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6
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目前临床使用的管道种类繁多,包括胃管、尿管、深静脉置管、各种外科腹部引流管和胸管等。
这些管道具有不同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和观察病情,被称为“生命的管道”。
作为临床护士,我们必须管理好这些管道,尽可能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使其各司其职。
非计划性拔管(UEX)是指任何意外或被患者有意拔除管道的情况。
通常包括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除导管、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以及因导管质量问题和导管堵塞等情况需要提前拔管。
今天,我们将讨论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上常见的管道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供给性管道、排出性管道、监测性管道和综合性管道。
供给性管道通过管道将氧气、水分或药液补充到体内,如静脉输液管道、氧气管、鼻饲管和深静脉置管等。
在危重病人抢救时,这些管道被称为“生命管”。
例如,深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以及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路,因此在临床输血、补液、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和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排出性管道通过专用管道引流体内的气体和液体等,常作为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如胃肠减压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尿管和各类外科手术引流管等。
例如,胸腔闭式引流管可以引流胸膜腔内的积气、积液、重建负压和促进肺复张;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和颜色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监测性管道是指放置在体内的观察哨和监护站,监测病情变化的管道。
如上腔静脉导管、有创动脉置管等。
例如,上腔静脉导管不仅可快速补充液体,还可用来测量中心静脉压,表明右心前负荷,对指导补液和调节输液滴速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性管道是指具有供给性、排出性和监测性功能,在特定情况下发挥特定的功能。
如胃管有三重作用:1.在昏迷或下颌骨折时,可作为鼻饲管喂饲;2.在胃肠手术后,可作为胃肠减压管,吸出胃肠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病人的腹胀、腹痛等不适;3.当上消化道出血时,胃管可监测引流液量、性质和颜色,可判断出血的速度和量。
非计划性拔管的应急管理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将导管拔除,或其他原因(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导管滑脱,又称意外拔管。
包括患者自行拔除、各种原因堵塞等情况而造成的提前拔管。
1、非计划性拔管的防范措施(1)熟悉患者的病情以及所置管道的名称、性质、作用、部位及数量并作好标识。
(2)维持良好的固定。
检查固定方法是否妥当,需胶布固定的管道应选用粘性好的胶布,如为缝针固定或水囊、气囊固定者,应定期检查缝合处是否牢固,水囊、气囊是否有泄露。
(3)病人翻身、排便、下床时应防止引流管脱出;病人搬移,因卧位改变,应注意保护各管道,防止滑脱、折断或受污染。
(4)引流液应及时倾倒,防止引流液过多因重力作用将管道拔出。
(5)管道过长的导管应注意观察是否有无扭曲缠绕现象,应妥善固定于衣服或床单上,穿衣或翻身时先松开,调整好管道位置后再固定妥当。
(6)对于烦躁不安、不合作的患者,在征得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可使用保护性约束,放松约束期间有专人守护,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7)做好健康宣教,反复向患者和家属或陪护强调管道的重要性及保护方法,防止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2、非计划性拔管的应急流程患者发生管道脱落→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由医生确认并进行处理→及时做好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医患冲突→严密观察病情并及时作好记录→科室讨论→上报护理部。
附:各种管道脱落的应急流程1、经口气管插管脱落的应急流程:发现病人有人工气道脱落的征象(SPO2降低,紫绀,呼吸机气道高压报警,双肺呼吸音不对称或无呼吸音,气管插管距门齿或鼻长度变短)→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紧急处理(若部分脱出,松解气囊,尝试回插,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即可妥善固定;无呼吸音,立即拔出导管开放气道予以高流量面罩加压给氧)→协助医生重新插管→及时完成相应的治疗和护理→严密观察并及时作好记录→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
2、气管切开导管脱落的应急流程:发现病人有人工气道脱落的征象(SPO2降低,紫绀,呼吸机气道高压报警,双肺呼吸音不对称或无呼吸音,气切套管外脱或用球囊通气阻力大)→立即通知医生并通知五官科医生协助紧急处理→配合医生进行紧急处理(若部分脱出,松解气囊,尝试回插,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时即可妥善固定;无呼吸音,立即拔出导管开放气道,用厚棉垫或油纱布封住切口,用面罩扣住口鼻部用高流量加压给氧)→协助医生重新置管→及时完成相应的治疗和护理→严密观察并及时作好记录→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
