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布局(1)
- 格式:ppt
- 大小:6.97 MB
- 文档页数:64
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布局技巧与方法摘要:景观园林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突出,科学开展景观园林空间布局工作是现阶段重点任务之一。
本文从景观园林中的建筑、水体、地形、植物等元素入手深入分析如何更好地开展空间布局工作,明确布局方法和布局思路。
关键词:景观园林;空间艺术;布局引言:风景园林空间布局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科学、艺术、人文等学科,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深入分析实际需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让人们拥有一个舒适的园林空间。
一、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布局技巧分析景观园林的设计工作极为复杂,需要设计人员从不同角度出发展开思考,结合具体的地形地貌进行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植物、建筑进行有效统筹,还要考虑到传统意义上的图案、色彩布局情况,以保证空间布局的艺术性和质量。
在布局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保证景观的丰富性、立体感。
在进行空间艺术布局的过程中对空间进行合理分配,包括:植物颜色、植物形态、植物种类、植物数量等,合理设计不同的元素,达到良好的空间布局效果。
第二,保证景观的生态性、环保性。
景观园林的核心价值在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对景观园林空间布局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深入考虑景观本身的适用性、合理性,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打造出一个多样化的小型生态系统,避免资源浪费。
第三,保证景观的功能性、实用性。
景观园林的另一功能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息、放松、娱乐的空间,因此,提高景观园林的功能性非常关键,包括:公共卫生间、路标、休息空间,让人们可以很好地放松身心。
二、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布局方法分析(一)空间布局方法之建筑布局建筑是景观园林核心,同时也属于影响空间艺术布局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建筑本身的结构性,需要结合景观园林的实际需求,科学地构建建筑体系,科学调整建筑的细节设计,如:走向、位置、形状等。
以凉亭为例,其主要功能在于为人们提供休息空间,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另外一些景观园林也会专门设计景观亭,相比较休息类的凉亭而言,景观亭要考虑到当地的精神文化、景观传统,打造兼具古、现韵味的景观亭。
谐趣园布局艺术分析摘要: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的发展则是来自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辨,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历史上世界上各个文明体系与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古中外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也是见仁见智。
因而,让人们把各异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中时,也必然产生各种形式、分格大相径庭但本质不变的园林。
探索谐趣园的布局艺术可以影响我们对园林意境的开拓。
关键词:谐趣园;布局艺术;一、谐趣园的历史谐趣园初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惠山园,仿江南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乾隆《惠山园八景诗序》称:“江南诸名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康熙)赐题日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春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名日惠出园.一亭一径,足谐其趣。
"嘉庆十六年(1811年),经过一番大修,取“一亭一径,足谐其趣”改名谐趣园。
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又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
二、谐趣园的意境园林中的意境可以理解为:“园林布局中所设的各种物像的场景和创作者以及游览者思想的感悟的交融,两者之间产生的共鸣,叫做意境,是布局者或者说创作者与欣赏者感情的感情的倾注与升华,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景外之情,景外之物的最高境界."谐趣园是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楼、台、轩、榭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文学艺术、金石艺术于一体,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表达,有大师曾说“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物之中,统称为意境。
”意境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达到情感的共鸣,而谐趣园无疑是充满意境的典范,而这种手法正是通过整个园林的布局达到的。
