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热量和热值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5.97 KB
- 文档页数:11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2 热量与热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第2节“热量与热值”。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热量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方法;热值的定义、分类以及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热量和热值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热量和热值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热量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方法;2. 掌握热值的定义、分类以及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热量和热值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量和热值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难点:热量和热值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烧水的过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开了会冒热气?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热量有什么关系?2. 概念讲解:(1)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量。
单位:焦耳(J)。
(2)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的比值。
单位:焦耳/千克(J/kg)。
3. 计算方法讲解:(1)热量计算:Q = cmΔ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容,m 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2)热值计算:q = Q/m,其中q表示热值,Q表示热量,m表示质量。
4. 例题讲解:例题1:一块冰的质量为200g,温度为5℃,加热至0℃,求冰吸收的热量。
解:Q = cmΔt = 2.1×10^3 J/(kg·℃) × 0.2 kg × (0℃ (5℃)) = 210 J例题2:一块质量为0.5kg的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3000J,求煤的热值。
解:q = Q/m = 3000 J / 0.5 kg = 6000 J/kg5. 随堂练习:(1)一块质量为1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80℃,求水吸收的热量。
(2)一块质量为0.2kg的木材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800J,求木材的热值。
12.2热量与热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2)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燃料。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的活动过程,进一步熟悉其中的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选择燃料”、“饮食与运动”等学生活动,阅读有关“西气东输”的信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学生逐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养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看待生活中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关注饮食与健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合理利用能源的科学发展观念。
学情分析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过内能及其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
在此基础上直接引入热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学生对此还能够接受的,但是要向学生讲清楚,热量是为了描述和度量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产变化而引入的,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从日常生活中使用燃料着手引入热值的概念,学生也能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热量的概念教学难点:热量的概念、探究水的吸热性能。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什么是内能?改变内能有哪几种方式?通过学生回答引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那一杯开水变冷减少的内能和一桶开水变冷减少的内能一样多吗?怎样描述热传递时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呢?二、新课讲授:请学生阅读教材P26页,展示多媒体图片请同学思考:1.什么是热量?学生阅读后展示: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热量。
物理热量和热值优秀教案12.2 热量与热值【教学目标】知道热量的定义、符号和单位.知道热量与内能和温度的关系.了解并掌握物体吸热或放热与质量和温度的关系.知道热值的定义,会用Q=qm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燃烧的效率.【教学重难点】理解热量与内能和温度的关系.会用公式Q=qm进行计算,了解燃烧的效率.【教学过程】一、什么叫做热量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度量呢?热量是物体内能改变的一种量度.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当仅有热传递时,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符号:热量通常用符号Q表示,吸热时Q吸,放热时Q放.单位:焦(J)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来的热量约为103J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一个物即使试温度很高,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多.不能说一个物体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一个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段内容是通过对水加热的实验,让学生认识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实验既可以巩固加深学生对热量概念的理解,又为下节课学习比热容打基础.活动1:实验之前,应先提出问题: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事实猜想.进行猜想可以为后面的实验研究定向,同时对最终理解实验结论具有铺垫作用.活动A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即可.活动B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如何控制变量.为方便计算,同时考虑到课堂上加热的时间有限,取100g、200g、300g即可.对质量不同的水进行加热时,如果用酒精灯作热源,要保证每个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燃烧情况基本相同.得出结论后,教材给出了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里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扩展一下:1kg砂石温度升高1℃时,需吸收的热量是0.92×103J;1kg砂石温度升高10℃,需吸收多少热量?10kg砂石温度从10℃升高到100℃,需吸收多少热量?与水对比,你有什么发现?这样会对后面学习比热容作好铺垫.三、燃料的热值热值是表征燃料完全燃烧时放热本领的物理量,是选择燃料的主要依据.热值问题可以从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热量引出.例如,通过阅读教材或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或气体燃料,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判断属于上面的哪一类.再提出思考讨论题:这些不同燃料燃烧的过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后,教师及时总结,明确燃料燃烧过程都要放热,但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相等.为了表示燃料燃烧时这种放热本领的不同,物理学中引入了热值的概念.至此可以顺势给出热值的定义和单位.常见燃料的热值表比较简单,类似的表格前面见过多次,可以让学生阅读表格,谈谈有什么发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燃料的热值表示的含义,知道表示气体热值时单位常用J/m3,在常见燃料中氢的热值是最大的.有关热值的计算公式比较简单,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题目或者教师另选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这里的计算只为帮助认识热值,不必扩展更多更深.