常见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通气作为重症患者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常常面临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人为外力导致机械通气导管脱开或者自行拔出,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功能停止,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将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常见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1. 意外碰撞:医院内人员、器械的移动或者碰撞可能导致机械通气导管脱开。
例如,护士在给患者翻身或者拍背时,不小心碰到了导管,或者患者的床边有器械被误碰。
2. 管道松动:机械通气导管的管道松动也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一个常见原因。
可能是导管固定带松动或者脱落,导致导管脱出。
3. 患者行为: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不清、焦虑或者疼痛等情况,使他们试图自行排除导管,导致非计划性拔管。
4. 部分断开:机械通气导管可能在管道连接处发生脱落或者断裂,导致气道受阻或者通气不畅。
5. 置换错误:患者在进行自主呼吸试验或者导管置换过程中,医护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机械通气导管脱开。
二、预防措施: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常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强患者和家属教育: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机械通气的相关知识普及和教育,增强患者的合作意识和理解,告知可能出现的危险和风险,避免患者行为引起非计划性拔管。
2. 导管固定:确保机械通气导管的固定带稳固可靠,定期检查固定带的紧固情况,避免出现松动或者脱落的情况。
3. 导管安全措施:使用可靠的导管固定带,避免摩擦产生的磨损,导致导管脱落。
同时,注意管道连接处是否牢固,避免部分断开导致机械通气的中断。
4. 做好监护: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情况,特别是焦虑、疼痛和不适等症状的变化,及时做好相应的处理,减少患者因为不适而试图拔管。
5. 安全环境:当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时,应确保周围环境安全,避免人为的碰撞,减少外力导致导管脱出的可能。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措施工作目标1.制定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标准:详细阐述非计划性拔管的定义、识别标志、潜在原因及防范措施。
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拔管,制定相应的护理预案,如技术性、患者因素、并发症等引起的拔管。
内容需涵盖应急预案的启动流程、护理人员应采取的行动、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指导。
2.建立非计划性拔管的数据库:收集和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案例,包括拔管的原因、发生的科室、患者的结果以及护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数据库应支持查询、统计和趋势分析功能,以便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和预防措施。
3.开展非计划性拔管的培训和演练:编写详细的培训材料,包括拔管的风险识别、处理流程和后续护理。
针对新进护士和临床护士设计不同的培训课程,并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应对能力。
工作任务1.审查现有文献和指南:搜集国内外关于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指南、文献和研究,分析其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作为制定护理标准的依据。
2.组织多学科团队:成立由护理部、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心内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讨论和制定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预案,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实施培训计划:安排专业培训师,对护理人员进行非计划性拔管的专项培训。
定期进行考核,确保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4.开展非计划性拔管的演练:模拟不同原因导致的拔管情况,进行实战演练,通过模拟情景训练护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每次演练后进行回顾和总结,持续改进。
5.收集和分析数据:建立非计划性拔管事件上报系统,鼓励护理人员在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时上报事件,并对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高风险人群和环节,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6.患者和家属教育:开发患者教育材料,提高患者对导管的认识,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护理工作,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同时,对家属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患者拔管后能提供恰当的居家护理。
7.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设立质量监控小组,定期检查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措施执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改进。
