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7数据:2-24贵州省旅游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 格式:xls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贵州省旅游调查报告【篇一:关于贵州旅游市场及现有旅游app的调研报告】关于贵州旅游市场及现有旅游app的调研报告一、贵州旅游概况及前景分析众所周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以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朴多彩的文物古迹、宜人的气候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而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第三产业重点来培育和发展,在各地各部门和全省旅游行业共同努力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开局良好,旅游业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奇兵”。
2012年贵州省旅游业繁荣发展。
全年旅游总人数21401.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1330.68万人次,增长25.8%。
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849.49亿元,增长30.2%。
2013年全年贵州省接待旅游总人数26761.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1%。
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6683.58万人次,增长25.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77.70万人次,增长10.2%。
全年旅游总收入237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4%。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358.18亿元,增长27.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1亿美元,增长19.2%。
2014年,全省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8.7%左右,旅游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
全年全省接待游客3.21亿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2895.98亿元,100个旅游景区在建项目1091个,全年完成投资231.19亿元。
除此之外,贵州旅游进入“高铁时代”,贵广高铁使区域旅游合作进入快车道。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开通当日,来自广东省的2700余名游客乘贵广高铁赴贵州旅游,黄果树景区三天迎来4647名高铁游客。
2015年元旦期间,贵州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0.6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6%,高铁效应带动前来贵州的游客快速增长。
201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08年, 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
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发展,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 ——入境旅游人数13002.7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0%。
其中:外国人2432.53万人次,下降6.8%;香港同胞7835.01万人次,增长0.5%;澳门同胞2296.63万人次,下降1.0%;台湾同胞438.56万人次,下降5.2%。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5304.9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
其中:外国人1970.41万人次,下降7.9%;香港同胞2566.86万人次,增长1.1%;澳门同胞387.90万人次,下降0.8%;台湾同胞379.75万人次,下降5.6%。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2008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强劲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维持两位数的增长。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
其中:城镇居民7.03亿人次,农村居民10.0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971.75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777.55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11.0元,比上年增长5.9%。
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49.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75.3元。
贵阳旅游市场发展调研报告■北京创景天下机构贵阳市是贵州省最大旳旅游服务中心和全国优秀旅游都市,更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旳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又得名“避暑之都”、"森林之城",森林覆盖率为41.12%。
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总人口360多万。
独特旳夜郎文化孕育了它依山傍水,四季分明,旖旎无限旳艺术魅力,作为高原腹部旳中心都市,以一种全新,独美旳面貌倾说这千百年来云贵大地上旳成长足迹。
《中国避暑旅游都市排行榜》上,贵阳持续五年荣登榜首,成为国内最出名旳避暑旅游休闲型都市。
一、贵阳旅游旳资源特色:(一)、贵阳旅游资源开发旳四张“优势牌”1、气候牌∶贵阳纬度处在北纬26度,海拔高度在1100米左右,常年气温是15.3度,夏季最热时旳平均气温在24℃左右,年均相对湿度在78%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旳93.6%。
可以说,贵阳气候在国内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领先性。
是名副其实旳天然大空调,环境很适合人居。
2、生态牌:贵阳市生态环境质量优越,在贵阳市周边,两条全长374公里,宽1到13公里旳环城林带,形成了全国省会都市独有旳森林景观。
森林覆盖度高达47.78%,是全国绿化模范都市,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最佳旳中心都市之一。
3、文化牌:贵阳是一种历史悠久、以汉族为主体旳多民族聚居都市,拥有甲秀楼、文昌阁、王阳明祠、弘福寺、青岩古镇等历史文化旅游区,阳明文化、屯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贵阳旳多元文化特性。
4、红色牌:列入国家重点红色旅游线路旳息烽集中营,代表着贵阳旳红色旅游文化,共产党人旳英雄事迹是矗立在中国西南旳红色丰碑。
(二)、贵阳旅游资源开发规模指标:1、贵阳旅游市场规模:目前贵阳市已拥有星级宾馆、经济型酒店170多家,其中5星级2家,4星级9家,床位17125个。
高档次旅游车辆达800多辆,各类旅行社已发展到97家(其中国际社14家)占全省41%;有40多家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客运公司19家,共有旅游客运车辆860辆占全省82%;注册导游3819人占全省81%。
