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合理选择统计图》备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19-124页第七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 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调查本班同学的睡眠时间,完成统计表。
(课前完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播放威海迷人风景图片)谈话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威海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
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看,那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风景秀美,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山在城中、城在海中、人在绿中。
多美啊!2、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引导学生搜集数据信息: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预设:(1)2002年威海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16.9平方米。
(2)2002年苏州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6.8平方米。
(3)在这五个城市中,2002年厦门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最少。
(4)在这五个城市中,2002年威海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最多。
…………(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
)小结:是啊!正因为威海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其他城市多,环境更美、绿意更浓,所以才被评为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更适合人类居住。
3、(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搜集信息。
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预设:(1)威海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隔2年统计一次。
数学《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案第一章:统计图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
使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统计图。
1.2 教学内容:统计图的定义和分类。
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的特点和用途。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展示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数据。
1.4 教学活动:引入统计图的概念,解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展示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如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给定的数据集。
第二章:条形图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条形图的绘制方法和解读技巧。
使学生能够利用条形图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2.2 教学内容:条形图的绘制步骤。
条形图的解读方法和注意事项。
2.3 教学方法:讲解条形图的绘制步骤,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练习解读条形图,提供实际数据进行分析。
2.4 教学活动:讲解条形图的绘制步骤,包括确定坐标轴、绘制条形等。
提供实际数据集,让学生绘制条形图并进行解读。
讨论条形图的注意事项,如标签清晰、坐标轴范围合适等。
第三章:折线图的绘制和解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折线图的概念和特点。
使学生能够绘制和解读折线图。
3.2 教学内容:折线图的定义和特点。
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折线图的解读技巧。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展示折线图的特点和用途。
讲解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结合练习进行巩固。
3.4 教学活动:引入折线图的概念,解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讲解折线图的绘制方法,包括确定坐标轴、连接数据点等。
提供实际数据集,让学生绘制折线图并进行解读。
第四章:饼图的绘制和解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饼图的概念和作用。
使学生能够绘制和解读饼图。
4.2 教学内容:饼图的定义和作用。
饼图的绘制方法。
饼图的解读技巧。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展示饼图的特点和用途。
讲解饼图的绘制方法,结合练习进行巩固。
7.2《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 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 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
教学难点1. 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 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统计图?统计图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 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主要用于展示各个类别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条形的高度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 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折线统计图主要用于展示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折线的起伏来表示数据的变化。
3. 讲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扇形统计图主要用于展示各个部分占整体的比例关系,通过扇形的大小来表示比例的大小。
三、案例分析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
2.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的特点,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四、绘制统计图1. 教学生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2. 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统计图,加深对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 强调学生要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合理选择统计图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滨海市和临江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
其实,许多城市都在进行绿化,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城市的绿化情况,好吗?2.观察统计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201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
)谈话:(出示A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A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谈话: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尝试选择。
谈话: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谈话: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3.尝试作图加深体验谈话: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谈话:谁愿意展示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A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案: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并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 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统计图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图,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吗?二、新课讲解1. 讲解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及其特点,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2. 讲解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如:- 条形图:适用于展示分类数据,可以清晰地展示每组数据的数量。
- 折线图:适用于展示时间序列数据,可以清晰地展示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饼图:适用于展示各部分占整体的比例关系,可以清晰地展示各部分的比例。
三、案例分析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
2.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该统计图。
四、实践操作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该统计图。
五、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下收集一些实际数据,并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
2. 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统计图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及其特点,让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该统计图。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建议信息窗2 城市绿化该信息窗呈现了两份统计表,一份是部分城市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一份是A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拟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不同问题,学习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能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决策或预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第一个信息窗中“绿色植物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等作用”的话题,并呈现信息窗中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从绘制统计图的角度,引出“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的问题,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
“合作探索”中只有1个红点问题。
知识点是学习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红点部分标示的问题是:“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 教材在红点问题的探索部分呈现了两组学生的对话,意图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现统计图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
同时,教材还呈现了两幅空白统计图,意在降低学生绘制统计图的难度:只要求会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即可。
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第1组数据反映的是5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O哪些统计图能比校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呢?第2组数据足反映一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比校直观。
部分城市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EB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要反映数童的变化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校好呢?面积(平方米)想一想.如何根据解块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统计图?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积极探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依据和方法,形成完整的思考脉络: 第1组数据反映的是5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T 哪些统计图能比较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呢T 条形 统计图能够直观、清楚地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T 选择条形统计图表示;第2组数据是反映一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T 要反映数量的变化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呢T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直观地反映数量的变化情况T 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使学生明白: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不能无依据地选择,要根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了解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统计。
