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石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赏石漫谈系列之九:雨花斑斓意浅深雨儿轻轻飘,心儿似火烧。
那是谁的泪,在脸上轻轻绕。
石对雨的爱,就像蓝的海,虽有万千语,不知怎么去表白……李雨儿演唱的歌曲《雨花石》,情真意切,沁人肺腑,使人久难释怀。
雨花石,乃国之瑰宝,中华一绝,被誉为石中皇后。
以形状如卵,小而奇趣,色彩绚丽,富于变化,温润莹澈,意韵深远著称(图1《张家界风光》,彭桂林藏;图2《荷塘月色》,丁凤龙藏;图3《樱花季节》,乔秀兰藏)。
其观赏方式虽然狭小,但仍以独特的意韵,令众多藏家为之倾倒。
雨花石,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古河流沉积砾石,主要分布在南京雨花台一带和江宁、江浦、六合、仪征等古长江流经地的“雨花石砾石层”中。
其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早在6000多年前便有收藏活动。
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先后在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太湖西岸等处的古墓中,发现多枚雨花石殉葬品就是例证。
雨花石这种独具特色、传承有序的文化现象,是我国其他观赏石种无法比肩的。
从古到今,虽朝代更迭,但雨花石却始终被追崇不止,辉煌不断,千载不竭,这就是雨花石的魅力所在。
雨花石,因产于南京的雨花台而得名。
三国时,雨花台曾盛产五彩的石子,所以最早被称为聚宝山,又叫石子岗、玛瑙岗。
据传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高僧云光法师曾在此高台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图4《天降雨花》,薛晓东藏)。
至北宋年间,人们据此传说便将此地更名为雨花台,雨花台出产之石便称为雨花石。
雨花石名,真正脱颖而出是在明末清初,普及于清末民国时期。
它过去曾有多种称谓,如“瑶”、“琨”、“螺子石”、“六合石”、“江石子”、“瓜步石”、“灵岩石”、“花石子”、“五色石子”、“幻石”等等,但最终却以雨花石这一名称而被大众普遍接受,全在于它既涵盖准确,兼顾全面,又富有传承,充满诗意。
雨花石是花形的石,是石质的花。
它“无雨隐花,落雨显花”,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意蕴韵长。
只是后来雨花台一带雨花石资源逐渐枯竭,而储量巨大,矿脉丰厚的六合和仪征,便逐渐成为雨花石最主要的供应地。
王建文雨花石赏析摘要:一、引言:介绍王建文及其雨花石赏析的意义二、雨花石的起源与特点:阐述雨花石的由来、产地及独特之处三、王建文的雨花石赏析:分析王建文对雨花石的鉴赏观点及方法四、王建文雨花石作品的鉴赏:具体分析王建文的雨花石作品,展现其艺术价值五、总结:总结全文,强调王建文雨花石赏析的价值和意义正文:【引言】在中国石文化中,雨花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王建文,作为一名热衷于雨花石赏析的艺术家,他的观点及方法为我们深入了解雨花石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对王建文的雨花石赏析进行探讨,以期让更多读者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雨花石的起源与特点】雨花石,起源于我国六朝时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观赏石。
它主要产于江苏南京的雨花台,故得名。
雨花石独具特色,其石质细腻,色彩斑斓,纹理清晰。
自古以来,便有“石中皇后”之美誉。
【王建文的雨花石赏析】王建文,我国著名雨花石鉴赏家,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雨花石赏析方法。
首先,他强调观察石头的天然纹理、色彩和形状,以判断其美学价值。
其次,他注重石头的寓意和内涵,认为石头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是评判其价值的重要标准。
最后,他强调石头的保养与展示,认为正确的保养和展示方式能更好地突显石头的美感。
【王建文雨花石作品的鉴赏】王建文的雨花石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泛关注。
以下将具体分析两件代表性作品。
1.《溪山行旅图》这件作品以溪流为主线,山石、树木、楼阁错落有致。
石头上的天然纹理形成了山峦起伏的景象,富有层次感。
王建文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使整个作品更具立体感。
欣赏这幅作品,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
2.《红楼梦》系列该系列作品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通过雨花石的形态、色彩和纹理,展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总结】王建文的雨花石赏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雨花石的美。
浅谈雨花石出类拔萃的四大神奇夏存新雨花石理论探讨(四)浅谈雨花石出类拔萃的四大神奇雨花石是南京富有地方特色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有着“天赐国宝、石中皇后”之美誉,在全国上千种奇石中有着“姣姣者”的特殊地位。
其鉴赏习俗和文化起源于南京,最早可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雨花石文化成形于宋元、发展于明清、兴盛于民国至今。
