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5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1-2:导入新课导入:第二单元的主题线索是“近代化的探索”,讲述的是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制度的腐朽而破产,也学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日本为模板希望引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因封建顽固势力派的阻扰而最终喋血京城。
戊戌变法以血的教训证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要推翻腐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在中国领导了一场革命。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辛亥革命。
幻灯3:课题师:辛亥革命有两个定义,我们来看看,我们常说的是哪个含义呢?幻灯4:辛亥革命的狭义和广义生:广义的辛亥革命。
幻灯5-6:孙中山简介师:要说到辛亥革命,一定要说到孙中山,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孙中山。
一个人的思想主张和他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他出生在广东香山贫苦的农民家庭,目睹农民的贫苦和所受的压迫,要决心做“洪秀全第二”说明从小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3岁时,随兄长到了檀香山,先后进了英、美人办的学校,后回到广州入医学校,后又转入香港继续学医,成为医学博士。
他的青年生活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他与外国人接触较早,13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都是外国人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方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等人之上,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大幸事,因为我们要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就应该对近代文化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
第二,他所受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革命的至宝,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整理了初中⼋年级上册历史⾟亥⾰命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亥⾰命》是⼈教版⼋年级历册第⼆单元第8课的内容。
《⾟亥⾰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命⼈⼠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命之前的社会变⾰的爆发⼒。
由经济技术变⾰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讨论⾟亥⾰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学情分析 1、⽣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年级学⽣经历过⼩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环境下看问题。
2、⼼理学习能⼒探讨:⾰命史本⾝就带有丰富的激情⾊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亥⾰命的历史运动⼜显得极其振奋⼈⼼。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件,⼜有⾏⾊⽣动的⾰命运动背景。
将⼆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学习理论,帮助学⽣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动的《⾟亥⾰命》电影精彩⽚段引⼊课堂教学,以简便易⾏及形象的多媒体影⾳将历史事件变得⽣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的眼到、⼼到、⼿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教学设计⽅案 课题⾟亥⾰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次⼈教版⼋年级历册 第⼆章第8课 教学 ⽬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救国⾰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第8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2.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
问题:孙中山有较优越的生活,他为什么会选择走革命之路?是什么问题影响了他的一生?引出课题《辛亥革命》(二)介绍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三)出示教学目标(四)自学指导(学生在书中勾画要点,把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标注)1、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创立者、地点、性质?2、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3、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意义是什么?5、辛亥革命的结果如何?6、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明理由?(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第八课 辛亥革命 学教案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 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戊戌变法在中国革命进程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资产阶级另一个派别——革命派又是怎样进行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的? (一)预习导航:看谁对以下问题找得快有准兴起: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组织准备) 时间: 地点: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纲领: 发展 (政党建立) 辛亥革命 性质: (近代化 领导多次武装起义 探索的第 时间: 二阶段: 武昌起义 学习西方 高潮 意义: 的政治 时间: 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 驻地: 结局: 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大家分析讨论,群策群力,看谁表现更精彩) 1、辛亥革命 的指导思想及其内容是什么?2、“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三)小结:(四)反馈练习 单项选择1、为民主共和国做出贡献,堪称民主革命先驱的是( ) A 周恩来 B 孙中山 C 李大钊 D 毛泽东2、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最根本原因是( ) A 外国侵华势力强大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3、下列各项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主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 A 提倡民主共和 B 提倡民主科学C 提倡学习西方D 要发展资本主义 5、辛亥革命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A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6、关于辛亥革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B推翻了封建制度C结束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7、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兴中会 B 华兴会 C 光复会 D 同盟会 简答题:如何全面评价辛亥革命?(五)学教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澄迈中学蔡笃亮说课内容: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的内容,本次说课共有五个环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 •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标准及教学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所以我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确定为本课的重点,结合课标及学生的认知实际,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的认识。
此外根据课标要求和实际教学需要,我制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3、教育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最先课前给学生发放导学案,指导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
课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竞争、学生互相质疑、补充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培养竞争合作意识,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辛亥革命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2、知道武昌起义。
3、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6—38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1)完成《高分突破》P26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5分钟)(2)完成自主学习,并在课本画出答案。
(8分钟)
①兴中会成立时间、地点、性质?
②同盟会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
③武昌起义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④辛亥革命成果?
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15分钟)
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成功一面及失败一面(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26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7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27—29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6、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辛亥革命》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入了解,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有了初步了解,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已有初步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讲授法:教师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课件:制作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教育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教案标题: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和影响。
2. 辛亥革命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
3.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教学难点:1. 理解辛亥革命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学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清朝晚期的社会和政治状况,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包括中国社会的内外压力、列强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等因素。
2. 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北洋政府的成立等重要事件。
3. 阐述辛亥革命的结果,包括清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 观看视频:播放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该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2. 课堂辩论:将学生分为“革命派”和“保守派”,就辛亥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辩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包括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资料,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观看视频和进行辩论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从属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辛亥革命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一样,是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中的又一次新的探索。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共有四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革命果实被窃取”。
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为辛亥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武昌起义的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由此引发了全国的革命,清政府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建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革命果实为袁所窃取。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高潮—结局。
三.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内容,有些概念很难理解,所以要尽可能地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学提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六.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教案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课件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第8课辛亥革命主备人:定陶镇中刘景元【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一、请认真阅读40—41页本课内容,完成下列知识梳理二、仔细阅读课本第41—42页“武昌起义”一目,完成下面表格:武昌起义起义背景(学生了解即可)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孙髯都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简单经过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其一是并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各营纷纷响应,起义军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起义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三、请认真阅读第43页课本内容,回答下面问题:.中华民国成立于何时何地?有什么重大意义?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清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如何?有何意义?《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对于三民主义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以查资料,问老师)?(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革命)进步性:①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清贵族,强调了民族平等,反对种族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孤立了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将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出示孙中山图片,他是谁?你知道的孙中山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孙中山,介绍孙中山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
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共十五大报告对孙中山的评价(出示)二、新课学习:(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出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培养学生比较、联系的能力。
通过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1.图表辅助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谈话法。
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以用此法。
3.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2、造成什么后果?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当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但遭到拒绝,由此,他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1、同盟会成立:时间-----地点-----总理-----纲领----意义----刊物-----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包括-----、-----、------。
3、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发动起义4、-------- 年---月-----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宣告------正式成立5、辛亥革命推翻了-----,结束了-------是民主共和-------。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
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
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让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孙中山人物图片,设问:图中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什么革命?二、新课学习(一)创办兴中会、同盟会教师:辛亥革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教师: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因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1.兴中会的成立教师:兴中会成立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并得到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广泛认同。
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提出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实行民主共和的主张。
教师: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兴中会成立的有关知识点时间:1894年11月地点:檀香山口号:振兴中华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意义: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2.同盟会的成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充分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