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英语教程第二册课文翻译

综合英语教程第二册课文翻译

BOOK 2 课文翻译

Unit 1

Text

等候的人们

我坐在一个机场,观察着等候所爱之人到达或离开前最后一刻的人们。他们有的不安地来回走着,有的互相凝视着,有的拉着对方的手。此时的感情是强烈的。

一位讲西班牙语的女士正来回转圈地跑着,想要将全家人集中起来道别。她的嗓门很高。当登机前的最后时刻到来时,她用双臂搂着儿子,似乎这一紧紧的拥抱能保佑他将来平安地归来。

在我候机坐位旁的栏杆边站着一位祖母和她的孙子,该来接他们的人还没到。他们旁边有两位女士,互相之间显然没有关系,但她们的眼光都象扫视着大海的探照灯一样朝通道口仔细地搜索着。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正与丈夫吻别。泪水打湿了她的面颊。这时刻十分令人动情。

在第13号出口处,抵达者们刚刚进站。“我看见她了,她在那儿。”以同样感人的激情,这些抵达者融入了庞杂的人群,仿佛他们是这人群中失而复得的一个组成部分。泪水、笑容,和由衷的快乐洋溢在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中。

我坐着边翻书边等着我的登机时刻,感到有点孤独,因为亲人与我的时间不配;而我要去见的人,我的女儿,却在我旅程的另一端。

我在回想往日的离别和重逢。忆起我看见女儿,就是我现在要去见的女儿,正从那狭窄的通道走过来,肩上背着背包,怀里抱着塞得满满的行囊,带着的耳机让她无暇顾及身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她当时上大学一年级,11月回家度假——8月份以来第一次回家。我紧紧地拥抱着她,似乎我曾失去过她。

今天我乘坐的航班晚点两小时。手里的书今天读起来没劲,不如观看眼前这熙来人往的人群。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第一次见到他的祖父。他一点点往上看,半天才看到了对成人来说并不算高的一位男人的脸。一高一矮的两人脸上都放出了喜悦的光芒,我不知道人们如何能用语言和胶卷来捕捉这一时刻。

当我的航班终于呼叫登机时,我收起书本和行李。既然无人相送,我就没有回头看看来时的方向,而是在想上班的丈夫此刻极想知道我是否已起飞,在另一端的女儿也正惦记着同一件事。

登机时,我回想起另一种离别和重逢。有一次我新婚不久,91岁的祖父去世了。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密切,那天傍晚,我参加完他的葬礼乘飞机返回,一边离开机场一边哭着。我们刚刚结婚一年的丈夫等候在出站口,把我拥抱在怀中。满脸的泪水招来了大家对我的关注,但我并不在乎。不管怎么说,我内心的那种感受在机场没有什么不合时宜的。

生命始终都需要这般关注。我祝愿所有旅行的人们归来时都能看到有人在等候迎接他们。我也祝愿他们出发前有人去送行。我想到自己的祖父并认识到,如果死亡就像这样,一次旅行而已,那么,我就不会害怕。

(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重要之事

多少年了,孩子们就一直缠着你,央求道:“告诉我们吧,告诉我们吧。”

你曾许愿说以后,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再找个时间告诉他们。

如今,孩子们站在那儿,目不转睛的盯着你,要胁你说:“快告诉我们。”

“告诉你们什么?”你问,一副无辜的样子。

“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之事啊!”

于是,你对孩子们谈起世上有六大洲五大洋,或者反来覆去地再说一通。

你对孩子们谈起你仅有的一点点关于性的知识,他们却说你所用的字眼完全可用更好的词儿来表述:配偶的紧密结合。

你对孩子们谈起要安分守己,他们就说本就是安分守己的。你说他们在撒谎,每次撒谎总是瞒不过你的。孩子们就说你神经病,你骂他们不懂礼貌,他们却以为你只是开开玩笑,反倒开怀大笑起来。

你的眼眶湿润了。你告诉孩子们黑暗过后总是黎明,潮落之后还会潮起,草枯之后必能再生,每个人都有走运的一天。你向他们讲述了一个小战士的故事,他在为了崇高的事业英勇作战时,右臂致残,而后却能臂膀重生。

你说如果没有邪恶,就不会有选择美好的满足,如果没有疼痛,就永远不知道摆脱疼痛所带来的最大的喜悦。

你主动给孩子们烘蛋糕,是他们最爱吃的松软的巧克力奶油蛋糕。

孩子们又说:“再给我们讲点吧。”

你对他们说:“我会死的。”

“什么时候?”

“总有一天。”

“哦。”

你告诉孩子们他们也会死的,他们却已经知道了。

你再也想不出什么其他的事情来告诉孩子们了。你说不好意思,非常抱歉。但孩子们听到的这类借口已经够多了。

“说话就得算数。”孩子们说。

于是,他们还会再给你机会,让你心甘情愿地告诉他们一些事,如果你不情愿,他们就非缠着你磨着你不可。(戴福丽译,胡一宁审校)

Unit 2

Text

足球

足球是一项很古老的运动。古罗马人、中国人和墨西哥人都玩踢球的游戏。对罗马人而言足球是一场战争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两支士兵队用任何可能的暴力使球突破对方的防线。罗马帝国早已灰飞烟灭,但这种军营的暴力游戏仍在继续——并且还相当凶暴。

中世纪,有一种“足球”盛行于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和苏格兰,但由于这种游戏很危险,所以国王们下令将它禁止了,长达300年足球一直遭受官方的强烈反对。然而,1613年英格兰国王自己却破例在乡下欣赏“音乐和足球比赛”。数年后,英国独裁者奥立佛·克伦威尔在大学期间就踢自己玩起了足球。

然而,到了18世纪末,足球在西欧真正濒临消失的危险。奇怪的是,英国“公学”将它从灭绝中救了回来。这些公学(其实是私立学校)里富有的年轻人无处狩猎、钓鱼、骑马或用

别的什么来消耗体力;课外他们能做的就是在学校空地上踢球。他们玩的就是他们经常在乡下草地上看到的游戏,也就是被国王禁止的那种游戏。渐渐地每个学校都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规定。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热情的中学生们开始为过去一直属于军队或乡村的粗野游戏起草规则。他们还把这种游戏带到了大学。为了让在中学踢法各异的足球运动得以在大学顺利进行,需要确立更多的规则。这样,足协便应运而生。然而有一所公学拒绝合作。该校代表反对这种新的大众化的游戏。这所学校——Rugby(“英式橄榄球”rugby即源自该校名——译注)——抛开新协会而按自己的方式用一种椭圆形球来玩,这种球可以用脚踢,也可以用手拿。于是,足球和橄榄球就此诞生并分道扬镳了。

1863年足协批准了一项规定:禁止用手持球,只能用脚控球。这种足球和今天千百万人通过电视收看的世界杯赛的足球还有很大的差别。那时整个球队可以脚下带球在场上前后乱跑,没有过人,也没有长传,而且那时的有些规则更像橄榄球的而不像足球的。到19世纪70年代初,快速、刺激和野外的英式足球开始出现。球门标准化了,坚硬的球门横木取代了一根长带子,而守门员是唯一能用手持球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足球不可避免地在人类历史上从一项绅士的周末运动发展成为最伟大的群众运动。(吕睿中译,陈舒审校)

Read more

世界杯

学英语的人最先了解的事情之一就是他们所叫的“football”(足球) 在北美实际上叫“soccer”。足球已经风靡了100多年了,如今它可能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项目。

每四年一次,来自世界各国的球队都要在著名的世界杯赛场上竟相角逐。世界杯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球队之间一决雌雄而进行的系列赛事。据估计,有近10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1982年的世界杯决赛。亚洲的球迷们不得不在半夜起床,通过电视观看在西班牙进行的意大利队击败西德队的比赛。

首届世界杯比赛于1930年在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举行,那个时候似乎还算不上真正的世界性比赛,因为只有13支球队报名参赛,并且其中8支都来自南美国家。最后,乌拉圭队夺取了冠军。

1934年和1938年的世界杯比赛都是在欧洲举行的,这两届比赛均有30多支球队参加,意大利队蝉联了这两届冠军。参赛队的增多意味着有些规则必须更改。因为参赛的球队太多,所以必须先进行淘汰赛。有些淘汰赛就在主办国以外的国家举行,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今。实际上淘汰赛后只剩下24支球队可以参加世界杯的比赛。

1942年和1946年的世界杯比赛因为二战而中断,在战争期间连奖杯都被藏了起来。这座漂亮的奖杯有10英寸高,杯身上雕刻着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奈基的造型。奖杯以世界杯的发起组织者——朱尔·里梅命名。

当世界杯于1950年重新开赛时,人们却已是激情不再。一切就像是1928年的翻版:只有13支球队参赛,比赛在巴西举行,乌拉圭摘得桂冠。但在随后的四年里,全世界对于足球再度热衷起来。当西德获得1954年瑞士世界杯冠军时,成千上万的人们都想亲临现场观看比赛。

1958年,当瑞典承办世界杯比赛时,人们对足球的热情再一次高涨。共有53支球队报名参赛,于是,为了减少参赛队伍,在全世界不同地区进行了多场淘汰赛,最后仅筛选出16支球队赴瑞典参加比赛。这届世界杯赛使全世界第一次认识了贝利,以他为首的巴西队首次把世界杯捧回巴西,贝利也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

在过去的30年里,足球成了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世界杯也办得一届比一届成功。自1966

年以来,每逢世界杯比赛,全球都有约四分之一的人收听或收看冠军决赛。(王长安译,胡一宁审校)

Unit 3

Text

响尾蛇伤

我们在西波顿种植西瓜和香瓜供应市场。我家有一块瓜地和花圃在紧靠甘蔗地的谷仓背后。一天,我从工具棚里拿了把镰刀想去砍个西瓜自己吃。他们是不许我拿这把刀的,因为它的刀刃比我的胳膊还长。但它是切西瓜的最好工具。一刀下去,西瓜就一分为二了。

我正沿着瓜地边走边拍打着想找一个熟瓜,突然感觉脚好像被针一样的东西扎了一下。我为是踩在一堆蒺藜草上了。

转眼一看,却发现是一条响尾蛇。我知道响尾蛇在袭击之前都要发出响声以示警告的,而我对那响声的熟悉程度决不亚于我熟悉鹌鹑。后来我才明白它是没有时间警告,我肯定是一脚踩在它的嘴巴上了。我边往家飞奔,边大声喊叫,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肯定要死了。

妈妈赶快解下围裙用上面的带子绑在我的膝盖上部。她扶我到前屋的沙发上躺下,让玛莎照看我。当时在场的既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匹马。最近的住宅是豪威尔先生家,但他家没有马。再远点的是吉姆·安德森家,穿过田地抄近路也有半英里的距离。妈妈冲向安德森家。安德森的一个儿子跳上马就直奔城里,在安德森家打工的克拉克的儿子用车把妈妈送回家。回到家,妈妈发现围裙带已被玛莎解开了,因为我直叫系得太紧。妈妈给我重新绑上,她用力很猛以致于我失声叫了起来。

然后,妈妈又到门廊朝那条通往城里的路张望。这条路位于安德森和豪威尔两家领地中间,一直延伸到小山顶端,因此从这里你可以看见所有路过的人或物。我总是远远就能辨认出我们的马车和汤姆,尤其是爸爸赶车的时候。这时,如果得到允许,汤姆就会因为急于吃到马槽里的东西而撒腿跑起来,爸爸也总是允许它这么做的。