笔者在多年雨花石的赏玩交流中,逐步领悟发现雨花石除了具有“色泽斑斓,造型奇特,质地晶莹、纹理多趣、韵味十足”的特征外,还具有出类拔萃的四大神奇之处,即:奇幻的灵气特征、奇巧的幸运象征、奇罕的文化特色、奇特的保健功能等。
一、奇幻的灵气特征灵气俗称仙灵之气。
雨花石凝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孕万物之风采,以晶莹玉润的质地美、钟灵毓秀的形态美、瑰丽璀璨的色彩美、莫测变幻的纹理美、匪夷所思的呈像美以及神韵天成的意境美,与《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的艺术原型非常相似。
据史料记载,通灵宝玉就是一块红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雨花石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形成了如今的这一枚枚滑如脂、润如玉、美如画的高雅奇幻的艺术品,多色如彩云、灵透润如玉、含于口中,佩戴胸前、天然灵气十足,十分适合佩戴与把玩。
并素以质色形纹之独特,精、奇、巧、美之罕见。
是我国诸多石种中最具灵气的瑰宝。
早在1984年,南京雨花石研究学者池澄老先生便撰写了《通灵宝玉与雨花石》一文,提出《红楼梦》中宝玉原型为雨花石的大胆设想。
此后,红学界始终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红学家严中更是大加赞赏,肯定池澄是第一位发现两者关联的研究者。
其后23年,他潜心搜集资料,多方研究,最终集成“十大证据”,令池澄更加坚信: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的原型,确系原产于南京特产的雨花石。
二、奇巧的幸运象征雨花石俗称幸运石,自孕育到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每一乐章,都极为悲壮。
它们经历了突变、离乱、苦难和艰辛,在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中,有的粉身碎骨、变成了砂子;只有意志坚强的幸运儿、才得以生存。
张云龙《仙草园》文/柏贵宝 by Bai Guibao第一鉴质地。
首先观察雨花石的质地,最好是晶莹剔透,俗话说:“透明透亮”,这样的石头给人莹润如酥,纯洁之感。
请看张云龙先生收藏的一枚美石,名曰:《仙草园》,石长5.6cm、宽4.5cm,石中4色搭配,红、黄、绿、白,那纹理、那质地、那色彩,一观就让人折服,让人爱不释手。
那石中质地更给人以温润、清纯之感。
这“仙草园”养在家中的清泉里,与园中的花卉争艳斗奇,它不枯、不萎、不残、不败,长盛不衰。
我时常被此石画面所感染、所迷惑,曾赋词一首:“清新淡雅孕育出石中灵气,虚实相映融汇出美丽的画境。
这妙境让人有身临仙境之感,这神韵让人仿佛听到山谷鸣泉的欢唱。
这鬼斧神工之作,让我感悟到也解读出,石中有画,画中有景,景中有仙境的一番别样情趣。
”第二观色彩。
色是第一直感,我们接触的雨花石,第一看到就是它的色。
色彩主要表现为斑驳陆离、五光十色。
那淡绿色清雅得令人想起春潮的岸柳,那青紫色犹如紫罗兰,那红色使人感到太阳的温暖,那桃红、柳绿、杏黄的色彩给人大富大贵的感觉,那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色彩中蕴藏着无限神奇与美感。
请您欣赏严明先生的一盘“花雨缤纷”蛋白石,观赏时给你一种大富大贵、吉祥如意的感觉。
那色彩妙就妙在如雾如烟的光感,色彩均匀、石质温润。
记得有一位观众,第一次欣赏到这盘蛋白石时,不由自主地就屏住了呼吸,然后长时间地凝视,生怕一点点声响惊动了它的宁静,又怕一丝丝气息吹皱了她的嫩滑,小心翼翼地一点点靠近,久久未挪动一步,那神态、那动作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就是这动作与神态的表现瞬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说蛋白石是雨花石中最珍贵、最美丽的,看似空洞无物却充满张力,看似单纯低调却尽显奢华。
世人从来就爱将美物比作佳丽,这盘蛋白石犹如几位风姿绰约、端庄优雅的贵妇们,千姿百态、肤如凝脂、桃花含露、娇艳欲滴,大气而不失妩媚、简约中透出高贵。
那浅浅深深、浓淡相宜的天生丽质,竟不需要任何花纹来点缀。
《雨花石之美:自然馈赠与收藏家情怀》在众多自然宝石中,雨花石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收藏家的目光。
这些五彩斑斓、纹理丰富的石头,不仅是自然界的瑰宝,更是收藏家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雨花石的世界,探索它们的美学价值和收藏意义。
一、雨花石的自然之美雨花石,以其色彩斑斓、纹理独特而闻名。
它们是大自然的杰作,每一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雨花石的形成过程漫长而复杂,需要经过数千甚至数万年的地质变化和水流冲刷,才能形成如此美丽的纹理和色彩。
1. 色彩的多样性雨花石的色彩丰富多样,从淡雅的粉色到深邃的蓝色,从热烈的红色到神秘的黑色,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这些色彩的组合,使得每一块雨花石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作。
2. 文理的独特性除了色彩,雨花石的纹理也是其魅力所在。
它们的纹理千变万化,有的像云朵般飘逸,有的像山水般壮阔,有的则像抽象画般充满想象。
这些纹理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激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二、雨花石的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雨花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是收藏品,更是文化的载体。
