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15.18 KB
- 文档页数:1
小儿慢性骨髓炎基础知识
什么是小儿慢性骨髓炎
小儿慢性骨髓炎是一种在骨髓中发生的炎症性疾病,通常起因于细菌感染。
这种疾病会导致骨髓中的炎症并最终引起骨髓组织的慢性破坏。
小儿慢性骨髓炎通常表现为骨髓浓缩的病灶,骨骼变形,以及局部疼痛。
如果不得到及时治疗,小儿慢性骨髓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骨质破坏和功能障碍。
症状
小儿慢性骨髓炎的症状通常包括:
•长期或反复出现的骨痛
•关节肿胀和疼痛
•活动受限
•局部红肿和发热
•潜在的骨髓瘤的形成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应尽早就医。
诊断
小儿慢性骨髓炎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病史询问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光、磁共振成像等)。
此外,还可能需要进行骨髓活检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小儿慢性骨髓炎的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抗炎药物和镇痛药的应用。
在一些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病变骨组织的切除或骨髓穿刺等。
预后
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是改善小儿慢性骨髓炎预后的关键。
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治疗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但在治疗不及时或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慢性疼痛、骨骼畸形和功能受损等并发症。
结语
小儿慢性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儿童骨科疾病,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骨骼状况并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以促进孩子的康复。
目录•骨髓炎概述•骨髓炎护理的重要性•骨髓炎护理措施•骨髓炎患者的健康教育•骨髓炎护理查房案例分享01染产生。
定义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与病理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临床表现与诊断02预防感染的传播保持病房清洁定期清洁病房,包括清洁地面、床单、被褥等,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限制探视人数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应限制探视人数,并鼓励家属和亲友佩戴口罩。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应经常洗手或使用手部消毒液,以减少细菌传播的可能性。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以便采取适当的疼痛控制措施。
疼痛评估舒适体位心理支持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疼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030201减轻患者疼痛和不适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增强身体免疫力。
营养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提供必要的社交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03药物治疗与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药物反应确保药物摄入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异常情况并处理。
观察引流物和逆流。
引流管的护理伤口护理与引流疼痛控制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遵医嘱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按摩等。
疼痛评估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以便采取适当的止痛措施。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康复训练与功能锻炼早期康复训练功能锻炼指导康复训练效果评估04疾病认知与预防骨髓炎定义03饮食调整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01休息与活动液循环和炎症消退。
02疼痛管理意力、放松技巧等缓解疼痛。
自我护理与生活指导定期复查与随访复查时间复查内容随访重要性05案例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护理护理要点保持患肢制动,减轻疼痛;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观察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防止炎症扩散;定期复查血常规和X线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外科护理及骨髓炎护理一、疾病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而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骼炎症,可由血源性感染、创伤后感染或邻近组织感染蔓延所致。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由于长期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可能会增加骨髓炎的发生风险。
因此,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外科护理中,骨髓炎的预防和护理至关重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类风湿性关节炎(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某些特定的基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易感性相关。
(2)环境因素:感染、吸烟、寒冷、潮湿等环境因素可能触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
例如,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
(3)免疫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关节组织,导致炎症和关节损伤。
2.骨髓炎(1)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引起骨髓炎。
(2)创伤后感染:开放性骨折、手术等创伤后,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导致骨髓炎。
(3)邻近组织感染蔓延:周围软组织的感染,如蜂窝织炎、脓肿等,蔓延至骨骼,引起骨髓炎。
三、临床表现1.类风湿性关节炎(1)关节疼痛与肿胀:多为对称性、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关节肿胀通常在疼痛后出现,可伴有局部发热。
(2)晨僵: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一般持续数小时。
(3)关节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关节可能出现畸形,如手指关节的尺侧偏斜、天鹅颈畸形等。
(4)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低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2.骨髓炎(1)局部疼痛:患病部位疼痛明显,活动时加重。
(2)红肿热痛: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压痛明显。
(3)窦道形成:如果骨髓炎长期不愈,可能会形成窦道,有脓液流出。
(4)全身症状:严重的骨髓炎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骨髓炎患者健康教育一、病因(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为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或外伤史引起。
最初常见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其他还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双球菌等。
(2)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大多继发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少数系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二、临床表现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1)局部表现早期为患部剧痛,患肢有局限性深压痛,病人因疼痛而抗拒做主动与被动活动;局部皮肤温度增高,数天后局部肿胀、压痛明显。
当脓肿穿破骨膜形成软组织深部脓肿时,疼痛反而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和压痛更明显;附近关节可有反应性积液,若脓液扩散至骨髓腔,则疼痛和肿胀范围更大;若整个骨干均受破坏,则易并发病理性骨折。
(2)全身表现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39℃以上,伴有寒战、脉快、口干、头痛、烦躁不安、呕吐或惊厥等,重者有昏迷或感染性休克。
2.慢性血源性骨髓炎(1)症状在病变静止阶段可无症状,急性发作时有发热、局部胀痛。
(2)体征1)急性发作时,患肢局部皮肤红、肿、热及压痛。
2)畸形:患肢增粗变形,邻近关节畸形。
幼年发病者,肢体可有缩短或内外翻畸形。
3)瘢痕和窦道:常有多处瘢痕和窦道长久不愈。
窦道的肉芽组织突出,排出多量臭味脓液,有时可见排出小的死骨。
在死骨排除后窦道再封闭,炎症逐渐消退。
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或湿疹样皮疹。
三、住院健康指导(一)术前宣教1、心理指导(1)询问病史:指导患者应用一些放松疗法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2)评估患肢是否畸形,局部有无红、肿、热、压痛、活动障碍等。
(3)安慰患者及家属,告知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术后恢复过程、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方法,减轻其恐惧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经济情况以及对本疾病认知程度,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慢性骨髓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慢性骨髓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慢性骨髓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慢性骨髓炎多因急性期引流不畅,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而在缺血坏死局部仍存留有致病菌,使得炎症虽然表现为暂时静止,但仍可再发生急性发作。
此外,因不愈合的窦道常常引起混合感染而不易控制,也是形成慢性骨髓炎的一个原因。
1.手术治疗包括局部开窗引流术,病灶清除术,死骨摘除术等。
个别患者伤口终年不愈,尤其在小腿远端的慢性骨髓炎,有癌变者需行截肢。
局部伤口及其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手术部位备皮时要彻底。
患者由于长期消耗(有时拖延十几年不愈),使得体质较弱,血红蛋白低。
行手术前需增加营养,以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
鼓励患者多吃高蛋白、高热能饮食如糖、牛奶、鸡蛋等,必要时给予输血。
行开窗引流术者,放置引流条,术后石膏托外固定。
应观察局部渗出情况,并保持引流通畅。
如渗出多,要及时更换外敷料。
近年有些病例,清除死骨后闭合伤口,术后进行点滴冲洗。
方法是:伤口内放置两根塑料管,一根滴人生理盐水及庆大霉素(500 ml加入8一16万u),另一管连接吸引器以吸出冲洗液,渗出减少后可停止冲洗。
2.健康教育
(1)避免患肢负重直至骨愈合,并防止跌倒后出现病理性骨折。
(2)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3)定期去医院复查,防止病情发生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