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抗核抗体谱 医学生用免疫学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52
抗核抗体谱15项解读抗核抗体谱15项解读抗核抗体谱是检测自身免疫反应中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种类及滴度的一种常规检测方法,常用于风湿免疫科、肾内科、消化内科等临床科室。
抗核抗体谱检查的结果能够反映身体免疫系统的情况及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深受临床医生的重视和病患的关注。
那么,在接收抗核抗体谱检查结果时,该如何解读呢?以下是抗核抗体谱15项解读的详细内容。
一、ANA(抗核抗体)ANA又叫抗核抗体,是一种血清免疫球蛋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常表现出高水平。
阳性结果可能说明存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二、抗ds-DNA抗体抗ds-DNA抗体是一种血清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辅助诊断。
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三、抗Sm抗体抗Sm抗体是一种血清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辅助诊断,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四、抗SS-A抗体抗SS-A抗体是一种血清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Sjogren综合征的辅助诊断。
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患者存在Sjogren综合征等疾病。
五、抗SS-B抗体抗SS-B抗体是一种血清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Sjogren综合征的辅助诊断。
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患者存在Sjogren综合征等疾病。
六、抗RNP抗体抗RNP抗体是一种血清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恶性结节病的辅助诊断。
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结节性多肌病等疾病。
七、抗SSC70抗体抗SSC70抗体是一种血清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系统性硬化症的辅助诊断。
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
八、抗Ro-52抗体抗Ro-52抗体是一种血清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干燥综合征的辅助诊断。
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九、抗PM-Scl抗体抗PM-Scl抗体是一种血清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多发性硬化的辅助诊断。
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十、抗Jo-1抗体抗Jo-1抗体是一种血清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肌无力症的辅助诊断。
抗核抗体谱联合抗核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抗核抗体(ANA)是一类针对细胞核成分产生的自身免疫抗体,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核抗体谱联合抗核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抗核抗体的意义、抗核抗体谱的意义和联合抗核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一、抗核抗体的意义抗核抗体是一类针对细胞核成分产生的自身免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免疫学指标之一。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抗核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其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因此抗核抗体的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核抗体谱的意义抗核抗体谱是指涉及多种抗核抗体的检测,包括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等。
不同的抗核抗体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如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阳性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可能性,抗RNP抗体阳性提示结缔组织病的可能性,抗SSA/Ro和抗SSB/La抗体阳性提示干燥综合征的可能性等。
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可能存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型,从而指导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联合抗核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1. 提高诊断准确性传统的抗核抗体检测仅仅是对某一种抗核抗体的检测,无法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抗核抗体谱情况,因此可能存在遗漏或误诊的情况。
而联合抗核抗体检测可以同时对多种抗核抗体进行全面的检测,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研究表明,联合抗核抗体检测相比传统的抗核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2. 指导个性化治疗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通过联合抗核抗体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从而指导后续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摘要】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了抗核抗体谱(IgG)检测的原理,然后分析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接着探讨了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和硬皮病(SSc)等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总结,我们得出结论:抗核抗体谱(IgG)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确诊自身免疫性疾病。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该检测方法在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抗核抗体谱(IgG)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诊断、价值、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已经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常规检查手段。