2.发展学生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在统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区别不同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课下我们对奥运会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第27~30届奥运会奖牌榜前四名的国家获得的奖牌情况。
认真观察,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图1学生观看课件(见图1),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1:在第30届奥运会上美国比中国多多少枚奖牌?预设2:在第27~30届奥运会中,中国获得的奖牌情况是怎么样的?预设3:第30届奥运会奖牌榜前四名的国家获得的金银牌情况。
预设4:第27—30届奥运会中美两国金牌的变化情况。
预设5:第30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银、铜牌数量与奖牌总数的关系。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呀!那我们这节课就重点来探究这样几个问题:在第27~30届奥运会中,中国获得的奖牌情况是怎么样的?第30届奥运会奖牌榜前四名的国家获得的金银牌情况。
第27—30届奥运会中美两国金牌的变化情况。
第30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银、铜牌数量与奖牌总数的关系。
你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吗?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板书: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一)合作交流,归纳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选择一个你们想解决的问题,讨论哪种统计图表比较好,分工合作,完成你们的统计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成后,请小组代表做全班汇报。
数学《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案第一章:统计图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统计图。
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数据。
1.2 教学内容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
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统计图的概念通过实例展示统计图的作用,如人口普查数据的可视化。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统计图来更好地理解数据。
1.3.2 介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展示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统计图的例子。
解释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1.3.3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数据集。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数据集,尝试制作并解释一张统计图。
第二章:条形图的制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制作条形图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解读条形图中的信息。
2.2 教学内容条形图的制作方法。
如何解读条形图中的信息。
2.3 教学步骤2.3.1 介绍条形图的制作方法演示如何使用软件或手工制作条形图。
强调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标签的清晰、图例的准确等。
2.3.2 解读条形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观察一张已制作的条形图。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条形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数据集,制作一张条形图,并解读其中的信息。
第三章:折线图的制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解读折线图中的信息。
3.2 教学内容折线图的制作方法。
如何解读折线图中的信息。
3.3 教学步骤3.3.1 介绍折线图的制作方法演示如何使用软件或手工制作折线图。
强调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坐标轴的标定、曲线的平滑等。
3.3.2 解读折线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观察一张已制作的折线图。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折线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3.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数据集,制作一张折线图,并解读其中的信息。
第四章:饼图的制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制作饼图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设计篇一: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将三种统计图进行系统的复习,知道每种统计图的不同作用,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
2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活动,经历统计图辨析的过程,点和作用,增强统计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统计的价值。
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辨析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2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标签教学过程1 回顾旧知1、某校六年级有120人,英语竞赛中优秀的有24人,占六年级学生的(20)%,若制成扇形统计图,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 72 )°。
2、下图是王大妈批发的三种蔬菜。
其中茄子的千克数是三种蔬菜总量的(40 )%。
黄瓜的千克数是西红柿的(50 )%。
其中,茄子是32千克,黄瓜是(16 )千克。
3、下图是某班一次数学考试成绩统计图。
已知不及格的有3人。
请你算出各种成绩的人数填入统计表内。
2 探究新知一、比例的意义1、出示情境图例2、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1)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2)201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3) 201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统计图的绘制任务。
同的能够时思考一下,为什么你要绘制这样的统计图?3、小组汇报。
(1)第一个统计表。
预设:1、学生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师:为什么你们组选择条形统计图?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可以看到每一年树木总量,也可以根据条形的高低大致看出变化趋势。
预设:2、学生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师:你们又是怎么想的?生: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变化趋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信息窗2合理选择统计图_青岛版教学目标:1.在观看、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依照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把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进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依照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依照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预备:课前预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差不多明白滨海市和临江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形。
事实上,许多都市都在进行绿化,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他都市的绿化情形,好吗?2.观看统计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2021年我国部分都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形统计表)请同学们观看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部分都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
)谈话:(出示A市2021—2021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形统计表)请同学们观看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A市2021——2021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形。
)谈话: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独立摸索,尝试选择。
谈话: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预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了解特点谈话: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什么缘故?(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的多少,能够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3.尝试作图加深体验谈话: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桌说说,预备班内交流。
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谈话:谁情愿展现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明白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各个都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晰地看出A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形。
合理选择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滨海市和临江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
其实,许多城市都在进行绿化,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城市的绿化情况,好吗?
2.观察统计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201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
)
谈话:(出示A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A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
谈话: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尝试选择。
谈话: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想
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
谈话: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
3.尝试作图加深体验
谈话: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
谈话:谁愿意展示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A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
)
谈话:为什么图一横轴下的A.B.C……对着的是格子,图二横轴下的2004、2006……对的是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调查本组(4人)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
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
班级展示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你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
2.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
班级交流。
(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该校近五年培训学员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四、当堂达标:
导学案上的当堂达标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通过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青少年每日睡眠时间多少比较合适,并向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板书设计:
合理选择统计图
反映数量多少的时候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
第2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选出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题,打对号。
(1)小明从4岁到10岁的身高()
(2)一天的温度变化()
(3)班中同学喜欢吃香蕉、橘子、苹果、的人数()
(结合学生的举例,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适合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统计;而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不同事物,同一时间的统计。
)
二、综合练习
1.课本110页自主练习第2题。
集体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人只能选一种)
独立思考并选用合适的统计图
小组交流。
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为什么要选用这种统计图?选用这种统计图的优越性是什么?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课本112页我学会了吗?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统计图。
(2)小组交流。
班级交流。
(通过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个统计图,能说明什么问题?)三、课堂总结
教师谈话: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