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话甲骨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14
说文解字每天学习几个字,天天都能涨知识。
关注微信公众号:班主任俞老师★安居乐业★安从上图甲骨文“安”字形看,上面为宝盖头,象征房子,下面则是一女子跪坐在家中(魏晋时期前,古人常常跪坐),女子在家中,比较不会遇见危险;家中有女眷,不宜奔波,也意味着要在此常住定居,因此“安”本义是平安、安定。
也有观点认为,“安”指的是女子从外面跑回家中,在家就安全、安定了。
女子跑回家中是因为在外面遇到麻烦了,因此“安”又有“哪里”“怎么样”等含义。
这种观点由此引出“按”的含义:用手拉住往回家跑的女子,由此产生按的意思是按住、制止等。
还有观点认为:甲骨文(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
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事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安”,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为“宁”(宁)*,“安”是“宁”的基础,“宁”是“安”的高级境界。
居“居”,由“尸”和“古”组成。
说法一:像一个坐着的人。
古代的祭悼传统,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表死者或者先祖,接受人们的吊唁。
所以“尸”字的本义指坐在祭位上的人。
“古”则代表位置,接受祭祀的人坐在位置上。
由此得出“居”的意思有:担当、处于等。
如“身居要职”。
从而可以理解“据”,一手抢夺了重要位置,即“占据”、“据为己有”等。
说法二:甲骨文(人,指妇女)(倒写的“子”,表示刚降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孩子,呆在家里坐月子。
在古人眼里,妇女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最能体现“家居”的本质。
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现在,“居”用得比较普遍的有“居住”、“处于”等意思。
乐甲骨文:乐“乐”,最初念yue,第四声,本义为乐器、音乐。
骨(1;甲骨文合集摹释)独体象物字,字象肩胛骨形,其上端象骨臼。
本义是肩胛骨。
李孝定:“契文不从肉,象牛肩胛骨之形。
许书*字,亦作骨之古文》”[187]《说文》:“骨,肉之*也。
从*有肉。
”(1;殷墟甲骨文引论)第35170号第7769此(1;甲骨文合集摹释)从人、从止,止者以示人脚所踏之处,象意,与彼相对。
疑本义是此处。
《说文》:“此,止也,匕相比次也。
”(1;殷墟甲骨文引论)第27499号第745唯(1;甲骨文合集摹释)从隹、从口,从隹者,卜辞的“隹”是鸟字的不写法,它和鸟通用。
从口者,口味鸟鸣的器官。
象意字,字象鸟鸣。
本义是鸟鸣。
《说文》:“唯,诺也。
从口隹声。
”许说非本义。
(1;殷墟甲骨文引论)第36418号第8805老(1;甲骨文合集摹释)独体象物字,《甲骨文文编》:“象人老佝背之形。
”(第357)本义是老人。
《说文》:“老,考也。
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1;殷墟甲骨文引论)第16013号第5857句戈(1;甲骨文合集摹释)独体象物字。
象戈形,为古砍刺兵器。
是为本义。
《说文》:“戈,平头戟也。
从弋,一横之,象形。
”王凤阳释:“象侧视戈形,援、胡、柄、*具全。
”[621] (1;殷墟甲骨文引论)第8984号第41句饗(1;甲骨文合集摹释)从*、从二个跪坐之人。
字象二人相对餐食之形。
小篆食之形。
小篆加食写作*,故卜辞有作饗。
本义是餐食。
《说文》:“饗,乡人饮酒也。
从食从乡,乡亦声。
”(1;殷墟甲骨文引论)第28333号第1459句首(1;甲骨文合集摹释)独体象物字,象头形。
本义是头。
《说文》:“首,*同。
古文*也。
巛象发,谓之*,*即巛也。
”(1;殷墟甲骨文引论)第24956号第13575句楚(1;甲骨文合集摹释)从林、从足,足标声。
字象丛林之形。
《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
从林,疋声。
”疋,古足字。
本义是丛林。
段玉裁注:“小雅传曰:楚楚,茨棘貌。
”(1;殷墟甲骨文引论)第32986号第6444鹿(1;甲骨文合集摹释)象侧视之鹿形,有角、头、身、足和尾。
说文解字学的解释引言说文解字学是研究汉字起源、构造和含义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汉字的考证和解释,揭示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演变。
本文将从说文解字学的定义、历史沿革、研究方法及其在汉字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与起源1. 定义说文解字学,顾名思义即是通过分析解释“说”字的来源和“文”字的含义来研究字形和字义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考证甲骨文、金文、篆文以及后来的隶书、楷书等古代文字资料,揭示汉字的形体结构和语义内涵。
2. 起源说文解字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考古学和文献学研究。
在古代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说文解字》一书的问世,被认为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该书由东汉时期的许慎撰写,收录了5403个汉字,对这些字的字义进行了解释,并对其构造和演变进行了分类。
二、历史沿革1. 《说文解字》的问世《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也是说文解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此书由许慎在东汉时期编写,可谓古代汉字研究的里程碑。
它对汉字的构造和字义进行了系统解释和分类,成为后来汉字学研究的基础。
2. 后世发展在《说文解字》问世后,汉字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唐代孙愐编撰的《字义》、宋代许衡整理的《尔雅》等重要著作进一步丰富了说文解字学研究。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和语言学的发展,说文解字学也逐渐融入到更广泛的学科体系中。