1. 历史渊源雨花石的收藏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为之倾倒。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雨花石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和超凡脱俗的意境。
2. 文化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雨花石往往与“雅”字联系在一起,它们被视为高雅艺术的代表。
收藏雨花石,不仅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雨花石的收藏与鉴赏对于收藏家来说,收藏雨花石不仅是一种投资,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1. 收藏的意义收藏雨花石,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每一块雨花石都承载着收藏家的情感和故事,它们是收藏家与自然对话的桥梁。
2. 鉴赏的艺术鉴赏雨花石,需要的不仅是眼光,更是心境。
收藏家需要用心去感受每一块石头的独特之处,体会它们的色彩、纹理和文化内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雨花石赏析雨花石赏析雨花石聚日月之精华,藏古今之诗词。
古往今来,其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是因为它能使人赏心悦目,娱情怡性,具有无穷的魅力。
雨花石娇小玲珑,妙趣天成,独具自然坚贞含蓄之美,还具无声之诗,无墨之画,无穷无尽之审美韵味。
那美在自然,美在天成的画面总让人感觉大自然的深邃与神秘;那美丽的丝纹、多变的图案,也总使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那画面中的象形、意蕴更叫人观后赞不绝口。
雨花石小巧玲珑,晶莹剔透,便于把玩,便于携带,便于展览,它的质地细腻、硬度适中(硬度达6度),具有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石玩界一般比较注重石头的质地与硬度。
雨花石两者皆备,是石头中收藏的佳品。
珍品雨花石不但可观赏把玩,还有可读性,可读性就在于石头的画面中,有常读常新之感。
如鄙人的一枚《江南烟柳》,起先读作:“绿柳才黄半未匀,一日春光一日深。
”经过一段时间的把玩与悟石后,改读作:“十里秦淮春色浓,乾隆微服画舫中,烟波碧水江南柳,美景良辰石中融。
”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把江南的美景展现出来。
这正是雨花石的迷人魅力和收藏价值。
雨花石色彩与纹理的存在及其形状和图案没有人为的成分,是上天赐给的,也是上天绘制的一幅幅妙趣天成的画面,伟人塑像、诗人行吟、雅士垂钓、猛虎下山、骏马奔腾、苍鹰展翅、小鸟歌唱,无不展现在雨花石中,那五光十色似满天云锦,那晶莹细润如处子肌肤,一石一物,一石一景,方寸之中,可观山川河海,须臾之间,可读古今史诗。
雨花石给人极大的诱惑力与神秘感,使人入迷入痴,更使人爱之、藏之、唱之、颂之。
雨花石收藏勃然兴起再次验证了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随着雨花石的美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爱石的行为上升到对美的追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雨花石的队伍中来。
多彩的雨花石【组图】刘水先生的《雨花石鉴赏》摘选《雨花石鉴赏》作者简介刘水。
著名的雨花石鉴赏家、收藏家,南京雨花石博物馆顾问,南京市雨花石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宝玉石协会观赏石委员会委员,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赏石艺术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从事雨花石收藏和研究,举办和参与举办过多次大型雨花石展览;在《人民日报》等多种报刊上发表过介绍和研究雨花石的文章数十篇;与郭宝林、张跃达合编过《雨花石珍品集》;创作《雨花石》文化艺术片电影脚本,经文化部批准,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翻译成8种外语,向全世界播放;创办《雨花石报》,任主编。
《雨花石鉴赏》是他系统地探讨和研究雨花石的专著,在赏石界有极大的影响。
一。
雨花玛瑙的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李立文教授和南京大学方邺森教授在《南京雨花石的类型、来源和欣赏价值》一文中云:追索玛瑙球或玛瑙脉的原产地,是追索其来源的良好依据。
玛瑙是引人注意的砾石。
近来幕府山、秦淮新河等地的原生玛瑙的发现,证明南京附近是确有玛瑙来源的。
……上述事实是否说明“雨花石砾石层”的砾石仅有近源没有远源?笔者从郭厚桢、杨达源同志惠赠的湖北松滋玛瑙沟的玛瑙质砾石标本看,其玛瑙特点不同于南京附近的原生玛瑙,他说明玛瑙脉或玛瑙球,不仅来自南京附近,还有远源的。
笔者收集到赵普同志惠赠的四川宜宾的玛瑙质砾石;近来,安徽贵池也见到玛瑙砾石。
这些事实说明,玛瑙石来源不能排除远源,凡是长江两岸有发育原生玛瑙条件的地方,都有可能供应玛瑙质砾石……南京大学地质系康育义副教授在《雨花石揭密》一文中云:雨花台砾石层砾石来源很广,有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二叠纪中期(距今2.5亿元)的峨嵋山玄武岩冲刷挂搬运来南京的硅化辉木;有至少从湖北西部的志留纪早期(距今4.3亿年)地层的蜂房珊瑚雨花石,更多的来自苏、皖南部山区的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以上是四位教授关于雨花石的形成和来源的观点,从他们的观点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一。