燃烧的效率问题和污染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或只由教师讲述,都显得比较枯燥,难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更不能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效果.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视觉信号来突出这个问题,如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展示锅炉烟囱、蒸汽机车冒黑烟等类似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燃烧存在哪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最后归结到燃烧效率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指出燃料不能完全燃烧会浪费燃料,降低效率,造成污染.还可回扣到热值定义中的关键词“完全燃烧”,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限定.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燃料燃烧所产生热量的流向,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被浪费掉了,进一步理解效率的意义.在比较普通家用煤炉、普通燃煤锅炉和现代化锅炉的效率时,通过多媒体投影、挂图展示相关情景,可以产生更加形象化的效果.教师还应加以引申,让学生知道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活动2:目的是加深对热值概念的理解,运用热值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的第1个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可以个人活动,也可小组活动.第2个问题应与课后课外活动1结合起来,布置每个学生回家完成.就一个班级而言,最好有不同燃料结构的家庭调查进行对比,以丰富学生对我国家庭燃料结构与节能措施的认识.一定要让学生实际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实现新课程标准中“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信息浏览栏目对西气东输作了简单介绍,是希望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西气东输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是解决东部能源紧缺的重要举措,对东部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搜集有关信息,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共享.课外活动1:是一个以调查、访问、观察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活动,意图是希望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我们周围普通人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感受社会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激发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热情.实际教学中,对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也可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它作为一个课题,组织小论文评选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自己也要带头进行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课外活动2: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数据表,从中提取有用信息,通过计算来分析讨论有关饮食、运动和身体成长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关注自身的发育和发展,并形成运用数据来分析和判断生活现象的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于第1个问题,由于需要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计算,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建议按性别将男、女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活动,得出若干结果,再进行汇总.以13~15岁年龄段的女生为例,每天需要淀粉0.56kg,而16岁的男生则每天需要淀粉0.70kg.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即可.第2个问题则可以结合当前我国青少年大量出现的“小胖墩”、“豆芽菜”体形这类亚健康体形的原因展开讨论,也可以与本章其他内容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参与讨论交流.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和身边的实际,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自己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健身意识.以上两个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绝佳素材,老师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活动,切实有所收获.【课堂小结】热量: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当仅有热传递时,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1kg纯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热值: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布置作业】。
12 2 热量与热值教案1[12.2 热量与热值]教案1《12.2 热量与热值》教案(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2、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二)过程方法1、利用生活经验了解不同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
2、根据各种燃料了解热值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了解内能与热量的概念的区别。
1、一些常规燃料的样本、火柴、铁丝、润滑油等。
2、收集饮食与运动关系的资料。
3、了解自己家庭常用的燃料,一个月平均消耗多少燃料,支付多少燃料费。
1、复习总结上节课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同学回答。
2、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本节内容。
(一)什么叫做热量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热量、热量的单位。
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符号:Q ,单位j 。
2、教师提示:注意热量与内能有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能,热量是物体体内能改变的一种量度。
内能和热量的单位都是J 。
(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思考: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
(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事实进行猜想。
(1)在家用燃气将初温相同一壶水与半壶水都烧开,它们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你是如何判断的)?(2)将初温相同的一壶水烧成温水与烧成开水,水温的变化量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得出: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越多。
(3)研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实验。
12.2热量与热值教课目标1. 知道热量的定义、符号和单位。
2. 知道热量与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3. 认识并掌握物体吸热或放热与质量和温度的关系。
4. 知道热值的定义,会用 Q=qm 进行简单的计算,认识燃烧的效率。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热量的看法,热值的看法及计算。
【教课难点】实验研究物体汲取或放出的热量。
课前准备一些老例燃料的样本、火柴、铁丝、润滑油等。
教课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达。
2.热传达的本质:内能转移。
内能物体A ――→ 物体B思虑:能否是任意两个物体互相接触都会发生热传达呢?同样点:内能都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高温物体低温物体温度降低 内能――→ 温度高升 内能减少 内能增大二、新课教课 ( 一 ) 什么叫热量1.热量的看法:物理学中,把物体在热传达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注意: (1) 热量是为了描述和量度热传达过程中内能的变化而引入的,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达的过程。
(2) 一个物体的温度即使很高,也不可以说它含有的热量多;反之,物体的温度低,也不可以说它含有的热量少。
假如没有发生热传达,即它的内能没有改变,就谈不上热量。
