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重生的恢宏颂歌——刘慈欣《坍缩》中的科幻景观
- 格式:pdf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4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之稔恶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 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经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的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
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
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架着说“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先行者不想再玩起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筑起我们的金字塔——由银河奖想到的最近几乎把科幻忘了,灰色的现实几乎占据了全部身心。
比如,在机构改革中,我所在的计算机中心包括我在内的四个人中只能留下两个,而裁掉哪两个要由我来决定,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这三个同事都很称职,也没有任何过错,我们一起在这太行山深处渡过了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多少次一起憧景未来,现在竟是这么个结局,想想心里很是沉重。
当姚海军的约稿把我拉回科到幻上来时,同以前不一样,我没有那种超脱感了,我突然发现,科幻是现实的一部分,它同样面临着现实中无处不在的那种艰难的选择和取舍。
99年我发表了4篇小说,按照完成时间的顺序是:《宇宙坍缩》、《微观尽头》、《鲸歌》、《带上她的眼睛》,从这4篇小说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选择的结果。
事实上,直到《带上她的眼睛》写完后很久,我还没收到唐风那个宝贵的电话,我的小说还没有一丝能发表的迹象,当投稿的历史过了一年后,我不得不研究SFW想要什么样的小说,于是买来杂志看(从古老的《科学文艺》改名后就很少再看),于是产生了《鲸歌》和《带上她的眼睛》这样的小说。
这之前我还在不断变化,写了政治色彩浓厚的《新创世纪》,改变历史的《西洋》,甚至故作深沉的《时间流浪》。
我不想这么变化,但终于明白,如果象前十年那样执着于自己喜欢的那种科幻,最后我也无法对那种科幻做出任何贡献。
没多少人认为《宇宙坍缩》和《微观尽头》有多出色,但正是这样的小说把我引进科幻的,我写作的最终目标也是这样的小说。
至于说到文学内涵,我想起了一位评论家对华莱士小说的评论:“想从那里面找到文学美,就象从沙子中找雕塑美一样徒劳。
”这话也适用于这种技术内核型的小说,它们只是让一些爱做技术梦的理工科低年级学生会心一笑并从中体会到水晶一样单纯的快乐的东西,我想不出它同厚重的文学和复杂的人性这些东西有什么关系,要从这方面评论,这样的小说确实毫无价值。
这样的小说连所谓硬科幻都算不上,因为好的硬科幻是有相当文学内容的,而这种技术内核型小说,正如水木清华上的一位朋友所说,除了技术内核什么都没有,它的文学描写都集中在对其中的技术内核上,试图使技术诗意化。
刘慈欣宇宙坍缩主要内容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刘慈欣宇宙坍缩主要内容简介【导语】:宇宙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大刘的思想一致都是非常的深邃。
刘慈欣:从娘子关到宇宙的可行性报告作者:江寒秋来源:《齐鲁周刊》2019年第07期从刘慈欣的现实世界出发,穿越黑金之城阳泉,在飞船、二向箔、球形闪电的帮助下,我们抵达了他的黑色异乡。
第一代科幻迷2013年,12月2日,西昌航天基地,嫦娥3号起飞的地方。
观看发射的有三千人左右,刘慈欣是其中之一。
与他想象中的航天发射现场不同,这里更像一个集市:有卖火箭和玉兔车模型的,有卖方便面和小吃的,有在炭火上支着架子烤大块肉的,还有围成一圈打扑克和坐在地上喝酒的……星空的寂静和现实的热闹让他有莫名的感觉:火箭同样看上去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带着我们的精神飞离这平凡的群山。
2016年7月3日,天眼主体工程完工现场,刘慈欣又受邀见证这一“科幻”时刻。
此时的他已经是雨果奖得主,他在《三体》中所展示的降维打击、黑暗森林理论与壮丽图景和中国正在崛起的互联网创业英雄们意外地气质相投,成为当时的显学。
从那以后,他便不得不出席各种访谈节目,和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对话,和主持人陈鲁豫对话,和银英传作者田中芳树对话,和高晓松对话,和卡梅隆对话。
甚至,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看完第一部《三体》后,也通过渠道发邮件:“你好,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看了您的《三体》之后,十分喜欢,能否发一下后续的作品,很着急。
”他以为这是假的,直到美方大使馆找上门来,他才知道这是真的。