王建文雨花石赏析摘要:一、雨花石的简介与价值二、雨花石的审美特点三、雨花石的文化内涵四、雨花石的收藏与鉴赏五、总结正文:雨花石,一种源自我国南京雨花台的观赏石,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
作为一种自然矿物,雨花石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雨花石,探讨其审美特点以及收藏鉴赏之道。
一、雨花石的简介与价值雨花石又称“雨花岩”,主要产于我国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附近。
它是一种天然的、具有观赏价值的矿物岩石。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赏价值:雨花石色泽艳丽,纹理清晰,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2.收藏价值:雨花石资源稀有,且不可再生,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3.文化价值:自古以来,雨花石便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雅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雨花石的审美特点1.色彩斑斓:雨花石的色彩丰富多样,包括红、黄、绿、蓝等,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2.纹理细腻:雨花石的表面纹理清晰,有时呈现出山水、动植物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3.形状独特:雨花石形状各异,有圆润如蛋,有尖峭如峰,为观赏增添了几分趣味。
4.寓意深刻:雨花石常常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如爱情、友谊、祝福等,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三、雨花石的文化内涵雨花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人认为,雨花石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瑰宝,寓意着吉祥如意。
同时,雨花石还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被视为圣物。
佛教传入我国后,雨花石成为寺庙的供品,寓意着信仰、虔诚和智慧。
四、雨花石的收藏与鉴赏1.收藏要点:收藏雨花石要注意石头的质地、颜色、纹理和形状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要注重品相,选择干净、完整、无破损的石头。
2.鉴赏方法:鉴赏雨花石时要细致观察其色彩、纹理、图案等,欣赏其自然美和艺术美。
同时,可以结合寓意,体会雨花石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五、总结雨花石是我国独具魅力的观赏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
王建文《雨花石》赏析
诗中描述了雨花石的形状和颜色,以及它在水中的倒影。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雨花石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水中默默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这种描述方式不仅赋予了雨花石以生命和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感悟和思考。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优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将雨花石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通过对雨花石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然界的美好与神奇。
总之,《雨花石》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诗歌,它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细腻的描绘,将雨花石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名家眼中的雨花石“雨花石既属于玉石,又胜于玉石”从雨花石的质地来讲,相当一部分种类的雨花石,如玛瑙质、玉髓质、蛋白石质的雨花石等,都应归于“玉石类”,其共同特征是玉质极为细腻、润凝,半透明至微透明,呈现似透非透的朦胧美意境。
而水晶质雨花石,包括无色水晶、黄水晶、紫水晶、烟水晶等系列雨花石,则属于“宝石级”雨花石。
宝石与玉石的区别在于宝石是矿物单晶体,而玉石是矿物集合体。
玉石级雨花石“既属于玉石又异于玉石”。
因为它的观赏价值是大自然赋予的,而玉石则需通过人工雕琢才能成为具有工艺价值的玉制品。
玉石级雨花石与玉石在质地上有着相似性甚至是同一性,但在纹理上则存在相反性。
“纹”是构成雨花石中天然景观的关键因素,而在玉石中却成为严重影响其质量的瑕疵。
玉石级雨花石的色彩美、图纹美、景象美和意境美是任何玉石无法比拟的。
因而玉石级雨花石集“质色纹形奇巧美”于一身而胜于玉石。
“通灵宝玉”的原型是雨花石《石头记》中曾上百次提到“通灵宝玉”,脂砚斋点评其:“大如雀卵,体;灿若明霞,色;莹润如酥,质;五色花纹缠护,文。