赫伯·安德森的意见是首先找爸爸,如果他不在就找麦肯斯医生,再不成就找菲尔德或别的医生。

妈妈一边盯着看谁的马先出现,一边不时地进屋安慰我。

终于,妈妈说道:“你爸爸来了。”(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误解

这是个古老的故事,的确是要说到1864年的事。那时,英国军队驻扎在牙买加的一个团养了只官兵都喜爱的大猴子。那是只善于思考、极有主见的猴子,他的行为习惯和举止总是令军官们开心不已。他的居所对着军官食堂的窗户,尽管身上系着很长但不重的链子,他照样自得其乐,淘气逗人。比如有一天,他觉得一位年轻军官羞侮了他,便立即把食堂窗户敲得惊天动地。军官们只好把他的居所移到一个不太招眼的地方,但他依旧自娱自乐。任何活生生的东西,只要胆敢闯入他链长所及的范围内,就免不了被折腾得手忙脚乱一阵子。而那些倒霉的鸡鸭,却经常误入他的领地。那就会被他一下子抓住,有时竟被他扼杀,不过更多的时候,他都是恶作剧地对这些痛苦的阶下囚实施全身或半身拔毛手术,然后再放开。

然而,有一只鸡却让他突然强烈地喜欢上了。他是逮住了它,但他即不拔毛也不扼杀,反倒

是百般怜惜、抚爱有加。这种毫无顾忌的举动使那只不幸的鸡恐怕是宁受拔毛之刑吧。猴子拧它,揉它,抚摸它,搂抱它,把它举得高高地,令它展翅起舞,又把它放开一会儿,可当它试图逃脱时又顽皮地将它两腿一抓。可那只鸡怎么地都不领情,反倒是完全误解了猴情猴意。但猴子却始终不渝,牢牢地紧握着这个心肝宝贝不放松。他满以为忠贞不渝的柔情蜜意即能赢得芳心归,没想到讨好卖乖了一番却不成功,因而更加大献殷勤:不一样地抚摸,更挚着地摩挲,更卖力地搓揉,还逗得它更欢快地舞蹈。可万分钟情也未能赢得回眸一顾。终于,在猴子极其亲昵的拥抱中,鸡给整死了,至死也未能理解猴的一片赤诚。

猴子处于极度悲伤之中。可想而知,他好不容易发现心爱之鸡,而这心爱之鸡未能回报丝毫之柔情,竟弃他而去!可悲复可怜!他开始着手祭奠的仪式,每一动作都表现出他沉痛的哀思:他带着悲伤,把离他而去的伴侣埋在大树之下,因为大树之下会有青草茵茵,鸟儿啾啾。接着,他坐于墓前,默默悼念,全然忘了他平日的嬉戏,就这么默默悼念了整整二七一十四天。但就在二七之日,他再也承受不了心中的哀伤,挖出逝去的爱友,大餐一顿!

(黄世平译,胡一宁审校)

Unit 4

Text

他就是我父亲

我还记得他洗手时的那股肥皂味儿, 刺鼻得很!因为他得把硬邦邦的指甲里和布满老茧的手上的污渍都洗掉。他洗完脸之后盆里那黑乎乎的水仍然历历在目。

他常在饭前洗手时跟我讲话,讲述他的童年故事好让我明白事理。他常说:“承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的确如此。他从不失言。他就是我父亲。

他开一辆伦敦出租有40年了。这是一份每周干6天,每天干12个小时才能挣得体面工资的工作。

我小的时候,有时他会顺便搭载沿途招呼出租车的乘客。按理我在车上时他是不能这么做的,但当时只有5、6岁的我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乘客对他那么傲慢、漠视。他是“出租”、“司机”或“你!”吗?不,他不是;他是我爸爸。

他看起来总是那么强壮,那么有能力保护我,那么有本事。有本事到他想哭就能哭。我祖母去世时他就哭了。让人困惑。他走进我的房间,看出我脸上的恐惧和忧虑,就和我一起为祖母背诵了一小段祈祷文。他吻吻我,牵起我的手,送我去上学,然后再开始他每天12小时的工作。他就是我父亲。

我仍记得我上大学时他的狂喜,因为我是整个家族中第一个大学生。当然,我大学毕业时,他显得有些笨拙,拍了很多照片,也不懂庆贺宴开席之前的拉丁语贺词。可那又怎么样?对这位身穿套装的工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他儿子再也不用步他的后尘了。“你知道我为什么每天工作这么长时间吗?”他问我道,“就是为了你以后不必这么做。”

与别的父亲不同的是,他无法和我们一起度假。我们没那笔钱。他总是独自留下来,成天以三明治和茶水为主食,但工作的时间却更长。我们总是从凉爽的海滩旅馆打电话告诉他我们对他的思念,但他心中很清楚这一点。他就是我父亲。

当我的长子出世时,这位不同寻常的普通人话语极少。只是看看婴儿而又看看我。我理解他是在用眼神讲话。他在告诉我,儿子,让孩子长大后会说一句话:他就是我父亲。(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父亲、儿子与答案

有一天经过机场时,我看见一辆电动列车不停的行驶穿梭于候机大楼和登机门之间。这种列车整日整夜地来回穿梭,免收车费、一尘不染,但也没有人情味;很少有人觉得车上会有什么乐趣,但就在这个星期六,我却在车上听到了开怀的笑声。

从窗户向前方铁轨处望去,我看见,就在第一节车厢的前排坐着一对父子。刚才,我们停下让乘客下车之后,门又合上了。这时,只听父亲说道:“我们出发喽!抓紧我!”他那大概五岁左右的儿子立刻欢呼雀跃起来。

“朝那看!看见飞行员了吗?他保准是走向飞机的!”父亲对儿子说。儿子伸长了脖子望着。我下车时,才记起忘买东西了,那是我在候机大楼就打算买的。因为我的班次还早,所以我决定回去一趟。

我回去了——但当我正准备上车回登机门时,我看见那对父子也回来了。我这才意识到他们不是真的去乘飞机的。而只是乘穿梭来回的电动列车取乐而已。

“想回家了吗?”父亲问儿子。

“再玩一会儿!”

“还要玩?你不累吗?”父亲假装不耐烦但其实很开心。

“这多好玩啊!”儿子说。

“好吧!”父亲答应了。这时门开了,我们都上了车。

有些不惜重金的父母把子女送到欧洲或迪斯尼乐园去游玩的,而子女却走入歧途;也有身居百万豪宅的父母给子女买汽车,建泳池的,最后却出了问题。不论或贫或富,总是不断地有这样的遗憾事。

“爸爸,这些人都到哪儿去呀?”儿子询问道。

“世界各地呀。”父亲回答。机场上其他乘客有赶往远程目的地的,有到了终点站的。只有这对父子相互依伴着,单单只是为了坐这穿梭班车,却兴奋不已。

世上总有不如意之事:罪恶和虐杀似乎正侵吞着许多年青人的生命,教育标准不断下降,光天化日之下的污秽行径愈演愈烈,质朴的文明礼仪正趋消亡……许多人都不知该怎么办。可眼前就有这么一位父亲,郑重其事地要与儿子共度一天,并且星期六一大早就已付诸实践。其实,“该怎么办”的答案很简单:父母肯花时间,关心子女的需求,并尽力予以满足。所有这些无需分文,却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班车加速了,只见那位父亲手又指向一处,孩子又开心的笑了。

答案就这么简单!(汪利华译, 胡一宁审校)

Unit 5

Text

英国乡村

如果只考虑这个岛国的自然地势,绝大多数英国人感到生活在低地比生活在高地要舒适得多。人们心中喜爱的英国乡村是在山谷里,从山上可以俯瞰它的全貌,并簇拥在古代的教堂周围;同样,这个国家的人们对农场的普遍概念也是山谷地里宽敞的家园,绿树成荫。广阔的田野延伸开去,就像张开的双手接受阳光普照,不远处还有潺潺流水的小溪。在英格兰,

周边总有小河流淌;按照欧洲大陆的标准,我们的河流多半小得不起眼,但就因为如此,人们才对它们感到亲切。当然,它们不像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那样,有许多民歌为之歌唱,但至少它们能供孩子嬉水,能让农夫时常在那儿抓鲑鱼。人们还能在这儿找到家常的活计,诸如打捞水田芥,种柳枝编篮子;虽说那些曾经靠他们而转动磨坊车轮如今已沉静且布满野草,人们仍旧在夏日的傍晚倾靠在拦河坝上观望燕子在桥下掠过清澈的河水。这些河流虽不起眼,却在不经意地而又切切实实地影响着周围居民的生活。

有一段时间我住在科斯伍德西部的一间茅草房里。我花园前面的牧场,春天就是一个长满黄花九轮草的花园,夏天则是对叶兰和其它青草被割之后的长居之地。它一直延伸到塞汶河谷。站在家门口,越过低地我可以欣赏那一边是莫尔文山,另一边是威尔士山脉的果园和牧场。远处那绿色的山脊时常为云雾所遮盖,但那小河流向宽阔、多泥的河口,我总是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日子年复一年,塞汶河已成为我赏景的一部分,甚至是我意识中的一部分。(吕睿中译, 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乡村生活

人们会激动地说:“哦,你真有福气,住在巴斯,这是个美丽而又可爱的历史古镇。”但是关于这个古镇你所能想起来的只有那糟糕的停车场,拥挤的游客,物品昂贵的商店,狭隘偏执的地方政府,还有那糟糕的交通……

幸运的是我并不住在巴斯,而是住在差不多10英里开外的埃文山谷里一个名叫林普利·斯托克的小山村。如今,在城里工作的专业人员宁愿选择住在乡村,这种现象在农村似乎变得很平常了。这就导致农村的房价昂贵,村民和农民工反而得住在城里更为便宜的房子里,于是,农民从城里赶往城外的农场干活,而其他人则从乡下赶往城里上班。当然,乡村里旧时意义上的村民已经没有了。住得离我最近的人当中有一个飞行员、一个会计、一个英国铁路公司的经理,一个退休的法语教师……,却没有一个农业工人。但我认为这很正常,这只是因为乡村的本质在发生变化,而且这儿有很强的城镇社区意识,这种意识大多来自于村子里的邮局——一个传递所有闲言碎语和信息的中心。在这儿我一边假装照看两岁大的儿子,一边了解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商店里任何放在低处能摸得到的东西,我儿子都喜欢,主要是一个摆满写着“祝你九岁生日快乐”字样卡片的大架子和一个“拯救儿童”的募捐箱子。他总是拿了这箱子就跑。我的感觉是,如果我儿子拿走了筹给儿童的钱,这钱也算是直接到位了,但别人却不这么认为。

在家工作期间,我总要在别人在办公室上班时徘徊在乡村边野,这就让人觉得我不是个让人难以思议的懒虫,就是个少有的富翁,但实际上我连照看花园的时间都没有。第一年我妻子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我们干脆不管这园子,看看到底会长出什么来。”我们依计行事,结果在草丛中倒是长出了一些漂亮的植物。第二年她又有了一个想法,“我们何不任它那样,看看是否还会再长出花草来。”我们就又依计行事,结果我们今年需要雇一个全职的人来收拾花园。(章亚兰译,胡一宁审校)

Unit 6

Text

为美丽而遭罪

玛丽·温迪:电视主持人

苏·杰伊西:原超级模特,现商业女性

伊丽莎白·扬:作家兼大学讲师

玛丽:早晨好,欢迎收看“面对面”栏目。今天的话题是美丽。什么是美丽?我们能花或者该花什么代价来使自己更美丽?为了帮助大家解答这类问题,我邀请了两位漂亮的女士嘉宾!一位是苏·杰伊西,原超级模特,现商业女性。另一位是伊丽莎白·扬,作家兼大学讲师。苏,我们就从您开始吧。您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美丽吗?

