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精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6.49 MB
- 文档页数:73
受精作用的知识点总结受精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精子的运动、与卵子的结合、精子核与卵子核的融合,最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会继续发育成为一个新的个体,继而完成生命的延续。
下面我们将对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包括受精作用的过程、影响受精作用的因素,以及受精作用的意义。
一、受精作用的过程1. 精子的运动受精作用开始于精子的运动。
精子是男性生殖系统中的生殖细胞,它们在射精的时候释放到女性生殖系统中。
精子通过尾巴的摆动和游动的方式,向着卵子所在的部位进行运动。
2. 精子与卵子的结合精子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卵子表面的化学气味和其他生化物质的识别,最终与卵子结合在一起。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精子的发生。
3. 精子核与卵子核的融合一旦精子与卵子结合在一起,精子的核就会融合到卵子的核内。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受精核的融合。
融合后的受精卵就包含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形成了一个新的个体。
4. 受精卵的发育受精卵在融合后,会开始进行分裂和细胞分化的过程,最后发育成为一个新的个体,完成受精作用的过程。
二、受精作用的因素1. 适宜的环境受精作用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在人类和动物中,受精作用通常在女性的生殖系统内发生,需要有适宜的PH值、温度和湿度来保证精子和卵子的正常结合和融合。
2. 精子和卵子的质量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对受精作用的成功至关重要。
精子要活跃和具有较高的存活率,而卵子要有较高的受精能力和受精率,才能顺利完成受精作用。
3. 生理状态受精作用的成功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态的影响。
例如,女性的卵巢排卵周期的正常与否、内分泌状态、子宫内膜的厚度和构造等都会对受精作用产生影响。
4. 外界因素除了个体内部因素外,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受精作用。
比如,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都会对受精作用产生影响。
三、受精作用的意义1. 生命的延续受精作用是生物生命延续的重要环节。
通过受精作用,产生了新的个体,继续了种群的生命。
2. 遗传信息的传递受精作用将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融合在一起,传递给新的个体,保证了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多样性。
受精作用及其意义受精作用是指男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女性生殖细胞(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它是生物繁衍后代的关键过程。
受精作用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受精作用保证了基因的多样性。
精子和卵子在受精作用过程中各随机贡献一套基因,这种基因的交叉互换和重新组合,使得后代的基因组结构与父母不完全相同。
这样就能够引入新的基因变异,增加后代个体的适应性和生存竞争力。
因此,受精作用是保证物种进化和生存的重要机制。
其次,受精作用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在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
这个过程中,精子和卵子互补地贡献了各自一半的染色体,从而使受精卵具备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这些染色体携带了遗传信息,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均匀分配给后代细胞。
这样,受精作用不仅保证了个体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也保证了后代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从而保证了正常的细胞分裂和个体发育。
另外,受精作用引发了一系列的发育过程,使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在受精作用后,受精卵开始减数分裂、发育成为胚胎,并最终发育成为一个具有完整器官和组织的个体。
这个发育过程需要经历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受精作用的发生是这个发育过程的起点,是个体生命开始的标志。
因此,受精作用对个体的生命起始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受精作用还涉及着新生命的创造。
受精卵是一个新生命的起点,它经过发育、成长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一个个体的出生和成长对于维持物种的生命延续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受精作用是新生命产生的关键步骤,也是个体繁殖和种群数量增长的起点。
综上所述,受精作用作为生物繁殖后代的关键过程,具有多样性、稳定性和延续性的重要意义。
它保证了基因的多样性,保持了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引发了发育过程,创造了新的生命。
受精作用不仅在个体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物种和生态层面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受精作用】专题训练A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B.一个卵细胞能与多个精子结合C.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十分重要D.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解析:选B。
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A正确;正常情况下,一个卵细胞只能与一个精子结合,B错误;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十分重要,C正确;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正确。
2.某生物的基因组成如下图所示,则它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它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种类分别是()A.2种和2种B.4种和2种C.2种和4种D.8种和4种答案:B3.下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部分行为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过程通常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B.甲图中姐妹染色单体发生部分片段的交换C.1个性原细胞经上述过程一定能产生4种生殖细胞D.乙图产生的重组型配子有aB和Ab解析:选D。
甲图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A错误;甲图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部分片段的交换,B错误;若性原细胞是精原细胞,经上述过程可产生4种精细胞,若性原细胞是卵原细胞,则经上述过程只能产生1种卵细胞,C错误;由图可知,乙图产生的重组型配子是aB、Ab,D正确。
4.如果精原细胞有三对同源染色体,A和a、B和b、C和c,下列四个精子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是()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解析:选A。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形成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Ⅱ,着丝粒分裂,产生的都是相同的精子,所以基因型为AaBbCc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正常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两种精子,故A项符合题意。
受精作用的名词解释受精作用是指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子)结合、融合,形成新生命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生物繁殖的基础,对于各类生物来说都至关重要。
受精作用发生在生殖器官内部或外部,具体方式因物种不同而异。
动物界是一个受精作用非常普遍的领域。
在大部分动物中,受精作用发生在体内。
例如,人类受精作用发生在女性体内的子宫内。
这一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男性生殖器官会释放出数百万甚至上亿个精子。
这些精子通过男性的生殖道进入女性生殖道,经过移动和过滤,只有少数能够到达卵子。
其次,卵子也被释放到女性生殖道中,并将其离子活性提高,以吸引精子靠近。
卵子释放的时间通常与女性月经周期有关,每个周期通常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窗口。
然后,当遇到卵子的时候,精子开始竞争进入卵子内部。
其中,只有最优秀的精子能够及时与卵子结合,这确保了新生命的遗传品质有更大的机会具备较高的优势。
最后,当一个精子成功地与卵子结合时,受精作用完成,形成受精卵,也被称为胚胎。
胚胎将继续在子宫内发育,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受精作用的发生也存在于植物界。
植物受精作用与动物有所不同,因为它涉及到花粉和胚囊。
花粉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它由花序产生。
胚囊是植物的雌性生殖细胞,它通常位于花雌蕊的子房中。
