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记》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319.67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公元前475年左右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著的一部教育经典,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记》的教学思想非常重要,其思想内涵丰富深邃,每个端口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记》的教学思想做出一些浅谈。
一、敬天爱人的教育思想《学记》中体现了孔子重视义理、讲究内外修养,教育思想中的重点是敬天爱人。
行善积德,是日车颠倒而顺行于天,人生必须要遵循的道理。
敬人须敬重父母长辈,尊重朋友,处理人际关系时,应秉持以德治人,体谅人的思路。
二、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学记》中不断强调学习的实践性。
“闻启人以行其言”在教育方法中,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学习和生活的融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倡导学生不断反思实践,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拓展思路,丰富日常生活的感受,从而更有效地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
三、强调对道德的培养对于孔子而言,“教育”和“道德”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强调对道德的培养也成为当时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贤人,使其归一孔子的道德思想。
在《学记》中孔子对“人人可为圣人”这一基本理念进行了具体阐述,重视净化心灵,注重修身养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对道德的培养,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四、注重对智力的培养除了注重对道德的培养,孔子在《学记》中也强调了对智力的培养。
孔子认为,智力的培养应以识人、思所思、着力学习为三个步骤。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通过认识、学习和跟随已成熟的人来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应该把所学应用到实践生活中。
五、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孔子在《学记》中强调了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差异来调整教育方式。
以学生个性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更符合每个学生的需要。
父母与鼓励、引导与残酷之间的平衡对于培养年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培养、注重对实践和智力的培养和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中教学辩证法思想对当今教育启示《学记》是《礼记》中一篇,短小精悍,微言大义,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其中主要论述了教育重要性、启发式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语言要求、选择教师重要性等等,内容极其丰富。
在如此丰富内容下,《学记》思想也是深刻,其中蕴含着教学辩证法思想对当今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
一、当今基础教育存在些许问题(一)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也已被教育界所共识。
教师职业倦怠期过长,势必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部分处在职业倦怠期教师不会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自身职业倦怠情绪,教学生也能学得很好,但这种职业倦怠不利于教师自身发展。
(二)抢课、拖堂现今,一些老师把班会课、自习课、活动课上成了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下课铃响了,还要拖个十分钟,等到下一节课老师站到门口了才肯下课。
在与学生交流中,本人深切地体会到了学生对此不满情绪。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三)满堂灌新课改后,很多老师抱怨教学任务多负担重,学生减负了,老师负担却加重了。
部分教师不得不在平常课堂中采取满堂灌教学模式,落入了赶进度俗套。
“高效课堂”“趣味课堂”只存在于公开课中,在平日教学中却不曾得到很好应用。
(四)满堂问有老师讲究提问,一堂课中提了几十个问题,几乎全班同学都被问到了。
从表面看,这样课堂很热闹,学生们也很积极,但课后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却只能摇摇头。
二、《学记》中教学辩证法思想《学记》中辩证法思想有不少,本文撷取其中几点作简要剖析。
(一)教与学《学记》中写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这段话中提出了“教学相长”教学思想,体现了教与学辩证统一关系。
这里“学”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自己去学习,去实践,去教学才会发现自身不足,发现自身不足才会努力学习;一个是向学生学习,在教同时也在学。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
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12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独,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
第五,启发诱导。
《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方法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
第六,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
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4、教学方法:第一,问答法。
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适宜,详略得当。
第二,讲解法。
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
第三,练习法。
《学记》以铁匠、弓匠之雏形”的教学计划,并佐以严格的管理制度:社会每一层级都有学校教育机构。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记录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学记》中汲取教育智慧,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本文将就《学记》中的教学思想进行浅谈,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学记》的背景和作者。
《学记》是《论语》的一部分,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后人根据孔子的言行所编成的。
它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举止、教育原则和教学实践。
《学记》的作者是孔子的学生们,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实践记载下来,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文献。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孔子强调“教学相长”,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促进教学的发展。
在他看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品德的榜样。
他认为,“为人师者,语师乎哉?为时师乎哉?为人师乎哉?”教师应该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和潜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孔子提倡“言传身教”,即言传身教,言传身教,他认为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好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正是这些教学思想,构成了孔子的“仁、义、礼、智”的教育理念,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精髓。
那么,《学记》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怎样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呢?我们可以从《学记》中得到的启示是,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成绩。
《学记》教学思想分析《学记》是清代中国教育家曾国藩所著的一本教育著作,书中详细总结了曾国藩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
该书主要围绕实际操作中的教学方法、学生管理、学科学习等方面展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以下将对《学记》的教学思想进行分析。
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记》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
曾国藩强调个体差异,提倡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并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人格和实际能力。
二、强调德育教育曾国藩在《学记》中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品格的关键。
他提出了“学君子,文以载道”、“纲准念双进,政法行必亲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三、提倡实践教学曾国藩在《学记》中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既宜堂堂,亦宜茅茅”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融入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他反对空洞的理论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互动和参与《学记》中强调了学生的互动和参与的重要性。
曾国藩提出了“孺子其望童敢问”、“勿轻略弟子问答”等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能力。
五、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曾国藩在《学记》中强调了学生个性差异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有子曰,我有法则,不自觉则自明”,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差异化的教学和个别化的指导。
他主张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学记》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德育教育,提倡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所著的一部教育著作,它包含了孔子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念。
这些思想不仅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的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学记》的教学思想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1. 教育目的的明确在《学记》中,孔子提出了“求仁”、“学习知识”、“忠诚”、“诚信”等教育目的,这些目的都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为中心。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道德品质,而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目的的深刻思考和明确把握。
2. 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在《学记》中,孔子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学而优则仕”等教学口号,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表明了孔子对于教师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的认识。
孔子也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体现了孔子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3. 以德育为先,知识教育为辅孔子在《学记》中多次提到“德”、“道”、“仁”等概念,强调了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为首要任务,而知识教育只是作为德育的辅助手段。
这与当今教育界注重德育教育、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趋势相吻合。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十分重大。
4. 以实践为基础,以思考为重点在《学记》中,孔子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实践和思考,并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
孔子认为,只有实践才能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只有思考才能使知识得以转化和创新。
他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与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念相一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杨继先先生所撰写的一本教学经典著作,被誉为“教学圣经”,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界。
杨继先先生认为,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在引导学生获得才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综合健康发展。
他主张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应该在品性、智力、体魄、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发展。
为了实现这种综合发展,杨继先先生提出了“以心为本,以身为基”的教学思想。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为基础,通过创造对学生有益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我进步,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他主张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力进行教育和教学,把握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杨继先先生认为教学应该是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有效的,因此,他提出了“一思、二尺、三化”的教学法。
一思是指,教师要在教学前认真思考准备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使教学更科学、有效。
二尺是指,教师要掌握好教学前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掌握,不仅要保证教学进度,还要避免单纯地“填鸭式”教学和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化是指,教师要通过抽象的内容结合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操作,使抽象内容呈现出具体的形象和实物,教学可感、可着、可行。
通过这种“一思、二尺、三化”的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杨继先先生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并作为教育者积极地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以便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学习和发展。
总之,《学记》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的教育著作,其教学思想贯穿了教育界的许多领域,在教学实践中卓有成效。
笔者认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借鉴杨继先先生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性、智力、体魄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素质,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我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