后来,奥巴马还在《流浪地球》中客串了几个镜头,这段佳话也就变得更加科幻了。
刘慈欣的大火是在2015年左右,《三体》在那一年获得了雨果奖。
那一年的刘慈欣走出了科幻文学的小众疆域,成为了资本、大佬们的猎物和谈资。
名利场是避免不了的了,尽管他认为作家应当远远躲在作品后面,但公众和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将他推上了前台。
他有些不适应,还有些小镇青年式的拘谨,不太懂得拒绝。
后来就慢慢习惯了,拘谨也得以进化,成为了一种冷眼看世情的疏离。
他是一个标准的理工宅男,保留着一些老干部式的作风:戴着眼镜,大多时间穿着朴素的让人记不太清颜色的衣服,喜欢玩游戏,不用微信,靠电话和邮件保持对外界的联系。
《球状闪电:典藏版》刘慈欣,科幻世界出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球状闪电:典藏版》刘慈欣,科幻世界出品读后感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典藏版》是一部让人眼界大开的硬科幻杰作。
它不仅仅是对科幻的探索,更是对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深度思考。
书中那独特的科幻概念,丰富的人物塑造,以及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令人叹为观止。
"球状闪电,那是一种奇妙的现象,它的存在如同宇宙中的奇迹,短暂而明亮。
" 这句话开篇即揭示了主题,球状闪电如同人生,短暂却耀眼。
书中,刘慈欣巧妙地将科学原理与情感纠葛结合,让人在科幻的背景下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作品中的主人公,从追求科学真理的执着,到对生命意义的反思,都让人印象深刻。
刘慈欣通过主人公的口吻描述:“科学的真谛就在于不断地探索未知,挑战已知。
”这不仅是对科学的颂扬,更是对人性的剖析。
书中丰富的科学知识,令人目不暇接。
从量子力学到相对论,刘慈欣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例如,他描述球状闪电的形成:“这是一种由电磁场引起的特殊现象,当电磁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离子就会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迅速凝聚,形成球状闪电。
”这样的描述既专业又生动,让人对科幻世界充满好奇。
此外,书中对人物情感的描绘细腻而真实。
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主人公经历了人生百态,感悟到生命的无常。
正如原文中所说:“人生就像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震撼。
刘慈欣用独特的视角,将科幻、科学、人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充满惊奇与思考的科幻世界。
《球状闪电:典藏版》不仅是一部硬科幻佳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生命和宇宙的哲学著作。
第二篇范文《球状闪电:典藏版》刘慈欣,科幻世界出品读后感在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典藏版》中,我看到了一种超越科幻本身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对科学的探索,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自我认知和未来命运的哲学反思。
坍缩刘慈欣读后感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已经跨越了星辰大海,探索着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在这无尽的探索之旅中,一项前所未有的发现让科学家们震惊不已——宇宙,这个看似永恒膨胀的宏大舞台,竟在悄然间开始了它的坍缩。
故事的主角,李晨曦,是一位年轻而才华横溢的天体物理学家。
他自幼便对浩瀚星空充满无限向往,梦想着揭开宇宙最深邃的秘密。
当宇宙坍缩的消息传来时,他正站在自己位于月球科研基地的观测台上,凝视着那片曾经无限延伸、如今却似乎正在收缩的星空,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震撼与困惑。
随着研究的深入,李晨曦发现,宇宙的坍缩并非简单的物理现象,它似乎与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力量有关,这种力量在宇宙诞生之初便已存在,默默影响着宇宙的演化。
为了寻找这股力量的源头,他组建了一支由顶尖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踏上了前往宇宙边缘的征途。
探险队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他们穿越了黑洞的边缘,见证了时间与空间的扭曲;他们探访了古老的星系,那里残留着宇宙初生时的余晖。
然而,最令他们震惊的发现,却是在一个看似平凡的行星上。
这颗行星上存在着一种智慧生命,它们拥有操控时间的能力,正是这股力量,在宇宙深处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了宇宙的坍缩。
