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新辅助化疗在局部中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附30例报道
- 格式:pdf
- 大小:277.38 KB
- 文档页数:1
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使用TCF方案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NACT),探讨新辅助化疗在肿瘤缩小、降低病期及提高保乳手术率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术前均进行新辅助化疗,每3周为1个周期,均进行2~4个周期的治疗。
每2个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60例中有18例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R),34例获得临床部分缓解(PR),8例疾病稳定(SD),有效率(RR)为86.7%(52/60)。
结论: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使用TCF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可以获得良好的肿瘤缩小效果,并可降低临床分期,效果良好。
标签:新辅助化疗;乳腺癌;临床疗效分析;TCF方案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人们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保乳手术已经成为早期乳腺癌的重要手术方式。
但不具备保乳条件的局部进展期乳腺癌,若直接行保乳手术不仅影响术后乳腺外形,同时局部复发的风险也较大。
本院采用新辅助化疗法目的是使原发灶缩小以获得保乳手术机会。
现将本院使用TCF方案对60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科收治的Ⅱ、Ⅲ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60例,采取自愿原则行TCF方案新辅助化疗。
6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72岁,平均45.5岁。
按照TNM(UICC 1997)临床分型:ⅢA期26例,ⅢB期20例,ⅡA期2例,ⅡB型12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6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黏液腺癌2例,髓样腺癌2例。
1.2 新辅助化疗方法第1天用5%葡萄糖溶液250 ml+吡柔比星(THP)50 mg/m2静滴,0.9%氯化钠溶液250 ml+环磷酰胺(CTX)600 mg/m2静滴,第1~3天用0.9%氯化钠溶液500 ml+氟脲嘧啶(5-Fu)500 mg/m2。
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发表时间:2010-12-03T10:55:24.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月30期1供稿作者:郑欢欢张春光孔晶[导读] 化疗后34例患者有效,其中原发灶32例T4缩小为T2郑欢欢张春光孔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150076)【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0-0166-02【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我院于近10年来共治疗乳腺癌病人468例,其中局部晚期乳腺癌36例,我们采用新辅助化疗使局部肿块及逸域淋巴结缩小,改变了乳腺癌分期,使部分病人得以根治手术或姑息切除,疗效甚为满意。
1 临床资料全组36例均为女性,年龄48~71岁,平均53.4岁,36例病人均经病理学诊断为乳癌,按国际TNM分期,T4N2M。
(Ⅲ期)8例,8例中肝转移2例,骨转移2例,胸膜腔转移2例,肺转移2例。
腋下淋巴结转移5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
新辅助化疗给药方法,首先选用DOP20~30/m2·日连续5天, MMC6mg/m2每周1次(QW),ADM30~60 mg/m2QW每2周后重复,给药一次不见好转改为5FU500~750 mg QW,CTX600~800 mg QW,MTX20~30 mg QW,每4次为一疗程,定期查血、尿及肝功。
化疗效果评定按国际通用标准,CR肿块全消维持1个月,PR肿块缩小≥50%维持1个月,MR肿块缩小<50%维持一个月,SD肿块变化±25%,维持1个月,PD肿块变化进展。
2 结果化疗后34例患者有效,其中原发灶32例T4缩小为T2,其中CR9例,PRl6例,MR2例,SD2例,腋淋巴结CRl2例,PRl6例,SD7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CH3例,PRl2例,SD2例,PDl例,MI转移灶SD6例,PD2例。
36例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26例,其中根治术4例,仿根治术14例,姑息切除8例,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
摘要:目的:探究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方法:采取吡柔比星、氟尿嘧啶、环磷酰胺或者序贯紫杉类药物联合方案对ⅰ~ⅲc期乳腺癌进行治疗,在术前进行3~10周期的化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超声结果显示,在4个周期化疗之后,ctfci方案与ctf方案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57%,病情总控制率达到93%,保乳率为18.3%。
结论:浸润性乳腺癌术前进行联合化疗能够提高对肿瘤的控制效果,保乳率上升,同时能够促进er/pr(-)及浸润性导管癌实现pcr。
关键词:可手术乳腺癌;药物治疗;化学疗法在肿瘤临床治疗中,辅助新辅助化疗(nac)属于患部手术或者放疗之前进行的术前全身性化疗,通常称之为术前化疗或者诱导化疗[1]。
现将38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均为空心针穿刺病理组织学诊断确诊患者,ⅰ期4例,ⅱ期29例,ⅲ期5例,年龄29~67岁,平均48.5岁。
按照病理分型,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分别为25例、10例,黏液性癌、低分化癌、腺样囊性癌均为1例。
化疗前经检查未出现骨、肺和肝等转移,kps 评分为81分,血常规、肝肾以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未发现化疗禁忌证。
在超声评定后开展3~10周期的化疗,在超声评价显示较为稳定以及出现进展的状况下,实施手术或者调整治疗方案,本组16例患者运用紫杉醇或多西紫杉醇开展化疗,并结合病理状况组织术后辅助治疗活动。
1.2 治疗方法:先开展ctf或者ctfci化疗,在第2与第4化疗周期分别开展超声检查,一旦肿瘤体积、形状没有变化或者继续进展,则改用紫杉醇、多西紫杉醇或者施行手术,在手术后结合病理确定进一步化疗的实施方案。
方案为:ctf 1次/3周(5-fu 600 mg/m2,第1天,ctx 600 mg/m2,第1天,thp 45 mg/m2,第1天);ctfci 1次/3周(5-fu 200 mg/m2,第1天ci,至21 d,ctx 600 mg/m2第1天,thp 45 mg/m2,第1天),紫杉醇1次/3周(180~225 mg/m2),多西紫杉醇1次/3周(80~100 mg/m2)[2]。
