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师升格定位的黄钟大吕 ——重读《巴尔扎克葬词》有感-教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6 KB
- 文档页数:2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尔扎克及其作品《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知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态度。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和格调。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细节描写。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巴尔扎克的相关作品和资料。
2.准备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
2.学习
学生阅读《巴尔扎克葬词》,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该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4)小说的背景如何?
3.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小说中巴尔扎克的形象是如何描写的?
(2)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是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有哪些?
4.小组展示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组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5.总结
通过学习,总结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和格调,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同时,总结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巴尔扎克的相关背景信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1)作者背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特点: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
(3)课文《巴尔扎克葬词》是对其葬礼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2.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其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
(2)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式。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的理解。
(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收集有关巴尔扎克的资料,如图片、生平介绍等。
2. 课堂导入:(1)展示巴尔扎克的图片和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意义。
3. 课文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3)讨论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和社会背景。
4.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小练笔。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3)分析文中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巴尔扎克葬词》;(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3)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敬意和怀念之情;(2)认识到文学创作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作用;(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2. 分析文中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本。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4. 案例分析法:选取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发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本内容,记录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选取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巴尔扎克葬词》的结构、表达技巧和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评价。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3. 个人表达能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4. 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分析中,体现学习的迁移性。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巴尔扎克葬词》;(2)学会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2)认识到文学对社会的作用和价值;(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1. 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巴尔扎克葬词》的文学特点分析;3.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巴尔扎克葬词》中的体现;4.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分析;5. 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巴尔扎克葬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3)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4)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现实主义文学在《巴尔扎克葬词》中的深入分析;(2)文学鉴赏与批评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作品,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讲授法:教师讲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4. 案例分析:以《巴尔扎克葬词》为例,深入剖析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巴尔扎克葬词》,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4. 讲授法:讲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5. 案例分析:以《巴尔扎克葬词》为例,深入剖析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价值;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文学的魅力。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2)学习巴尔扎克执着于文学创作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2. 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的相关资料,如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课文大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学生欣赏课文,体会作品的韵味;(2)教师引导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口语表达与写作(1)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练习;(2)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2)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援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1、介绍法;2、商量法;3、比较法。
