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6 KB
- 文档页数:3
必修2第4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1.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学习难点】结合实例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归类。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什么是环境问题?哪些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2.举例说明环境问题有哪些类型?3.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4.什么是环境污染?有哪些类型的环境污染?5.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合作探究】1.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因而不会出现环境问题。
这种说法正确吗?2.读教材图4—1和图4—2,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显示大气污染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2)大气污染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3)城市是产生固体垃圾最多的地方,固体垃圾的堆放会产生哪些问题?3.读教材图4—4,回答以下问题:(1)森林具有哪些环境效益?(2)森林被破坏后,会造成哪些不良的生态后果?(3)森林被砍伐后,对当地局部小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4.读教材图4—5,回答以下问题:(1)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哪些?(2)水污染有哪两种形式?(3)上海等淡水丰富的地区,也会有水危机吗?【巩固训练】1.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A.全球变暖B.森林减少C.生物污染D.生物多样性减少2.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B.生物物种灭绝C.土地盐碱化,水源枯竭D.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3.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 )A.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B.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C.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D.解决环境问题不需要国际协作4.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C.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物圈5.下列生产活动中,人类与环境对立的是( )A.江南丘陵开辟茶园B.呼伦贝尔草原退耕还草C.鄱阳湖周围围湖造田D.将黄淮海平原的盐碱滩改造成良田6.环境自净能力是指( )A.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B.环境净化自身的能力C.环境对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的能力D.环境给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7.读下图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案
教案: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背景介绍
•介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二、知识点讲解
1.气候变化:
–描述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介绍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2.物种灭绝:
–解释物种灭绝的原因和后果
–引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
3.生态系统破坏:
–讲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引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三、案例分析
•分析具体案例,如亚马逊雨林砍伐、水污染等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讨论与思考
•小组讨论:针对一个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强调个人和集体行动的重要性
五、行动计划
•要求学生制定个人行动计划,如减少碳排放、垃圾分类等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组织或活动
六、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意识到面临的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参与环保事业,共同保护地球
这份教案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通过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与思考以及行动计划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并鼓励他们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地球。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序号:18号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2.内容分析:环境问题包括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书先解释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而后通过图片资料介绍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形成,引发学生对于周围环境污染的思考,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
在介绍过程中,教材并没有采取空洞的说教法,而是利用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既增强了说服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过程与方法: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转型阶段,虽然初中已经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不具备系统的地理思维。
学生对环境问题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欠缺系统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结合实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五、重难点分析: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全球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难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六、教学方法基于情境的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观看北极熊失去家园的视频。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只北极熊为什么失去了家园吗?让我们跟随它的踪迹,帮助它寻找回家的路。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理解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综合思维)2.通过分析阅读材料,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学习重难点】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知识导航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环境问题: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类型——按性质分类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萎缩等资源短缺森林、草原、矿产、土地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①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①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生态破坏)二、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类型主要污染物危害大气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物等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水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机物、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海洋污染石油污染,来自陆地的生活、生产废弃物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习题巩固八国集团领导人发表声明,宣布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
声明称,八国寻求2050年实现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人口、城市和产业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本节课则将视角转向了人类活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为后续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然后重点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二、学情分析我所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可能还比较片面和肤浅,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思考。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
(2)能够列举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掌握一些应对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图表和资料,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案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中。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问题1(综合思维)说明图中箭头的含义。
问题2(人地协调观)人类在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时候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①②所示);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③④所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箭头⑤⑦所示);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箭头⑥⑧所示)。
②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
2、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类型产生原因
自然资源枯竭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环境污染
身的净化能力
三、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课程主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目标:
1.了解和认识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明白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及其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性;
3.掌握相关环保知识和措施,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内容: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概述;
2.空气污染;
3.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4.土地失去肥力和土地污染;
5.生物多样性减少;
6.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教学方式:
1.教师讲授;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近期大型环保事件,并对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进行调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步骤二:知识输入(20分钟)
教师讲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土地失去肥力和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并讲述每个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及其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性。
步骤三:小组探究(2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组成小组探究一个环保问题,包括其形成原因、影响、解决办法等。
步骤四: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提出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步骤五:扩展(5分钟)
教师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参与志愿活动、节约用水等。
课堂作业:
1.为班级做一个环保标语;
2.调查家庭的环保意识和做法。
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小组探究讨论的质量;
2.根据课堂白板互动结果及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本堂课程的掌握情况。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设计同学们好!上课!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利用的强度日益扩大,由此也引发了诸多问题。
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毁损,已经危及我们和子孙后代。
你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吗?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分别是什么呢?同集中注意力进入专注状态,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带着提出的以下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吗?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分别是什么呢?学习本节课内容。
提醒学生上课时间到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
章节名称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时1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地关系,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3.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4.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重点确定依据: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环境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环境问题无处不在,但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往往熟视无睹。