新辅助化疗用于中晚期乳腺癌术前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不同心辅助化疗方案在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前应用的临床效果,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选取中晚期乳腺癌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3例,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采取多西他赛联合表柔吡星的TE方案和在TE方案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的TEC方案进行化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A组患者cCR及ORR分别占19.44%和77.78%,B组分别为24.32%和83.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脱发、恶心呕吐、心脏毒性发生率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以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3.33%、50.00%和27.78%,均明显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E方案和TEC方案用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辅助化疗均具有良好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是TE方案中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以及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值得推广。
标签: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治疗效果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也是一种身心疾病,近年来随着女性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其发病率越来越高[1]。
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73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取得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可以进行手术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73例,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A组36例,年龄(42~73)岁,平均(58.16±5.07)岁;已闭经19例,未闭经17例;临床分期II期13例,III期23例;原发灶(2~5)cm7例,>5 cm 29例;区域淋巴结临床分期N06例,N124例,N26例;雌激素受体阳性26例,孕激素受体阳性23例。
B 组37例,年龄(43~71)岁,平均(58.09±5.11)岁;已闭经19例,未闭经18例;临床分期II期14例,III期23例;原发灶(2~5)cm 9例,>5cm28例;区域淋巴结分期N08例,N124例,N25例;雌激素受体阳性27例,孕激素受体阳性25例。
术前新辅助化疗配合保乳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作者单位:072750 河北省涿州市医院通讯作者:许爱国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配合保乳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的46例Ⅱb、Ⅲa和Ⅲb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经新辅助化疗后有16例患者符合保乳手术治疗指征,行保乳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12~3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其他部位的转移或死亡病例。
结论对乳腺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分期,使其能够得到保乳手术治疗的机会,手术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新辅助化疗;保乳手术;乳腺癌;临床疗效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前乳腺癌治疗以外科手术结合辅助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为主。
现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在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的46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的46例Ⅱb、Ⅲa和Ⅲb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详细查体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明确诊断。
均为女性,年龄29~64岁,平均(46.3±13.8)岁。
其中化疗前已证实乳腺癌Ⅱb期21例,Ⅲa期17例,Ⅲb期8例;治疗前测量肿瘤最大径为2.0~7.0 cm,平均(4.8±2.4)cm。
所有患者均不符合保乳手术治疗标准。
在新辅助化疗及手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的血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肾功能的严重损害及任何化疗、手术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1.2.1 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选择CAF方案:第1、8天给予环磷酰胺(CTX)500 mg/m2、阿霉素(ADM)30 mg/m2、5-氟尿嘧啶(5-FU)500 mg/m2,静脉注射。
3周为一个周期,连续化疗4个周期。
1.2.2 保乳手术治疗化疗结束后,对患者重新进行全面体检,对具备保乳手术治疗指征且同意行保乳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体检后的肿瘤情况确定手术范围,行常规保乳手术,同时对腋窝淋巴结进行清扫。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62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新辅助化疗及保乳手术的临床疗效、美容效果及预后。
结果:经新辅助化疗治疗后有19例患者符合保乳手术治疗指征,均行保乳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6个月~3年,仅有2例发生肝转移,无乳腺癌复发及死亡病例。
结论: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能有效降低乳腺癌分期,达到保乳手术治疗标准,且术后疗效满意,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女性生活方式及社会地位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在女性恶性肿瘤死因中居于首位[1-2]。
早期乳腺癌常采用保留乳房手术及术后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3]。