”这一段批注从“质、色、形、纹”四个方面对“通灵宝玉”进行鉴赏,恰好符合《中国观赏石鉴赏标准》。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认为“通灵宝玉”类似雨花石,至少是“理想化”的雨花石。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雨花石就是“通灵宝玉”的原型。
雨花石是“世界第一观赏石”中国在世界石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我国不仅有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以生产、生活用具为象征的广义上的玉石文化,有夏、商、周时代独具艺术造型的玉石文化,还有以尊崇完朴、观赏自然为主要内容的“观赏石文化”。
南京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发掘出的76粒“花石子”有力地证明,早在6000年前,雨花石就已经作为观赏石走入人们的生活,堪称“世界第一观赏石”。
雨花石有“粗石”和“细石”之分,北阴阳营出土的均为“玛瑙质与玉髓质”的细石,粒径在3-5厘米之间,与现在出产及人们赏玩的雨花石无异。
先民们在距今6000年的洪荒岁月里,顿生“不雕不琢原石观赏”之创见,开辟我国乃至世界“观赏石文化的源头”,可谓意义深远。
雨花石的鉴赏与收藏作者:陈南荣来源:《中华奇石》2014年第02期前言雨花石是中国名石之一,看过的人一定会被它丰富的色彩、圆融的形态、晶莹剔透的质地所吸引,特别是将其放置水中,总会呈现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图案。
自古以来雨花石就拥有众多爱好者和收藏者。
2000年,笔者第一次到南京旅游,当地好友陪同到南京博物院、中山陵参观,傍晚在夫子庙、秦淮河畔赏景时,就被商店内外五彩缤纷的雨花石所吸引住。
记得当时的店家门口各种容器里都放着各式各样的雨花石任客人选择,商家再依照形状大小、色彩、纹路、质地论价格。
当时普通的雨花石价格很便宜,品质好的也不算很贵,自己当场选了几颗有纹路变化的作纪念。
第二天再到雨花台风景区参观,顺道去了雨花石的产地六合县,参观了现场采石的状况(与台湾的采石场很相似),那时候雨花台的雨花石一两元人民币一块,一把五元。
六合当地的石农告诉我:雨花石分两种,一种称为五彩石,颜色单一没有纹路,蕴藏量很大,价格也便宜,被用来庭园造景或养鱼,论吨谈价;另一种有纹路的是玛瑙、碧玉质的雨花石,才是收藏家的最爱。
到了2010年,笔者又去南京旅游,特地参观了雨花石博物馆,没想到大陆受经济蓬勃发展的影响,加上各地积极推展雅石文化,南京的精品雨花石价位也已水涨船高了。
雨花石的名称由来传说在1400年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南京南郊雨花台讲经说法,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或称“雨花台石”。
其实雨花石是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是一种天然玛瑙,又被称为“雨花玛瑙”。
雨花石的产地雨花石分布十分广泛,主要产于江宁、江浦、六合、仪征等地,资源丰富,主要开采地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及仪征市月塘一带。
提到雨花石,石友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其实雨花台是南京中华门外一座海拔60米的小山,雨花台在古代为佛教胜地。
明、清两代,雨花台都曾被列为“金陵十八景”之一,现在则为雨花台风景区。
雨花石鉴赏:美石照亮心灵文化彰显魅力文化能起着浸润心田、激活思维、提升智慧、深化境界。
一切艺术品,如果没有文化的注入,它将失去灵魂,失去灵魂的艺术品也将失去魅力。
在赏石界也是同理,雨花石虽说不是人工艺术品,但它是天然艺术品,有着近6000年的赏玩历史与1000多年的美丽传说,云光说法,落花如雨是人们赋予的文化,如果没有文化的注入,雨花石也将失去灵魂,失去灵魂也将失去魅力。
雨花石天生丽质,历代文人雅士都钟爱它,通过对它仔细的观赏、认真的命题、充分的解读,注入了文化内涵,一枚枚雨花石仿佛有了生命,从而变得鲜活起来,提升了它的艺术魅力,给人展开无限的遐想和愉悦的精神享受。
下面就请您欣赏几枚注入文化内涵后的雨花石。
图一“红梅闹春”,石长5厘米、宽3.3厘米,石上画面不大却呈现出红梅喧闹之感,艳丽的红梅凌寒怒放,色彩迷人,品位之高,仿佛使人置身在环境宜人的梅林中,幽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
红梅在梅花中还有“花中魁首”之称。
在我国人们对梅花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情感,或崇其高洁,或爱其幽香,自古以来被世人吟咏赞颂,借此寄寓高尚的抱负和美好的理想,历代文人雅士都把梅花作为春天的化身来歌颂,在人们心目中,梅花已是希望和胜利的象征,故被定为南京市花。
而雨花石是南京的名片,也是南京的市石,在雨花石之上呈现出梅花图案,可谓相得益彰,相互辉映。
此石一亮相就迷倒了许多文人雅士,争相为其赋诗:“一幅梅图映幽姿,石前谁能保自持,繁枝婆娑春意闹,此刻难喻怒放时”……图二“荷塘月色”,石长5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左右,扁扁薄薄,无疤无瑕、原汁原味,石的左中上部显现出大半个皎洁如玉的明月,像似一轮含羞的月亮映衬在荷塘的水中,中部的荷花与荷叶仿佛在微风吹动下扭动着那迷人的身躯,又像似在戏弄着月亮,石的左上半部大片的乳白色与暗灰色像似云层在慢慢地飘动,石的右下半部,大片的绿色像似一片片荷叶在清如明镜似的水中挤着,挨着特别生动怡人,那明月、荷花、荷叶的点缀给此石增添了无限生机,充满了诗情画意。
南京雨花石,世界观赏石中最为历史悠久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距今有250万至150万年的时间,是一种纯天然彩色的花色玛瑙。
主要来源于扬子畔风光旖旎的仪征。
雨花石以“花”为名,花如雨一般,十分漂亮。