(3) 在热传达过程中,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内能增添,汲取热量。
2.热量的表示符号和国际单位制单位:热量是内能变化多少的量度,其单位应与内能单位一致。
典例解读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温度越高的物体拥有的热量越多B .一个物体拥有内能的同时也拥有热量C .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达到温度低的物体D.热量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传达到内能少的物体【分析】热量是物体内能的改变量,是一个过程量而不是物体自己所拥有的,故不可以说物体拥有也许含有热量,故 A 错误;任何物体都拥有内能,只有物体的内能改变时,物体才表现出汲取也许放出热量,故 B 错误;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但关于不一样物体而言,内能多的物体温度不必定高,热传达的本质是热量由温度高的物体传达给温度低的物体,故D错误。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2.2热量与热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12章的第2节,主要涉及热量与热值的概念、计算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热量的概念:热量是热能的传递方式,表示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2. 热值的定义:热值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用来衡量燃料燃烧能力的强弱。
3. 热量与热值的计算:热量计算公式为Q=cmΔ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热值的计算公式为q=Q/m,其中q表示热值,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m表示燃料的质量。
4. 热量与热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热量和热值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冬天取暖、烹饪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量和热值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热量和热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量和热值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难点:热量和热值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相关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计算器。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冬天用暖气取暖,引导学生关注热量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热量与热值的概念:通过PPT展示热量与热值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两个概念。
3. 热量与热值的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计算公式,进行课堂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热量和热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热量和热值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热量与热值热量:Q=cmΔt热值:q=Q/m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一块质量为2kg的冰从10℃升高到0℃,求冰吸收的热量。
2016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2 热量与热值教案设计意图:本次课程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热量与热值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我采用了从实际情景引入的方式,通过探究实验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热量与热值的理解。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物体发生热传递时才会出现。
2. 让学生理解热值的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与燃料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燃料的质量无关。
3. 培养学生运用热量和热值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量与热值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热量与热值的计算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热量和热值相关的实际情景,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热量和热值的概念。
二、探究热量(15分钟)1. 讲解热量的概念,解释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物体发生热传递时才会出现。
2.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热量的传递过程。
3. 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量的计算方法。
三、探究热值(15分钟)1. 讲解热值的概念,解释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与燃料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燃料的质量无关。
2.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燃料的热值差异。
3. 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值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通过随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热量和热值的理解和掌握。
2. 引导学生运用热量和热值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燃料的燃烧热量、食物的热量等。
活动重难点:重点:热量与热值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热量与热值的计算和运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课程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热值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量和热值的计算方法。
在课后,学生应加强对热量和热值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对热量和热值的掌握程度。
教学方案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在数值上等于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ppt 17】【板书】三、燃料的热值1.物理意义:表示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热的能力。
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表达式q=Q放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m是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是热值,单位是焦每千克,符号是J/kg。
3.燃料燃烧时的能量转化:化学能→内能。
【ppt 18】教师给出“一些燃料的热值”。
并讲解:表格中,氢气、煤气、沼气这些气体燃料热值的单位是J/m3。
教师提问:你家经常使用的是哪种燃料?它的热值如何?记录板书内容。
听讲,了解气体燃料热值的单位。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燃料的选择。
了解气体燃料热值的单位。
【ppt 19】教师介绍:对于某些气体燃料,其热值在数值上等于在标准状态下1m3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焦每立方米,符号是J/m3。
与此对应的热值的表达式q=。
热值在数值上等于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比如:干木柴的热值是1.2×107J/kg,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是1.2×107J。
煤气的热值是 1.8×107J/m3,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标准状态下1m3的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是1.8×107J。
【ppt 20】【板书】4.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形态、体积、是否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5.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由q = →= qm 听讲,了解气体燃料热值的单位。
回答一些热值的物理意义。
记录板书。
由q = →= qV表达式中q的单位是J/kg或J/m3,Q放的单位是J,m的单位是kg,V的单位是m3。