苏:好。首先,感谢玛丽的夸奖。我个人认为,人生短暂,而身体只有一个,所以人们应该保重它,应该注重饮食以保持健康,到以后,如果需要整容手术的帮助,那又有什么错呢?

伊丽莎白:我觉得它的对与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真的认为目前人们过分强调相貌。我想这是真正的危险所在。饮食紊乱的危险,如厌食症以及做整容的危险。有许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审美观。

玛丽:是的,您是个历史学家;或许您能从历史的视角给我们分析一下。

伊丽莎白:嗯,历代社会都大量事例表明人类为了所谓的更“美”做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事情。比如,在中国,裹脚一度盛行;在欧洲,一些女士为了细腰而将身体最下端肋骨去除;在缅甸,有些地区流行拉长脖颈;在非洲,有些部落热衷于拉长耳垂或嘴唇,甚至还去改变头颅的形状。这些都是人们——通常是女人——受社会逼迫所忍受的巨大的肉体上的痛苦和折磨…

苏:没错,我也认为所有那些做法都很愚昧,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能够自由选择的人们。没有人强迫他们去我的健身房。在我那儿学完一门健身课后,他们看起来比原来年轻了十岁。他们愿来就来,而且他们很乐意来。因此,我认为回顾这些古怪的旧风俗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

伊丽莎白:唉,不幸的是,有些这样的旧风俗至今仍在继续。这并非历史。而且您肯定能看出它与整容手术之间的关系。我的意思是说,这是一个日渐上升的趋势。成千上万的女士们在做隆胸、割双眼皮、拉皮,而男人也在移植头发…

苏:是的,但这是他们的自由选择。

伊丽莎白:很抱歉,我认为这并非自由选择,而是社会的驱使。以貌取人是愚蠢的。对一个人我们应该全面衡量。

玛丽:好了,我认为我们的讨论开了个好头。现在,我们很想听听观众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女性与美

几乎在世界各个地方和各个时期,男人们总是想方设法通过阻碍女性行走来限制她们的发展机会。最极端的例子要数中国上流社会女子被迫裹脚和尼日利亚女性不得不在腿上捆上几公斤重的金属线来加重腿部负担的做法了。全世界都在用类似的方法来确保一旦男人拥有了某个女人,她就从此无法逃脱。而女人即便就在男人身边,也无法跟上他们的脚步。

奇怪的是这些用来束缚女性的装备在男人看来很美,在女人看来亦然。小脚如今在我们看来是一种畸形,但它却在中国被充满热情地赞赏了几个世纪。如今在欧洲,现代的高跟鞋严重挤压脚趾使其变形,可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难看。夹脚的高跟鞋之所以成为近代大部分女性的重要服饰之一而受到青睐,其部分原因就在于这些鞋子能使腿部看起来更修长。但它们也使你站着时痛苦不堪,行走时筋疲力尽,跑步就根本不可能。穿高跟鞋走路的姿势被认为很有魅力,可能是因为穿上它的女人都无法逃脱追求她的男人。最糟糕的是,如果从十几岁就一直穿这种鞋子,她们脚和腿部的肌肉就会变形,最终导致穿着平底鞋行走会更加疼痛和困难。

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从象征意义上来讲,时髦女性的鞋子就是为了让女人比不过男人。所有穿这种鞋子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当鞋子在折磨你时,尤其是当你为了拥有苗条、好看的身材要将原本正常的体重再降五公斤,早餐只吃了半个柚子和咖啡而快要饿晕了的时候,你是很难专心工作的。

六七十年代有一段时期,女人们是不必受这种罪的,除非你自愿。然而在最近的几年中女人们又开始穿这种挤脚的高跟鞋,而最时髦的款式则是那种对脚部支撑力最小,使行走最困难的那种。(周东彪译,胡一宁审校)

Unit 7

Text

等电话

求求您了,上帝,让他现在给我打个电话吧。亲爱的上帝,让他现在就打吧。我不会再向您要求别的任何东西了,真的不会。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这对您来说并不算什么,上帝啊,就这么一点点小事,就让他现在给我打个电话。求您了,上帝,求您,求您了,求求您了。如果我不惦记着这事,也许电话会响。有时事情就是这样。如果我能想点别的事情的话,如果我真的能想点别的什么事情的话。或许如果我一五一五地数到五百,电话就会响了。我会慢慢地数的,决不作弊。而且如果我只数到三百电话就响了,我会继续数的;我数到五百后才去接。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四十五,五十,…哦,电话你快响吧,快响吧。

这是我最后一次看钟了,再不看了。现在是7点10分。他说他会在5点钟给我打电话的。“亲爱的,我5点钟给你打电话。”我想他就在那会儿称呼我“亲爱的”,我几乎能肯定他就是那会儿说的。我记得他叫过我两遍“亲爱的”,另一遍是他与我告别时说的,“再见,亲爱的。”他很忙,而且在办公室里也不便多说,但他叫我“亲爱的”却叫了两遍。他不可能是介意我打电话给他了。我知道女人不该总给男人打电话——他们不喜欢那样。

我得停下来,不能这么想。你想呵,假设一位男人说他要给一位女士打电话,后来却因出了点事没打成,那有什么呀,对不对?你就不能打电话给他吗?啊,求你了,你真不能打吗?你这该死的,可恶的胆小鬼。打个电话会伤着你吗?混帐东西,我要把你彻底忘掉,把你那张得意的黑脸撕成碎片。下地狱去吧!

不,不,不。我必须停下来。我必须想点儿别的事情。这才是我该做的。我得把钟放到另一个房间,那样我就看不到它了。如果非看不可的话,那么我就得走进卧室,那不就有事可做

了吗?也许在我还没看时间之前,他就会来电话了。如果他来电话,我就甜甜地对待他。如果他说他今晚不能见我,我就说,“噢,没关系,亲爱的,噢,真的没关系。”我会像第一次见他时一样表现,那样他就会又喜欢我的。一开头与人交往我总是甜甜的。哦,在爱上一个人之前,对他温柔是很容易的。

上帝啊,您真的不准备让他给我打电话了吗?您肯定吗,上帝?您就不能发发慈悲?真的不能吗?我甚至不是求您让他这会儿就给我打电话,而只是让他过一会儿打。我以五为单位数到五百,我会慢慢地,清晰地数。如果到那时他还没有来电话的话,我就给他打。我一定会的。哦,求您了,亲爱的上帝,亲爱的仁慈的上帝,我的天堂圣父,让他在那之前给我打电话吧。求您了,上帝,求求您。

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拥挤房间的另一头

这是个一见钟情的故事。房间里很拥挤,我看见她站在另一头,细品着一杯葡萄酒。我们的目光相遇了。我走到她身边说:“你好像是一个人。我们可以一起聊一聊吗?”

她微笑着同意了。开始时她给我的印象是很腼腆,但随着我们相互之间的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她是个性情开朗充满自信的人,且很容易相处。派对结束的时候,我说我很想再见到她,并约她下个星期一起出去吃个饭。

我带她去到了索狐的一家意大利小餐馆。谈了一会儿之后,我们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之处——实际上我们似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兴趣相投,品位一致。我对她说话时,她便微笑着看我,我们的目光这次再相遇时,我明白我已全身心地爱上了她。我觉得她也爱上了我。我们开始出双入对,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订了婚,决心一起生活。我们俩都很开心,并制定了第二年结婚、安家的计划。

然而不久,事情便开始变得糟糕起来。才过了几个星期,她似乎就不再那么柔情蜜意,我开始觉得她离我越来越远。她老是在批评我。我便问道:“你怎么没完没了地对我怨这怨那的?”最后,我怀疑起我们是否彼此合适。我喜欢节奏强劲的摇滚乐,她却偏爱古典音乐;我对体育感兴趣,而她则对政治挺热衷。终于,我们因为一个电视节目而闹翻了。我们吵得很厉害,取消了婚礼,撕毁了婚约。一周后她搬了出去。我伤心透了,很久很久才恢复过来。

几个月以后,我听说她与一个在当地政府的公务员订了婚。后来他们结婚了,可才两年,他们的婚姻就宣告结束。他们离婚了。

我告诉你这些是因为我昨晚去派对借酒浇愁的时候,忽然又看见她就站在房间的另一头,细品着一杯葡萄酒,接着我看见一个男人走到了她的身边,我还听见他说:“你好像是一个人,我们可以一起聊一聊吗?”(黄世平译,胡一宁审校)

Unit 8

Text

神秘的信息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凌晨,一位名叫埃利亚斯·豪的美国发明家终于入睡了。他为设计一种缝纫机已忙了整整一夜,却遇到了一个辣手的问题:无法让线跟着运转的针顺利地穿进穿出。

尽管他精疲力竭,但却无法安睡。他辗转反侧,并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自己被一个野蛮民族的人抓住了,该族的国王威胁要把他杀了吃掉,除非他能造出一台完美的缝纫机。当他在卖力地做这件事时,却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线老在针头那儿缠住。国王大发雷霆并命令士兵杀掉豪。士兵们举起长矛向他逼近。就在这时发明家突然注意到了一个情况:每个长矛顶部都有一个洞眼。发明家从梦中猛地惊醒,意识到自己已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他不再用线围绕针的办法,而是将线穿进针中央的眼里。正是这个简单的主意使豪设计并制造了第一台真正实用的缝纫机。

埃利亚斯·豪绝非第一个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托马斯·爱迪生,电灯泡的发明家声称他最好的主意都来源于他的梦。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如此。夏洛蒂·勃朗特也是在梦中得到灵感写出了《简·爱》。作曲家,伊格·斯坦文斯基曾说他解决音乐创作中的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带着问题去睡觉”。

要弄懂梦的价值,你必须弄懂睡梦里发生了什么。即便在那时,你大脑的某个部分仍在工作。这个无意识但仍活跃的部分在消化你所经历的事情并解决你白天所遇到的问题。它储存着各种各样的你自己甚至都遗忘了或压根就未曾真正注意过的信息和细节。只有当你入睡时,大脑的这个部分才会向你清醒时大脑工作的那个部分发送信息。然而,这个无意识的部分是通过自己独特的逻辑和语言来表述意思的。它运用奇怪的影像,这种影像有时被称为“体内的神秘信息”。(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垒球的诞生

哈罗德·基思

1886年11月的一个昏暗的下午,在芝加哥法拉格特划船俱乐部的窗外,雨点划着一道道长长的斜线,密密地砸在屋顶和码头上,雨点声绵延婉转,不绝于耳。俱乐部会员乔治·汉考克因为不能出门而心情烦燥地踱来踱去,盼着这一阵雨能停下来。可来的不是阵雨,而是无休无止的倾盆大雨。汉考克感到十分无聊,便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来打发时间。

他忽然发现角落里竖着一把扫帚,捡了起来端详一番,然后握住扫帚柄的末端懒懒地一挥,就像挥动棒球拍一样。然后,他四周看看想击打个什么东西好,结果看见了放在柜子上的茶色拳击手套。

乔治·汉考克想到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十分荒谬,他一边思忖着一边就大笑了起来。他拿起手套和扫帚,召集了几个和他一样被雨水困得无聊的同伴。

“弟兄们,过来!”他喊道,“咱们来玩个新游戏。咱们就在这屋子里来它个棒球赛,用扫帚当拍,用手套当球,怎么样?”