《非计划性拔管(UEX)的防范对策》第一篇:非计划性拔管(uex)的防范对策【非计划性拔管(uex)的防范对策】对策一:做好评估认真做好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掌握好评估时机:入院时;转入时;搬动时;体位改变时;改变床头高度时都要进行评估,并根据病人意识、管道固定情况、耐受及不同部位置管对病人的影响进行评估。
对策二:有效固定导管管路固定良好是防止意外拔管、脱管的重要保障。
选择合适的胶布,正确的固定流程,做到有效固定管道,每班检查并及时更换需要更换的胶布,保证固定管路的胶布粘性好,通透性好,固定有效。
对策三:放置警示标识床头卡内放置预防非计划性拔管警示标识,标识醒目,护士长重点强调,提醒各班护士注意,并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
对策四:有效的肢体约束对于小儿、意识不清、老年、有拔管倾向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导管的防护,必要时选择合适的约束保护,并经常检查约束带有无松散,防止自行解开,注意约束带压疮的发生。
对策五:做好宣教对家属及患者做好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导管的目的和重要性,达到患者及家属知晓并积极配合。
对策六:加强巡视对于有管路的患者,护士应加强巡视,尤其是加强重点时段,比如夜间护士少时段、忙碌时段、来重患者的时段,低年资护士值班时段的巡视,防止发生拔管、脱管。
对策七:重视导管质量因为管路质量问题出现的脱管并不少见,做好与设备科的有效沟通,购置高质量的导管。
对策八:做好和医生的沟通与医生做好沟通,了解医生对患者每日的治疗目标,以及需要每班护士所要达到的目标。
对策九:加强心理护理加强心理护理,清醒患者介绍管路的重要性及使用意义,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同时讲解自行拔管的后果,取得患者的配合。
对策十:适量给予镇静剂对于烦躁患者按医嘱适量给予镇静剂,以减轻患者的不适,缓解焦虑、恐惧等一些负性、不愉快的情绪,使患者保持适当的镇静程度。
对策十一:加强交接班外出检查、各班交班、转科之间护士注意交接,交接时注意查看管路固定是否牢固,固定材料有否潮湿、卷边、粘性下降,及时更换并有效固定。
【荐读】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目前临床常用的管道有很多,例如胃管、尿管、深静脉置管、各种外科腹部引流管、胸管等。
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常作为治疗和观察病情的手段和判断预后的依据, 被称为“ 生命的管道”。
作为临床护士,必须要做到管理好这些管道,尽量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使其各置其位,各司其责。
非计划性拔管(UEX)指任何意外发生的或被患者有意造成的拔管。
其实质是指医护人员非计划范畴内的拔管,通常包含以下情况: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除的导管;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因导管质量问题及导管堵塞等情况需要提前的拔管。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上常见的管道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供给性管道、排出性管道、监测性管道、综合性管道。
供给性管道是指通过管道把氧气、水分或药液补充到体内。
如:静脉输液管道、氧气管、鼻饲管、深静脉置管等。
在危重病人抢救时,这些管道被称为“生命管”。
如:深静脉置管由于它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以及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路,所以在临床输血、补液、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排出性管道是指通过专用性管道来引流出体内的气体和液体等,常作为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如:胃肠减压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尿管、各类外科手术引流管等。
例如:胸腔闭式引流管可以引流胸膜腔内的积气、积液、重建负压、促进肺复张;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和颜色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监测性管道是指放置在体内的观察哨和监护站,监测病情变化的管道。
如:上腔静脉导管、有创动脉置管等。
例如:上腔静脉导管不仅可快速补充液体,还可用来测量中心静脉压,表明右心前负荷,对指导补液和调节输液滴速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性管道是指具有供给性、排出性和监测性功能,在特定情况下发挥特定的功能。
如:胃管有三重作用:1.在昏迷或下颌骨折时,可作为鼻饲管喂饲;2.在胃肠手术后, 可作为胃肠减压管,吸出胃肠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病人的腹胀、腹痛等不适;3.当上消化道出血时,胃管可监测引流液量、性质和颜色可判断出血的速度和量。
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期间预防65例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措施进行回
顾性分析。
结果:无一例发生意外拔管,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结论:通过对气管插管的牢固固定,做好气道护理,合理约束,加强心理护理及必要的镇静能避免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关键词】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49-02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插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
是机械通气中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增加再插管的风险,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可造成气道损伤,病情加重,甚至呼气停止而危及生命[1]。