三、结构与空间布局谐趣园既是颐和园一个地形统一的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是著名的园中之园,采用园林布局之中的南北分布的想法。
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布局特点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的详细介绍。
1.背靠山势,注重山水结合:苏州园林往往选择在具有优美山势的地方建造,背靠青山,面向水域。
园林中水面较大,山石也常被巧妙应用,形成了山水相依的景观效果。
这种布局使得园林的景观更加具有层次感和深度,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氛围。
2.高低错落的布局,注重空间变化:苏州园林常常利用地势起伏来创造出不同高度的空间。
园林的布局往往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特点。
高低起伏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园林的视觉变化,还为游人提供了多样的空间体验。
同时,这种布局还能引导人们的视线和步伐,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观更加有趣。
3.曲径通幽,游览顺序合理:苏州园林往往修建曲径通幽的景观,道路蜿蜒曲折,使得游人在园林中有一种穿越迷宫般的感觉。
园林的布局往往依据园林的主题和景点的特点,合理安排游览的顺序,使得游人可以一步步地领略园林的美景,仿佛进入了一个幽静的世界。
4.志在极致,做工精湛: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在于追求极致的精湛工艺。
从建筑到园林景观,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和考虑。
苏州园林注重细节的处理和工艺的突出,使得园林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更加完美。
园林中的建筑、花园、小品等都是精心设计和装饰的,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5.人文交融,注重意境和文化内涵: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注重将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追求一种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意境的空间。
在布局中,苏州园林往往通过建筑、雕塑、廊榭等手法,表达主题和氛围,让游人在园林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加了园林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总结起来,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体现了山水结合、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做工精湛、人文交融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让园林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观赏性,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和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
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园林布局知识点总结园林布局是指园林设计师根据园林规划的要求和主题,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手法,在园林空间中进行各种元素的组织和搭配,达到美化环境、构建景观、增加游憩体验等目的的过程。
园林布局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功能需求等因素,以期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
下面将从园林布局的基本原则、设计要点和典型布局形式等方面对园林布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园林布局的基本原则1. 顺应自然:园林布局应该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保持自然原貌,尽量减少人工创伤,使园林空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生态景观。
2. 注重人文:园林布局要结合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体现主题和情感,使园林具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愉悦。
3. 合理布局:园林布局要根据园林空间的大小、形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使各个功能区域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园林景观。
4. 多样性设计:园林布局要兼顾整体和局部,注重景观多样化,通过种植植物、设置景点、铺设小品等手法,丰富园林空间的变化和层次,增加观赏性和趣味性。
5. 循序渐进:园林布局要考虑游客的行走流线和观赏节奏,根据游览的主题和特点,合理设置景点和节点,形成有序、递进的游览体验。
6. 经营管理:园林布局要考虑园林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情况,选择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元素,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和复杂程度。
二、园林布局的设计要点1. 布局结构:园林布局要根据设计规划的要求,确定整体布局结构,包括主轴线、次轴线、节点、景点和功能区域等,形成园林空间的整体框架和空间秩序。
2. 空间组织:园林布局要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包括山水、建筑、植物、水体、石材等,形成有机的空间组合,增加景观层次和立体感。