其他人都很赞同,便划出垒区,摆开了阵式。很快他们就都投入了比赛,叫喊着,欢笑着,玩得津津有味,全然忘了外面的大雨。

就这样,垒球诞生了。但开始并不叫垒球,也不是像现在美国成千上万的男女生那样在户外打的比赛。最初是在室内(通常在体育馆内)进行的运动,曾被叫做小猫球、室内棒球、南瓜球、娱乐球、曙光球、军人球、场地球等。尽管各种各样的命名如此之众,这项运动极其迅速地流传开来,乃至当时的许多学校、基督教青年会以及娱乐中心在室内进行这项运动的空间捉襟见肘,结果,该项运动就移到了室外进行,那是早在1908年的事。

垒球最为蓬勃的发展期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那时成千上万失业的人们觉得垒球是个消遣时间忘却烦恼的极好方式。对于爱打棒球的大人小孩来说,垒球很快便成了一项理想的运动。(黄世平译,胡一宁审校)

Unit 9

Text

乐坛沉浮

1984年,萨黛凭借她首次推出的一曲“你的爱情之王”一举成名,这首歌曲也直接冲进了英国每周金曲榜的前十名,她的处女大碟“钻石人生”,居英国每周金曲榜达98周之久,成为英国历史上最畅销的女歌手专辑。那时,她的乐曲到处在播放,她的面孔登上了无数杂志的封面,她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

但仅仅十年之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萨黛的“钻石人生”至少在英国结束了。她的第四张专辑“奢侈的爱”,发行于1992年,只卖得前两张专辑“钻石人生”和“承诺”(1985年)销量的一小部分,并因与前两张的风格太相近而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只有一首歌“不要平凡的爱”进入金曲榜前20名(第14);到去年底,“最棒的萨黛”发行了,但其销售量远不如她最早的两张。

那么,萨黛的英国歌迷们为什么冷落她呢?在她的第三张专辑“强于自豪”(1988年)和“奢侈的爱”之间,有长达四年的间隔。英国的歌迷们记忆力并不好,四年不出一首新歌可不是保持知名度和稳局金曲榜的好方法。

另一个原因就是她的音乐。她的风格拘谨而低调,使白人摇滚音乐界感觉除了单调就是乏味。这种风格极好地适应了富足时尚的80年代,但在喧闹和电子摇滚乐流行的90年代里,它显然是过时了。

萨黛并不因为她现在那些反复无常的英国歌迷而感到担忧,其原因有两个。首先,她在全世界仍享有盛名,她的专辑在世界范围内已销售了三千两百五十多万张,而在美国,她的销量能与麦当娜和迈克尔·杰可逊抗衡。

其次,她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她并不喜欢自己80年代的名声大噪,而满足于现在相对的默默无闻。从她伦敦北部的家中,她能随意地进出。她说:“这里的人们现在对我并不关注,而我就喜欢这种随意。”

萨黛并不清楚为什么她的英国歌迷们不再买她的专辑了。“我感到纳闷,为什么他们一开始那么喜欢我的歌。当我真正喜欢上某些音乐时,我是不会像他们那样随意抛弃的。”她说:“英格兰很不友好。不仅对我,对谁都一样。英格兰就像一个脾气怪怪的老姑妈。尽管她不停地批评你,即便在你最努力的时候也不能公正地对待你,你还是得时常去看她陪她,你还是得以某种方式始终爱着她。”(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我和索菲亚·罗兰

皮埃特·德克·尤伊斯

谁说梦想难以成真?我年少时是在南非长大的,那时我心中的英雄是总理享德里克·维沃德,于是把他的画像贴在墙上。后来,我买了本《戏剧与电影》杂志,发现了一位名叫索菲亚·罗兰的意大利美丽姑娘,她的腿可比总理的腿好看,所以我用她的画像替下了总理的画像,就这么一直把她挂在那儿。

我16岁时第一次去了罗马,手里拿着杂志上索菲亚的照片去寻找她。画像里,她身子探出窗外,朝着摄像机挥手,背景是一根华丽的灯柱和罗马的遗迹。我找遍了罗马,才找到了那根灯柱。

她不在家,我留下了一张纸条:“亲爱的罗兰小姐,我是从开普镇来的,我爱你。”

我回到家时,收到了她寄来的一封信。这是一封甜蜜馨香的亲笔信,上面还有地址哩,于是

我就回了一封信。先是我倾吐仰慕之情,她便亲切地致谢,由此开始了我们非同一般的笔墨友情。我慢慢长大以后,发生了些其它事情,我也会写信对她倾诉。

我母亲突然去世以后,我来不及服丧哀悼就接下了支撑破碎家庭的重担。我写信向索菲亚倾诉,而她的回信则给我带来最需要的安慰。

60年代后期我搬到了伦敦。并在伦敦电影学校期间为她写了一部电影剧本。她回信和我详细分析了剧本,并告诉我她认为这个剧本不适合她的原因,但仍然鼓励我继续努力。“万事都不容易啊,”她写道。

。我回到南非后开始创作。我在塑造每一个形象时心中总是想象着她,但没一个形象适合于她。她演不了南非说布尔语的贵妇、女儿或是母亲。

1974年我来到巴黎,往她的寓所捎了些南非的茶叶作为礼物,并留下了我所住的宾馆地址。她给我打了电话,并邀请我去她家作客。当她走进房间时,我才第一次见到了她,仿佛《戏剧与电影》中的彩色照片活灵活现地从我的墙上走了下来。

她的子女过来翻看我带给他们的邮票,“好漂亮的象牙啊!”艾都尔多轻声地赞叹着,手里倒拿着那枚印有高大混凝土Ons taalmonument纪念碑的邮票。

“那不是象牙,是布尔语纪念碑,”我说。我们庄严地看着邮票。

“为布尔语树立的纪念碑?”索菲亚·罗兰问道。我自豪地点了点头。“怎么?难道布尔语已不存在了吗?”

从那以后,我们只要在同一城市就总要看望彼此,然而,直到最近,她才第一次看到我创作的剧本的现场表演。她和她的家人都很喜欢看我讽刺政客们的片子,如温尼·曼德拉、德斯蒙德图图主教、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约翰·梅杰等等。所以我1993年4月去洛杉矶演出时,就给她的农场打了电话:“我在这儿,你能来吗?”就是在这个地方,面对济济一堂的800多位观众,上演了我的讽刺剧“屹立吧,南非”。我墙上的画中人就坐在第三排的座位上。幕间休息时她来到后台,她的美丽、温馨和不拘礼仪是如此地令人震撼。演出之后,她把儿子艾都尔多带到了后台,当年的小宝贝现已长大成人了。

演出全部结束后的那一刻真美妙,大家都离开了化妆间,用来饰演温尼、德斯蒙德、玛格丽特和梅杰的戏服也都装回到箱子里了。现在我可以站在剧院之外观看山坡上那著名的好莱坞标牌了。我仿佛看见那个13岁的金发布尔人男孩从墙上揭下总理的照片,换上了面带微笑的意大利影星。35年后她的芬芳依然萦绕在我身边,香唇的柔软依然留在我的脸上。

谁说好莱坞的梦想不能成真?(黄世平译,胡一宁审校)

Unit 10

Text

青少年的烦恼

考试肯定是每个人经历过的最恐怖的事情之一。尽管考试是造成恐怖的重要因素,但它本身并不那么可怕;而考试前和考试后的时间才是最恐怖的。

考试前指的是你得复习的时候。不管你复习不复习,它都让人难受。首先,如果复习的话,你得集中精力去看一堆写满潦草字迹的A4纸,你会突然希望自己当初真该把笔记记得清晰一点,还希望自己该早一点开始复习。但是,一旦接受了时间不可倒转的事实,你就得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中去,把生活中的其它一切都抛到一边。尽管你可以自欺欺人地觉得这样做并不难,但事实上这么困难的复习计划是根本实施不了的。你很容易走神,会猛然间有一种不可抵挡的欲望要去整理房间,尽管三个月来这房间就一直乱得像个猪圈。

当你被这奇异的消遣搅和得无法学习时,你就正在步入第二类复习人员的圈子——它是指那些知道自己需要也应该认真刻苦地学习,但既无决心又无毅力迫使自己坐下来几小时不间断地去品尝纯数学的乐趣的那些人。我们置身其中的这第二类人时常会因没能充分地复习而遭受负罪感的磨难。尽管他们很清楚自己应该学习却又不知怎么就是无法投身于这苦差事之中;诱惑战胜了使命,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遭受的苦难远比那些有毅力和决心坐下来复习的人多。

比考前复习阶段更可怕的就是考试之后等待结果的日子。在等待的过程中,你干不成什么学习的事情。你发觉自己时时恨不得将所有的笔记本和文档纸付之一炬,但转而又觉得最好还是把它们保存下来以免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时还得用。最可怕的是你知道邮差给你送成绩报告单的那天(棕色的信封通常使它更官方,更恐惧),它会告诉你学术界(还有整个社会)是判你成功还是失败,告诉你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进入理想的大学。信封里装着通往你未来的钥匙,也许最重要的是,它告诉你是否还得再一次遭受考试的恐惧。(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我们的综合中学

我名叫莎拉,在东英格兰一所综合中学的三年级A班。我们班有32个学生,年龄最大的14岁。三年级有八个班,我们班应该算是最聪明的班了,只是不知道别的三年级女生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全校共有1353名学生、大约80个老师。我倒是更喜欢学生少一些的学校——或许500人的规模吧。

我们学校是一所建于17年前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建筑并不十分美观,都是些窗户四四方方的混凝土楼区,但我觉得挺实用的,楼外面有许多运动场地,包括一些网球场。

学校有三个不同的楼区和几个楼外用来上数学课的临时教室。礼堂很大,礼堂的一头有一个标准大小的舞台。我们中午在礼堂吃饭,学校的音乐会和学生大会也在那儿举行。我们还有个很好的图书馆,一个体育馆,一个带有沐浴室和更衣室、装备很好的健身房,一座语音室,两间音乐室,三间缝纫室,四间烹饪房,三间艺术室和两间打字室。我们所缺的就是一个游泳池,不然就很好了。我们学习所有的常规课程:英语、法语、德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美术与工艺、戏剧、音乐、宗教以及娱乐。不同的科目由不同的老师任教,不像在小学,几乎所有的课都由班主任上。我很喜欢不同的老师上不同的课,至少对你不喜欢的老师不必始终都得忍受他或她。

我们学校有校服。女生穿的是灰色裙子、绿色套衫、白色衬衣配上领带,男生穿的则是灰色裤子、绿色套衫或运动衣、白色衬衣配上领带。六年级的学生就没有这么正规的校服了,只是衣服以绿色为基色。我现在习惯了,并不介意穿校服,因为这样一来我不必每天去想穿什么衣服好了。

我非常喜欢我们的学校,这儿有很多事情可做哩。你如果擅长什么的话,就能受到很多鼓励。当然也有令我们时常抱怨的事情,但大体说来,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想去改变它什么。

(黄世平译,胡一宁审校)

Unit 11

Text

理解你的主人

我认为大多数人类的智商高,记忆力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尽管我知道你们的大多数看法恰恰相反。他们活得比我们长因此更了解过去和未来。他们把各种声音按不同的顺序排列,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然后他们用此声音进行交流。这些声音各个地区不同,如果他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家,又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的话,他们互相交流就会因此出现障碍。人类还发明了一系列符号把那一串串的声音表达在纸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专心阅读那些纸上的符号。运用这两种方法,他们使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发展到了一个超出我们狗能够理解的水平上。但这样一来,他们却又失去了我们常用眼、耳以及其它感官获得大量信息的能力。

大多数狗至少能理解人类的一部分词汇(声音意义),而且,我们有的已经学会辨认一些他们写在纸上供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人理解的符号模式。但是如果这种技能过于发展,我们就会有丧失其它一些能力的危险。好在人类理解狗的叫声和行为方式的程度与我们也相差无几。

试着走近一个人,坐在他面前,伸出前爪摆个姿势。他几乎肯定会抓住前爪握一握,因为这也是人类打招呼的动作。他会认为你举止像人——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高兴的了。

注意,这就有危险了!你不是人。你是一只狗——如果你要快乐,就千万别忘了这一点。你得像狗一样生活。你稍稍改变一下自己去适应人类固然很好,但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本性,你将变成一条疯狗,而且,人类会认为你是一条坏狗。动物总有理由选择与另一类动物生活在一起,但是通常我们根本就没有选择。我们被迫与人类一起生活,加入那个强加于我们的群体,所以你无能为力。人类很清楚他们需要我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但其实他们并不见得明白个中的道理。也许他们需要一条狗帮他们狩猎或引路。也许他们需要你们像看门狗那样赶走盗贼。也许他们照顾你们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有责任感。也许他们是想通过饲养你这条名贵而时尚的狗去吸引同类的眼球。又或许他们只是特别需要找个伴儿,或自己喜爱的东西。(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一只警犬

“开始!”我的主人下令道。

我就像其它顺从的警犬接到最喜欢的命令那样,欢叫一声,便低下鼻子一路嗅去。

一小群人朝我们身后围拢过来旁观,其中就有邻楼的那位看楼老人。他语气轻蔑地说:“你真以为过去三天了你的狗还能抓出窃贼来?”