这些智慧生命,被称为“时光守护者”,它们告诉李晨曦,宇宙的坍缩并非灾难,而是宇宙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在坍缩的过程中,宇宙将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时光逆流”,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将以相反的顺序重演,直至回到宇宙诞生的那一刻,然后再次膨胀,开启新的轮回。
面对这一颠覆性的真相,李晨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开始质疑自己长久以来对宇宙的认知,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如果宇宙终将坍缩,一切都将归于原点,那么人类的努力与奋斗,是否只是徒劳?然而,在与时光守护者的交流中,他逐渐找到了答案。
时光守护者告诉他,尽管宇宙会经历坍缩与重生,但每一次轮回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生命都是宇宙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正是为了在这无尽的轮回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探索未知,追求真理。
刘慈欣:藏于深山的“中国科幻王”《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原本是一名深山“送电工”,那么,这位质朴的山西汉子,如何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之父”?《地心游记》打开兴趣之门刘慈欣1963年生于北京。
读小学时,因父亲被调到山西阳泉煤矿集团工作,他随家人来到矿区生活。
上三年级时,刘慈欣读到了一本比苏联小说、莎士比亚著作更令他兴奋的书——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备受震撼,从此他对科幻小说痴迷不已。
刘慈欣上初一时,中国科幻进入黄金时代,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等书出版,引起轰动,他喜欢的凡尔纳作品系列也相继出版,“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
”那时的科幻市场尽管繁荣,但书的总量仍然有限,“全国就那么几家科普杂志、出版社在出长篇小说,每出一部你到书店都能看见,所以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我全都看过。
”刘慈欣说。
1985年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后,刘慈欣被分配到山西娘子关发电厂的计算机室工作,每天上下班,从宿舍区到办公区,两点一线。
偏僻的矿区小镇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同事们大多熱衷于聊天和打牌。
刘慈欣不打牌,也很少聊天。
他常常在下班后坐在院子里的一把躺椅上,目送秋风春雨,惯看夏花冬月。
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刘慈欣把想象投射到数万光年以外的浩渺太空,灵感的火花不经意间就冒了出来。
大山中缔造“科幻王国”在这个闭塞、落寞,却处处回荡着历史韵味的大山中,刘慈欣对科幻文学愈发痴迷,没有好的科幻小说可看,他索性用笔构筑自己的科幻王国!《宇宙塌缩》和《微观尽头》,是这位科幻迷参加工作之初的两篇试手之作,虽然语言略显生涩,描写也较粗糙,但已蕴藏着他后来气魄大、悬念足的小说风格。
短篇写得不过瘾,刘慈欣又写起了长篇。
1989年,他完成了《中国2185》,两年后又写出了《超新星纪元》。
但由于当时科幻文学的大环境一片寒冬,他的《超新星纪元》等作品相继投了几家出版社,得到的回复都一样:书稿很不错,但出不了。
直到1999年,刘慈欣见科幻文学在国内已经出现“冰雪消融”的解冻现象,便从自己写的作品中遴选了5篇,打印出来投给《科幻世界》杂志。
坍缩刘慈欣读后感篇一坍缩刘慈欣读后感《坍缩》这篇科幻小说,真的让我有种“脑袋被炸开”的感觉!说真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可能就像个在宇宙中迷路的小迷糊,被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搞得晕头转向。
但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点儿门道。
刘慈欣的脑洞简直大到没边儿了!他描述的坍缩世界,让我一直在想,要是时间真的倒流,那会是怎样一种混乱又神奇的场景?也许我们会从老态龙钟一下子变回青春年少,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做梦?但又觉得,万一真能这样,那人生的意义是不是得重新定义了?我觉得吧,这篇小说让我对时间和宇宙有了全新的认识。
可能我们平常觉得时间就是一直向前走,像个不停歇的小火车。
但在刘慈欣的笔下,时间居然能倒着跑,这就好比那辆小火车突然来了个大掉头,让人猝不及防。
我就在想,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时间开始倒流,那我们做过的错事是不是能重新来过?是不是能把那些错过的机会再抓回来?可反过来一想,要是一直能这样,那人们会不会变得不珍惜当下,反正觉得做错了也能重来?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啊!还有啊,小说里对科学家们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他们在面对这种惊天巨变时的那种迷茫和探索的精神。
