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 格式:ppt
- 大小:345.50 KB
- 文档页数:9
第1课时 不连续进位加法一 列竖式计算。
356+642= 56+336= 224+47=二 连一连。
万 内加 和法 以(二)减 的法基础强化84+423 217+4263568+3413142+957909 507643 1099创新运用三买一台电风扇和一台豆浆机,妈妈带400元,钱够吗?138元271元拓展提高(自选题)四把下列竖式补充完。
整。
3 1+ 99 3 8第2课时连续进位加法基础强化一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409+394= 验算:746+268= 验算:二填一填。
(1)①36+198 ②215+689 ③197+207④426+308 ⑤754+83 ⑥126+408上面的算式中,个位和十位均需要向前一位进1的是()。
(填序号)(2)安安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55页,第二天看了156页,两天一共看了()页,第三天应从第()页看起。
创新运用三星期天,妈妈带乐乐去动物园游玩。
他们从大门进入后要去的地方有大象馆、河马馆、猴山,他们走的哪一条路线最近?长颈鹿馆428第3课时 连续退位减法四 下面7个 都代表同一个数,想一想, 代表的是哪个数?+ 9 0 9 6=( )拓展提高 (自选题)基础强化一 比大小。
二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三 还剩多少棵树苗没有栽?4 2- 73 44 6+ 59 0 0创新运用y 已经栽了135棵。
y 一共要栽429529-308 529-380246+357 925-288 600-123 508-123602-483 265 614+385 975 509-218 327拓展提高(自选题)四小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327写成了372,结果是418,正确的结果是多少?第4课时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基础强化一算一算,填一填。
二 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
改正:改正:被减数 730 502 400 减数 349 185 655 差234153(1) 9 0 0- 2 4 2 6 6 8 ( ) (2) 5 0 3- 3 5 6 2 5 3 ( )第5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一 估一估,连一连。
不够减,十位又是0时,是从百位退1当10,再退1到个位当10。
使学生在操作和观察的过程中感知,获得表象,进而内化为算理,明白了算法,培养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结合操作和老师的示范,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验算1.学生尝试验算。
教师巡视,并找出不同的验算方法请生板演。
2.请板演的学生交流验算的方法。
(课件出示验算过程)预设1: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301- 145 =15630 1 1 5 6-1 4 5 验算 + 1 4 51 5 6 3 0 1预设2:用被减数减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301- 145 =1563 0 1 3 0 1- 1 4 5 验算–1 5 61 5 6 1 4 5问:你们更喜欢哪种验算方法?优化:如果在用减法计算时犯了错误,在验算时很容易再犯相同的错误。
所以,一般在对减法计算题进行验算时尽量用加法的验算方法。
[设计意图: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计算复杂容易出错,教学完计算后紧接着教学相应的验算,即分散出现。
这样不仅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养成检查和验算的好习惯。
]【环节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打靶游戏——填数。
2.找密码——计算。
624-19=614-19=604-19=计算后再比较三道题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考考你——按要求编题。
要求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把算式变成符合要求的题目。
(1)不退位减法题。
(2)只退位一次的减法题。
(3)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设计意图:设计打靶游戏、找密码、考考你等练习,变枯燥的计算为有趣的活动,增强计算的趣味性。
第一题再次练习突出重点当个位不够减,十位又是0时,是从百位退1当10,再退1到个位当10,十位最后是9来减。
并且最后一题目,让学生逆向思考,已知减数和差,要求被减数,也是对验算方法的巩固。
第二题巩固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练习感受退位减法的各种情况,完善学生对退位减法的认知结构,提高思维能力。
《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23页《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下面我将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新课标对口算、笔算和估算三者关系是如何阐述的?2、例1、例2、例3的知识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这个单元的课时是如何划分的?4、例1的算理和算法是什么?你是如何进行算理和算法教学?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新课标对口算、笔算和估算三者关系是如何阐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口算是进行笔算与估算的根基,也是有效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估算是口算的应用,同时也为笔算的正确性作检验。
口算和估算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笔算。
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和估算的前提,笔算与估算是口算的归宿,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问题2、例1、例2、例3的知识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内容是对退位减法的延伸,但是出现了连续退位,因此,有新的难度,它也是学习例2的基础,所以我把它划分为1课时。
(2)例2、例3,1课时。
我认为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将被减数进行改变,出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而例3又是例2的一种特例。
因此,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运用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就比较容易掌握,所以我把这两个例题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3)最后安排一节练习课。
目的是为了巩固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达到熟练计算。
4、例1的算理和算法是什么?你是如何进行算理和算法教学?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掌握了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十的计算法则。
而例1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它的算法主要是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1当十,它是对减法计算法则的完善。
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小学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练习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及技巧。
3.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的原理,熟练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万以内减法的基本概念,引入连续退位减法。