黔南州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黔南州统计局(2018年3月31日)2017年,黔南州委、州政府坚定不移实施“3366”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7年全州生产总值为1160.59亿元,同比增长12.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30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412.91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545.38亿元,增长14.5%,其中:其他服务业增长20.7%、金融业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6%。
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481元,同比增长11.4%。
图1 2013-2017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二、农业2017年全州按照中央、省、州1号文件精神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调结构、上规模、创品牌、占市场为主要任务,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17年,全州共建设州级以上农业园区94个,其中省级园区57个。
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35个,入住园区龙头企业406个。
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到5636个;无公害产地认定877个;无公害产品认证获证273个;绿色农产品申报认定21个;有机认证基地和产品共70个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4个。
全州农业实现增加值212.72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14万公顷(467.15万亩),下降1.2%;油料作物面积7.88万公顷(118.3万亩),增长0.9%;蔬菜种植面积13.02万公顷(195.4万亩),增长6.9%。
果园面积9万公顷(135.5万亩),比上年增长43.6%;茶园面积11.1万公顷(166.4万亩),增长18.6%。
粮食总产量125.53万吨,比上年下降1.4%。
贵州省旅游近十年发展状况分析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
而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大省,旅游业是全省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运用商务统计知识,以1996年至2006贵州统计年鉴中旅游部分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贵州旅游近十年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标签:贵州旅游;描述分析;国内旅游;国外旅游1 国内部分自1997年1月贵州省将旅游业正式纳入支柱产业以来,国内旅游收入及人数攀升,1997年国内旅游收入一举突破30亿元,比1996年增加了2.54倍,经过十年发展,至2006年底,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达377.79亿,比1997年翻了十二番还多。
在旅游人数方面,1997年旅游人数比上年增加50万人次,发展为1850万人次,2006年底,国内旅游人数达4715.75万次,比上年同期增加52.15%。
历年具体增长率如下:2 国际部分贵州旅游经过十多年的曲折发展,现在已成为一座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每年都要接待许多的海外游客,且人数仍在不断上升,主要由港澳台同胞及华侨、亚太地区和欧美地区的游客三部分组成。
为便于分析,本文中按照贵州统计年鉴中数据的统计口径分为外国人、港澳同胞及台湾同胞三个部分。
虽然贵州的海外游客与国内游客相比只占总额的1.29%左右(云南10%左右),但海外游客对贵州旅游业的影响却是不可替代的,主要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外汇收入和潜在的客源市场等多方面,因此对其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及客源组成的分析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与国内情况相似,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来黔境外旅游者人数及收入有小幅波动外,在其余十年中均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但增幅不大。
具体增长率情况见下表2。
与表2对比发现,由于2003年的非典,对境外旅游的影响尤其明显,来黔境外旅游者人次及国际旅游收入较上年同期均下降60%以上。
统计观察0引言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 )反映了生产过程中无法被定量衡量的那些因素的贡献,如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的提升等。
因此,经济分析中常用TFP 衡量经济单元的生产效率。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TFP 的增长。
2015年,我国政府首次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目标。
旅游业是带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产业,测算其TFP 和TFP 对产出的贡献有助于了解旅游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方式,并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目前,关于我国旅游业TFP 测算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1)基于微观企业视角的TFP 测算[1—3]。
该类研究主要使用DEA-MI 方法,把表征相对效率的距离函数测算转化为线性规划目标函数的测算,并将技术效率与Malmquist 指数结合测算出不同时点的TFP,再将TFP 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TP )和技术效率指数(TFC )。
(2)基于宏观经济体视角的TFP 测算[4,5]。
该类研究主要使用索洛残差法,并将C-D 函数作为总量生产函数,在满足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条件时,TFP 增长率就等于技术进步率。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DEA-MI 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将TFP 指数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TP )和技术效率指数(TFC )。
缺点在于该方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不能给出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也不涉及参数估计,这意味着无法验证所选指标与TFP 之间的联系,也无法得知每种要素对产出贡献的大小。
索洛残差法的优点在于它确定了总量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借助统计方法可以对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从而能明确各种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具体贡献,也能对相关的假设进行检验。
缺点在于该方法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且无法对TFP 增长指数进行分解。
本文从宏观经济视角进行研究,因而选择索洛残差法进行分析。
使用索洛残差法时,多数研究者选取了两要素(资本和劳动)的C-D 生产函数[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