我主人没有回答,但我肯定他一定是笑了笑。我没有回头看他,我知道他不会开口的,除非是向我发出新的指令。

我需要集中精力。我的任务可艰巨了。我必须从周围的许多气味中辨出特定的一种,然后追查来源。

“我这辈子见过很多警犬,”看楼老人对旁观的人们说道,“若干年前我还为警察出过力哩。我们那时根本不会想到用警犬来搜捕窃车贼。没门儿!大家都晓得在这些事情上狗是没用的。他都把车找回来了,现又把车停回原来的地方,再让狗在路上的几百气味中辨别出一种来,这能有什么用呢?这就像让狗去做字谜游戏一样嘛!”

他的话有些道理。我相信没有必要再告诉你这一点:正如狗的听觉远胜于人的听觉一样,狗辨识东西的嗅觉远胜于世界上最高倍数的放大镜。如果说福尔摩斯根据嘴角黄色的残渣就能断定一个人早饭吃了鸡蛋的话,那么,训练有素的警犬就能告诉你那只下了蛋的母鸡是否健康。

我知道这话听起来有些滑稽,可我真是这么想的。我可不是在吹牛。只要你懂得怎样与狗交流,狗对于所查之人连看都不需看一眼就能告诉你这些,甚至更多的东西。但在这一片地面,不同的气味与踪迹千头万绪,盘根交错,想要分解并按图索骥,似乎跟祈求奇迹一样难啊!(黄世平译,胡一宁审校)

Unit 12

Text

改造火星

有史以来,人类就梦想行星际旅行。这梦想延续了许多世纪却未能实现。但从现在起的30年后,第一批地球人将有望登上火星。到了2170年,人类将有望在火星上兴建了城市和工业。你瞧,科学家们现在正在制定改造火星的计划,以便使人类可以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这些梦想最终会成为现实的。

火星对我们一直很有吸引力。我们有许多关于“火星来客”袭击地球的故事和电影。遗憾的是,我们于1976年发射的无人驾驶飞船在这个红色星球(这么称呼是因为它的表面覆盖了一层氧化铁)上并未发现任何生命的痕迹。

从许多方面来看,火星是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火星上的一天有24.5小时(尽管它一年有687 天)。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一半,虽说那上面没有水,但两极的冰帽上有大量的冰雪。它的平均温度虽然只有-60ºC,但人类在那儿生存还是可能的。(而其它行星,比如金星上的温度是465ºC,人类则根本无法居住。)

科学家们正制定的计划包括一个被称为“仿地球改造”火星的程序,也就是说,将火星改造得更像地球。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意味着要利用“温室效应”(这正是地球上目前试图要阻止的)。这个建议的方案包括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2030)

第一支探险队经历大约6-9个月的行程后到达火星。这些队员建造地下房屋,在火星上呆大约一年。他们要搞实验,寻找将来登陆的理想地点,并查找生命的痕迹。他们必须整天穿着宇航服,因为那里95%的大气都是二氧化碳。但很弱的地球引力(地球的三分之一)却能使他们轻易地移动。

第二阶段(2030-2080)

更多的探险者到达了。巨大的太阳镜置于火星周围的轨道上给极地的冰帽加热。把冰帽喷成黑色以便能吸热。把化学物质放射到空中。这样一来,大气变厚并且能储存更多的太阳热能。“温室效应”开始起作用了。冰帽开始融化,释放出水蒸汽。气温升到-40ºC。

第三阶段(2080-2115)

然后,从地球上引进一些特殊植物。它们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第一层云彩出现了,天空渐渐由粉红变成蓝色。气温升高到-15ºC。

第四阶段(2115-2130)

升温在继续,更多的冰融化了。河流和小海洋形成了。更多的人从地球上移居到火星上的城市里,并种植了大片的森林。火星显得更绿了。气温是0ºC。

第五阶段(2130-2170)

火星变得越来越像地球。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在上升,最后变得适合呼吸了。居民们外出时不用再穿宇航服。气温升到10ºC并持续在这个温度上。(既然火星离太阳有两亿两千八百万公里,它似乎不可能变得像地球那样暖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在火星上全面发展。改造工程彻底完成。(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计算机将按人们的话语行事

夜深人静了,你却被困在慕尼黑车站。你想要一张床过夜,可旅游局关门了,眼前又无电话可用。还有什么新的办法么?对了,还有最新的信息系统可以试试。

投影在车站墙壁上的图像是该市的街区图和一些图标。你如指向宾馆图标,并用手指圈划出想查阅的区域,就能调出更加详细的街区地图,图上闪烁的亮点代表着宾馆。

你再指向其中一个亮点,又调出了该宾馆的价目报表和空房情况,然后指向电话图标即可订房。墙上的信息马上就会告诉你,宾馆已派车来接你。

任职于德国一家电子公司的克里斯朵夫·马奇奥尼说,这种设想一两年内即可成为现实。他所率领的研究小组,在其慕尼黑公司的实验室里,已经建起了工作模型。他们删除了需在键盘上操作的错综复杂的程序,只留下极少的硬件显示在外,以免被恶意破坏。马奇奥尼说:“这是(该系统的)两大优点。”

“该系统对于绿色环境的保护和办公桌面的清理也有好处。”他看见过医生在医院禁用未消毒器具的手术室里使用手势语识别系统。

在办公室桌面上,电话机堆挤、工作日记和地址簿零乱不堪的景象将不复存在。想打电话的时候,就会有一副小键盘的图像投影于你身边的卷宗之上,你就像在真电话机上拔号一样,用手指点按上面的数字即可。音箱和麦克风被隐置于家具之内。该系统也较便宜,价格约为5500美元左右。整套设备包括标准的摄像镜头和投影机一套,以及计算机一台。

数十年来,欧美和日本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求摒弃键盘而用手势、语音甚或目光移动的途径来简化人机交流的方式。

一些公司声称已建起了可识别人的头部运动的计算机系统模型。这可算是三维电视发展中的重大进步。研究人员说,他们可用摄影机记下头部的运动轨迹,在单一屏幕上生成两个图像,并确保屏幕上的每个图像正确传入人的每只眼睛。

对于马奇奥尼先生来说,下一个重大进展将是用手势和语言共同控制的计算机。他说,今后的几个月里,其公司将如期为医疗行业研制出一种计算机,医生只需口述即可输入信息。(黄世平译,胡一宁审校)

Unit 13

Text

泥巴后背

我从报纸上获悉我所在的新泽西镇将于下周对所有的自行车进行安全检查。警长将在市政厅停车场检查自行车;检查“刹车、车灯、铃铛、反光镜以及自行车的基本性能,检查合格的自行车将贴上1971年年检的标记。”

我还记得自己孩提时代拥有的那辆自行车。那时,我们没有车检,这是很幸运的事情。要是有的话,我的自行车肯定过不了。大家的自行车都过不了,大多是“基本性能”有问题。许多安全设施都不翼而飞了。有的自行车没有车把,就拿反光镜来说吧,所有的车都没有反光镜,因为它是安装在挡泥板上的,而挡泥板早在我们嬉闹时就脱落了。没人为此担心,大家担心的只是车轮辐条。足够的车轮辐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把车轮胎撑圆。我那车子的

每个轮子有36个车轮辐条,凭经验我知道不能少掉20个以上。如果自行车少了太多的车轮辐条,它就会下陷,而且很难骑快。

而骑车关键就是要骑得快。你可以通过一个人后背上的泥巴痕迹来判断他是不是一个骑车快手。

我想不起谁的车上有“铃铛”。偶尔能看见一辆滑稽的车在前把之间装有一个“箱”,里面有一个“嘟嘟”声可持续一天的电喇叭。电池腐蚀了,整个自行车也就变绿了。

最流行的车铃铛就是骑车人自己。当他碰到任何障碍,不管是真是假,他就会尖叫。有时,他的声音会在尖叫中变调,恐怖得让你都会将泥巴甩到脖子上去。

一共有三种流行的刹车方式——“脚刹车”、“手刹车”和“撞物刹车”,有时还包括偶尔用脚伸进自行车前轮刹车,或者使劲捏紧自行车前闸,这样会使你从前把手那里一个筋斗跌下去。

另一个草率的刹车法就是把你裤脚的翻边卡在链齿和链条之间使重心突然移到右侧。你从自行车上缓缓落下,并沿着路面向前滑。自行车还挂着你的腿,在你身旁轧轧地震动作响,直到它的轴销打在你头上。

几乎没有自行车安有车灯。夜间行驶时,你就在车把的金属架上插一个手电筒。白天,不管你什么时候撞到东西,那金属支架就会竖起来弄伤你的胸部。

那时要是有安全检查,还得为车座松动、无防滑螺纹的车把、踏板缺外壳(只剩脚蹬轴杆突出)、轮胎气不足或者没气等情况设置惩罚条例呢。

那时的自行车没有一辆有希望通过现代的安检。也幸亏通不过。要不然,自行车上连个贴安检标牌的地方都没有。(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昔日的快乐

玛吉那天晚上甚至把这件事写入日记中了。在标有2157年5月17日的那一页,她写道:“今天汤米找到了一本真正的书!”

那是一本很旧的书。玛吉的爷爷就对她们说过,以前有一段时间,所有的故事都是印在纸张上面的。

他们翻着发黄、易破的书页,读着那些一动不动的印在纸上而不是应该滑动在屏幕上的文字,真的是特别好玩。

她说:“你从哪儿找到这本书的?”

“在我房子里。”他忙着读书头也没抬便顺手一指说道:“在地下室。”

“书里写些什么?”

“学校。”

玛吉不屑地说:“学校?学校有什么可写的?我讨厌学校。为什么还有人写学校?”

汤米用十分骄傲的眼神看了看她,说道:“傻瓜,因为那不是我们这样的学校。那是好几百年前才有的老式学校。”他煞有介事一字一顿地说,“那可是好多个世纪以前的事哩!”