在南京夫子庙和雨花市场上有着各色各样的雨花石放在水或沙石当中,雨花石由细碎的石粒组成。
大多数的雨花石有着纯白的底色,上面是五彩缤纷的花纹如同纤丝组成一个个不同的纹路,摸上去光滑圆润,看上去晶莹透彻。
一般的化石是由物质转化而成,长期埋于地下,经过冲刷与摩擦演变而成。
雨花石也是如此。
我曾在科学课上看过一段短片,短片告诉了我们答案。
雨花石中夹杂了各种二氧化硅,不纯形成花纹,又经过摩擦便圆润,埋于地下万年,万年以后出头露面重放光彩。
从带毒管所写的最早的矿产著作宋代杜绾所写的最早的矿产著作《云林石谱》中提到雨花石:“江宁府江水中有碎石,谓之蝟于石,凡有五色,大抵全如六合灵岩及它处所玛瑙无异。
”
其实,雨花石不仅是用来观赏的,它还有一大用处。
有一次,我去餐馆吃饭,餐单中提及的“雨花肉”令我好奇,便准备一探究竟。
餐点了上来,端上来一个石锅,里面的肉在滋滋冒烟,我连忙挑了一块到嘴了,很烫。
我急忙找它叫“雨花肉”的原因。
我把整锅肉翻了个底朝天,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事——锅底铺了一层满满的雨花石!这些雨花石被烤焦了一些,但依疏能看出一点纹样。
后来,我了解到,这菜是先把雨花石翻炒或放在火上烤,再把炒熟的肉铺在上面。
这就是它的另一个功能——做菜。
一、雨花石的基础知识雨花石属于“宝石级”、“玉石级”的画面观赏石。
雨花石千姿百态、色彩丰富、五彩缤纷,日月山川、飞禽走兽、人物、杂件等都可以在雨花石中显现,它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瑰宝,也是雨花石与其他观赏石相比的显著特点所在。
因此,雨花石被誉为“石中皇后”。
有一种说法称它是《红楼梦》中“通灵宝玉”的创作原型。
雨花石又称为“文石”或“袖石”,古代文人雅士藏带于袍袖之中,随时赏玩,亦可邀友共同赏析,品茗吟诗,怡情寓志。
雨花石与其他观赏石不同的是,它不是指单一的某个石质的石种,而是由玛瑙质、玉髓质、水晶质、蛋白石质、石英质、硅质岩质、火山岩质(含化石)组成的群体的总称。
雨花石《满城春色宫墙柳》,为玛瑙质。
柳枝飘逸,红墙斑驳,诗境一样的画面,是石中珍品(见图1)。
《月塘初荷》,为蛋白石质。
月色之下,特写一枝含苞欲放的荷花,几种色彩玄妙的组合,把“韵”文/张云龙 by Zhang Yunlong雨花石的基础知识及鉴赏(一)图1《满城春色宫墙柳》083宝藏 2018·第3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味表现到了极致,可称为极品(见图2)。
《采药人》,硅质岩质。
人物布局合理,色彩对比明显,画面天成,雅俗共赏,是石中珍品(见图3)。
雨花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雨花石是产于江苏南京周边的雨花台、江宁、六合、江浦、仪征等地,雨花台组砾石层中的玛瑙质、玉髓质、石英质、水晶质、蛋白石质、硅质岩质等单一或集合体构成的卵石,称为南京雨花石。
广义的雨花石指产于我国的雨花台组砾石层中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卵石,目前在长江的中上游,宜昌、四川等地都发现了雨花石,所有真正的雨花石都是“籽料”。
原生态雨花石是指未经过任何人为加工处理的雨花石,其摩氏硬度(H)为6~7度,但雨花石中硅化泥质岩(俗称油泥石)摩氏硬度一般为4.5~5度。
以原生态雨花石为原料,经过切割、雕刻、打磨、抛光、镶嵌等工艺加工处理,但未改变原生态雨花石分子结构和矿物成分的雨花石称为工艺类雨花石,原生态雨花石的收藏是主流。
中华一绝——雨花石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它并不是什么真珍贵宝石,但是对于我而言,它有着独特的魅力。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它跻身四大观赏石之一,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以其色彩斑斓、玉质天章、小巧玲珑、纹理奇妙、包罗万象、诗情画意著称于世,被誉为“天赐国宝”、“石中皇后”,是中华一绝。
一、雨花石的来历、形成雨花石可考的收藏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多年前的北阴阳营文化时期,其踪迹在古代典籍依稀可见。
早在原始社会雨花石就走进人类生活圈。
1955-1958年,南京博物院先后四次对市中心鼓楼区距今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北阴阳营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从当初含在死者口中、陶罐里发现了 76 颗雨花石,其中还有被穿孔作为佩饰。
由此可推测当时的人们不仅把雨花石当作观赏物、装饰品,而且还当作财富,以至进行收藏并陪葬。
雨花石是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也称雨花玛瑙。
据传说在一千四百年之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南京南郊讲经说法,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
讲经处遂更名雨花台。
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
经地矿学家考证,雨花石形成于距今25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是地球岩浆从地壳喷出,四处流淌,凝固后留下孔洞,涓涓细流沿孔洞渗进岩石内部,将其中的二氧化硅慢慢分离出来,逐渐沉积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
雨花石的颜色和花纹,则是在逐渐分离、不断沉积成无色透明体二氧化硅过程中的夹杂物而已。
仔细欣赏雨花石,个中藏有山川云彩、人物神仙、花鸟虫鱼,色彩艳丽,变化万千。
人们多爱将其置于水盂中,陈设于书斋、案头,不失为高雅之物。
雨花石的孕育到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方显风流了。
