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部分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x
- 大小:24.21 KB
- 文档页数:9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篇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虚词归纳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一)祈使语气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以祈使语气为主,多用于表达命令、建议、劝告等。
例如《论语》中的“子曰”、“君子”、“夫子”等。
(二)用典文言文大量使用典故和成语,通过引用经典的典故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加语言的凝练度和深度。
例如“乐毅归齐,齐景公作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句式优美文言文言简意赅,句式多为并列句和排比句,遣词造句讲究工整、优美。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欲讷盖不知;小人欲讷盖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用词严谨文言文中的词汇使用严谨精准,多用古代汉语词汇,词义明确,表达精练。
例如《左传》中的“闻忠信而可采,闻亡谗而弗采。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一)背诵经典透过背诵古代经典著作,学生能接触大量的文言文语料,培养对文言文的感觉和理解能力。
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
(二)注重语法知识文言文的语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掌握动词、名词、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是”与“斯”、“谓”与“未”。
(三)多读多练通过多读文言文经典著作,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增加词汇量,提高对古文的感知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和理解能力。
三、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一)词汇方面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词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言词汇仍然在今天的汉语中广泛使用,例如“仁义道德”、“忠孝传统”等。
(二)语法方面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语法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是…之乎”、“夫…之国”等句式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然保留。
(三)修辞方面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对现代汉语的写作和表达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在现代汉语的写作中广泛应用。
四、文言文的重要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语文水平。
1.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2.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重点词语解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满;虽:即使)二、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三、多义词1、朝:皆朝于齐(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3、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4、善: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择其善者而从之(好)京中有善XX者(擅长)王曰:善(可以)5、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夹杂)四、词类活用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作状,当面)2、朝服衣冠(朝:名作状,在早上;衣:名作动,穿)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意动,以……为美)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使……听闻)5、王之蔽甚矣(蔽:形作名,被蒙蔽的事情)五、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义:表地点)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侍从,近臣;今:表方位)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日;今:今天的下一天)六、文言句式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2、王之蔽甚矣。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总结将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整理有助于我们往后语文的学习。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客有吹洞箫者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4、凌万顷之茫然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而今安在哉?3、何为其然也4、而又何羡乎谓语前置1、渺渺兮予怀2、甚矣,汝之不惠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二)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三) 连词,表修饰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编7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文学常识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3.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重点语句翻译】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_.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_.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_.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_.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_.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_.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译:现在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反而就这件事情称赞它,说它是义举.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1.>者,志怪者也志:记载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发:毛,指草木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9.下迨蔀屋迨:至蔀:遮蔽光明之物_.置酒交衢间衢:大路_.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_.妍媸自别妍媸:美丑_.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_.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_.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_.居为奇货居:积,储存_.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_.宰严限追比比:追征_.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_.唇吻翕辟翕:合;辟:开_.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_.如被冰雪被:遭受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24.审谛之审谛:仔细25.径造庐访成造:到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4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一.掌握下列文言词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7.宜:宜可使(应该)8.曲:曲在赵(理亏)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_.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_.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_.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_.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_.倨(jū):礼节甚倨(傲慢)_.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_.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_.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_.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_.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_.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_.靡:左右皆靡(退却)_.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清单
一、基础概念
1. 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
2.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3. 文言文的时代背景和地位
二、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1. 常用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 修辞手法和常见句式的运用
3. 典故和典型引用的含义和背景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1. 字词理解与翻译技巧
2. 句子结构理解与分析方法
3. 理解篇章结构与逻辑关系的技巧
4. 阅读理解中的细节把握和推理能力
四、文言文的作文技巧
1.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技巧
2. 古文选材与题材的处理技巧
3. 文言文写作中的段落结构和衔接手法
4. 作文语言的整体协调和风格把握
五、名篇名句的欣赏和解读
1. 古代文学名篇的赏析和解读
2. 诗词曲赋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名句的背景和内涵解析
4. 古代文人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六、文言文阅读材料推荐
1. 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介绍
2. 文言诗、文言文的名篇选读
3. 古代文人的传记和作品推荐
4. 官方文献的阅读和解读范例
七、考试技巧与备考建议
1. 高考文言文的题型和命题特点
2. 考试中常见的解答方法和技巧
3. 备考阶段的复习计划和方法指导
4. 文言文学习的长期规划和方法建议
总结:
通过对高一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点的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本概念、词汇、句式、阅读技巧、作文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和练习,我们能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括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 (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 增添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 (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①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 介词,拿、用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 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 兼词,“于之”,在那边)④将焉取之 ( 疑代,哪里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 ( 代,国 )②君知其也 ( 代,件事 )③吾其也 ( 表商议或希望气 )注:思虑三中“若、、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累本上。
二. 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也已 ( 通“矣”)②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 通“供”,供 )③秦伯 ( 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 ( 同“智”,理智 )三. 活用①晋函陵、秦汜南 ( 名用作,扎 )②既封 ( 封,疆界。
里用作,使⋯⋯成疆界)③若不秦 ( 使用法,使⋯⋯减少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作,害 )⑤越国以鄙 ( 名的意用法,把⋯⋯看作邑)⑥若亡而有利于君 ( 使用法,使⋯⋯亡 )⑦ 之武退秦 ( 使用法,使⋯⋯撤军 )四. 古今异①夫人 ( 古“那个人”,今“老婆”的尊称)②行李 ( 古“出使的人”,今“出所包裹”)五.特别句式(1)状后置 ( 介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而有利于君C.佚之狐言于伯(2)省略句A.晋 ( 于) 函陵 , 秦 ( 于) 汜南 ( 省略介“于”)B.( 之武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省略主 )C.敢以 ( 之) 事 ( 省略介,以之 )(3)前置夫晋,何之有 ( “之”作前置的志)高一文文言知点小一、通假字1.秦王必臣,通“悦”, yuè,高。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篇第一篇:文言文核心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文言文的核心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包括词、句、篇章等多个层次。