深入研究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和价值,深入分析该检测方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以及硬皮病等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意义。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分析和比较,找出抗核抗体谱(IgG)检测与传统诊断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其在辅助诊断和疾病监测中的潜在价值。
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诊断工具,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生活质量。
此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抗核抗体谱16项
抗核抗体谱(ANA)是一组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的正常细胞时,就会产生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谱主要用于筛查和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1.抗核抗体谱16项通常包括以下抗体的检测:
2.抗dsDNA抗体(双链DNA抗体)
3.抗ssDNA抗体(单链DNA抗体)
4.抗Sm抗体
5.抗RNP抗体
6.抗Ro/SSA抗体
7.抗La/SSB抗体
8.抗Scl-70抗体
9.抗Jo-1抗体
10.抗U1-snRNP抗体
11.抗U3-snRNP抗体
12.抗PCNA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
13.抗nucleosome抗体
14.抗histone抗体
15.抗centromere抗体
16.抗ribosome-P抗体
17.抗AMA-M2抗体(线粒体抗体M2亚型)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会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来评估患者是否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抗核抗体谱检测结果并非绝对的诊断依据,而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抗核抗体谱检测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对自身细胞核成分的免疫反应。
该检测可检测多种抗核抗体,包括ANA(抗核抗体)、dsDNA(双链DNA抗体)、Sm(Sm抗体)、SSA/Ro(Sjögren综合征A/Ro抗体)和SSB/La(Sjögren综合征B/La抗体)等,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早期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疾病,如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干燥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且病情发展较缓慢,常常导致延误诊断。
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早期发现上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抗体异常,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2. 疾病评估和监测:抗核抗体谱检测可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例如,在红斑狼疮患者中,高滴度的ANA和dsDNA抗体与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相关。
通过定期检测抗核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疾病进展。
3.辅助诊断其他疾病:除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谱检测还可用于辅助诊断和鉴别其他疾病,如结缔组织病、肝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发现这些疾病患者中存在的抗核抗体异常,有助于快速确定疾病类型和定制相应的治疗方案。
4. 产前筛查:抗核抗体谱检测可用于孕妇产前筛查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和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
抗SSA/Ro和抗SSB/La抗体阳性的孕妇生下的胎儿可能会出现心脏传导阻滞,而抗dsDNA抗体阳性的孕妇可能会生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婴儿。
早期发现并跟踪这些孕妇的抗核抗体谱异常,有助于预防并管理这些婴儿的疾病。
总之,抗核抗体谱检测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提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评估和监测,辅助诊断其他疾病,以及进行产前筛查等。
对于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未来抗核抗体谱检测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抗核抗体测谱12项
抗核抗体测谱12项是一种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抗核抗体的方法。
抗核抗体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它们针对人体细胞内的核分子发生作用,并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抗核抗体测谱通常包括以下12项指标的检测:
1. 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 antibody)
2. 抗核抗体(ANA)
3. 抗Sm抗体(Anti-Sm antibody)
4. 抗RNP抗体(Anti-RNP antibody)
5. 抗SSA(Ro)抗体(Anti-SSA (Ro) antibody)
6. 抗SSB(La)抗体(Anti-SSB (La) antibody)
7. 抗Scl-70抗体(Anti-Scl-70 antibody)
8. 抗Jo-1抗体(Anti-Jo-1 antibody)
9. 抗PM-Scl抗体(Anti-PM-Scl antibody)
10. 抗Centromere B抗体(Anti-Centromere B antibody)
11. 抗Histone抗体(Anti-Histone antibody)
12. 抗Ribosomal P抗体(Anti-Ribosomal P antibody)
这些抗体的存在可以提示和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骨关节炎(RA)、多发性肌炎(DM)、皮肤硬化症(SSc)等。
这项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
和治疗方案制定。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
