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与翻译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301.50 KB
- 文档页数:211
第二章英汉句式结构对比与翻译一. 英文句式结构基本上为主谓结构,可以扩展为5种: 主+谓、主+谓+宾、主+谓+宾+宾补、主+谓+宾+间宾+直宾、主+系+表。
汉语中有部分句子与上述英文句子是对应的。
二. 中文句式结构(一)主谓结构。
(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二)主题—评述句1. 很多汉语句子是“话题性”很强的句子,即句子的前面是一个话题,后面是对话题的评述或陈述、描述。
如:他处境很危险;楼上住着个女工。
2. 其中话题跟后面的动词只是对这个话题所作的说明,不一定表示主语所指称的实体的行动或性质,或者后面根本就没有动词。
3. 结论:将此类句子翻译成英文时,需进行句式结构的调整,在整个句中找到可以在英文中作主语的词,然后再根据主语选择合适的动词,如果找不到主语,就需要添加主语,或将句子中动作的承受着作主语,变为英文的被动语态。
4. 主题—评述句可归纳为如下几种:⑴动作承受者作话题。
如:那件事我已经办好了。
⑵双话题。
如:我头疼。
⑶动词或动词短语作话题。
如:加入世贸组织利大于弊。
⑷从句作话题。
如:张三明天去美国,我觉得很奇怪。
⑸地点作话题。
如:桌上搁着一碗饭。
⑹时间作话题。
如:今天风和日暖。
(三)无主句1.即“非主语句”,一种是没有主语的,叫无主句,还有一种是由一个词构成的,叫独词句,如:火!注意!这种句子可以直译。
2.一般来说,无主句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⑴表达客观、科学、公正的语气。
汉语的一些科技材料或法律条文中往往使用无主句,目的是使表达的内容更科学、公正。
这种情况下,无主句要以为英文的主谓结构时,一般都转化为被动语态,也就是使用原文的宾语做主语,因为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发出者,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用效果。
如:要制造飞机,就要考虑空气阻力问题。
Air resistance ha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an airplane is to be made.⑵表达不满又不失礼貌地语气。
《英汉对⽐研究》第2章+聚集与流散《英汉对⽐研究》第2章聚集与流散第⼆章聚集与流散(Compact vs(Diffusive)英语句⼦有严谨的主谓结构。
这个结构通常由名词性短语(NP)和动词性短语(VP)构成。
主语不可或缺,谓语动词是句⼦的中⼼,两者协调⼀致(S,V concord),提纲挈领,聚集各种关系⽹络(connective,nexus)。
因此,英语句⼦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
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搭配,形成句⼦的核⼼(kernel),谓语动词控制句⼦主要成分的格局。
句⼦尽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根据谓语动词的类别和特征,都可以把英语的主谓结构归结为五种基本句型,即,SV,SVP,SVO,SVOO,SVOC: 基本句型(⼀)主语⼗动词The telephone rang(电话铃响过了。
The meeting has begun(会议开始了。
基本句型(⼆)主语⼗动词⼗表语We are students(我们是学⽣。
She appeared cheerful(她显得很⾼兴。
基本句型(三)主语⼗动词⼗宾语Labor created man(劳动创造了⼈。
The news surprised me(这消息使我感到惊奇。
基本句型(四)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She sang us a song(她给我们唱了⼀⾸歌。
I sent him a letter(我给他寄了⼀封信。
基本句型(五)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语He painted the door green(他把门漆成绿⾊。
We elected him our monitor(我们选他当班长。
英语各种长短句⼦,⼀般都可以看作是这五种基本句型及其变式、扩展、组合、省略或倒装:1、基本句型的变式。
上述五种基本句型都是陈述句、肯定句和主动句。
由这些基本句型可以转换为以下⼏种主要的变式:a)陈述句变疑问句。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翻译的作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从原始部落之间的交往到现代文明的传播;从古罗马帝国到现代欧洲共同体的发展,从基督教的传播到佛教的弘扬,首先应归功于翻译活动的进行。
文明的保存与传播、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无不是通过翻译工作者的参与而得以实现的。
纵观中西方翻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翻译在文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起着首要的作用。
公元前三世纪西方翻译揭开了它的第一页。
七十二名犹太学者聚集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把《圣经·旧约》由希伯来语翻译成希腊语,用以满足亚历山大城中说希腊语的犹太人的需要,书名叫《七十子希腊文本》。
自公元前四世纪开始至今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曾出现过五次翻译高潮(或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次是公元前四世纪末,希腊社会走向衰落,但希腊文化依然光辉灿烂,逐渐强大的罗马文化较之逊色不少。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大批的希腊著名文学作品,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致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西方第二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四——六世纪,即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这个时期的翻译主要以宗教文献为主。
在西方宗教势力强大,他们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服务自身的宗教文化,《圣经》被奉为基督教经典。
于是,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的拉丁语翻译和诠释轰动一时,在取得了教会文化上取得垄断地位,以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圣经》也被翻译成各自小国语言,使宗教翻译占有更大市场。
中世纪中后期,即十一至十三世纪之间,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