也许,我们普通人在面对这种超乎想象的情况时,早就吓得不知所措了,可他们还在努力去理解、去研究。
这让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处在那样的世界里,我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面对未知吗?读完这篇小说,我觉得自己的脑子就像个被搅乱的宇宙,各种想法在里面碰撞、交织。
这感觉,又刺激又有点儿让人不知所措,可我就是喜欢这种被冲击的感觉,难道不是吗?篇二坍缩刘慈欣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刘慈欣的《坍缩》,这可真是一篇让我“三观尽毁又重塑”的神奇小说!一开始,看到“坍缩”这个词,我心里就犯嘀咕:“这啥玩意儿?”但读着读着,我就被刘慈欣带进了那个神奇的世界。
想象一下,时间开始倒流,哇塞!这简直太疯狂了,不是吗?我就在想,那时候我们是不是得倒着走路,说话也得倒着说?那得多别扭啊!可也许,习惯了就好?谁知道呢!刘慈欣这大哥,真的是敢想!他让我开始思考一些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伟大的想象:刘慈欣笔下的未来世界作者:FatE来源:《大学·阅读独唱团》2019年第04期在刘慈欣的作品中,故事经常发生在未来,而他对未来世界的把控是多维度的,《光荣与梦想》是架空历史的小说,以人性为出发点,表现了运动员对国家荣誉的认同;《超新星纪元》以孩子的视角切入,描绘了一个乌托邦世界的回归;《朝闻道>设置了一个真理祭坛,表现了科学家对真理的极致追求……而这些,都得益于作家伟大的想象力。
技术奇观与概念奇观以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系列作品为例,第一部作品中的科技水平和我们当下差距不大,而第二部、第三部中主角经过数次冬眠,每一次醒来人类世界的生活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飞跃。
《三体Ⅱ:黑暗森林》中对未来世界的描写是基于刘慈欣在《三体》中的一个设定展开的,即地球文明的科技已经被三体人的智子锁死——不得不说,“锁死科技”这个设定十分取巧,在逻辑上也能够自圆其说——这样一来,对未来的描绘全部基于我们现有的基础知识展开,读者也就更容易理解小说里的未来世界。
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罗辑从冬眠中醒来,面对的已经是200年以后的未来世界。
他看到了用不完的电,看到了会随着情绪改变的带屏幕的衣服,人们不再需要为能源展开各种争夺,智能投放的广告因为用不完的屏幕而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人们可以背上飞行器从树状的房屋上起飞,衣食住行都在一个近乎完美的世界里被安排得十分妥当。
看上去,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但是,当我们读到末日之战中,人类的骄傲被彻底摧毁时,再回头看刘慈欣构建的这个未来世界,就发现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进步”,实现便捷无限能源的方式还是电和无线充电技术,让那个乘着“竹蝽蜒”起飞的女孩摆脱地球引力的仍然是风动能,解决粮食问题的则是合成食物等等。
剥离了生存便利性的外壳,我们可以看到200年后的世界和当下也没太大不同,這就和小说中“被智子锁死基础研究”这个设定相吻合了。
作为对比,三体人的技术却一如既往地发展,让人类可望而不可即。
第1期2017年2月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 1February 2017宇宙重生的恢宏颂歌—刘慈欣《坍缩》中的科幻景观南亚斌(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在科幻小说领域,刘慈欣是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在科幻小说的表现主题和创作风格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坍缩》是刘慈欣最早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宇宙坍缩、时光倒流等奇幻现象的叙 述,对无比恢弘的宇宙唱出了一曲壮丽的颂歌。
与此同时,也塑造了科学家献身科学、达观眷智的动人形象,对人类的智慧发出了由衷的礼赞。