3. 植物配置:园林布局要根据植物的功能和特点,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绿化,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增加园林的生态性和观赏性。
4. 艺术表现:园林布局要运用园林艺术手法,包括疏密有致、远近得当、对称协调、变化多样等,增加园林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效果。
1. 什么是园林、园林艺术?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块范围内,依据自然地形地貌,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遵循科学原理和艺术规律,创造出的可供人们居住、游憩、观赏的境域。
园林艺术是关于园林规划设计、创作的理论体系。
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
它常与建筑、绘画、文学等其艺术门类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2. 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要叙述。
(1)地形地形是园林诸要素的基底和依托,是构成园林的骨架。
包括平地、凸地、凹地等类型。
地形的利用与改造,将影响到园林的形式、建筑的布局、植物配植、给排水工程、小气候等诸因素。
(2)植物植物居园林中有生命的构成要素。
植物要素包括乔木、灌木、攀缘植物、花卉、草坪地被、水生植物等。
植物的四季观,本身的形态、色彩、芳香、风韵、习性等都是园林造景的题材。
(3)建筑建筑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使用和造景双重功能。
按功能分为游憩性建筑、文化娱乐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及园林小品。
(4)水体水是园林诸要素中最迷人和最易激发人兴趣的因素之一,是园林的灵魂。
水体可以分成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
静水包括湖、池、潭等形态,动水有河、溪、瀑布、喷泉、涌泉、壁泉、跌水等。
另外,水声、倒影等也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园林的布局形式有哪几种,有何特点?园林艺术的布局形式分为三种类型,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一)规则式又称几何式、整形式,在园林平面构图上,有一定的轴线关系或者数比关系。
特点:有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旁边对称布置景物。
强调整齐一致。
基本特征:1、地形:以平地为主;2、建筑:中轴对称或对称布局;3、道路、广场:几何形4、水体: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以整形水池、喷泉、壁泉为主,应用雕塑配合喷泉作为水体的主题。
5、种植设计植物多呈行列对称栽植,采用人工整形,修建成各种几何图案。
6、其他景物形式规则整齐(二) 、自然式又称风景式园林。
项目一园林风格和园林规划形式艺术分析一、园林概说1、园林的定义园林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但是对于它的基本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园林,在我国古代文献有许多类似的名称。
如,园、圃、苑、囿等。
前者是种植果树、蔬菜、花卉的地方,后者则是种养奇花异卉的地方。
从规模上讲前者小,后者大,从享用对象上讲,前者为民间,而后者为帝王。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农业中的园艺栽培与绿化环境、或者供人游赏的园林绿地性质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开来,二者统称为园,或者混称为囿.当时,囿已经带有游赏的性质。
但那时只是帝王的专用名词。
据文献记载,“园林”一词是从东汉园、圃和游赏园林在名词上严格区分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也是游赏园林从“园"字上分化出来以后,最早使用的传统名词。
至唐代,园林即游赏园林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应用.元末明初,又有了“造园”代替了“园林”一词.至本世纪初,造园一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与欧美国家的交流,其常用术语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建筑或造园学。
解放初期五十年代,造园学受当时苏联城市绿化的影响,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口号,此时“园林学”又代替了“造园学”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英语术语又改为Parks and Gardens 花园或公园。
文化大革命又提出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口号.将游赏功能与园艺栽培结合在一起。
由此我们看出,园林从最早的庭院开始,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包括的内容也日益发展。
如从最初的宅第园林到东汉佛教传入以后的寺庙园林.从唐代的风景式园林到明清时期的自然式山水园林。
逐渐包含了从古代家园、宅第园林、寺院、陵园、御苑,一直到近代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现代的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还有翻译成Landscape Garden 即风景园林。
各种园林均是由植物、水体、道路、广场、各种设备因素和装饰物的综合体。
因此可以这样说:园林是由地形、地貌、水体、建筑物、道路、植物、动物等要素,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组成的统一体(四维空间)。