三、研究方法1. 考证法说文解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考证法,即通过分析古代文字的形态特征、语义演化和文献记载等来推测和解释字义。
这包括对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古代文字以及历代字书的研究和比较,以及对古代诗词、经典文献等的引用和解读。
2. 文献研究法说文解字学还依赖于文献研究法,即通过查阅和分析古代文献资料,了解当时的文字用法和语义内涵。
这包括古代诗词、经典著作、史书和碑铭等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古代科技、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考察。
四、在汉字研究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1. 汉字研究的基础说文解字学为后世汉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说文解字》“汉文字的一切规律,全部表现在小篆形体之中,这是自绘画文字进而为甲文金文以后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
”(姜亮夫《古文字学》5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说文》,后人才得以认识秦汉的小篆,并进而辨认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的古文。
利用《说文》考释甲骨文金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比较法”,即通过已识字和未识字的字形对比来考释古文字。
宋人释读金文就是从“比较法”开始的。
“因为周代的铜器文字和小篆相近,所以宋人所释的文字,普通一些的,大致不差,这种最简易的对照,就是古文字学的起点。
一直到现在,我们遇见一个新发现的古文字,第一步就得查《说文》,差不多是一定的手续。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165至166页,齐鲁书社1981年版)“比较法”在运用过程中被逐步发展完善,一开始只是笼统粗略地对照未识字和已识字的字形,以后认识到应该从文字可以分解为偏旁的角度去进行字形的分析比较。
这种偏旁的比较不仅使字形的对比变得精密合理,而且在释读古文字时能够起到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的作用。
如果要进行“偏旁分析”,就必须熟悉小篆的形体结构,就必须熟悉《说文》,因为《说文》的旨趣就在于“说文”、“解字”,即一方面阐述每个独体字的字形的含义,一方面解析每个合体字的构成情况,指明合体字由哪些偏旁构成,以及第个偏旁在记录语词汇的音和义中起什么作用。
在考释古文字的时候,有《说文》的正篆或重文可资对照,那么释读起来就确凿可信。
如果是《说文》中没有的字,哪怕已经认清了古文字的偏旁结构,甚至已经可以确定它的意义,比如说是人名、地名或祭名,但是音读不明,还不能说完全认识了这些字。
如果说,小篆不如甲骨文金文更能体现原始的造字意图,这是《说文》的劣势的话,那么甲骨文金文缺乏大批有影响的文献语言做根据,而《说文》的字义说解来自古代的经传典籍,这又是《说文》的优势。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青铜器铭文:青铜钟鼎和石鼓上刻的古文字,始于夏商,是商代使用的正常文字。
它们与甲骨文并列使用,具有繁简俗体的特点。
大篆: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描和规范。
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字体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了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隶书:秦统一后,篆书不好写。
为了简单易写,隶书被广泛使用。
隶书是用点、横、扫、波浪结构代替篆书的线条结构的字体。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行书:是介于现代草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它始于楷书出现之后,兴盛于魏晋,流行于两晋。
文笔流畅,文笔灵活。
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汉字的起源1、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一个神,他有着奇怪的外表和一张看起来像有文字的画的脸,所以仓颉复制了他的形象并创造了文字。
2、结绳记事说在一些部落中,为了记录和传承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要事件,用粗细不同的绳子形成不同距离的绳结,绳结有大有小。
每一个结,距离,绳子的粗细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由专人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逐渐从结的符号中衍生出来。
史说汉字(2):尘封甲骨公元前1046年,商朝为周所灭。
二十年后,商朝旧臣箕子路过都城殷时,看到的已是一片麦田。
繁华的都城从地平面上消失了,商朝人大量使用的甲骨随着朝代的灭亡再也无人提起,而商都的位臵再也无人知晓……清光绪25年,执掌国子监的大臣王懿荣患了疟疾,按照中医使用“龙骨”入药。
他意外发现从药铺买来的“龙骨”上刻有文字。
经过研究,他认为,这一定是未知的远古时代的文字。
那一年,是公元纪年的1899年。
这个著名的故事,最初刊登在1931年北京发行的《华北日报》上。
后来,几乎所有涉及甲骨文发现的书籍都转述过。
药店是在宣武门菜市口的达仁堂,最早来源就是从这篇小文章里来的,后来有很多学者也去调查了一下,菜市口有没有这样一个达仁堂,但是菜市口没有达仁堂药铺。
故事的虚实已经无从分辨,但发现甲骨文确实是王懿荣的一大功绩,正是他的学识和眼光,使甲骨文在经历三千年后惊现于世。
这些刻有神秘文字的龟甲,记录着一段文明的记忆,而在探究这些遥远记忆的同时,又有无数人物的悲欢离合,推演着甲骨学研究的一百余年。
就在甲骨文发现的第二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王懿荣投井殉国,悲壮地结束了生命。
甲骨文字究竟记载了什么?在发现之初,很多人不相信王懿荣的说法。
章太炎是研究《说文解字》的,他觉得《说文解字》里引到的(籀文)应该是中国最古的文字了,不应该再有更古老的。
所以他对甲骨文抱怀疑态度的。