关键词:《坍缩》;宇宙主题;创世神话;宗教意味;忧患意识中图分类号:I2〇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03(2017)01-0111-04The Magnificent Carol of the Rebirth of the UniverseG A O Y a-b in(S ch o o l o f L ite ra tu re,Lanzhou Jia o to n g U n iv e r s ity,Lanzhou 730070,C h in a)Abstract: In the realm o f science fic tio n,L iu C ix in is a w r ite r w h o has a s tro n g sense o f s ty le.H e has carried o u t a ctive and e ffe ctive e x p lo ra tio n in the them e and w r itin g s ty le in science fic tio n.Collapse is one o f L iu C ix in^s e a rlie st w o rk s,th ro u g h the n a rra tiv e o f the fa n ta sy phenom ena o f th e cosm ic co lla p sin g and th e tim e b a c k flo w in g,th e fic tio n sings a m a g n ific e n t carol o f th e gra n d U n iv e rs e.A t the same tim e,it also creates th e m o v in g im age o f the o p tim is tic and w ise scie n tists w h o are devoted lo science.I t issues a sincere praise fo r the hum an in te llig e n c e.Key words:Collapse;universe th e m e;cre a tio n M y t h;re lig io u s m e a n in g;sense o f urgency在新生代的科幻作家中,刘慈欣是天赋极高 的作家,由于他出类拔萃的想象力以及极其深厚的科学知识素养与积淀,使得他的科幻创作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出手不凡。
1999年,他在《科幻世 界》上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宇宙坍缩》(即《坍 缩》),同年,他一鼓作气,连续发表了〖个短篇《鲸 歌》、《微观尽头》、《带上她的眼睛》,这基本上奠定 了他今后写作的路向。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坍 缩》是他科幻小说创作的源头,从这里出发,可以找到他创作的精神起点,窥见他创作的发展轨迹。
一、构建宏大的宇宙主题对于人类存在与人的命运的关注,对于宇宙 灾难与自然灾害的叙写,对于人类未来生存状态的探索,一直是科幻小说所着力表现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主题。
他总是怀着超前时代的忧患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探 索热情,以抒情性的笔调和富有浪漫主义的叙事收稿日期:2016_11—02基金项目:中B科普研究所和中网科普作家协会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高亚斌,男,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112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手法,揭示这个世界的未知奥秘和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展现科学创造的恢弘景观,奏响了人类智慧 的一曲荡气冋肠的颂歌。
小说《坍缩》是刘慈欣最早的作品之一,它和 《微观尽头》是作家创作的第一阶段的纯科幻代表 性作品,这类小说开启了他诸如太空探索、外星文 明、地球灾难、生存困境等等主题。
这些主题都关 涉到科技发展的前沿,很多是人类思维与认识尚 未抵达的领域,它为人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无限辽阔深邃的表现领域。
刘慈欣的小说大都关涉到 这一宏大的宇宙主题,便于作为承担科学知识的载体来思考世界存在的奥秘,是他小说创作所致 力的发展方向。
他曾经说过:“几乎所有科幻小说 的顶峰之作都是在对这种未来的描写中产生的。
在对未来的黑暗和灾难的描写中,他们创造了最 让人难忘的幻想世界,挖掘了最深刻的主题”u:,可以看出,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向着创造“最让人 难忘的幻想世界”、挖掘“最深刻的主题”的主旨的 靠近,都是向着所谓“顶峰之作”的迈进。
《坍缩》叙写科学家通过国家天文台最大的观 测厅观察宇宙坍缩的瞬间所发生的情景,正如小 说主人公、科学家丁仪所料,宇宙坍缩的现象准时 发生,时间开始逆向冋流,往事重现,人们都亲眼 目睹了这一宇宙奇观的壮丽过程。
小说的故事但 已经超越了国度的界限,成为一个全球性乃至整个宇宙的一大事件。
可见,在创作之初,刘慈欣就 已经突破了将科幻小说作为科普宣传以及“科学 救国”等科幻小说创作主题的阈限,而直接抵达了 星空、天际、宇宙、世界的宏大层面,显露出作家非 同寻常的思想视野和气度恢宏的博大胸襟。
在一篇随笔中,刘慈欣曾经提到美国短篇科幻小说《时光倒流》,小说讲述在没有任何技术背景下时光倒流的故事,这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对《坍缩》的启发。
但是,与之不同的,在《坍 缩》中,他为不可思议的时光倒流景观设置了令人 信服的科学理论支撑,从而使一切显得极其自然、合乎情理。
宇宙的坍缩是人力难以左右的自然现 象,但是,人类却能够凭借自己卓越的智慧,洞悉 宇宙的神秘力量,感受其浩大无比与恢弘壮丽。
诚如有的论者所Y:“在叙事特征上,刘慈欣承袭 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 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