玛吉可是受了委屈。“好吧,就算我不知道那么久以前学校是什么样的好了。”她越过他肩头看了一会儿那书,接着说道:“不管怎样,他们不也有老师嘛。”

“他们是有老师,但那不是普通的老师,是一个人呐!”

“人?人怎么可以当老师?”

“嗯,他只是教给学生们知识,布置作业,并且提问罢了。”

“人可没有那么聪明呀!”

“当然有了。我爸爸知道的就不比我老师的少。”

“差不多吧。”

玛吉没打算就此争执下去,便说道:“我可不想家里有一个陌生人来教我。”

汤米尖声大笑了起来:“玛吉,你知道什么呀!从前的老师们是不住在家里的。他们有专门的房子,所有的孩子都要去那儿上学的。”

“所有的孩子都学同样的东西?”

“当然喽,只要他们年龄一样。”

“可我妈妈说老师应该适合他所教的每一个男女生的心理状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教法都不相同。”

“尽管如此,他们那个时候就没那么做!你要不喜欢这本书,就别看它好了。”

“我可没说不喜欢啊。”玛吉赶紧说道。她想看看有关那些有趣的学校的故事。

他们还没读到一半,玛吉的妈妈就喊道:“玛吉,该上学了!”

玛吉进了教室。教室就在她的卧室隔壁,机器里的老师已经就位在等着她了。

屏幕亮起来了,屏幕里的老师说道:“今天的算术课讲的是真分数的加法。请把昨天的作业放入适当的驱动器。”

玛吉叹着气执行命令。她的思绪飞到了她爷爷的爷爷小时上的学校去了。整个居民区的孩子们都上学来了,在校园里高声欢笑、坐在同一间教室里读书学习、上完一天的学又一起回家。他们学着同样的东西,因此做作业时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黄世平译, 胡一宁审)

Unit 14

Text

日式老化服装

到了21世纪20年代末,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日本人口将在65岁以上。因此,为了帮助社会解决老年化问题,一家东京的公司设计了一套“老化服装”。西蒙·柯克斯,一家报社记者,去做了一番尝试。

老实说,我在“精彩老化俱乐部”,这个位于东京小街道不起眼的小机构度过的几小时令人相当沮丧。身着这个俱乐部的“老化服”,我觉得转眼间就把自己从健壮的36岁变成80岁的老人了,而变成老人似乎根本不是一件前景看好的事情。

首先,我得穿上束紧绷带以限制我主关节的活动。接着,把一个小玩意儿放在脚脖子和脚面上,这东西严重地阻碍了我的脚独立移动的能力。类似的绷带还缠在我膝盖和胳膊肘上,因为现在已无法正常行动,所以我带着几分感激地接受了俱乐部善意提供的一个拐杖。不过,精彩俱乐部的女士们还远远没有完成她们的工作。她们一边向我保证她们的服装是为了切实体验老化的感受而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边将一双特殊的手套套在我手上,使握紧东西变得困难多了。

这样穿戴完毕,我花了好几分钟才打开一听可乐——这是一项敏捷度测试,应该补充一下,我得在设法找到拉环之后才能开始。由于带了一副有白内障眼病效果的特殊眼镜,我的视力变得很模糊。

为了真实感受肌肉紧张无力,我的身体上还负重了许多东西,还用一副耳机将耳朵堵上。这才算完成了让人感受年龄增加了一倍的束缚身体的穿戴工作。这会儿,我急于想看到和感受一下这整个衰老工程的效果,就朝附近的镜子里一看,发现自己正盯着一个只能用电影“星

球大战”里的怪兽来描述的人。

然而,任何科幻小说里的英雄,活的或者死的,突然都不复存在了。因为现在我行走困难,就连上下楼、在椅子上坐下然后再起来、或者够高架子上的东西这类事情都难以胜任,更不用说去全力对付那听可乐,或者靠相当于患白内障眼病的视力去费力地读报了。

设计这套老化服的意图又是什么呢?“精彩老化俱乐部”声称它能向人们准确地展示一个人老了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样,在为下世纪规划时,它就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人们很显然也听从了她们的建议:到目前为止,约有8000人试穿过这服装,其中有一半来自地方当局、生产部门或应急服务供应商。他们希望了解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确实能满足老人的需求。

这样,全日本所有的产品,从居家日用到汽车,从建筑设计到商品包装,都在经历一个新的测试:让身穿老化服装的冒牌老人使用这些产品以判定它们的实用性。未来的世界,好像将不再是年轻人的世界,至少在21世纪的日本不是。(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一床双人毛毯

宜人的夜空悬挂着一轮苍白的秋月,清辉轻撒在山谷之上。十一岁的彼得两眼定定地望着餐桌上红黑相间的毛毯。他知道这将是他和爷爷共享天伦的最后一晚。明天一早,爷爷就得走了,带着爸爸给的这件礼物走了。

祖孙两人一起洗了晚餐的碗碟,爸爸带着他将迎娶过门的女人出去了,这一会儿倒还不会回来。碗碟洗好了,彼得和爷爷来到门外,坐在月光下。

“我把口琴拿来吹给你听吧!”老人说道。可他把口琴和毛毯都拿来了。

这是一床双人毛毯。“瞧,这真是顶好的毛毯啊!”老人一边用手抚摸着毛毯柔滑的绒毛,一边说着,“你爸爸真是个好人,给老不中用的人临走还送这么好的毛毯。这很值钱的,确实值钱啊!”

爷爷就是这么说话的,他总是把事情往好里看。自始至终,每当谈起要走的事,爷爷总说是他本人的想法,他愿意去老人院。但直到今晚爸爸买回了毛毯,彼得才确信爸爸真的要让爷爷走了。

淡淡的月亮高高地挂着,一阵轻风拂过山谷。爷爷吹奏了几个音符,然后说道:“你会记住这段的。”彼得寻思着:这是最后一次了,再听不到爷爷吹奏口琴了。爸爸就要娶那位漂亮的女人了,她吻过他,并且说过她会努力做个好后妈之类的话。

爷爷放下口琴说道:“这调子不好,但用来跳舞倒还合适。接下来,……你爸爸要娶的是个好姑娘,娶个那样的漂亮媳妇,你爸爸也会年轻的。我这糟老头子还呆在这屋里干啥哩?碍手碍脚的,成天只会嚷嚷这儿疼那儿痛的。还有,等他们生了孩子,你就整夜整夜地听那娃娃哭呀闹的吧,我可不想这样。所以呀——,我最好还是离开这儿,……再听听这首曲子,有点儿伤感,不过倒挺适合今晚的。”

他们没听见有两人沿路走来,是爸爸和那个漂亮女人,她长着一副洋娃娃般冷硬而艳丽的面孔。旋律嘎然而止,爸爸一句话也没说,女人却走向爷爷娇嗔地说道:“我明早不来送你了,所以过来和你道别的。”

“谢谢你了。”爷爷答着,把头低向地板,看见了毛毯。他弯腰捡起毛毯,说:“你瞧瞧这个吧。儿子送我上路的毛毯多么好啊!”他像个孩子似地说道。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Unit 1 Text A Howard Gardner, a professor of educ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 reflects on a visit to China and gives his thoughts on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Learning, Chinese-Style Howard Gardner 1 For a month in the spring of 1987, my wife Ellen and I lived in the bustling eastern Chinese city of Nanjing with our 18-month-old son Benjamin while studying arts education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But one of the most telling lessons Ellen and I got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ideas of education came not in the classroom but in the lobby of the Jinling Hotel where we stayed in Nanjing. 中国式的学习风格 霍华德·加德纳 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堂。 2 The key to our room was attached to a large plastic block with the room number on it. When leaving the hotel, a guest was encouraged to turn in the key, either by handing it to an attendant or by dropping it through a slot into a box. Because the key slot was narrow, the key had to be positioned carefully to fit into it. 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上。酒店鼓励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箱。由于口子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 3 Benjamin loved to carry the key around, shaking it vigorously. He also liked to try to place it into the slot. Because of his tender age and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 to position the key just so, he would usually fail. Benjamin was not bothered in the least. He probably got as much pleasure out of the sounds the key made as he did those few times when the key actually found its way into the slot.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欢试着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成,因此总塞不进去。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 4 Now both Ellen and I were perfectly happy to allow Benjamin to bang the key near the key slot. His exploratory behavior seemed harmless enough. But I soon observed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Any Chinese staff member nearby would come over to watch Benjamin and, noting his lack of initial success, attempt to assist. He or she would hold onto Benjamin's hand and, gently but firmly, guide it directly toward the slot, reposition it as necessary, and help him to insert

最新综合英语教程2第三版课文翻译资料

《综合英语教程》第二册课文、扩展阅读课文译文 Unit 1 Text 等候的人们 我坐在一个机场,观察着等候所爱之人到达或离开前最后一刻的人们。他们有的不安地来回走着,有的互相凝视着,有的拉着对方的手。此时的感情是强烈的。 一位讲西班牙语的女士正来回转圈地跑着,想要将全家人集中起来道别。她的嗓门很高。当登机前的最后时刻到来时,她用双臂搂着儿子,似乎这一紧紧的拥抱能保佑他将来平安地归来。 在我候机坐位旁的栏杆边站着一位祖母和她的孙子,该来接他们的人还没到。他们旁边有两位女士,互相之间显然没有关系,但她们的眼光都象扫视着大海的探照灯一样朝通道口仔细地搜索着。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正与丈夫吻别。泪水打湿了她的面颊。这时刻十分令人动情。 在第13号出口处,抵达者们刚刚进站。“我看见她了,她在那儿。”以同样感人的激情,这些抵达者融入了庞杂的人群,仿佛他们是这人群中失而复得的一个组成部分。泪水、笑容,和由衷的快乐洋溢在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中。 我坐着边翻书边等着我的登机时刻,感到有点孤独,因为亲人与我的时间不配;而我要去见的人,我的女儿,却在我旅程的另一端。 我在回想往日的离别和重逢。忆起我看见女儿,就是我现在要去见的女儿,正从那狭窄的通道走过来,肩上背着背包,怀里抱着塞得满满的行囊,带着的耳机让她无暇顾及身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她当时上大学一年级,11月回家度假——8月份以来第一次回家。我紧紧地拥抱着她,似乎我曾失去过她。 今天我乘坐的航班晚点两小时。手里的书今天读起来没劲,不如观看眼前这熙来人往的人群。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第一次见到他的祖父。他一点点往上看,半天才看到了对成人来说并不算高的一位男人的脸。一高一矮的两人脸上都放出了喜悦的光芒,我不知道人们如何能用语言和胶卷来捕捉这一时刻。 当我的航班终于呼叫登机时,我收起书本和行李。既然无人相送,我就没有回头看看来时的方向,而是在想上班的丈夫此刻极想知道我是否已起飞,在另一端的女儿也正惦记着同一件事。 登机时,我回想起另一种离别和重逢。有一次我新婚不久,91岁的祖父去世了。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密切,那天傍晚,我参加完他的葬礼乘飞机返回,一边离开机场一边哭着。我们刚刚结婚一年的丈夫等候在出站口,把我拥抱在怀中。满脸的泪水招来了大家对我的关注,但我并不在乎。不管怎么说,我内心的那种感受在机场没有什么不合时宜的。 生命始终都需要这般关注。我祝愿所有旅行的人们归来时都能看到有人在等候迎接他们。我也祝愿他们出发前有人去送行。我想到自己的祖父并认识到,如果死亡就像这样,一次旅行而已,那么,我就不会害怕。 (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重要之事