【ppt 20】教师提出问题:热值定义中要求燃料“完全燃烧”,真的可以实现吗?解释:“完全燃烧”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中并不存在。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2 热量与热值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来定制。
在设计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2“热量与热值”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理解热量与热值的概念。
2. 掌握热量与热值的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热量与热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量与热值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难点:热量与热值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温度计、烧杯、热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测量工具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我会准备两杯不同温度的水,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感受两者的温度差异,引发他们对热量与热值的思考。
2. 实践操作: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两杯水的温度,记录在笔记本上。
然后,我会用热源对热水进行加热,观察热水的温度变化,并用笔记本记录下来。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热量与热值的变化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热量与热值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 难点:热量与热值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热量与热值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如寻找生活中的热量与热值的应用实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热量与热值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采取了情境导入的方式,通过准备两杯不同温度的水,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亲身体验两者的温度差异。
这个细节是重点之一,因为通过直观的体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热量与热值的存在和差异。
《12.2热量与热值》教学设计与反思课堂教学】出示学习目标】问题1:热量的概念?热量的物理意义?问题2:热量、内能、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画出框架图)问题3:探究实验: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与什么有关?结论?问题4:热值的概念?热值与什么有关?热量与热值的相关公式?问题5:理解燃烧效率和利用效率,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师: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本节课学习的“热量和热值”,实际上和生活中“烧开水”相关;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燃料燃烧时的放热本领各不相同,即和热值相关。
过渡语: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认识“热量和热值”。
1.热量】活动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26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热量概念:物体在中的多少。
物理意义:热量是用来描述和量度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变化的。
(2)热量符号:;单位: .活动2:阅读下列内容,着重体会“热量描述过程”,对应的“可以怎么说,不可以怎么说”。
(3)注意:热量是一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含有、具有、热量是….、增加和减少。
温度是衡量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外在表现,一般说升高、降低、是多少,不能说传递。
能量(机械能和内能)一般说具有、转移和转化。
师:引导学生体会,不去过多解释,标注正确说法√和错误说法×。
活动3:紧随老师共同分析三者之间关系,多问为什么一定或不一定,加深理解。
(4)热量与内能和温度关系?热量温度内能【2.实验探究】活动4:自主阅读课本26、27页内容,联系生活,思考下列填空,5min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小组展示,10min。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同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与什么有关?实验猜想:猜想①:与有关;猜想②:与有关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吸热的多少可根据来判定(,说明吸收热量越多)师:引导强调实验原理实验1:联系生活情景:家里烧开水时,为沸腾前,加热时间越长,水升高的温度越分析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吸热多少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改变,控制不变)所需器材:实验过程:实验表格: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2:联系生活情景:家里烧一壶开水,水质量越多,所需加热时间 .实验目的:探究吸热多少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改变,控制不变)所需器材:实验过程:实验表格: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和2总结论: .注意:同一质量的同一物体,升高1℃吸收的热量与降低1℃放出的热量 .师:巡视发现问题,引导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展示,师生互评; PPT呈现归纳总结.3.活动5:自主阅读课本27、29页内容,学案数据信息,体会热值概念,思考下列填空,5min;数据:核电厂每年要用掉80吨核燃料,只要2支标准货柜就可以运载;如果使用天然气,需要143万吨,相当于每天烧掉20万桶家用瓦斯;如果换成燃煤,需要515万吨,每天要用20吨大卡车运705车.(1)热值物理意义: .定义: .注意:①热值定义时强调的条件:;②热值只是燃料的一种性质,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无关)(2)热值符号:;单位:;公式: .(3)燃烧效率计算式:利用效率计算式:师:小组竞答,师生互评; PPT呈现归纳总结.观看微课,回顾本节课所学,简要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教案:第12章第2节热量与热值(新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一、教学内容:1. 热量的概念:热量是热能传递的一种方式,表示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热量计算公式:热量(Q)= 质量(m)× 比热容(c)× 温度变化(Δt)。
3. 热值的定义:热值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单位为焦耳/克(J/g)。
4. 燃料的热值计算:燃料的热值(q)= 放出的热量(Q)/ 燃料质量(m)。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量的概念,掌握热量计算公式,能够运用热量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了解热值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热值的概念分析燃料的燃烧效果。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量的概念、热量计算公式、热值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运用,热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烧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加热后会变热?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传递的?2. 概念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热量的概念,解释热量是热能传递的一种方式,表示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3. 热量计算公式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进而引出热量计算公式:热量(Q)= 质量(m)× 比热容(c)× 温度变化(Δt)。
4. 热值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燃料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否相同?如何比较燃料的燃烧效果?进而引出热值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热量计算公式和热值的概念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2.2热量和热值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2.2热量与热值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到目前为止,学生已学了很多物理概念,也知道学习物理概念的三个阶段,本节二个物理概念:热量和热值。
