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10.36 MB
- 文档页数:48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的教案(精选13篇)高一语文开学一课优秀的教案篇一【教材定位】《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
荀子通过这篇本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探讨了学习这件事。
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
【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多元融合,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大步跨进了新纪元。
从小我们就受到“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劝学》,看看荀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二、知人论世1、了解荀子荀子(约前3一三~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教案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案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7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笔下清静无为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秋天。
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该不会只有一个秋──中秋吧!大家的秋暂时不谈,欣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美。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中国,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这首次作与1925年,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
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完成,成为了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来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三、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⑴ 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⑴ 生齐读,熟悉内容。
高一语文必背课文1.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背诵要求:全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第二课《雨巷》戴望舒背诵要求:全诗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第三课《再别康桥》徐志摩背诵要求:全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4、第四课,《荆轲刺秦王》背诵要求:选背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帮大伙儿整理的11篇高中语文第一课的相关内容。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优秀的教案篇一一、目的要求:1、明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及语文学习的特点。
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初步明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3、明确高考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初步明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明确语文学习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高中生面临与初中阶段不同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应对高考的的能力,语文的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第一节课让学生明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高考试题,让学生明确应考的要求,都是有必要的。
第一节课的准备工作,可以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以及20xx年高考试题印发给学生,先让学生预习,思考初中是怎样学语文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准备工作:印发《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20xx年语文高考试题。
(一课时)五、教学步骤:1、由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的性质导入新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交际工具,即交际性,实际上也就是它的实用性,这符合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文化性,传承人类文明,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学语文的体会。
3、讲述语文学习中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发展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
高一第一课语文知识点梳理一、古文阅读古文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将开始接触和学习古文。
在古文阅读中,需要理解古文的意思,掌握古文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以下是高一第一课语文古文知识点的梳理:1. 古文基础知识- 理解古文的结构,包括句子和段落的组织方式。
- 记忆并认识常用的古文词汇,如“岂”、“焉”、“曷”等。
- 掌握古文中常见的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如“昔”、“故”、“此”等。
2. 修辞手法- 熟悉古人常用的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能够准确理解并解释古文中的修辞表达。
- 学习一些古文中的典故和成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义和蕴含的文化内涵。
3. 阅读技巧- 练习快速阅读古文,提高整体理解的能力。
- 注意理解古文中的上下文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
- 掌握根据古文的语境猜测词义的技巧,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二、现代文阅读除了古文阅读,高一语文还将涉及现代文的阅读和分析。
现代文是指现代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
在现代文阅读中,需要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以下是高一第一课语文现代文知识点的梳理:1. 文章结构-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整体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并理解作者采用该结构的目的。
- 分析文章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联系,理解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技巧。
2. 语言运用- 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 掌握作者使用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其意义和表达方式。
- 注意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析其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 主题和情感表达-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 分析作者运用的情感表达手法,如抒情、抨击、议论等,准确理解情感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三、写作技巧高一语文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的梳理:1. 文章结构- 写作时要有明确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确保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高一语文课本第一课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被收录在高一的语文课本里。
《荷塘夜色》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高一语文课本第一课《荷塘月色》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一语文课本第一课《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高一语文全册第一课知识点高一语文全册第一课知识点回顾与归纳高一学习,意味着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占据了学生们课堂学习的一大部分。
第一课是我们高一语文全册的开篇之作,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框架。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回顾与归纳高一语文全册第一课的知识点,带领读者们一起回顾这一课的精髓。
第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石室诗士赋、石头记、回忆的结构。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石室诗士赋。
它是一首李清照的诗,通过描绘石室中的诗士形象,表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深情易逸的词句,以及她独特的写作风格。
同时,这首诗也给我们传递了一种对于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于现实压力的抗争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来看石头记这一章节。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部代表性的长篇小说,而石头记则是它的前六十回。
石头记以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三位主角的命运为中心,通过对贾府的描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命运悲剧。
在石头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府内部的权谋与争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曹雪芹精细入微的描写能力,更能体味到作者对于世态炎凉的揭示和自由意志的呐喊。
最后一个知识点是回忆的结构。
回忆是课本中另一个关键词,也是本章的主题之一。
通过作者在回忆中的叙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曾经的往事的眷恋和追思。
回忆使得文本在时间维度上更加丰富和立体,为读者们提供了更多情感的联想。
同时,在回忆的结构也引导着我们反思与自省,体味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曲折。
通过回顾与归纳第一课的知识点,我们不仅能够聚焦于相关的知识内容,更能够理解和品味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在高一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课内外的拓展与延伸,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总结而言,高一语文全册第一课知识点的回顾与归纳,对我们整个学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李清照的诗歌,还读懂了曹雪芹的小说。
高一语文上册第一课1. 《观刈麦》-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 《雁门太守行》-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 《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 《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 《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 《石头城》- 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1.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