因此,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对其进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1.运用示意图,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世界环境公害事件的实例,分析与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难点确定依据: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学生分析案例、材料归纳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难度。
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策略)1.读图分析教学法——生态破坏——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构成表——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2、过程与方法结合材料和图片、视频,分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导入: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这是一个环境的悲剧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板书: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首先,我们先来观看一幅漫画展示:漫画《最后一滴水》在漫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污染和破坏了地球,不要让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成为人类最后的晚餐。
展示:地球――人类的家园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臭氧层出现漏洞,面积大于美洲总面积;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即将融化;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1/4人类所患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1/3土地面临沙漠化;80个国家严重缺水;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
板书:一.全球气候变暖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第1.2题讨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和措施原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处于温暖期(间冰期)人为原因: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二氧化碳;植被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二者共同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危害:农业:中纬度农业减产工业: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人类健康:增加疾病发病率,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等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思维拓展:全球气候变暖百害无一利吗?高纬度农业收益,高纬制热能源消耗减少,冬天不那么冷等板书:二.臭氧层破坏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第3题原因:请一位臭氧先生阐述自己大家好,我是臭氧先生,存在于大气平流层,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可是,近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制冷设备,化工产品,如空调,冰箱,发胶,喷雾剂等,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导致我们臭氧在减少。
课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型:高一新课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是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先从人地关系开始,然后是环境问题类型及原因,最后通过“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的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环境问题的表现:教材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环境问题及其表现,然后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最后通过活动“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环境问题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并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特别是经过近一年的高中地理的学习,在"地对人""人对地"以及"人地和谐"等角度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但是学生缺乏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在系统性、整体性的分析人地关系上,学生归纳推理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在理解不同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时可能会存在很大困难。
因此,本节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大量案例、图片、视频、文字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综合思维】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地理实践力】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
【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类型、表现和区域差异教学难点列举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布置学案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总结归纳法,设疑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教案标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目标:1.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和水资源过度利用等。
2. 探讨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
4. 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a. 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关注。
b.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介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和水资源过度利用等。
b. 解释每个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3. 讨论与分析(20分钟)a. 分组讨论每个环境问题的具体案例,包括近期发生的事件或研究成果。
b. 分享小组讨论结果,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问题的实际影响和解决方法。
4. 环境保护行动(1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集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作用。
b. 鼓励学生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行动和策略,如减少碳排放、保护野生动植物、节约用水等。
c. 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a. 总结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法。
b. 评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环境问题的介绍和案例分析。
2. 环境问题案例研究材料,供学生小组讨论使用。
3. 白板或黑板,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和行动计划。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准确性。
3. 学生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创意和可行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社区或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3. 邀请专家或相关组织代表进行讲座或座谈,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思考个人和集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作用。
湘教版《地理Ⅱ》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李黔西第一中学李学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地关系,讲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2)结合已学过的有关环境问题的具体事例,对环境问题进行归类;(3)通过观看短片和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严重,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2、难点:结合实例对具体的环境环境问题进行归类。
【教学方法与教具】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2.教具: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哭泣的地球”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活动: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引导讨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作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什么是环境问题?教师活动:指导阅读课本86—87页。
自主学习:(1)、什么是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产生原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环境问题的类型教师活动:展示一组环境问题的图片。
请说出图片中属于哪一类环境问题?学生活动:看图回答。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课本87页环境问题的类型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87页活动题。
明确环境问题的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题,掌握分类方法。
过渡: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很多,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各不相同。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教师活动:播放“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掌握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实例,认识不同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并能够分析环境问题类型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4.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教学难点】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分析。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寂静的春天》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图。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各国政府把环境保护提上了日程,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
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注意观察大会会徽,思考它的寓意。
师:人类活动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破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
特别是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化国家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这次大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中心图案表示人与地球的相互依存,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
周围环绕的橄榄枝出自联合国会徽,象征和平、幸福、美好。
继上册书最后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这册书最后一章,我们一起来探究环境与发展问题。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概念【多媒体展示】“未来地球”图,思考:什么是环境问题?生: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3.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补充材料等。
教学过程
展示环境问题图片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直观的认识。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1.
2.哪些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类型?
读书讨论回答根据性质可把环境问题划分为哪些类型:讨论如何按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环境要素对环境问题进行划分。
3、请同学们说说身边的环境问题?
迹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的枯竭:
(1
(2
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等采矿不当的灌溉建筑用地
2、环境的破坏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让许多动物无
读教材“全球物种数目分类”图表和“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图表画出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原因
3、(1)。
读图4-6
(2)。
读教材图4-7、图4-8
一般
气污染。
(3)读图4-9、图4-10
(4
当下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讨论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实例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介绍由于本部分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各章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可以将学习的重点放到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上来实现能运用原来所学的知识总结概念归纳类型的学习目的。
教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学法观察法、理论联系实际、列表总结板书一、 1.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
二、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时间安排复习5分钟
讲授新课20分钟练习、回答问题10分钟拓展训练10分钟
总结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