热量的概念是用内能概念来定义的,比较抽象;同时,热量又是一个过程量,即只有在物体内能发生变化时,才能谈。
学生准确理解热量概念较难。
实验“探究水的吸热与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需要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同时,热机、效率和环保等内容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功能。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热量的概念、单位,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热值的概念。
热量是理解许多热现象的基础,也是下节课学习比热容的基础。
热值则是选择燃料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分析各种燃烧现象和燃烧效率的基础知识。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本节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热量和热值。
热量的概念是承上节热传递改变内能而来,并由此给出了热量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活动——实验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这一探究既是对热量概念的深化,又为学生后面理解比热容作铺垫。
燃料的热值是人们生活、生产与贸易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均消耗能源越来越多。
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等燃料的价格与其热值密切相关。
为此,课标要求学生认识燃料的热值。
热值反映燃料完全燃烧时放热的多少,是表示燃料性能的重要指标,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是热机工作的能源,燃烧过程中存在效率和污染问题,这些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
热机、效率和环保等内容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功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⑵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12.2热量与热值
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到目前为止,学生已学了很多物理概念,也知道学习物理概念的三个阶段,本节二个物理概念:热量和热值。
热量的概念是用能概念来定义的,比较抽象;同时,热量又是一个过程量,即只有在物体能发生变化时,才能谈。
学生准确理解热量概念较难。
实验“探究水的吸热与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需要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同时,热机、效率和环保等容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功能。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容有:热量的概念、单位,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热值的概念。
热量是理解许多热现象的基础,也是下节课学习比热容的基础。
热值则是选择燃料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分析各种燃烧现象和燃烧效率的基础知识。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本节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热量和热值。
热量的概念是承上节热传递改变能而来,并由此给出了热量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活动——实验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这一探究既是对热量概念的深化,又为学生后面理解比热容作铺垫。
燃料的热值是人们生活、生产与贸易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均消耗能源越来越多。
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等燃料的价格与其热值密切相关。
为此,课标要求学生认识燃料的热值。
热值反映燃料完全燃烧时放热的多少,是表示燃料性能的重要指标,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是热机工作的能源,燃烧过程中存在效率和污染问题,这些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
热机、效率和环保等容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能改变的多少。
⑵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⑶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燃料。
◆过程与方法
⑷经历探究水的吸热与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的活动过程,进一步熟悉其中的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选择燃料”、“饮食与运动”等学生活动,阅读有关“西气东输”的信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学生逐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养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看待生活中事物的习惯。
⑹培养学生关注饮食与健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合理利用能源的科学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热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探究水的吸热与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这个学生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热量概念的理解,也是后面学习比热容的基础,让学生做好这个实验是教学的关键。
热值以及如何选择燃料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热量的概念是用能概念来定义的,比较抽象;同时,热量又是一个过程量,即只有在物体能发生变化时,才能谈热量,所以热量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实验“探究水的吸热与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需要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引入新课的方法,可以由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来举例分析,而知道在现代社会中,使用能量主要还是从燃料燃烧中获得的能.
“燃料的热值”,学生观察和分析教材的或教师提供的科技资料,学习热值的概念,并用简单的数学方法,会进行有关的热值计算.
“有效利用燃料”,教师分析,使学生知道燃料实际很难完全燃烧,只有一
部分被利用,引出了使用效率问题,可以用画比例图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炉子的效率.接着学生阅读资料(课本上的或教师提供的)得出提高锅炉的效率和燃料的利用率的方法.本部分容可以学生小组讨论.对于提高燃料利用率,也是采用提供学生学习资料,学生可以课下收集相关容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策略:
1.本节探究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
2.为帮助学生理解热量和热值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设计此课时,从学生实验入手,引入新课;引出热传递改变能而来,并由此给出了热量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活动——实验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这一探究既是对热量概念的深化。
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
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2.2 热量
一、热量
1. 定义:物体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放出或吸收能量的多少。
符号:Q
2. 单位:焦耳符号:J
3. 影响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
(1)与物体的质量有关(2)与温度变化有关
科学实验表明:物体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变化多少成正比
4. 焦耳的实验结论:
1kg水温度升高1°C时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1kg水温度降低1°C时所放出的热量是4.2 ×103J
二、燃料的热值
1. 定义:1千克的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符号:q
2. 单位:焦耳/千克(J / Kg 或J • Kg—1)
3. q柴油=3.3×107J/kg 的物理意义:1千克的柴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3.3 ×107焦
4. 计算公式:Q= q m
5. 节约燃料的措施:
(1)改善燃烧的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
(2)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