◆媒体设计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课时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纳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法〕配乐导入语内容: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
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赞扬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庞大成绩,还未完成他宏伟的方案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伤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奉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
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二、解题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
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
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
巴尔扎克葬词(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巴尔扎克的葬词,使学生了解巴尔扎克及其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巨匠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巴尔扎克的葬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巴尔扎克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尊重、热爱文学,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2. 分析、解读巴尔扎克的葬词,领悟其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词汇、语法难点:生僻词汇、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2. 文化背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巴尔扎克的照片和作品封面,引导学生回顾巴尔扎克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词汇和长句时,鼓励学生借助词典和参考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解读巴尔扎克的葬词,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词汇、语法难点和文化背景。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巴尔扎克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尊重、热爱文学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了解19世纪法国文学的发展状况。
2. 推荐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
七、课堂互动1. 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心得体会。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巴尔扎克的背景和重要作品;2.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情节和意义;3.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巴尔扎克的背景和重要作品;2. 《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教学重点:1. 学生对巴尔扎克的重要作品有初步了解;2.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和主题理解;2. 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有深入思考和解读。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讨论;2. 小组合作探究;3. 学生个人阅读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尔扎克的照片和一些重要作品,激发学生对巴尔扎克的了解和兴趣。
二、呈现(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和情节,并简要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和解读。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讨论,如:“巴尔扎克葬词”中的葬礼象征了什么?死去的作家对读者和文学的影响是怎样的?等等。
四、学生阅读(20分钟)学生个人阅读《巴尔扎克葬词》,并尝试回答教师提供的文本理解问题。
可以鼓励学生标记和记笔记。
五、分享与总结(15分钟)学生将他们的理解和解读分享给全班,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于巴尔扎克的重要作品和《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巴尔扎克和《巴尔扎克葬词》的读后感,并提交下节课。
教学辅助工具:1. 巴尔扎克的照片和作品列表;2. 《巴尔扎克葬词》的文本;3. 小组讨论的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巴尔扎克的作品和《巴尔扎克葬词》有初步的理解;2. 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解读和分析《巴尔扎克葬词》;3. 学生的个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延伸:七、巩固篇章:巴尔扎克的背景和重要作品 (20分钟)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巴尔扎克的背景和他的一些重要作品。
巴尔扎克葬词(网友来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巴尔扎克的葬词。
(2)能够分析并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能够阐述巴尔扎克的葬词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巴尔扎克的葬词。
(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探索巴尔扎克的葬词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文学家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学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巴尔扎克的葬词,使学生认识到文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巴尔扎克的葬词的内容和意义。
(2)巴尔扎克的作品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巴尔扎克的葬词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巴尔扎克的葬词,领会其深刻的内涵。
(2)如何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如何阐述巴尔扎克的葬词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巴尔扎克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巴尔扎克的敬仰之情。
(2)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作品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学生学习葬词做好铺垫。
2. 阅读与理解:(1)让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的葬词,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葬词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巴尔扎克的作品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和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四、教学反馈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
五、教学延伸1. 让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纪念馆或文学家故居,感受文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巴尔扎克葬词.一教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 了解雨果和巴尔扎克。
理解雨果对巴尔扎克作品、人格和影响的评价。
