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12.68 MB
- 文档页数:53
农业的区位选择[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光照、热量、降水等,而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大小)有关。
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科技、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基本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典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方式: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特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
(4)区位优势:气候暖湿;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土地肥沃;地广人稀。
【易错辨析】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是一般意义上的混合农业吗?提示不是。
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畜、家禽只是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不能算作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业比重相差不大。
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1)有利影响如果能保持合理的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2)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会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考点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例1】[2017·天津文综,12(3),9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1.结合区域图,综合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农业生产有何特点?2.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有哪些?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4.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其“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分别指哪些部门?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农业(1)概念: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2.区位(1)一方面是指某事物的位置。
(2)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包括热量、光照和降水,其对作物的种类、产量、品质等有重要影响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常常发展林业、畜牧业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水源湿润地区丰富的水源为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保证;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特别提醒] 光照和热量的差异光照强,热量不一定丰富;热量丰富,光照不一定强。
如四川盆地热量条件优于青藏高原,但光照条件不如青藏高原。
①市场:可有效地引导农业生产类型、规模和布局。
②技术因素: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产范围。
③交通运输:直接关系到农用物资运入和农产品运出。
④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以及政府政策、工业基础等,也都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现代社会,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将下列各地农业生产及其对应的主导区位因素连线。
提示: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1.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现代: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生产活动一.农业生产的特点1.地域性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2.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eg:气候二.农业的分类(右图)1.按生产对象分类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即:农林牧副渔,以农、牧为主)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eg:游牧密集农业→技术eg:花卉、乳畜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自行消费密集农业→产品销售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概念—两层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充足且配置合理气候,光热水资源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畜牧业土壤:黑土、水稻土→耕作业,红壤→茶叶种植位于,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灌溉农业必要条件,如河湖水源靠近/附近有(河流、湖泊),灌溉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判定市场是否广阔→周边地区人口和经济发达程度·交通:判定交通是否便利→公路、铁路、海运、航运·技术:科技水平的高低及其投入的程度,决定产量产值和保鲜水平·劳动力:考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其他:政府政策,地价(地广人稀),工业发展水平,农业发展历史(习俗)3.区位要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的利用与改造·自然因素具有非决定性,不宜耕作的土地,可通过人为改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使其适宜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改造需考虑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衡量技术投入后的产出效益是否高于投入成本(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人口的↑和城市化的发展,市场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市场)·交通运输的改善+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保鲜水平↑(交通、技术)·劳动力:随着集约农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