我科于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65例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对这65例气管插管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无一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5例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26至88岁,其中外伤术后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肺感染32例,脑出血或脑梗死5例,酮症酸中毒4例,重症胰腺炎5例,心律失常或冠心病3例,肺纤维化5例,均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通气时间为1到10天。
2 护理干预
2.1 加强心理护理
清醒患者因为环境的陌生,机械通气和有创插管等刺激,极易产生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而自行拔管。
首先对清醒患者主动介绍监护室环境和封闭式管理的意义,消除其紧张不安的情绪,同时解释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目的和意义,讲解自行拔管的后果,取得患者的配合[2]。
2.2 解除沟通障碍
由于气管插管患者插管的缘故不能说话,首先告知患者无法说话只是暂时的,教会患者用手势表达简单的生理需要,或者通过写字来表达。
无书写能力的患者提供图文并茂的卡片。
2.3 有效的固定
气管插管的外固定的牢固性是防止意外拔管的重
要保障。
临床上常用一次性气管插管固定器,如果没有气管插管固定器时可以用牙垫来代替,牙垫可以防止患者咬合气管插管,还可以起到协助固定的作用,最后用寸带把气管插管和牙垫一起系紧再系于患者的脑后。
注意气管插管固定时的松紧度不能过紧或者过松,过紧会勒坏患者的皮肤,过松容易导致气管插管活动,增加脱出的机会。
同时注意患者翻身时不要牵拉气管插管,每班交接气管插管的深度,及时调整。
2.4 保持气道通畅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喉痉挛,痰痂阻塞易引起患者缺氧和烦躁。
喉痉挛大多是由于呼吸道的分泌物粘稠,量多引起,也可于吸痰时引起。
适时有效的吸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吸痰方法不当,吸痰过于频繁都可以引起缺氧,粘膜受损,还会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正确掌握吸痰指征如出现咳嗽,痰鸣音,气道压力过高时尤为重要。
吸痰前,充分吸纯氧,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吸痰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患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所表现的痛苦程度,以此作为停止吸痰的指标[3]。
加强气道湿化,防止痰痂形成。
呼吸机的湿化罐常规开启,使送气温度达32至37摄氏度,吸痰前应该给予气管滴药稀释痰液,每次2至5毫升。
2.5 适当的约束
首先评估患者的意识,昏迷的患者一般不用约束,其他患者都应该在气管插管开始时就给予保护性约束,包括术后麻醉未清醒患者,因为可能在苏醒过程中发生躁动而发生意外拔管。
对明白气管插管重要性而且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日间可以解除约束,但夜间也要约束,因为患者在睡眠中容易出现神志恍惚,容易发生意外拔管。
约束带放置的位置不能距离患者的头部太近,床头不可以摇得太高,因为太高,患者的手容易够到抬起的头部。
同时约束时也要注意患者的舒适度,选用带有棉垫的约束带最适当。
当患者侧卧位时,患者的双手可以系在同一侧,双臂间放个枕头,约束带系在床栏上时要留一定的活动空间,并且要勤观察双手的血运情况,如上肢有无水肿,皮肤有无颜色改变,皮温是否正常等。
2.6 有效的镇静和止痛
气管插管对患者咽喉部位粘膜的刺激和压迫,使患者难以忍受,烦躁不安。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如咪唑达仑,咪唑安定等持续静脉泵注,以减轻患者不适。
尤其手术后患者,通常伤口疼痛,应该积极给予止痛治疗。
另外护士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在进行吸痰或口腔护理等操作以及其他治疗时可以暂时调快泵
注速度。
2.7 有效的评估
班班评估气管插管患者的脱管风险,对脱管高风险的患者尤为重视,有条件的话安排专人看护,防止意外拔管。
2.8 有效的培训
护理部应该定期培训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从意外拔管的病例中总结经验,指导低年资护士的工作,提高对意外拔管的重视。
3 小结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是危重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它成功地抢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也给患者带来了很多不适。
再加上陌生的环境,以及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语言沟通障碍,睡眠的紊乱等很多因素,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不安,从而容易导致自行拔除气管插管,无形中增加了再插管的风险,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延长了机械通气的时间,延长了留住监护病房和住院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
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有效的沟通,牢固的固定,气道的护理,适当的约束,有效的镇静止痛以及有效的评估和培训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能配合治疗,成功杜绝了非计划性拔管
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文静,杨海燕,刘汉.ICU病人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19(2):37.
[2]王晓弥,沈富女.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5(3)433:~434.
[3]关纯,韩玉芬.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8(4):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