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硬化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
是研究表明,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可以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文将从抗核抗体谱(IgG)检测的意义、方法和结果解读等方面进行讨论,以阐明其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的价值。
一、抗核抗体谱(IgG)检测的意义
抗核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自身抗体,其产生常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密切相关。
抗核抗体谱(ANAs)检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
他疾病,并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核抗体种类和水平,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明确疾病
的类型、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常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实验室技术进行。
间接免疫荧光法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将患者血清标
本与包含抗核抗体的荧光标记的试剂反应,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中的荧光信号,依据荧光的强度和分布情况来判断抗核抗体的阳性与否。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则是将抗核抗
体与酶标记的抗人球蛋白进行反应,再通过比色反应来判断抗核抗体的水平。
这两种方法
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各种类型的抗核抗体,对于自身免疫性
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抗核抗体谱诊断临床意义及指标解读抗核抗体抗核抗体(ANA)作为自身免疫病(AID)重要的生物学标志,是临床应用中广泛的、基础的一组自身抗体。
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产生的自身抗体。
抗核抗体非单一抗体,而是一组具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组合,也可称其为抗核抗体谱,如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
ANA对疾病有诊断意义ANA作为AID重要的生物学标志,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等系统性(非器官特异性)AID患者(表1)。
抗核抗体解读抗核抗体阳性临床意义(1)ANA可见于多种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疾病,常作为结缔组织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指标。
(2)在非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或肿瘤中,也可出现ANA阳性;(3)正常人中(特别是老年人)也可出现阳性,健康体检人群中阳性率高达11.27%,但抗体滴度低,并且其常表现为IgM型;(4)ANA也可见于某些AID患者的临床前期。
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存在。
ANA滴度(量值)常见的抗核抗体滴度包括1:100、1:300、1:1000、1:3200,一般认为抗核抗体1:320以上才有临床意义,但若抗核抗体滴度为1:100却同时伴有特异性抗体阳性时,也可认为有临床意义。
由于机体自身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生理性的自身抗体。
因此,ANA滴度(量值)与疾病相关性无明确定论,但ANA滴度(量值)越高与AID的相关性越大。
ANA滴度(量值)与病情没有必然联系,不推荐使用ANA滴度(量值)的变化来反应AID的活动性和疗效反应性。
但对于某些ANA针对靶抗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ds-DNA抗体滴度可作为SLE疾病活动性的检测指标之一,应定期进行监测。
抗核抗体谱(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二).抗组蛋白抗体:具有H1、H2A、H2B、H3和H4四个亚单位,常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与DNA构成的复合物称为染色质,染色质最基本的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所有组蛋白各成分均可能成为自身抗体的靶抗原.1.SLE的阳性率约30%-80%,并常伴有抗dsDNA抗体阳性,主要以抗H2A、 H2A-H2B复合物和抗H1的IgG型抗体为主.2.药物性狼疮的阳性率达95%以上,但不伴有抗dsDNA抗体阳性,主要以抗H2A-H2B为主.常见的药物有肼苯达嗪、异烟肼及氯丙嗪.(三).抗非组蛋白抗体:1.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此类抗蛋白可以溶于盐水而被提取,故称为可提取性核抗原.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尤为重要,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活动度无明显关系。
(1).抗Sm抗体:以患者Smith名字命名,Sm抗原是U族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UsnRNP),具有抗原性的蛋白的分子量是29KD、28KD、13.5KD。
Sm抗体和Sn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中的不同抗原位点,故抗Sm抗体很少单独出现,它常于U1RNP抗体相伴,约60%抗U1RNP抗体与抗Sm抗体中的28/29KD有交叉反应。
抗Sm抗体阳性均伴有抗U1RNP 抗体,而抗U1RNP抗体可以单独存在。
①.在SLE中阳性率为30.2%。
虽然敏感性较低,但特异性较高。
在全部抗Sm阳性的病例中,92.2%为SLE。
因此,抗Sm抗体为SLE的标记抗体。
②.另外,有人还发现SLE病人由活动期转为缓解期后,狼疮细胞可转阴,ANA、抗DNA抗体效价可降低,但Sm抗体依然存在。
因此,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经治疗缓解后的回顾性诊断有一定意义(2).抗nRNP抗体(nuclear RNP):临床上应用较多为U1RNP抗体,U1snRNP由U1RNP和9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其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迄今已有二十余种抗核内不同成分的抗核抗体被相继发现。
ANA-17S免疫印迹法,一份标本一次实验可筛查17种抗体,可以对多种疾病进行提示。
疾病项目名称临床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双链DNA抗体IgG抗体抗dsDNA抗体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为SLE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与SLE的活动性相关,约有40%-75%的SLE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
