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吴惠琴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教学设计人教
- 格式:docx
- 大小:13.97 KB
- 文档页数:6
《夜书所见》优秀课件汇报人:日期:•课程介绍•教学内容目录•教学方法•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评价与反馈•结语与展望01课程介绍《夜书所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本课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适逢秋风,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游子在外漂泊的孤寂情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和初步的审美能力,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课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想象、讨论、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夜书所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0302016. 课堂小结2.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互相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4. 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
5. 拓展延伸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类似风格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1. 导入新课3. 理解诗意通过观察、想象、讨论、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成果。
02教学内容南宋时期,政治黑暗,统治者苟且偷安,民不聊生,诗人在异乡怀念故园,深感孤寂无依。
时代背景叶绍翁飘泊天涯,客居他乡,为了排解内心忧愁,写下此诗。
个人背景南宋时期,诗词创作氛围浓厚,诗人之间相互唱和,此诗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
文化背景《夜书所见》的创作背景秋夜、篱笆、灯花、儿童、篱落、江上、渔火等。
意象思乡之情、孤寂落寞、漂泊无依、怀念故园。
情感诗中意象与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秋夜的景物,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写人,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读准多音字“挑”,会写“挑”“送”2个生字。
(二)能借助课文插图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进行背诵。
(三)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二、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叶绍翁的资料,借助插图和注释预学古诗,制作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插图导入,谈话揭题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景物、人物以及他们的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进行交流。
2.谈话导题。
同学们的故事编得真不错!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一个秋天的傍晚,已离开家乡、独自在外许久的叶绍翁外出散步时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诗。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3.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题意:在夜晚书写自己所看到的景致)4.齐读诗题。
(二)检查预学,整体感知1.指名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相机正音:读准平舌音“送”“促”。
(2)读准多音字:“挑”。
补充:在这里读“tiǎo”,表示“用细长的物件逗引”,可以组词“挑动”“挑逗”。
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是“tiāo”,可以组词“挑担”“挑粮”“挑选”。
(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挑”的字形。
(加一加、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换一换)2.再读古诗,读好停顿。
(1)教师范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男女生分组读、齐读。
3.找出诗人所见。
这首诗写的是夜晚时诗人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学生去诗中圈一圈,预设: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1)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动客情:牵动旅客的思乡之情。
(2)播放秋风吹落树叶的声音,理解“寒声”,体会秋风送来的寒意。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吴惠琴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授课年级:三年级(上册)单
位:西固城第二小学
2019年4月18日
4、古诗两首
《
夜书所见》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寒、送、挑”三个生字。
2.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出示词语:
瑟瑟秋风
秋雨绵绵
群雁南飞
寒蝉凄切
秋月寒江
秋菊摇曳
梧桐落叶
秋风红叶
秋风萧瑟
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这些词语读好了,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相信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来读。
一、教学引入
师:神奇的汉字声韵美,形象美,她还有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由28个汉字组成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七言绝句。
拿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读题解题。
理解“书”、“所见”。
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读准字音(5分钟)
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每个字音读准。
(板书:读准)
2.请一生读。
教师教师重点指导“挑”读音。
3.
全班一起读,力争读准每个生字。
三、读通课文(5分钟)
1.
读准了字音,我们还要读通句子,现在请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板书:读通)
2.闯关游戏:聚焦“萧萧”、“促织”、“篱落”的意思。
(板书:借助注释、借助插图)
3.
思考: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
(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4.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谁带着想象美美地读一读。
读完前四个字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古诗的韵
味。
谁再来试一试。
四、读懂课文
我们很快地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走进叶绍翁的内心世界,读懂课文。
(板书:读懂)(一)锁定画面,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1.这首古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你能找到吗?(寒)指导书写“寒”。
理解“寒”的意思。
2.自由地读读前两句诗,说说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梧叶、秋风)秋天里,“送寒声”的仅仅是梧叶和秋风吗?还会有什么?
①出示范例。
②学生练说。
送寒声
有这么多,为什么叶绍翁只写梧叶和秋风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为什么写梧叶,猜猜看!
(1)体会“梧叶”之“寒”。
课件出示: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你知道了什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时,他的心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