综合英语教程第二册课文翻译

BOOK 2 课文翻译 Unit 1 Text 等候的人们 我坐在一个机场,观察着等候所爱之人到达或离开前最后一刻的人们。他们有的不安地来回走着,有的互相凝视着,有的拉着对方的手。此时的感情是强烈的。 一位讲西班牙语的女士正来回转圈地跑着,想要将全家人集中起来道别。她的嗓门很高。当登机前的最后时刻到来时,她用双臂搂着儿子,似乎这一紧紧的拥抱能保佑他将来平安地归来。 在我候机坐位旁的栏杆边站着一位祖母和她的孙子,该来接他们的人还没到。他们旁边有两位女士,互相之间显然没有关系,但她们的眼光都象扫视着大海的探照灯一样朝通道口仔细地搜索着。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正与丈夫吻别。泪水打湿了她的面颊。这时刻十分令人动情。 在第13号出口处,抵达者们刚刚进站。“我看见她了,她在那儿。”以同样感人的激情,这些抵达者融入了庞杂的人群,仿佛他们是这人群中失而复得的一个组成部分。泪水、笑容,和由衷的快乐洋溢在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中。 我坐着边翻书边等着我的登机时刻,感到有点孤独,因为亲人与我的时间不配;而我要去见的人,我的女儿,却在我旅程的另一端。 我在回想往日的离别和重逢。忆起我看见女儿,就是我现在要去见的女儿,正从那狭窄的通道走过来,肩上背着背包,怀里抱着塞得满满的行囊,带着的耳机让她无暇顾及身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她当时上大学一年级,11月回家度假——8月份以来第一次回家。我紧紧地拥抱着她,似乎我曾失去过她。 今天我乘坐的航班晚点两小时。手里的书今天读起来没劲,不如观看眼前这熙来人往的人群。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第一次见到他的祖父。他一点点往上看,半天才看到了对成人来说并不算高的一位男人的脸。一高一矮的两人脸上都放出了喜悦的光芒,我不知道人们如何能用语言和胶卷来捕捉这一时刻。 当我的航班终于呼叫登机时,我收起书本和行李。既然无人相送,我就没有回头看看来时的方向,而是在想上班的丈夫此刻极想知道我是否已起飞,在另一端的女儿也正惦记着同一件事。 登机时,我回想起另一种离别和重逢。有一次我新婚不久,91岁的祖父去世了。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密切,那天傍晚,我参加完他的葬礼乘飞机返回,一边离开机场一边哭着。我们刚刚结婚一年的丈夫等候在出站口,把我拥抱在怀中。满脸的泪水招来了大家对我的关注,但我并不在乎。不管怎么说,我内心的那种感受在机场没有什么不合时宜的。 生命始终都需要这般关注。我祝愿所有旅行的人们归来时都能看到有人在等候迎接他们。我也祝愿他们出发前有人去送行。我想到自己的祖父并认识到,如果死亡就像这样,一次旅行而已,那么,我就不会害怕。 (吕睿中译,胡一宁审校) Read more 重要之事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及课后答案(全)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及课后 答案(全)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及课后答案(全) 课文翻译 Lesson 1 Friendship Friendship is one of life's most important treasures. Friends bring us joy, support, and understanding. They are there for us in good times and bad, and they help us grow and become better individuals. In this lesson, we are introduced to the concept of friendship through the story of Damon and Pythias. Damon and Pythias were two loyal friends who lived in ancient Greece. When Pythias was accused of plotting against the tyrant Dionysius, he was sentenced to death. However, Damon offered himself as a hostage so that Pythias could go home and say goodbye to his family. Dionysius was skeptical of Damon's loyalty and gave him a deadline. If Pythias did not return by the appointed time, Damon would be executed in his place. Despite the risk, Pythias returned just in time to save his friend's life. The tyrant was so moved by their friendship that he released Pythias and allowed the two friends to continue their bond. The story of Damon and Pythias teaches u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loyalty and sacrifice in friendships. True friends are willing to go to great lengths to help and support each other. They are selfless and put the well-being of their friends above their own.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My dream comes true 梦想成真 1 The rain had started to fall gently through the evening air as darkness descended over Sydney. Hundreds of lights illuminated Stadium Australia, and the noise was deafening. As I walked towards the track I glanced around me at the sea of faces in the stands, but my mind was focused. The Olympic gold medal was just minutes away, hanging tantalisingly in the distance. 当夜幕降临悉尼时,雨也开始悄悄地从夜空中飘落。几百盏灯把澳大利亚体育场照得灯火通明,场内的声音震耳欲聋。走向跑道时我看了一眼四周看台上无数的脸,但我的注意力还是很集中。再过几分钟奥运金牌的归属就要见分晓了,它悬挂在远处,很诱人。 2 My heart was beating loudly, my mouth was dry and the adrenaline was pumping. I was so close to the realisation of my childhood dream and the feeling was fantastic; it was completely exhilarating, but also terrifying. I knew I would have to push myself beyond my known limits to ensure that my dream came true. 我的心在剧烈地跳动,口干舌燥,肾上腺素猛增。童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令人非常兴奋,又胆战心惊。我知道,为了确保能梦想成真我必须强迫自己超越已知的极限。 3 I tried to keep composed, telling myself not to panic, to stick to the plan and run my own race. I knew the Russian girls would set off quickly –and I had to finish this race fewer than ten seconds behind the Russian athlete Yelena Prokhorova. If I could do that, the title would be mine. 我极力保持镇静,告诫自己不要紧张,要坚持按原计划做,按自己的节奏跑。我知道那些俄罗斯姑娘起跑很快——这场比赛我落后俄罗斯运动员叶莲娜·普罗科霍洛娃不能超过十秒。如果我做到这一点,冠军就是我的了。 4 I looked out along the first stretch of the 400m track and caught my breath. The 800m race had punished me so much over the years – in the World, Commonwealth and European Championships – and now it stood between me and the Olympic title. 我望着四百米跑道的起跑点,屏住了呼吸。这些年来,在世锦赛、英联邦锦标赛以及欧洲锦标赛的八百米赛跑中我屡战屡败,饱受挫折。现在,它再次横在我与奥运冠军头衔之间。 5 The British supporters were cheering so loudly it seemed as if they were the only fans there. I could hear my name being called. I could hear the shouts of encouragement and the cries of hope. Union Jacks fluttered all around the vast, beautiful stadium. I felt unified with the crowd – we all had the same vision and the same dream. 我的英国支持者在为我欢呼,声音特别大,就好像看台上的观赛者只有他们一样。我听到他们喊我的名字,为我鼓劲加油,听到他们充满希望的呐喊。宽阔美丽的体育场上到处飘扬着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国旗,我感觉自己和观众融为了一体:我们有着同样的期盼,同样的梦想。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 Unit 1 Living in Harmony Text A “我原谅你” 12要宽恕别人,最难的一点是迈出第一步——如果你已经好长时间不和伤害你的人讲话,就更是如此。但请记住,他们很可能会很高兴得到你的消息。他们也许甚至会因为你做了他们多年来想着要做的事而深受感动。但谨记你这样做是为他们,同样也是为自己,所以即便他们的反应有违你的期望也不要难过。 13当然,有些人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根本不在乎,因此如果你说要宽恕他们,那只会让两个人都懊恼。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自己的心里没有宽恕。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宽恕:不再生气,不再感觉受伤,心平气和对待发生的事,继续自己的生活。 Unit 2 The Value of Life Text A假如拥有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1我们都读过一些扣人心弦的故事,主人公将不久于人世,长则1年,短则24小时。而我们总是很感兴趣,这个即将辞世的人会如何度过他最后的时日。当然,我指的是拥有选择权利的自由人,不是那些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的死囚。 2这一类故事会促使我们思考,在类似的处境下,我们自己会做些什么?身为生命有限的人类,我们会把什么样的事件、经历、联想,塞进这最后的时光里?回首往事,我们又会有哪些快乐和遗憾呢? 3有时我想,把每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会是一个很好的原则。这样的态度将更能凸显人生的价值。每一天我们都会怀着柔情、充满活力、心存感激,而这些,在来日方长时却常被我们所忽视。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奉行享乐主义——吃喝玩乐,但是绝大多数人在得知死期将至时都会更加珍惜生命。 4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珍惜生命。我们知道有一天自己定会死去,但是总觉得这一天很遥远。我们身体健康时,死亡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我们很少会加以考虑。日复一日,没有尽头。所以我们忙于琐事,几乎不曾意识到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有多么冷漠。 5在运用所有的感官时我们的态度恐怕同样冷漠。只有聋人才珍惜听力,只有盲者才知道能见光明的幸运。对于那些成年后才失明失聪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但是那些听力或视力从未遭受损失的人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幸运的能力。他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都是模糊的,不专心,也不带感激。这个道理,就是常说的失去才懂得珍惜,生病才知健康可贵。 6我常想,如果每一个人在刚成年时,有几天突然既盲又聋,也不失为一件幸事。黑暗会令他更感激光明;寂静会教他领会声音的乐趣。 7有时我会试探视力正常的朋友,问他们看见了什么。最近,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来看我, 她刚刚在树林里走了很长时间,我问她看见了什么。“没什么,”她回答说。我本应觉得难以置信,不过我早已习惯类似回答,因为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视力正常的人看到的东西很少。 8我问自己,在树林里散步一个小时,看不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看不见东西,只凭触摸,却也能发现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我感觉到树叶的精巧对称。我的手爱抚着白桦树光滑的树皮,或是松树粗糙的树干。春天里,我怀着希望触摸着树枝寻找新芽,那是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后的第一个征象。我感受花朵的悦人纹理,发现它的可爱褶皱,大自然的神奇一角展现在我的面前。偶尔,如果幸运的话,当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会感到放声歌唱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原文及翻译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原文及翻译

One way of summarizing the American position is to state that we value originality and independence more than the Chinese do. The contrast between our two cultures can also be seen in terms of the fears we both harbor. Chinese teachers are fearful that if skills are not acquired early, they may never be acquired; there is, on the other hand, no comparable hurry to promote creativity. American educators fear that unless creativity has been acquired early, it may never emerge; on the other hand, skills can be picked up later. However, I do not want to overstate my case. There is enormous creativity to be found in Chinese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artistic innovations past and present. And there is a danger of exaggerating creative breakthroughs in the West. When any innovation is examined closely, its reliance on previous achievements is all too apparent (the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phenomenon). But assuming that the contrast I have developed is valid, and that the fostering of skills and creativity are both worthwhile goals, the important question becomes this: Can we gather, from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xtremes, a superior way to approach education, perhaps striking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poles of creativity and basic skills?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Unit 1 Text A Howard Gardner, a professor of educ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 reflects on a visit to China and gives his thoughts on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Learning, Chinese-Style Howard Gardner 1 For a month in the spring of 1987, my wife Ellen and I lived in the bustling eastern Chinese city of Nanjing with our 18-month-old son Benjamin while studying arts education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But one of the most telling lessons Ellen and I got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ideas of education came not in the classroom but in the lobby of the Jinling Hotel where we stayed in Nanjing.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陌生人的善意 1. 一年夏天,我从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塔霍城开车前往新奥尔良。在沙漠深处,我碰到一个年轻人站在路旁。他一只手打出拇指向外的手势,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汽油罐。我直接从他身边开过去了。别人会停下来的,我想。再说,那汽油罐只是个让车停下、好抢劫司机的幌子而已。在这个国家,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要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置之不理,大家会认为你是混蛋,而如今你要是帮了你就是笨蛋。到处潜伏着犯罪团伙、吸毒上瘾者、杀人犯、强奸犯、盗窃犯还有劫车犯,为什么要冒险呢?“我不想卷进去”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信条。 2. 开过了几个州以后,我还在想着那个想搭便车的人。把他一个人留在沙漠中倒并没有让我有多么不安。让我不安的是,我多么轻易地就做出了这个决定。我甚至根本没把脚从油门上抬起来。我很想知道,现在还有人会停车吗? 3. 我想到我此行的目的地——新奥尔良。那里是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的背景地。我回想起布兰奇·杜波依斯的名句:“我总是依赖陌生人的善意。”