他曾经讲(甲骨文)是古董商人为了谋利益,所以造假造的。
而当时的古董商人也隐瞒了甲骨真正的出土地点,为了保证盈利的渠道,他们确实编造了很多谎言。
有的说汤阴出土,有的说汤阴的羑里出土。
有的说卫辉出土,总而言之,都没人说是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出土的,没有。
此时,有一位名叫罗振玉的金石学者,他坚信甲骨所刻是了不起的历史秘密。
在胞弟等人的协助下,他发现甲骨文的实际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
接着,他又在甲骨文字中发现了重要信息。
卜辞里面发现殷王名谥十余,就是商王的名字十多个。
解字形是汉字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理解汉字本质和历史演变的基础。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其中的解字形部分是对汉字形态的详细描述,为研究汉字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文将从解字形的定义、主要依据、举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解字形的定义解字形是指对汉字形态的详细描述,包括字形组成、结构、笔画顺序、音韵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解字形的目的是通过对汉字形态的研究,揭示汉字的本质和演变规律,为汉字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依据。
二、解字形的主要依据解字形的主要依据是汉字的历史演变和形态特征。
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态特征也随之不断演变。
因此,解字形的研究需要从汉字的历史演变和形态特征两个方面入手。
1.历史演变汉字的历史演变是解字形的重要依据之一。
汉字的演变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形态。
因此,对于每个汉字,需要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的研究,了解其形态特征和演变规律。
以“人”字为例,其甲骨文形态为“䃜蜠,表示人的形态;金文形态为“䃝”,表示人的形态和动作;隶书形态为“人”,形态基本定型,成为现代汉字的基本形态。
2.形态特征汉字的形态特征是解字形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汉字的形态特征包括字形组成、结构、笔画顺序、音韵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每个汉字,需要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研究,了解其构成和演变规律。
以“木”字为例,其形态特征为由“丿”和“一”组成,表示树木的形态;其结构为左右结构,左边为“丿”,右边为“一”;其笔画顺序为先写“丿”,再写“一”;其音韵特点为声母“m”,韵母“u”。
三、解字形的举例1. “水”字“水”字的甲骨文形态为“䃜褠,表示水的形态;其金文形态为“䃜踠,表示水的形态和流动;其隶书形态为“水”,形态基本定型,成为现代汉字的基本形态。
从形态特征来看,“水”字由三个点组成,表示水的形态;其结构为上下结构,上面为两个点,下面为一个点;其笔画顺序为先写上面的两个点,再写下面的一个点;其音韵特点为声母“sh”,韵母“ui”。
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典1、人,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
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
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
“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2、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
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
造字本义:两胸饱满的妇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严重变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女,婦人也。
象形。
王育說。
凡女之屬皆从女。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女,妇人。
像妇人之形。
这是王育的说法。
所有与女相关的字,都采用“女”作边旁。
3、母,甲骨文在“女”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
造字本义:婴儿的生育、哺乳者。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有所变形。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母,牧也。
从女,象褱子形。
一曰象乳子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母,像养牛一样哺育子女。
字形采用“女”作边旁,像怀抱孩子的样子。
另一种说法认为,“母”的字形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4、婦,甲骨文(帚,扫箒,家庭洁具)(女),表示女子在家做扫地等家务。
造字本义:在家扫地做家务的女主人。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将“帚”改成,表示手持扫帚。
有的金文调整左右顺序。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的“女”写成。
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的“帚”简化成“彐”。
“妇”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 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婦,服也。
从女持帚灑掃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妇,服侍男人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