雨花石缘是泪花滴雨花石,集色泽斑斓、纹理奇巧于一身,凝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孕万物之风采,这一大自然的奇异造化,被誉为“石中皇后”。
在世界奇石苑中,雨花石以玲珑剔透、小巧精美(一般为2--8厘米),便于携带,深受各国旅游者的青睐。
说起雨花石如诗似画的名称,本源自神话故事。
相传南朝梁代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南京中门外的梅岗筑台讲经,精诚所至,感动上苍,天落花雨,入地化为五彩纹石,故称“雨花石”,讲经处遂更名“雨花台”。
成语“天花乱缀”即由此传说而来,雨花石从此便成为南京的象征。
神话只是传说,不足令人信服。
现代科学巳揭开了雨花石的奥秘:雨花石生成的时期在,大约是距今1200万年到距今300万年的地质年代,那时古长江流经南京六合以及仪征一带,奔腾的江水把中上游及附近山上风化的岩石、矿物,冲刷搬运,磨棱化角,变成浑圆的卵石,再经沉积而成砾石层。
这些砾石有玛瑙、玉髓、水晶、蛋白石以及含有各种矿物质的化石、纹理石等。
色彩斑斓的雨花石,其学名为原生玛瑙石,多数产自于六合县城东灵岩山南坡玛瑙涧。
由于原生玛瑙石种类繁多,它的成因和化学成分极为复杂。
一般认为,雨花石是由岩浆的残余热液形成的。
这种热液充填在火山岩的空隙中,因空隙的形状不同,或成玛瑙球,或成玛瑙脉。
经过自然力的作用,原生玛瑙脱落后经山洪冲击,流水搬运,磨成五彩斑斓的雨花石。
所以今人有诗曰:地壳感动凝热泪,雨花缘是泪花滴。
雨花石以其纹奇、色艳的自然美著称于世。
雨花石是花形的石,是石质的花,其主要特征为“六美”:质美、形美、弦美、色美、呈像美、意境美。
在赏玩、收藏雨花石时,可根据其呈象分为人物、动物、风景花木、文字、抽象石等。
按照“六美”程度可分为绝品石、珍品石、精品石、佳品石等品级,之中至日月山川,小至昆虫蝼蚁,无所不包,寓宇宙之神奇,蕴万物之神采。
观之令人心旷神怡,赏之可意安体泰。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
赏石清心、怡人、益智、陶情、长寿。
地
球
科
学
概
论
胡琦璇
07102913
环境10-1班
雨花石鉴赏
雨花石是花形的石,是石质的花。
凝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孕万物之风采,其主要特征是“六美”:质美、形美、弦美、色美、呈象美、意境美。
在赏玩、收藏雨花石时,可根据其成像分为人物、动物、风景、花木、文字、抽象石等、按照“六美”程度可分为绝品石、珍品石、精品石、佳品石等品级,观之令人心旷神怡,赏之可意安体泰。
一、雨花石的成分
雨花石的成分是以二氧化硅为主,其中红色成分为铁离子和亚铁离子。
雨花石是石质为玛瑙、蛋白石、玉髓、石英等的卵石,见于河床、河流阶地的沉积物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京雨花台产出的雨花石。
雨花石又分为细石和粗石两类,细石以玛瑙为主,石质细腻,颜色艳丽,磨圆度高,晶莹可爱;粗石质地较粗,以石英或变质岩为主,价值较低。
美丽的雨花石中常可呈现各种山水、人物、鸟兽、树木等景象,使人遐想联翩,思绪入石,非常漂亮。
由于雨花石种类繁多,它的成因和化学成分极为复杂。
以玛瑙砾石为例,它来源于原生玛瑙。
一般认为,原生玛瑙是由岩浆的残余热液形成的。
这种热液充填在火山岩如玄武岩、流纹岩的空隙中,因空隙的形状不同,或成玛瑙球,或成玛瑙脉。
经过自然力的作用,原生玛瑙脱落而出,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磨成卵石。
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在砾石层中的雨花玛瑙石。
雨花石以其纹奇、色艳的自然美著称于世。
它的圈状花纹是二氧化硅胶液围绕火山岩空隙、空腔,由内壁开始,从外向内多层次逐层沉淀而成。
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发生带色离子和化合物的周期扩散。
原生玛瑙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
它们本身具有不同的色素,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黄色半透明为二氧化硅胶体石髓,翡翠色含绿色矿物等等;由于这些色素离子溶入二氧化硅热液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使雨花石及其艳丽秀美。
二、雨花石的产地
南京雨花台名满天下,世人多以为雨花石产于雨花台,其实是不确的。
雨花台以前曾产过雨花石;但雨花石现在的主产地,其实主要在毗邻南京的六合、仪征(原属于六合地区,现隶属扬州)一带,其品质,尤以六合的横梁、东沟、八百等地为佳,所产雨花石之质、形、纹、色、呈象、意境六美兼备,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南京雨花石村是第一个以行政村的形式来体现南京雨花石主要生产加工区域的地方。
而南京,由于其特有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石文化底蕴,目前依然是国内乃至国际最大最主要的雨花石集散地和活动中心,比较知名的雨花石交流中心有:清凉山奇石市场,雨花台雨花石博物馆、夫子庙文化市场、中山陵文化市场等。
另外湖北宜昌,安徽当涂等地都少量出现过,就其质色都不及南京的雨花石。
三、雨花石的形成
雨花石的成因特点:玛瑙是雨花石的标志性的矿物,同时还有玉髓、碧玉、蛋白石、水晶等二氧化硅物与其共生,也有元古代到中生代不同地层岩石或化石,呈卵形也列为雨花石。
其形成“定居”层为中新世到上新世,踞今有5000万年到
15000万年之间。
据《雨花石志》记载: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在南京市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遗址上出土的76粒雨花石的发现,使雨花石文化提前到6000年前。