其中,句法结构包括主谓宾结构、并列句、复合句等多种形式。
例如:官至某官,富至某人,皆曰贤,不可一世也。
此句为并列句。
2. 文字特点文言文的文字特点主要包括雕文细节、朴素质朴等方面。
例如:求其放羊,因其马病;求其代赋,为其僚莫辞。
此处所用的文字刻画了人物的朴素和质朴。
3.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非常丰富,包括比喻、夸张、借代等多种方式。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句中的“传道受业解惑”就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二篇:文言文常见词汇文言文的词汇比现代汉语更加经典和古老,有着较为固定的使用方式。
其中,常见的词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表示程度的词汇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程度的词汇,如殊、良、甚等。
例如:殊异之兆,非常之机也。
此句中的“殊异”就是表示程度的词汇。
2. 表示动作的词汇文言文中表达动作的词汇也非常丰富。
例如:骋使天马;载妇女之美,播于县社之上。
此处的“骋使”和“载”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汇。
3. 特定意义的词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定意义的词汇,如君子、小人、典雅等。
例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在其中矣。
此句中的“君子”就是一个特定意义的词汇。
第三篇:文言文名句赏析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代表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以下是三个常见的名句:1.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名闻天下的典故,也是文化中教育找择良好环境的象征。
三迁分别是住东门外、居南门外、处西门外。
意为不断寻找更好的教育环境。
2. 诸葛亮卧龙出山“卧龙、凤雏”,是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的传奇人物,作为传奇人物著名于《三国演义》中。
卧于龙凤之术,出山也就是显露本领的意思。
3. 独孤求败《倚天屠龙记》中的角色,是一位身经百战的绝世高手。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篇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役用法是指如何使宾语。
意动的用法是对物体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主观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表示了结的意思)。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___,___(厌,通“餍”,满足)。
4.___说,与___(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___以为东道主:古代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天则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代指使者,出使的人;今天则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代指那个人;今天则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代指离开;今天则是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
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___(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___(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___(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___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 ___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___(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 ___(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肆: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导语】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共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篇1: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篇2: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东面而视(面对)履而制六合(登上)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道芷阳间行(取道)刑人如恐不胜(处罚)(2)名词用作状语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必庙礼之(在庙堂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头发上指(向上).道芷阳间行。
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归纳《兰亭集序》一、一词多义(一)之(1)动词,例:所之既倦。
(2)代词,例:以之兴怀。
(3)结助,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例:暮春之初。
(一)一(1)例:若合一契(2)例:其致一也(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例:一觞一咏三、词类活用少长咸集:映带左右:齐彭殇为妄作: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固知一生死为虚诞:足以极视听之娱:四、通假虽趣舍万殊亦由今之视昔或悟言一室之内五、古今异义【其次】古义:今义:【斯文】古义:这篇文章。
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六、特殊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引以为流觞曲水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悟言一室之内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当其欣于所遇虽无管弦之盛【本课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赤壁赋》一、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山川相缪4、杯盘狼籍5、举匏尊以相属(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正襟危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侣鱼虾而友麋鹿(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凌万顷之茫然(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望美人兮天一方2、歌:扣舷而歌歌曰倚歌而和之3、如: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4、然: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5、长: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7、而: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倚歌而和之正襟危坐而问之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耳得之而为声8、之: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9、其: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徘徊于斗牛之间3、何为其然也4、而今安在哉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又何羡乎7、凌万顷之茫然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9、渺渺兮予怀三、成语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七月既望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五、重点句子翻译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翻译: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翻译: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翻译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翻译《游褒禅山记》(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舍:2. 名之曰褒禅。
名:3. 有泉侧出。
侧: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6. 而其见愈奇。
见: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8. 火尚足以明也。
明: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l 谬:l 传:l 名:(三)文言固定句式1.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文言句式: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六)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③良乃人,具告沛公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2. 道①有碑仆道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④何可胜道也哉⑤策之不以其道3. 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4. 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文过饰非5. 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吴广以为然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6. 其⑴始舍于其址。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距其院东五里。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其文漫灭。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⑻问其深。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⑿盖其又深。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⒁既其出。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⒅其孰能讥之乎?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十)异义词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今义: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今义: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今义:(十一)《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一、名“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
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
“命名”是“名”的本义。
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
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
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
《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二、盖“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
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
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
“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
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大约。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大概。
)三、所以“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
“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
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
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一.重点掌握以下词、句1.一词多义:(1)“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3)“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
“极夫游之乐”。
②至多,最多。
“亦极七八万耳”。
(《赤壁之战》)(5)“观”:①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
“非常之观”。
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简相如列传》)(6)“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③融洽。
“与公甚相得”。
④得到,获得。
“某得八焉”。
(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7)“夷”: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8)“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读。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
(9)“悲”:①感叹、叹惜。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10)“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词性活用:(1)“舍”: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