但对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往往无法达到保乳手术的要求,传统的根治性手术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近年来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辅助化疗能有效缩小肿瘤体积,降低乳腺癌分期,使更多的乳腺癌患者能够接受保乳手术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接受新辅助化疗的62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的62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详细病史采集、查体并通过组织学穿刺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而明确诊断。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55岁,平均(44.8±12.2)岁。
所有患者肿瘤均为单发,肿瘤位于外上象限者37例,外下象限者10例,内上象限者10例,内下象限者5例。
治疗前按TNM分期,其中Ⅱb期30例,Ⅲa期21例,Ⅲb期11例(T1N1M0 6例、T2N1M0 12例、T3N0M0 10例、T1N2M0 10例、T2N2M0 8例、T3N1M0 7例、T3N2M0 6例、T4N1M0 3例);治疗前肿瘤最大直径为2.5~7.0 cm,平均(4.5±1.4)cm。
新辅助化疗在晚期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手术中应用新辅助化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9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43例,观察组实施新辅助化疗,对照组实施术后化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手术根治性切除率(95.65%)与总有效率(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70.00%),5年复发率(8.69%)、转移率(4.35%)、生存率(82.61%)与对照组(20.00%)、(10.00%)、(70.00%)比较相对较低,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晚期乳腺癌手术应用新辅助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生存率,行之有效,值得应用。
【关键词】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应用【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168-02WHO调查显示,全球每年至少120万女性罹患乳腺癌,其中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其死亡率已经跃居恶性肿瘤首位[1]。
由于5%~20%的患者就诊时已经属于局部晚期,因此如何在兼顾晚期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其生存率成为医学界研究重点。
新辅助化疗可对耐药株的形成产生抑制,并能杀灭微小的远处转移灶,便于根治性的手术切除,而且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长,减少术后残留灶,为全程化的规律化疗赢得充分时间,并为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我院对2007年2月—2009年2月间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43例实施新辅助化疗与常规术后化疗,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2月—2009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43例,均为女性,分为两组。
观察组23例,年龄范围:47~62岁,均龄(52.63±2.11)岁;对照组20例,年龄范围:44~68岁,均龄(53.14±2.83)岁。
临床分期:11例Ⅱb,14例Ⅲa,8例Ⅲb,10例Ⅲc。
新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新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改良根治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新辅助化疗。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手术水平,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效果乳腺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人群为女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所面对的压力也逐渐增高,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严重会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
因此,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单纯的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有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进行深入探究[1]。
基于此,本次就对新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名。
观察组年龄分布为20~69岁,平均年龄为(49.51±2.66)岁。
对照组年龄分布为21~73岁,平均年龄为(47.21±3.54)岁。
组间患者资料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为中晚期乳腺癌;(2)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入组前签订同意书。
(3)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2)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改良根治术治疗。
观察组在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进行治疗,方案如下:(1)第1天,按照600mg/m2 剂量,静脉滴注环磷酰胺,按照 60mg/m2剂量,静脉滴注阿霉素,共治疗12周[2]。
新辅助化疗在中晚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作者:丁海霞皮柯周大明刘彦玲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中晚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9月至2015年03月收治的中晚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76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
对照组患者术前不进行化疗、观察组患者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对比两组的客观缓解率、不良反应率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6.32%),且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对照组(P【关键词】新辅助化疗;中晚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乳腺癌是临床上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导致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重要因素,而且近年来的乳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1],临床上用于治疗乳腺癌的方式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
