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共47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49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目标:1.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4.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提高图表分析、绘制能力。
6.通过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难点:1.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2.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所在地的城市地图等。
[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所在地的城市地图等。
[探究活动1]读课本“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部分,完成下列问题:]读课本“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影响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请列表比较三个阶段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请列表比较三个阶段的特点有什么不同?(3)阅读课本“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说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探究活动2]图2-1-1和表2-1-1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哪些方面?表2-1-1[探究活动3]请根据以下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点。
资料一:图2-1-2表示有史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资料二:表2-1-2表示二战以后大城市发展状况年份世界城市人口(亿)城市人口(亿)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 1950 7.34 29.2 1960 10.32 34.2 1970 13.71 37.1 1980 17.64 39.6 1990 22.34 42.6 2000 28.54 46.6资料三:表2-1-3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比较2-1-2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2-1-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年份年份 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4.47 53.8 2.87 17.0 1960 5.17 60.5 4.6022.2 1970 6.98 66.6 6.73 25.4 1980 7.98 70.2 9.66 29.2 1990 8.77 72.5 13.57 33.6 20009.5074.419.0439.3[探究活动4]阅读课本知识窗“城市热岛”,完成下列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课本“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市区与郊区的气温有什么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市区与郊区的气温有什么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分布,画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1、图表、图片展示法2、学案导学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2.1 城市开展与城市化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三大标志、动力机制及意义;2、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3、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4、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5、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教学步骤根底知识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的过程 ,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不断扩大3、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 ,它表达了开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 ,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 ,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 ,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 ,出现下沉、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污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典型例题22、兴旺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 ( A )〔B〕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根底设施日臻完善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D、中小城镇开展迅速 ,乡村人口出现上升稳固练习以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读图答复1—3题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 ,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A.3.1℃<T<3.9℃B.2.5℃<T<3.5℃C.1.7℃<T<2.O℃D.2.9℃<T<3.0℃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 ,主要原因有〔〕①人口集中②工业兴旺③汽车数量多④建筑物密集A.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A.A点B.B点 C.C点D.D点2019年7月中旬 ,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 ,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