,
还有一定的市场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代表作品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博物馆、收藏家和画廊的收藏品,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
【郑板桥绘画艺术初探】(三)
郑板桥是一个伟大的大师,他的绘画艺术成为了中国画
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作品在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方面,都有着
独特之处,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篇章。
郑板桥的艺术特点主要是运用笔墨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
他注重笔墨的丰富性,使得其作品墨色浓郁且富有诗情画意。
同时,郑板桥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各种历史、文化、哲学乃至政治等元素,折射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倾向和精神面貌。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和变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的画作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和纹饰,为观者诠释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学。
现代艺术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郑板桥的影响,其作品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的重要媒介。
通过研究郑板桥的作品和艺术思想,可以更好地探索中国绘画的历史和当代艺术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