当花粉来到花朵上时,它会在花粉管中生长,最终到达花雌蕊内的胚囊。
在胚囊内,花粉和胚囊融合,形成一个结合体,也称为胚胎。
胚胎会继续在植物内发育,最终形成种子。
总之,受精作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过程,它使得新生命的诞生成为可能。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受精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受精作用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繁殖过程的奥秘,以及不同物种内部的生殖方式。
受精作用高中生物教案模板
主题:受精作用
学科:生物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受精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掌握受精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步骤。
3.能够应用受精作用的知识解释孕育和遗传。
教学重点:
1.受精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受精卵的形成和发育。
教学难点:
1.孕育和遗传的关系。
2.受精作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教学实验用品、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幅受精作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受精作用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2.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受精作用的定义、过程、关键步骤等内容,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受精作用的基本原理。
3.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受精作用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受精卵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加深对受精作用的理解。
4.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教学案例,让学生应用受精作用的知识解释孕育和遗传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受精作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以巩固学生对受精作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加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1)生物绘图、识图能力(2)形象思维能力(3)比较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训练学生克服困难,认真钻研的素质。
通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分析,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生命适应、进化等生命科学观点,通过分析有性生殖细胞种类的多样性及形成过程,形成生物界中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的意义。
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策略】1.培养学生建构生物模型,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建构的模型去探究推测生物实际发生的变化。
2.课堂同学动手、自己直观演示、小组内讨论等方法,突破难点知识。
3.把教材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内容整合成一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精子的形成过程动画、卵细胞形成过程动画、受精过程动画和视频片断)【学生课前准备】同座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1.准备不同颜色卡纸、不同颜色的绳子、双面胶、剪刀等材料。
2.在卡纸上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至少能容纳4条染色体。
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应该说来是一节较为成功的活动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不仅顺利完成了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合类型的行为模型和数学模型,而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同时还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化难为易。
这节课的顺利开展,最大的体会是对提问的处理和对学生活动的处理。
对提问的处理多数先采用了多媒体动画和视频创设情境的配合,直观且带有一定思维性,同时容易调动学生兴趣。
受精作用
①成熟的精子并不代表具有受精的能力,必须获能后才具备受精能力,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精子获能。
②排出的卵子并未成熟且成熟程度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但只有达到减II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③对于受精阶段的理解,要先弄清卵母细胞的层层基本结构,才能掌握精子穿行的路线和发生的反应。
④对于受精的标志和受精完成的标志应该区分开,受精的标志是第二极体的形成,受精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核融合成合子。
雌雄原核不能理解成卵子、精子原来的细胞核,而是在原来细胞核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核,原核膜已破裂。
⑤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中,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子(母方),质遗传物质几乎全来自卵子。
3.受精与胚胎的早期培养
精子和卵子受精后,应将受精卵放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
(1)发育培养液
①用途: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后,用于受精卵的继续培养。
②成分:水、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动物血清等。
(2)过程(以牛为例)
大致为:体外受精→良种牛早期胚胎→胚胎移植→健康受体牛→良种犊牛→成熟期牛。
第2课时受精作用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1.生命观念:初步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定义。
2.科学思维:概括归纳遗传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原因。
3.科学探究:运用模型模拟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1.原因时期图示染色体行为减数分裂Ⅰ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互换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意义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有差异,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
二、受精作用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图示说明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进入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1)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4.意义(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导致了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配子的多样性只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关。
( ) 2.正常情况下,1个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在染色体组成上两两相同。
( ) 3.受精时精子全部进入卵细胞内。
( )4.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 ) 5.有性生殖更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
( ) 6.若考虑染色体互换,一个精原细胞最多产生4种精子。
受精作用及其意义受精作用是指雄性生殖细胞(精子)与雌性生殖细胞(卵子)结合并与其融合的过程。
这一过程发生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是种群演化中保持基因稳定的重要环节。
受精作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传递:通过受精作用,父母个体的基因得以随机组合,生产新一代个体。
这样的基因组合使得新个体具有与父母不同的基因组合,增加了遗传变异的可能性。
这种基因传递方式有助于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并为群体适应环境提供了可能。
2.遗传优势的选择:受精作用使得不同个体的基因组合混合,有利于优势基因的传递和扩散。
在受精过程中,对环境适应力较高的个体的基因往往能够更容易地参与下一代的基因池中,使下一代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增强。
3.遗传疾病的筛选:受精作用对于筛选遗传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受精过程中,携带有严重遗传疾病的精子或卵子在受精前会被选择性地排除,从而减少了遗传疾病在群体中的传播。