2. 讲解新课:讲解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举例演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总结运算规律。
3.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反馈并讲解错误。
4. 应用拓展:给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3. 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计算准确性。
3. 实际应用评价: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连续退位减法。
七、教学策略:1.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练习巩固:设计多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和实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2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约4分钟)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图片。
(出示:主题图)(2)师: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美丽的云南吗?你知道云南的哪些地方呢?(3)师:今年暑假,育英小学的小伙伴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美丽的云南组织了一次特别有意义的夏令营活动。
让我们也随着他们一起到美丽的云南去看一看吧!(4)简单介绍:美丽的云南有三大著名景点。
昆明的石林:是由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组成的森林。
大理的三塔寺:由三座塔而得名。
丽江的玉龙雪山:山峰终年积雪。
(5)师:(指导学生看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看看他们的旅行路线。
他们从什么地方出发?(昆明)准备怎样走?(先经过大理再到丽江)他们一共要行多少路程?他们现在到达了哪里?(大理)已经走了多远呢?(6)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到丽江还有多远?)(7)师:我们把他们的行程路线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了,谁能再说说这个线段图它表示的意思。
(指名讲解)(8)师:怎样列式?学生列式,教师板书:517-348=2、提出学习目标:(1)、想一想,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让学生说一说)(2)、出示学习目标:A、知道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B、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约24分钟)1、小组个人展示。
(1)学生独立自学、完成P22-23页的例1和“做一做”。
师:用竖式计算前,可先估一估,判定它的值大约是多少?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交流(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如果不懂,优生对其辅导),寻找学生错例。
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6分钟)1.老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的很好。
2.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吗?(板书课题)1.学生认真聆听。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口算。
650-230=390-180=850-720=280+470=答案:420 210 130750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25分钟)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统计表)。
一、出示教材第41页例1。
1.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你发现了什么?2.解答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
二、教学第41页例2。
1.提问: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2.引导学生列式,尝试用竖式计算。
老师板书:3.结合以上计算,在小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汇报小结: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计算前一位时,不要忘记先减去借走的“1”。
三、比较两道题的异同。
一、学生交流汇报。
1.学生1:我知道了从2004年这几年中,国产电视动画片的数量逐渐增加,2011年的数量最多;学生2:在这几年最红国产动画片的数量2004年最少;学生3:在这几年的国产优秀动画片中,2011年的数量最多。
2.独立思考列式:435-322=3.学生交流:列竖式的时候,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就是这样:二、读题思考。
学生交流汇报: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这样就是15减6,结果个位上的得数是9;2.采蘑菇。
笔算减法要记住:相同数位要(),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
答案:1097 421 127对齐个借1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1.引导学生总结计算万以内的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老师总结: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内容: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减法估算,并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及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估算方法。
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用口算卡片出示)80-7=35-8=63-4=26-7=42-5=43-6=32-9=65-9=2、竖式计算。
(学生板演)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54-21=67-39=65-24=二、新授㈠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出示主题图——师:云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
昆明的石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丽江的玉龙雪山,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游人游览参观。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从昆明出发,到大理和丽江去旅游。
(1)出示乘车旅行的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进行讨论,这幅图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从昆明到丽江的总路程是517千米,从昆明出发到大理走了348千米,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还要走多少千米就可以到达丽江,也就是大理到丽江的路程。
)师板书:517 3482、观察得真仔细,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信息。
348千米和517千米分别表示什么?㈡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1 :提炼线段图(1)师:我们从昆明到丽江的路程用下面这一段线段来表示。
昆明大理丽江(2)师:从昆明到丽江途中要经过哪里?请大家在这条线段图上标出来。
根据刚刚得到的数学条件,你能在图中标出哪些条件?(学生自己先动手画,教师讲评,并完善线段图。
)(3)想一想,刚刚提出的问题你能在图上标出来吗?(从大理到丽江还要走多远?)并列式517 – 348(4)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