传统的根治性手术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带来巨大的创伤,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保乳手术在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故此,我院研究了新辅助化疗在中晚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将我院在2013年09月到2015年03月收治的中晚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7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随机将76例中晚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在(40.15±0.37)岁。
对照组患者: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在(41.24±0.58)岁。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对比其各项基线资料均差异不明显(P>0.05),能够进行科学的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前不进行化疗,直接实施乳房广泛切除术,切除范围为肿瘤周围1cm以上的正常乳腺组织和基底胸大肌筋膜,迅速做冷冻切片,并做好上、下、内、外与基底各切缘的标记。
新辅助化疗在Ⅲ期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Ⅲ期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Ⅲ期乳腺癌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乳腺癌标准根治术联合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
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7%和2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躯体、社会支持、心理、精神等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新辅助化疗在Ⅲ期乳腺癌中的治疗应用能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标签:新辅助化疗;Ⅲ期乳腺癌;复发率;生活质量乳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残率与病死率均较高[1]。
目前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方法是手术,但是很多乳腺癌患者仅通过手术难以达到治愈目的,还需要接受化疗等综合治疗[2]。
新辅助化疗是在手术前通过化疗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34]。
本文具体探讨了新辅助化疗在Ⅲ期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Ⅲ期乳腺癌患者60例,纳入标准:病理检查证实为的Ⅲ期乳腺癌患者;无严重心、肝、肾等其他合并症;预计生存期大于6個月;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肿瘤等疾病。
年龄最小45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6.44±2.13)岁;疾病类型:高分化癌33例,中分化癌15例,低分化癌12例。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都予以乳腺癌标准根治术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将整个乳房、胸大小肌及锁骨下整块淋巴结全部切除。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静脉注射奥沙利铂130mg/m2/d,口服卡培他滨1000mg/m2/d,化疗周期为2周。
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100例背景乳腺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即使在治疗方面,乳腺癌仍然是高度侵入性和具有复发倾向的癌症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化疗方案逐渐成为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新辅助化疗作为治疗策略,正逐渐成为一个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案。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相应乳腺癌患者提供新辅助化疗的治疗建议。
方法对于100名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综合治疗。
在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进行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存期、缓解疗效、早期疗效、不良反应等数据。
最后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
结果治疗反应经过新辅助化疗后,78名患者(78%)的肿瘤得到了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20名患者(20%)的肿瘤得到了进行性缩小。
仅2名患者(2%)的肿瘤没有改变。
生存期结果治疗后,12个月的生存率为92%,24个月为68%。
3年生存率为43%。
平均生存期为32个月。
不良反应14名患者(14%)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红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乏力、血小板减少等。
这些不良反应最终导致了化疗的停止,但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在治疗停止后都得到了控制。
结论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该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生存率,但不良反应仍然需要关注。
治疗前需要评估患者的临床情况,建议个体化治疗方案。
然而,本文的研究不包括与手术相关的讨论,所以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Bonadonna G, Valagussa P, Moliterni A, et al. Adjuvantcyclophosphamide, methotrexate, and fluorouracil in node-positive breastcancer: the results of 20 years’ follow-up of the Breast Cancer Group of the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Trials I through V. J Clin Oncol.2005;23(28):5816-5826.2.Fisher B, Brown A, Mamounas E, et al. Effect of preoperativechemotherapy on local-regional disease in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finding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8. J Clin Oncol. 1997;15(7):2483-2493.3.Mamounas EP. Update on the NSABP and the。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在中晚期乳腺癌中的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7-03-30T14:37:20.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7期作者:那?那芹刘莹阿合力?那斯肉拉(通讯作者)[导读] 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较为显著。