4.营养物质的相互补充:在受精作用中,精子和卵子都含有自己的细胞质,其中包含了许多必须的营养物质。
通过受精作用,两种生殖细胞的细胞质可以互相融合,使受精卵能够从父母个体继承到更全面的营养物质,有利于胚胎的合理发育。
5.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受精作用创造了不同的繁殖方式,如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性繁殖可以增加遗传的多样性,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无性繁殖虽然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但由于繁殖过程相对简单,对个体的存活率和数量有利。
综上所述,受精作用是生物繁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促进遗传多样性、筛选优势基因、剔除遗传疾病、优化营养补充和保持种群适应能力等重要意义。
受精作用的发生与基因的变异和遗传优势有关,它保证了物种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生物种群的进化和演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加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1)生物绘图、识图能力(2)形象思维能力(3)比较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3)通过同学合作进行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学会了分析减数分裂各期的图像,课前练习模拟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为本节课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生物体从何而来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减数分裂模拟材料易得,准备方便。
以上都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2)受精作用的意义。
2.教学难点:(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2)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四、教学方法1.模型构建法2.多媒体动画演示法3.讲授法五.教学过程《受精作用》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利用模型建构来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阐明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学习重点】1.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学习难点】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学习探究】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活动探究一]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1.用红、黄橡皮泥及白色卡纸,依照“模型建构”构建一个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
2.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代表什么?(2)完成精原细胞形成精子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活动探究二]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非同源染色体有几种组合形式?请借助染色体模型动手将所有的组合情况展现出来。
遗传与进化专题遗传的细胞基础考点2配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基础知识自主疏理1.受精作用(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为的过程。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会合在一起。
(3)实质: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彼此的染色体会合。
(4)意义: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恢复到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既使得新一代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又使得前后代体细胞中保持恒定。
校对:受精卵染色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自主检测过关1.猴子的下列各组细胞中,肯定都有Y染色体的是()A.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B.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和雄猴的神经元D.精子和雄猴的肠上皮细胞2.一个基因为AaBb的卵原细胞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假成胚配合c 过程过过过程程程a b d 定产生了一个基因组合为AB 的卵细胞。
则随之产生的三个极体的基因组合应为()A .Ab 、aB 、abB .AB 、ab 、abC .ab 、ab 、abD .AB 、AB 、AB3.下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 )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 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 .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C .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第一阶段D .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4.右图是自然界中豌豆的生殖周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的表达主要在a 过程中B .纯种豌豆自交产生的子代只有一种性状C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c 过程中D.在d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会发生联会5.根据科学家研究证实,由精子细胞变为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精子的头部;部分细胞质变成精子的颈部和尾部;大部分细胞质及多数细胞器被丢弃;但全部线粒体保留下来,并集中在颈部。
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1)细胞核内含有______________,以便传给下一代。
名词解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也叫成熟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其二倍体原始生殖细胞内染色体复制一次之后,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从而使得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减数分裂有三种类型:合子减数分裂、配子减数分裂、居间减数分裂。
【前减数分裂】前减数分裂期是指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进入减数分裂之前的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
前减数分裂期的S期持续时间长于有丝分裂间期的S期,但只合成全部染色体DNA的%,其余DNA在偶线期合成。
G2期是原始细胞由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发展的转变时期,也是原始升值细胞由非同步性有丝分裂转变为同步性的减数分裂的时期。
【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Ⅰ是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同源染色体分离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
可划分为前期Ⅰ、中期Ⅰ、后期Ⅰ和末期Ⅰ。
【前期Ⅰ】前期Ⅰ持续时间长,结构变化复杂,通常又细分为细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细线期】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
有若干染色体进行配对,配对是靠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沿长轴形成联会复合体实现的,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使细胞染色体由2n条单价体变成n条二价体。
此外,大约%的DNA在偶线期合成,这部分DNA与同源染色体的精确配对有关。
【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每两条同源染色体,都分别来自雌雄生殖细胞,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且它们在形态大小及遗传结构上都是相似的。
且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要进行联会,形成四分体。
在减数分裂第一次的后期,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开始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彼此发生分裂,分别向两极移动(这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经末期形成的次级性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这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要进行配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