抗核小体抗体抗核小体抗体为SLE的高度特异性的标志性抗体。
对SLE的敏感性为58-71%,特异性为97-99%,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多见于活动性狼疮特别是狼疮肾炎中。
抗组蛋白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主要见于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95%)。
另外,还见于30-70%的非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以及15-5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抗Sm抗体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高度特异性98%,与dsDNA一样为SLE的诊断标准,但敏感性较低,仅5-30%。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是SLE的特异性抗体,可作为SLE的标记性抗体,但其阳性率仅为1-5%。
抗核糖体P蛋白(P0)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为SLE的高特异性指标,阳性率在10-40%。
SLE患者伴有狼疮性脑病时,此抗体阳性率可达56-90%。
SLE患者出现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或肾脏受累有关。
在抗核抗体阴性的SLE患者,抗核糖体抗体阳性有重要诊断价值。
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抗SS-A/Ro60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
前者主要偏向于SLE,后者主要见于干燥综合征抗SS-A/Ro52抗体抗SS-B/La抗体抗SS-B抗体几乎出现于女性患者(29:1)中,见于干燥综合征(40-95%)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
系统性硬化抗着丝点B抗体(CENP-B)抗着丝点抗体对局限性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阳性率为80-95%。
抗核抗体谱3项抗核抗体是指人体中的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殊抗体,它们能够与细胞核内的某些蛋白质结合。
抗核抗体的检测在临床诊断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抗核抗体谱检测中,常常包含抗核抗体的三项检测,分别是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核糖体P抗体。
抗dsDNA抗体是最常见的抗核抗体之一,也是自身免疫病中最具特异性的抗体。
dsDNA是双链DNA的简称,它是构成基因的遗传物质,其存在于细胞核内。
抗dsDNA抗体的产生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抗dsDNA抗体的检测对于SLE的诊断和疾病活动的监测非常重要。
阳性结果表明患者体内存在dsDNA抗体,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病。
抗Sm抗体是抗核抗体谱检测中的另一项重要指标。
Sm是一种磷蛋白质,存在于细胞核内的剪接小核黄素中。
抗Sm抗体的在机体免疫调控失衡的情况下产生,特别与SLE相关。
阳性结果表明患者体内存在抗Sm抗体,对SL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抗核糖体P抗体是抗核抗体谱检测中的另一项重要指标。
核糖体P 蛋白存在于核糖体中,说明核糖体P蛋白问题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认为核糖体P蛋白在机体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抗体的检测在特定情况下对于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疾病活动的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抗核抗体谱的三项检测是自身免疫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身免疫疾病是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自身组织受损的一类疾病。
抗核抗体谱的检测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疾病活动的监测。
这些自身抗体的产生与机体的免疫调控失衡和自身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虽然抗核抗体谱检测是自身免疫疾病诊断的有力工具,但仅仅依靠抗核抗体谱检测并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患有自身免疫疾病,尤其是早期疾病。
因此,临床诊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抗核抗体谱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是一类自身免疫性抗体,它们针对细胞核内各种成分产生免疫反应。
抗核抗体谱是通过特定实验方法检测ANA的结果,并根据不同的抗原成分进行分类和鉴定,从而提供有关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状态的信息。
ANA检测是自身免疫疾病诊断中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已知的自身免疫疾病中,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或疾病活动期均可检测出ANA阳性结果。
ANA检测主要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ntibody,IFA)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进行。
在IFA方法中,ANA抗体与患者血清中的抗自核成分结合,然后通过荧光染料标记的二抗检测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样品,可以根据荧光强度和染色模式来判断ANA是否阳性,不同的结构染色模式可以提示潜在的自身免疫疾病类型。
例如,均匀染色模式(Homogeneous pattern)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颗粒染色模式(Speckled pattern)提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核仁染色模式(Nucleolar pattern)提示硬皮病(Scleroderma)等。
而ELISA方法则是通过固相酶标技术测定ANA的抗体水平。
在ELISA 中,特定抗原与血清中的ANA结合,然后通过二抗-酶联免疫捕获并生成相关信号。
根据信号的强度和阳性对照标准,可以得出ANA的阳性与阴性结果。
ELISA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势,但通常需要同时检测多个不同的抗原,以更准确地确定ANA的阳性及抗原模式。
抗核抗体谱包括多种类型的ANA,其鉴定主要依据是抗核成分的特定抗原,如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dsDNA)抗体、抗核蛋白(nuclear protein)抗体、抗染色质(chromatin)抗体、抗核仁(nucleolar)抗体、抗着丝粒(centromere)抗体、抗核小体(nucleosome)抗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