(新疆肿瘤医院特需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对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 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为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年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较为显著,且患者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保乳术;乳腺癌【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160-01 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
早期治疗多采取保乳手术治疗及术后放、化疗,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对中晚期乳腺癌,很难达到保乳手术的要求,根治手术又给患者带来严重生理、心理危害。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20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传统乳腺癌根治术与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2~69岁,平均(43.9±3.7)岁;病程9d~6个月,平均(35.2±4.7)d;肿瘤2.0~6.0cm,平均(4.1±2.2)cm。
新辅助化疗治疗2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钱秀珍【摘要】新辅助化疗是指对实体瘤在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性、系统性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即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加上局部手术治疗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标准方案.本科2003年~2010年共有2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15)023【总页数】2页(P129,132)【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作者】钱秀珍【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甲乳外科,江苏苏州,21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新辅助化疗是指对实体瘤在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性、系统性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即术前化疗。
新辅助化疗加上局部手术治疗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标准方案。
本科2003年~2010年共有2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2003年1月~2010年12月本科共有2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年龄38~65岁,肿瘤直径5~20 cm,所有病例术前均空心针穿刺证实为乳腺浸润性癌,所有病例均无远处转移。
本组采用 TEC方案,其中第 1天CTX 60 mg/m2静脉滴注,Epi-ADM75 mg/m2静脉滴注;第2天艾素75 mg/m2静脉滴注,静脉滴注艾素前1 d,当天及第2天口服地塞米松8#,3次/d,预防过敏反应,盐酸格拉丝琼等静推减轻化疗反应,3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估化疗疗效并决定是否手术所有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1周接受临床检查及B超测量肿瘤最大径和垂直径,并进行对比。
化疗疗效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
以CR+PR计算有效率。
2 结果2.1 临床疗效28例病例接受了3个疗程的TEC辅助化疗,其中没有临床完全缓解病例,临床部分缓解率PR 89.3%(25例),疾病稳定SD 10.7%(3例),无疾病进展病例,临床总效率(CR+PR)为89.3%,25例化疗结束1周后行改良根治术,3例疗效不明显者换其他方案化疗。
术前新辅助化疗在局部中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附30例报道
发表时间:2011-01-20T10:39:48.187Z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综合)10年5期供稿作者:丁世美[导读] 可达到消灭微小转移灶及减少耐药发生的作用,同时可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减少远处播散的机会。
丁世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人民医院655000)【摘要】目的:探讨局部中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CEF方案对30例Ⅱb-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 环磷酰胺
(CTX) 600 mg/m2, d1, ;表阿霉素(EPI) 60mg/m2, d1,5-氟尿嘧啶(5Fu) 500 mg/m2, d1, 21d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完成2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
结果: 21例降低了临床分期;3例获得完全缓解(CR),18例部分缓解(PR),6例病情稳定,1例无效,总有效率(CR+PR)为70%。
结论: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原发肿瘤和腋窝淋巴结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乳腺癌;中晚期;新辅助化疗【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34-01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中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它不仅是一局限性疾病,更是一全身性疾病,其治疗也由局部治疗转变为以局部和系统性的综合治疗. 局部晚期乳腺癌是指原发病灶直径大于5cm(T3)或有皮肤或胸壁粘连固定,区域转移的腋窝淋巴结互相融合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临床分期上局部晚期乳腺癌主要指IIIa和IIIb的乳腺癌,IIb期乳腺癌在治疗原则上与局部晚期癌相似,故归入局部晚期乳腺癌的行列。