立意与布局比如绘画,中西方不相同。
西方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
一幅中国山水画,可以步步走,处处观——“景内走动”。
中国园林也是以自然山水为骨架,可以“信天游’”而传统的西方园林,尤其皇家园林,如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巴黎凡尔赛宫苑,就有一条东西贯穿的三公里长的中轴线,轴线控制了全园的布局。
而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北京颐和园就是以山水为骨架,万寿山,昆明湖构成的自然山水景观,由三个局部中轴线:东宫门——仁寿殿,佛香阁——智慧海,北宫门——四大部州三个局部轴线,综合构成颐和园的布局。
颐和园北京最大的亭子是在(颐和园)的廓如亭;北京廓如亭面积(134亩);中国最大庭——廓如亭(134平方米)颐和园是(皇家园林)颐和园面积(4350亩);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颐和园(错);颐和园是康熙时期建造的(错);颐和园的后溪河的孔桥上有(3)个孔;颐和园的后溪河和昆明湖构成对比。
对颐和园的匾额是清代乾隆皇帝写的(错);佛香阁位于(颐和园);颐和园有三个岛,其中两个圆形岛叫治镜阁,藻鉴堂,还有个叫南湖岛知春亭位于颐和园(对);颐和园的谐趣园设计为L型颐和园的玉泉山是纯自然的风光景区(错)颐和园的设计采用了逐景突出的手法颐和园有4个岛颐和园蕴含的执政思想是仁政颐和园中慈禧皇太后住的地方原来种的花是牡丹慈禧居住的院中种植:海棠、富贵、玉兰颐和园知春亭有49平方米世界遗产第一个承德避暑山庄 8460亩,是中国现有最大的皇家园林第二个是北京的颐和园4350亩第三个是4095亩颐和园原名清漪园颐和园的设计采用了逐景突出的手法以表现其园林特色,圆明园的设计是使用即景式的手法来表现园林特色玉泉山玉泉塔离颐和园两公里(借景)玉泉山的建设:位置问题、高度问题、体量问题、材料问题玉泉山的建设没有考虑湿度问题玉泉塔的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位置问题玉泉山离颐和园两公里,这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画中游属于内借,颐和园的玉泉山,玉泉塔属于远借画中游在颐和园的(半山腰)。
园林绿地构图有哪些基本规律?(一)统一与变化园林构图的统一变化,常具体表现在对比与调和、韵律、主从与重点、联系与分隔等方面。
1、对比与调和对比、调和是艺术构图的一个重要手法,它是运用布局中的某一因素(如体量、色彩等)中,两种程度不同的差异,取得不同艺术效果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利用人的错觉来互相衬托的表现手法,差异程度显著的表现称对比,能彼此对照,互相衬托,更加鲜明地突出各自的特点;差异程度较小的表现称为调和,使彼此和谐,互相联系,产生完整的效果。
园林景色要在对比中求调和,在调和中求对比,使景观既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又突出主题,风格协调。
对比的手法:形象的对比、体量的对比、方向的对比、开闭的对比、明暗的对比、虚实的对比、色彩的对比、质感的对比。
2、韵律节奏韵律节奏就是艺术表现中某一因素作有规律的重复,有组织的变化。
重复是获得韵律的必要条件,只有简单的重复而缺乏有规律的变化,就令人感到单调、枯燥,所以韵律节奏是园林艺术构图多样统一的重要手法之一。
园林绿地构图的韵律节奏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简单韵律、交替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曲折韵律、拟态韵律、交错韵律。
3、主从与重点(1)主与从园林布局中的主要部分或主体与从属体,一般都是由功能使用要求决定的,从平面布局上看,主要部分常成为全园的主要布局中心,次要部分成次要的布局中心,次要布局中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要从属主要布局中心,要能互相联系,互相呼应。
主从关系的处理方法:A、组织轴线:主体位于主要轴线上;安排位置:主体位于中心位置或最突出的位置;从而分清主次。
B、运用对比手法,互相衬托,突出主体。
(2)重点与一般重点处理常用于园林景物的主体和主要部分,以使其更加突出。
重点处理不能过多,以免流于繁琐,反而不能突出重点。
常用的处理方法:A、以重点处理来突出表现园林功能和艺术内容的重要部分,使形式更有力地表达内容。
如主要入口,重要的景观、道路和广场等。
B、以重点处理来突出园林布局中的关键部分,如主要道路交叉转折处和结束部分等。
中式园林造景手法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一部分,它以自然山水为背景,通过布局、植物选择、建筑物和装饰品的摆放等手法创造出优美、和谐、富有禅意的环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式园林造景手法:
1.山水布局:中式园林通常借助山水元素来营造氛围,通过运用水池、小溪、人工湖泊等
水体以及人工山丘、假山等地形来塑造山水景观。
2.四季景观:注重四季变化的中式园林会在植物选择上考虑到各个季节的特点,力求营造
出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致和色彩。
3.林木摆放:中式园林注重树木的摆放,通常会根据大小、形态、颜色等特点进行组合,
以达到景观的平衡和和谐。
4.池塘石桥:池塘和石桥是中式园林的常见元素,池塘清澈见底、石桥曲折精致,相互映
衬与融合,为园林增添了水景的韵味。
5.庭院布局:庭院是中式园林的核心区域,通常由主体建筑、走廊、假山、花坛等元素组
成,形成一个独特的空间结构。
6.围墙和门户:中式园林经常会采用装饰性的围墙和门户,通过精致的雕刻和材料选择,
营造出古朴而典雅的氛围。
7.花草栽培:中式园林注重对花草的细致栽培,如盆景、花坛、花廊等,以及合理运用花
纹和图案进行布局。
8.清幽小径:在中式园林中,常常有曲径通幽的小径,其蜿蜒回廊,营造出一种幽静、神
秘的氛围。
这些是中式园林造景的一些常见手法,但实际上中式园林的造景技法非常丰富多样,因地域和风格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每个中式园林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设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