2.鉴赏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充满激情、意味深长的言语。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想,理解、思考,商量、鉴赏。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两位文学大师在其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借鉴课文中对生与死的思考,确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鉴赏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充满激情、意味深长的言语。
・解决方法1.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资料,阅读两位作家和代表作,走近巴尔扎克和雨果。
教师也应对有关历史背景和两位大师的名作进行评述介绍。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消化课文,加深理解。
在诵读中整体感知、深刻领悟。
3.开展课堂商量,让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预习课文。
诵读感想,思考商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查阅资料,了解雨果和巴尔扎克。
认真阅读全文及注释,尽力弄清:(1)标题,[2)文体,[3)作者,[4)写作日期及出处,〔5〕根本内容,[6)重要内容,(7〕写作特点,(8)新的思想。
二、导入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顶峰。
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度,对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
可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故事。
那是1830年,雨果抨击专制专制的浪漫主义杰作〔欧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剧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的精湛而受到大多数观众的欢迎,但巴尔扎克当时并没有真正认清它的价值,反而撰文对此剧进行严厉的批判。
最让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尔扎克认为他在剧本创作方面缺少才华,“除了间或的时机,维克多・雨果先生的笔永远也遇不到一丝自然的线条〃。
巴尔扎克的尖刻批判,自然使雨果感到恼火。
但尽管这样,雨果并没有因此耿耿于怀,后来还是与巴尔扎克重归于好。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一个半世纪前,维克多·雨果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的哀悼者,以“不是……而是……”这样简要而明确的判断句式,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振聋发聩的大胆结论。
不但让“思想家”超越了地位显赫的“统治者”而为“众目仰望”,而且将巴尔扎克这位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的作家升格为“思想家”。
犹如奇峰插云,怒涛排空,可谓大气不凡。
或许作者觉得称巴尔扎克为“思想家”这样的“定位”还显得太抽象,不足以凸现巴尔扎克的伟大和杰出,因而接着便构设了特定范围内的参照性比较——“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众所周知,纵观悠悠时空,芸芸众生,能够通过自己毕生的努力而名列“最伟大”或“最优秀”之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也完全可以无怨无悔地告慰美丽的生命了。
而雨果却以“名列前茅”“佼佼者”等字眼继续为巴尔扎克“升格”,使其不但同时具备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两个“最”,而且还是“最”中之“最”。
定位之高,无出其右。
如实而言,只要是“人”,就难免会有不足,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之人,巴尔扎克同样也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他的缺点和失误不算很少。
但巴尔扎克毕竟是一位“才华卓著”的伟人,正如文中所述,他的伟大来自于“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
比常人更加深透地了解和洞悉巴尔扎克的雨果,紧紧围绕这部“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的“书”进行评价和发挥。
“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中的“一切”是无所不含、应有尽有的意思,对博大、丰富和深邃的《人间喜剧》作了高度概括。
而
“他发掘内心,“撕裂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个人的深渊”等的阐发,揭示了巴尔扎克作为一位登峰造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最主要特征——揭露社会,曝光邪恶,批判现实,刻画心理,过滤情感,剖析人生,挖掘本质。
还有“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面带笑容,泰然自若”等的描述,不但使行文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充满审美张力,而且反映了巴尔扎克的顽强精神和天赋才能。
尤其是“肉搏”二字,表明了这位大师是何等的勇敢、无畏和竭尽全力。
除了正面论述外,作者还巧妙地不时借用其他人物作陪衬,从而使读者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巴尔扎克绝对胜过博马舍、拉伯雷、莫里哀、卢梭等在世界文学史占据过重要地位的大作家。
唯其如此,雨果将巴尔扎克“给我们留下来”的“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形象地称作“雄伟的纪念碑”,而且是由“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相当的坚实而稳固。
当然,作者没有忘记自己是在宣读“葬词”,故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作品成就之后,作者回到了举国同哀、送别“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和“天才”的生活现实,号召活着的人们要替“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因为巴尔扎克的一生虽然“短促”,但活得“饱满”,“作品比岁月还多”,留下许多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并预言“在他进入坟墓的第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我们不难体悟到作者使用了不同于一般悼词的话语方式,以可感可触的亲切言辞,由衷地表达了类似“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心愿。
而“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这一句,则是以反问的形式深入到悼念巴尔扎克的实质。
后面的几段,作者以巴尔扎克的逝世为生发点,直抒胸臆,坦陈了自己对生与死的独到见解。
面对损失巨大的伟人之死,雨果认为,“不管我们怎样悲痛”,也只能先“忍受一下”;“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只好“先接受下来再说”。
可见,这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能够尊重规律,尊重客观,勇敢地直面现实。
在他看来,“面对崇高的奥秘”,进一步“对死亡加以思考”,从而“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体现了作者豁达的生死观。
不必把死亡看得太恐怖,也不要为伟人的离去而过分悲痛。
然而就生命而言,死亡是“最高的教训”。
尽管谁也无法抗拒死亡,但我们毕竟不愿意接受这样残
酷的事实,因而“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留在世上的每个有感触的生命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这里运用了比喻、讳饰等手法,表达得委婉、含蓄,反映了雨果当时内心的沉痛。
不过,浪漫主义者对待现实和未来往往具有非同常人的乐观,雨果不想给已经悲郁的场面再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在结尾的这一段,一改前面的沉郁基调,换成了激情飞扬——在否定“未知之乡”的说法后,又连用三个“不是……而是……”的句式,将感情重新调整,否定了“黑夜”“结束”“虚无”,高扬了“光明”“开始”“永恒”,强化了“葬词”的主旨。
他明确表示,“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应该说,在这样的判断里,作者个人怀念巴尔扎克的的主观情绪是主要的,但并非凭空臆断,而是一种科学的推论,人类历史上的确有无数“天才”和“伟人”名垂千秋,流芳百世,永远为后人铭记和敬仰。
重读的这篇声情并茂的“葬词”,又有了不少新的感悟和发现,虽仍十分肤浅、零碎。
笔者以为升格定位、坦陈己见和激情飞扬三者的高度融合,构成了这篇“葬词”的最大特色,也是它与常见悼词的根本区别。
雨果这位大师用激情和灵性发出的不是“高山流水”,也不是“春江花月”,更不是“幽谷鸟鸣”,而是“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黄钟大吕之声,为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师巴尔扎克,进行了准确而必要的升格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