”[2]同刘慈欣许多科 幻小说一样,《坍缩》这篇小说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来自宇宙力量的巨大震撼,同时,它又以极其富有 吸引力的情节,演绎叙说了人类智慧与精神力M 的无与伦比,是对人类自身的无比崇高的礼赞,洋 溢着明朗激昂的浪漫主义激情。
二、在现实与永恒之间在小说创作中,刘慈欣可以做到匠石运斤、举 重若轻,他善于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出人意表的构思,把读者衷挟进小说的叙事氛围中,产生强 烈的心灵感动。
小说以即将出现的宇宙坍缩这一 事件,作为牵动人心的绝好契机,在此过程中,作 家设置了抗洪救灾和宇宙坍缩两个毫不相干并且 儿乎天壤悬隔的事件,抗洪救灾是短期的社会事件,是现实的当务之急,与宇宙的坍缩相比,它没 有能够影响整个历史和人类发展进程的永恒的意 义。
对于普通的人们来说,抗洪救灾、救民水火,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但是,对于包括科学家在内的 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更加深远和属于未来的东西,是世界的本质、宇宙的真谛 乃至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正是在现实与永恒的 两相比照中,作家呈现了科学家超越现实的献身精神与人格魅力,从而彰显了科学的伟大价值与永恒意义,并形成了有趣的张力与冲突,给读者留 下了悠长的回味与不尽的思考。
尽管刘慈欣指出,他早期小说中并不重视文学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除了科幻构思外再 没有其他东西”[3],属于所谓“纯科幻”的小说,但 是,作为小说的创作形式,他还是难以回避人物形 象在小说中的必要存在。
《坍缩》中,出现了科学 家和省长这两个截然不丨司的主要角色形象,两人 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不同层面上承担着 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使命,但相较而]Y,省长是 世俗社会的象征,而科学家则是精神世界的象征。
正如小说中的省长对科学家丁仪所说:“我们生活 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我的世界是一个现 实的、无诗意的、烦琐的世界,我们整天象蚂蚁一 样忙碌,目光也象蚂蚁一样受到局限。
……您的 思想跨越上百光年的空间和上百亿年的时间,地 球对于您只是宇宙中的一粒灰尘,现世对于您只 是永恒中短得无法测量的一瞬”。
的确,普通人只 是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作用,而科学家则具有一种 超越现实的超前意识和预知能力;芸芸众生只拘 囿于眼前的事物,而作为知识分子精英的科学家,则能够摆脱凡峨现实的束缚,抵达事物的本质的高亚斌:宇宙重生的恢宏颂歌——刘慈欣《坍缩》中的科幻景观113内核和世界终极的真相。
正是在对这两个人物形 象的比照中,作家凸S出一个眷智、冷静、临危不 乱、处事不惊的科学家的动人形象,展现出他富有 智慧而又极有远见的内心世界。
在刘慈欣许多小说中,都特意引人了某些迥別于科学家的世俗角色形象,《坍缩》中的省长形 象即是一例。
这种角色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不 同人物形象性格气质的对比,呈现科学家异乎常人的精英思想;另一方面,这类世俗角色的介人,也冇利于打破科幻小说趋于狭隘的人物谱系,拓 展科幻小说的表现领域。
同时,这也是他在科幻 小说中吸纳不同小说的表达元素的探索,有利于 雅文学与大众文学的靠拢,推动科幻文学文体的 自身建设,促使科幻文学融人主流文学之中。
三、创世神话与宗教意味可以说,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试图阐释世界的一种文学表达,而宗教则是对于宇宙法则的揭示与破译,在这一层面上,神话代表了人们业已获 得的科学知识,而宗教则承担了对现存世界的阐释功能。
因此,许多科幻作家们都喜欢致力于向古老的神话汲取创作题材与艺术灵感,以及向宗 教终极追问与超越境界的靠近。
由于关涉到宇宙 变迁、世界起源、地球灾难、人类存在等等宏大主 题,科幻小说与神话和宗教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精神联系。
对此,刘慈欣曾明确提出:“要注意到科 幻文学的一个重要特性:现代神话性质”[3],在《坍 缩》中,通过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作家给我们呈 现出一幕雄奇壮观的现代神话的情景。
刘慈欣曾经在随笔中说过,一个人的末日体验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从小说的整体构思来说,《坍缩》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末F1体验:在坍缩发生 前夕,整个宇宙时空,包括地球和人类,都处于类 似世界末日般的境遇中,坍缩之后世界的面貌会如何变化,都有着难以预知的不确定性,人类自身 的命运也令人担忧,直到坍缩现象发生后,整个宇 宙似乎经历了末日之后的涅槃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