4. 陌生人的善意。听起来好怪。如今这年头还有谁能指望陌生人的善意吗? 5. 要验证这一点,一个办法是一个人从东海岸旅行到西海岸,不带一分钱,完全依靠美国同胞的善意。他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美国?谁会给他饭吃、让他歇脚、捎他一程呢? 6. 这个念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但谁会这么不切实际、愿意去尝试这样一次旅行呢?好吧,我想,那不如我来试试? 7. 满37岁那个星期,我意识到我这辈子还从没冒过什么险呢。所以我决定来个观念的跨越,美洲大陆那么宽——从太平洋去大西洋,不带一分钱。要是有人给我钱,我会拒绝。我只接受搭顺风车、提供食物和让我歇脚的帮助。这将是穿越这片金钱至上的土地上一次无钱的旅行。我的最终目的地是北卡罗来纳州的“恐惧角”(即开普菲尔),它象征着我沿途必须克服的所有恐惧。 8. 1994年9月6日,我早早起床,背起一个50磅重的包,朝金门桥走去。我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牌子,向过路的车辆展示我的目的地:“美利坚”。 9. 司机们隔着挡风玻璃念出这个词,然后笑了。两个女人骑自行车经过。“有点含混,”其中一个

全新版(第二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 课文翻译(最新 全)

Unit 1 Text A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Learning, Chinese-Style 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堂。 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上。酒店鼓励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箱。由于口子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欢试着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成,因此总塞不进去。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 我和埃伦都满不在乎,任由本杰明拿着钥匙在钥匙的槽口鼓捣。他的探索行为似乎并无任何害处。但我很快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饭店里任何一个中国工作人员若在近旁,都会走过来看着本杰明,见他初试失败,便都会试图帮忙。他们会轻轻握紧本杰明的手,直接将它引向钥匙的槽口,进行必要的重新定位,并帮他把钥匙插入槽口。然后那位“老师”会有所期待地对着我和埃伦微笑,似乎等着我们说声谢谢——偶尔他会微微皱眉,似乎觉得我俩没有尽到当父母的责任。 我很快意识到,这件小事与我们在中国要做的工作直接相关:考察儿童早期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方式,揭示中国人对创造性活动的态度。因此,不久我就在与中国教育工作者讨论时谈起了钥匙槽口一事。 TWO DIFFERENT W AYS TO LEARN 我的中国同行,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对此事的态度与金陵饭店工作人员一样。既然大人知道怎么把钥匙塞进槽口——这是处理槽口一事的最终目的,既然孩子还很年幼,还没有灵巧到可以独自完成要做的动作,让他自己瞎折腾会有什么好处呢?他很有可能会灰心丧气发脾气——这当然不是所希望的结果。为什么不教他怎么做呢?他会高兴,他还能早些学会做这件事,进而去学做更复杂的事,如开门,或索要钥匙——这两件事到时候同样可以(也应该)示范给他看。 我俩颇为同情地听着这一番道理,解释道,首先,我们并不在意本杰明能不能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他玩得开心,而且在探索,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让本杰明懂得,一个人是能够很好地自行解决问题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美国中产阶级最重要的一条育儿观。如果我们向孩子演示该如何做某件事——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也好,画只鸡或是弥补某种错误行为也好——那他就不太可能自行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件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他就不太可能——如美国人那样——将人生视为一系列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一个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发现需要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新问题。 TEACHING BY HOLDING HIS HAND 回想起来,当时我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正是体现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且不仅仅是一种意义上的关键之所在。这件事表明了我们两国在教育和艺术实践上的重要差异。 那些善意的中国旁观者前来帮助本杰明时,他们不是简单地像我可能会做的那样笨拙地或是犹犹豫豫地把他的手往下推。相反,他们极其熟练地、温和地把他引向所要到达的确切方向。我逐渐认识到,这些中国人不是简单地以一种陈旧的方式塑造、引导本杰明的行为:他们是在恪守中国传统,把着手教,教得本杰明自己会愉快地要求再来一次。 学习应通过不间断的精心塑造与引导而得以实现,这一观念同样适用于艺术。我们观看了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艺术的情景,他们的娴熟技艺令我们惊讶。年仅5、6岁的孩子就带着成人的那种技巧与自信在画花、画鱼和动物;9岁、10岁的小书法家写出的作品满可以在博物馆展示。有一次去两位小艺术家的家里参观,我们从孩子的父母处得知,他们每天练习数小时以完善他们的技艺。 CREATIVITY FIRST? 从对创造力的态度来说,优先次序似乎是颠倒了:西方的年轻人先是大胆创新,然后逐渐深谙传统;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原文翻译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原文翻译 LT

3 Benjamin loved to carry the key around, shaking it vigorously. He also liked to try to place it into the slot. Because of his tender age and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 to position the key just so, he would usually fail. Benjamin was not bothered in the least. He probably got as much pleasure out of the sounds the key made as he did those few times when the key actually found its way into the slot.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欢试着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成,因此总塞不进去。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 4 Now both Ellen and I were perfectly happy to allow Benjamin to bang the key near the key slot. His exploratory behavior seemed harmless enough. But I soon observed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Any Chinese staff member nearby would come over to watch

2023年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课文翻译

2023年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课文 翻译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课文翻译2023-12-16 21:14 UNIT 1 PASSAGE A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始建于12世纪。它位于英格兰的牛津,在伦敦西北约80公里处。 牛津大学有16,300多名学生(1999-2000),其中留学生占将近四分之一。他们来自130多个国家。牛津大学有35个学院,还有5个由不同宗教团体建立的私人学院。5个私人学院中,有3个只招男生。学院中,圣希尔达和萨默维尔学院只收女生,其他均为男女兼收。 牛津的每个学院都是独立于大学的实体,由该学院的院长和管委会成员负责管理。部分管委会成员都称为导师的学院教师,其余的是大学教授和讲师。每个学院管理自己的房产和资产,遴选自己的管委会,选择和招收自己的本科生。大学提供某些图书馆、实验室和其他设施,但教学和学生生活主要由各学院负责。 牛津大学给每个学生指定一个导师,他主要通过辅导课监督学生的学习。导师每周和1到2名学生见面一次,学生如需专业指导,还可以去约见其他的导师,也可选听大学老

师讲授的课程。学生选听什么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建议而定的。 学位由大学授予,而不是各个学院。最低文科或理科学位是优等文学学士。牛津还在其他众多学科领域授予最高的学位,颁发文凭和证书。 罗兹德奖学金面向美国、加拿大和很多其他国家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至少两年的牛津学习费用。英国政府为在牛津和其他英国境内的大学里求学的美国公民提供\"马歇尔奖学金\"。 然而,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竞争极其激烈,而且通常要求很严。学生们在申请某一项奖学金之前应仔细核查是否有资格,因为多数奖学金对学生国籍和(或)课程都有限制。 牛津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主动招生的活动,2023年这种活动有55项以上,包括走访3,700所中学,以鼓励优秀学生报考牛津大学,而不管其背景如何。 在2023年度的\"创新\"竞赛中,牛津大学被授予英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学称号。该竞赛旨在发现哪一所英国大学在最广的领域内取得了创新和进取的最大成就。在2000年全英教学质量评估中,牛津在所评估的10个科目中有6科得分高居榜首。 牛津、斯坦福和耶鲁三所大学最近合作开发了 \"远程学习\"项目\"终生学习联盟\",该项目将提供文科和理科的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译文

Unit 1 One way of summarizing the American position is to state that we value originality and independence more than the Chinese do. The contrast between our two cultures can also be seen in terms of the fears we both harbor. Chinese teachers are fearful that if skills are not acquired early, they may never be acquired; there is, on the other hand, no comparable hurry to promote creativity. American educators fear that unless creativity has been acquired early, it may never emerge; on the other hand, skills can be picked up later. 美国人的立场可以归纳起来这么说,咱们比中国人更重视创新和自立。咱们两种文化的不同也可以从咱们各自所怀的忧虑中显示出来。中国老师担忧,若是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生掌握不了;另一方面,他们并非一样地急于增进创造力的发展。美国教育工作者则担忧,除非从一开始就发展创造力,不然创造力就有可能永再也不现;而另一方面,技艺可于往后取得。 However, I do not want to overstate my case. There is enormous creativity to be found in Chinese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artistic innovations past and present. And there is a danger of exaggerating creative breakthroughs in the West. When any innovation is examined closely, its reliance on previous achievements is all too apparent (the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phenomenon). 但我并非想夸大其辞。无论在过去仍是在现今,中国在科学、技术和艺术革新方面都展示了庞大的创造力。而西方的创新冲破则有被夸大的危险。若是仔细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其对以往成绩的依赖则都显而易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现象)。 But assuming that the contrast I have developed is valid, and that the fostering of skills and creativity are both worthwhile goals, the important question becomes this: Can we gather, from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xtremes, a superior way to approach education, perhaps striking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poles of creativity and basic skills? 但是,假定我这里所说的反差是成立的,而培育技艺与创造力二者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咱们可否从中美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大体技术这两极之间取得某种较好的平衡? Unit 2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原文翻译

Unit1 Howard Gardner, a professor of educ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 reflects on a visit to China and gives his thoughts on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 加德纳回忆其中国之行,阐述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 Learning, Chinese-Style Howard Gardner 1 For a month in the spring of 1987, my wife Ellen and I lived in the bustling eastern Chinese city of Nanjing with our 18-month-old son Benjamin while studying arts education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But one of the most telling lessons Ellen and I got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ideas of education came not in the classroom but in the lobby of the Jinling Hotel where we stayed in Nanjing. 中国式的学习风格霍华德•加德纳 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 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的大堂。 2 The key to our room was attached to a large plastic block with the room number on it. When leaving the hotel, a guest was encouraged to turn in the key, either by handing it to an attendant or by dropping it through a slot into a box. Because the key slot was narrow, the key had to be positioned carefully to fit into it. 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上。酒店鼓励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箱。由于口子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 3 Benjamin loved to carry the key around, shaking it vigorously. He also liked to try to place it into the slot. Because of his tender age and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 to position the key just so, he would usually fail. Benjamin was not bothered in the least. He probably got as much pleasure out of the sounds the key made as he did those few times when the key actually found its way into the slot.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欢试着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成,因此总塞不进去。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 4 Now both Ellen and I were perfectly happy to allow Benjamin to bang the key near the key slot. His exploratory behavior seemed harmless enough. But I soon observed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Any Chinese staff member nearby would come over to watch Benjamin and, noting his lack of initial success, attempt to assist. He or she would hold onto Benjamin's hand and, gently but firmly, guide it directly toward the slot, reposition it as necessary, and help him to insert it. The "teacher" would then smile somewhat expectantly at Ellen or me, as if awaiting a thank you —— and on occasi on would frown slightly, as if con sideri ng us to be n eglect ing our pare ntal duties. 我和埃伦都满不在乎,任由本杰明拿着钥匙在钥匙的槽口鼓捣。他的探索行为似乎并无任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