术前化疗或称之为新辅助(neoadjuvantchemotherapy),是指对非转移性的肿瘤,在局部治疗应用前进行的全身性的,系统性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目前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已得到应用,特别是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应用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以来,已成为乳腺癌全身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院对进展期乳腺癌患者30例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取得满意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和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9月至2008 年8月共收治局部中晚期乳腺癌患者30例,术前均经临床检查,彩色B超诊断及细针吸细胞学或粗针穿刺获组织学检查证实.其中女性28例,男性2例,单侧乳腺癌29例,双侧乳腺癌1例,为女性,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45,4岁,按TNM分期,Ⅱb期10例,Ⅲa期13例,Ⅲb期7例,所有患者既往未行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血常规检查正常,心、肝、肾功能无严重疾病。
1.2方法
1.2.1全组病例均采用CEF方案,环磷酰胺(CTX) 600mg/m2, d1, ;表阿霉素( EPI) 60mg/m2, d1, 5-氟尿嘧啶(5Fu) 500mg/m2, d1, 21 d为1个周期. 化疗2-4个周期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新辅助化疗有效者术后以原方案继续化疗6个周期(无效者更换方案),有淋巴结转移者在术后完成6个周期化疗时行放射治疗,ER PR阳性者,化疗结束后口服三苯氧胺进行内分泌治疗。
1.2.2疗效评定:新辅助化疗前后,临床体检或B超测量肿瘤原发灶体积,肿瘤体积(V)以下列公式计算:V=D3×π/6. 按照UICC实体瘤疗效标准进行评估. 临床完全缓解(cCR):临床检查肿瘤完全消失;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手术标本中原发肿瘤区已无浸润癌细胞;临床部分缓解(PR):肿瘤体积缩小>50%;病情稳定(SD):肿瘤体积缩小不超过50%,或增加<25 %;疾病进展(PD):肿瘤体积增加>25%或出现新病灶. 总有效率(RR)=CR+PR. 毒副反应按照WHO化疗药物急性、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分为0~Ⅳ度。
2结果
降低临床分期21例(70%),其中Ⅱ期降为Ⅰ期者10例,Ⅲ期降为Ⅱ期者8例,Ⅲ期降为Ⅰ期者3例. 获得CR 3例(10%),PR 18例(60%),病情稳定6例,全组1例双侧乳腺癌无效,RR为70% 26例患者化疗前患侧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新辅助化疗2 个周期后有10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15例(50%)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所有患者除1例双侧乳腺癌无效外,其余包快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腋窝淋巴结缩小,可活动。
使手术可以顺利进行。
毒性反应均为可逆性,未严重毒性反应,以白细胞下降和恶心呕吐最常见,其次是脱发. 白细胞减少Ⅰ,Ⅱ度占62.8%,Ⅲ度占14.0%;恶心呕吐Ⅰ,Ⅱ度占68.6%,Ⅲ度占7.0%;脱发Ⅰ,Ⅱ度占53.5%,未出现Ⅲ度以上毒性反应,无感染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新辅助化疗又称为术前化疗,首次化疗和诱导化疗,早期研究发现术前化疗能有效缩小肿瘤原发灶,使一些不能手术的晚期肿瘤的手术治疗成为可能,术前化疗能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Fisher等研究发现切除原发肿瘤后24小时,远处转移灶的肿瘤细胞增殖指数和外周血循环中的生长因子浓度出现升高,而手术前的细胞毒性药物的化疗可以阻断肿瘤这种由于原发灶切除后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效控制残存肿瘤细胞的生长[2],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可减少原发肿瘤的微血管密度,故术前给予有效化疗,可达到消灭微小转移灶及减少耐药发生的作用,同时可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减少远处播散的机会。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已认识到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其治疗也转向全身性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其中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应用. 与传统的术后化疗相比,有以下优点:①降低肿瘤分期,使手术更彻底;②消灭微小转移灶,减少远处播散及耐药发生;③抑制手术后残余癌细胞的增殖与扩散;④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⑤由于肿瘤缩小,增加了乳腺癌保乳的机会,为保留乳房外形创造了条件;⑥评价术前化疗的效果,为术后化疗选择药物提供参考,而且,围手术期化疗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及患者耐受性;⑦抑制手术中肿瘤细胞的转移活性。
新辅助化疗的缺点:由于有部分患者不敏感,从而延误了局部治疗的时机,由于新辅助化疗可使区域淋巴结降期,从而失去乳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这一重要预后信息,因为肿瘤原发病灶缩小甚至消失,使手术标本术后生物学预后因素分析造成困难,针吸细胞学检查偶有假阳性报告,造成不必要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
我们的临床治疗发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可使瘤体缩小,减小癌周浸润,降低腋窝淋巴结的粘连度,使融合成块的淋巴结缩小,降低手术难度及手术风险,增加乳腺癌保乳治疗机会。
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但目前尚无较为理想的统一方案. 多数研究认为,含蒽环类的联合方案有效率高我们采用含蒽环类的CEF方案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30例,有效率高,而且副反应低且,患者能耐受。
总之,应用CEF方案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近期疗效肯定,对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均有较高的有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临床分期,使不能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有了手术机会,增加了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2]沈镇宙,卲志敏.乳腺肿瘤学,P269 P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