其后,历史上又有诸多的文人、史志,如《江宁府志》,杜绾的《云林石谱》,王猩酋的《雨花石子记》,张轮远的《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等对雨花石特点都有论述。
雨花石的孕育到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方显风流了。
四、雨花石的分类
雨花石,五彩缤纷、浓淡深浅、单一复杂、千变万化。
其按岩性石质可分为六类:玛瑙质雨花石,蛋白石质雨花石、化石雨花石、燧石质雨花石和其他杂石质雨花石。
前三类雨花石由于石质细腻,玲珑剔透,有空灵感,故称为“细石”或“活石”。
后三类石质粗犷,不透明,有拙朴感,在雨花石中称为“粗石”或“死石”。
玛瑙。
以颜色分有红玛瑙、蓝玛瑙、绿玛瑙、紫玛瑙、酱斑玛瑙、金黄玛瑙、鬼面青玛瑙、白玛瑙、浆水玛瑙还有五色交杂的锦屏玛瑙,其中以蓝玛瑙、金黄玛瑙较稀见。
而举世知名的水胆玛瑙在雨花石中迄今未发现。
若按天然花纹与纹饰分则还有黑色中闪一丝白色的合子玛瑙;红白杂色相间,细如发丝的缠丝玛瑙;黑白褐色细密花纹平得相间,颇为素雅的缟状玛瑙;花纹如柏枝的柏枝玛瑙、苔纹玛瑙;花纹如竹叶的竹叶玛瑙;正视莹白,侧视则若凝血,一石二色的夹胎玛瑙;质地有云雾状感觉的昙花玛瑙;红色花纹内有粉红色花纹的曲蟮玛瑙;各色条带相间成层的带状玛瑙;有条带中含有红色氧化铁片状矿物,闪耀着火红光彩的火玛瑙;在缟状带状玛瑙中有棱角状构造,形如隐约可见的"城郭"的城紫玛瑙。
这最后一种的城砦玛瑙罕见,得之即可得一可观的风景巧石。
世有"千样玛瑙"之说,何名不可适,恕不一一列举,玛瑙是雨花石的主要品种,玛瑙的纷繁品类,雨花石中尽备。
水晶。
除无色透明的水晶外,雨花石中含有烟晶、茶晶、黄晶、蔷薇水晶、紫晶、鬃晶、髪晶等,以后三种观赏效果较好,紫晶形端色鲜者是雨花石中的珍品。
玉髓。
玉髓亦称石髓,雨花石中常见的有葡萄状、钟乳状的,乳白色的状如羊脂玉般细注,色彩以灰白、乳白居多,也有少量的呈鲜红、深红、葱绿诸色,火红极艳者,称为血玉髓,较难得。
蛋白石。
雨花石中的蛋白石,属于不够宝石等级的,够宝石级别的称贵蛋白石。
贵蛋白石在国际上称欧泊,可以变彩。
即使是不够宝石等级的蛋白石,在雨花石中仍列为珍稀。
因为蛋白质纯,色艳,像钧窑的乳浊釉,极具润感,观之如雾如烟,扑朔迷离,有单色也有复色,具有两种色彩的蛋白,往往在色与色之间,浑然漾天,找不出具体的分界线,蛋白石上的色彩有失透状,给人一种不可言喻的柔和感觉。
化石。
雨花石中的化石数以千计,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以珊瑚化石居多,佳品一般是有色彩,硅化,形象居于石之平面,请参阅下篇幅《石上虫》。
以上五类,仅为雨花石品种之主体,收藏者切不可不计其余。
五、雨花石的传说
美丽的雨花石被人们欣赏、收藏已有千年历史,为我国特有的美石,在百千
种奇石中,堪称石中皇后的佼佼者。
提到雨花石,先声夺人的是一则关于雨花石的神话:传说古时雨花台上有一座雨花观,雨花观中有一位雨花真人。
雨花真人端庄睿智、深藏若虚,他经年静坐而绝少宣道,仿佛自己就是一部玄秘古奥的经书。
一天,雨花真人开坛讲经。
微言大义、悬河流水、探本溯源、咳唾成珠,品格和智慧的魅力震撼了众多百姓乃至感动了上苍诸神,欢悦之中诸神命令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来。
五彩天雨比肩接踵杂沓而下,好似一幅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的米芾山水长卷。
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一粒粒变成了玛瑙般的雨花石。
南朝梁代以后流传:“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坠落”的神话故事。
北宋大观年间,吏部侍郎卢襄根据雨花说法的传说给云光法师讲经处命名为“雨花台”。
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称雨花石为“玛瑙石”、“螺子石”。
明《一统·南京》称:“雨花台石,聚宝山出”。
雨花石名真正脱颖而出在明末清初。
徐荣以《雨花石》为题写了一首七律诗。
张岱在《雨花石铭》一文中称:“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积三代而得十三枚……”。
六、雨花石的鉴别
相比于工艺、美术作品的价值评估,雨花石艺术品的鉴定有其特殊性,必须抓住雨花石艺术品所应有的美学五要素加以综合考察,即:质、色、形、纹、象五要素。
质为石之本。
雨花石大多为玛瑙质,所谓“雨花玛瑙”。
此外还有水晶、玉髓、蛋白石和化石质地的等。
优质玛瑙石应具有透、细、润、老的特点。
蛋白石虽不透,然光、色美丽如虹,浑然交融,令人百看不厌。
色为石之神。
雨花石上无色不显,红、黄、白为普色,绿、紫、蓝为稀色。
有一石一色或双色,有一石备众色,五色石者诚为稀少,即使不成景,亦不失为美石。
艳色或多种色彩能巧妙、神奇地糅合,便能引人入胜。
形为石之体。
一握适掌,端、圆、扁、薄,此为雨花石之正统规范。
此外还有多种形状,如球形、圆柱形、马鞍形等。
在奇纹异彩成景成像前提下,形体大者更见珍贵。
纹为石之奇。
雨花石分无纹之石与有纹之石,有纹者多见于玛瑙雨花。
民国时期藏石家王猩酋论述石纹之美云:“曲折变更,参差错落,方圆相衬。
或三棱六角,龟背锦文。
或花瓣缤纷,星斗的历。
”张轮远将雨花石纹分为四大类:木质纹,内透纹,花色纹,深刻纹。
今人池澄则将之区分为点缀纹、密织纹、混杂纹、抽象纹。
雨花纹之奇妙,人工不及,如同明人孙国敉所论:“天成幻出,思议不及”,纹是内容深邃的“天书”,是变幻无穷的“魔方”。
雨花石生成艰难,收藏亦非易事。
它不仅是财力、眼力、毅力和缘分的结合,收藏过程本身,也是对藏石人综合的考验。
人有多深,石有多深;石品反映人品,人品决定石品。
只有人石合一,才是藏石者最高的境界!就收藏的艰辛而言,恐怕也只有藏石人自己方能体味了。
雨花石得一常品易,得一珍品难,得一精品、绝品,更是难上加难!“一吨黄砂四两石,百吨石中无一珍”,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