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2
肉芽组织的病理变化
肉芽组织是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的炎性反应性组织。
它通常形
成于感染或疾病的炎症过程中,包括结核、风湿病、肉芽肿病和恶性肿瘤等。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浸润:炎症过程促使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进入受损组织,形成
肉芽组织,细胞浸润区域通常呈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2.血管增生:受伤组织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恢复,因此血管
会增生,形成新的血管网,以支持肉芽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3.纤维化:肉芽组织反复受到感染或疾病刺激,侵袭组织导致受损组
织细胞死亡,纤维母细胞继而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纤维母细胞会分泌
胶原蛋白,形成伤口的纤维结缔组织。
4.坏死:在细胞浸润和炎症过程中,一些细胞可能会死亡,形成坏死区。
坏死区通常由组织的坏死物质和毒素组成,容易引起炎症反应。
总之,肉芽组织的病理变化与感染或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一般来说,炎症反应越强烈、持续时间越长,形成的肉芽组织就越丰富,
伤口恢复和修复的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各类型休克基本病理变化
标题,各类型休克的基本病理变化。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失血、感染、过敏反应或严重创伤。
不同类型的休克会导致不同的病
理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失血性休克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它通常由外伤或手术引起。
在失血性休克中,患者失去了大量的血液,导致血容量不足,血压
下降,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种情况下,组织和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导致细胞损伤和
器官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是由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休克状态。
在感染性休克中,感染引起了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微循环
障碍。
这会导致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受损。
此外,感染还会导致血
液中的毒素增加,进一步损伤器官和组织。
过敏性休克是由过敏原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过敏反应,如食物
过敏、药物过敏或昆虫叮咬。
在过敏性休克中,过敏原引发了全身
过敏反应,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组织缺氧。
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休克都会导致血压下降、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受损。
了解不同类型休克的基本病理变化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不同类型休克的病理变化,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肤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第⼗⼆章⽪肤组织病理的基本变化考点:1、表⽪基本病理变化1.⾓化过度:⾓质层异常过度增厚。
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
见于扁平苔藓、掌跖⾓化病、鱼鳞病等。
2.⾓化不全:⾓质层内仍有残留的细胞核,常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见于银屑病等。
3.⾓化不良:表⽪或附属器个别⾓质形成细胞未⾄⾓质层即显⽰过早⾓化。
良性疾病中可见于⽑囊⾓化病、病毒感染等,恶性疾病中最常见于鳞状细胞癌,其⾓化不良细胞可呈同⼼性排列,接近中⼼部逐渐出现⾓化,称⾓珠。
4.颗粒层增厚:指颗粒层变厚,因细胞增⽣和(或)肥⼤所致。
见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扁平苔藓等。
5.棘层肥厚:指表⽪棘细胞层增厚,常伴有表⽪突延长或增宽,⼀般由棘层细胞数⽬增多所致,由细胞体积增⼤所致者称假性棘层肥厚。
见于银屑病及慢性⽪炎等。
6.乳头瘤样增⽣:指真⽪乳头体不规则的向上增⽣,往往表⽪本⾝也出现不规则增⽣,使表⽪呈不规则的波浪状。
见于⿊棘⽪病、⽪脂腺痣等。
7.疣状增⽣:指表⽪⾓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四种病变同时存在,表⽪宛如⼭峰林⽴。
见于寻常疣、疣状痣等。
8.假上⽪瘤样增⽣:指棘层⾼度或显著不规则肥厚,表⽪突不规则延伸,可达汗腺⽔平以下,其间可有炎性细胞。
见于慢性感染灶周缘。
9.细胞内⽔肿:主要指棘层细胞内发⽣⽔肿,细胞体积增⼤,胞质变淡。
⾼度肿胀的细胞可呈⽓球状,称⽓球状变性;若细胞内⽔肿使细胞膨胀破裂,邻近残留的胞膜连成许多⽹状中隔,最后形成多房性⽔疱,称⽹状变性。
见于病毒性⽪肤病、接触性⽪炎等。
10.细胞间⽔肿:细胞间液体增多,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桥拉长⽽清晰可见,甚似海绵,故⼜名海绵形成,⽔肿严重时形成表⽪内⽔疱。
见于⽪炎湿疹等。
11.棘层松解:指表⽪或上⽪细胞间失去粘连,⽽呈松解状态,致表⽪内裂隙或⽔疱。
见于天疱疮、⽑囊⾓化病等。
12.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指基底细胞空泡化和崩解,重者基底层消失,使棘细胞直接与真⽪接触,常伴真⽪内噬⿊素细胞浸润。
癌的基本病理变化癌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改变人体细胞的生长和结构。
癌变也称作癌症,它是细胞癌变的一种结果,癌变导致正常细胞恶变,变成恶性癌细胞,从而引起各种癌症。
由于癌症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了解其基本的病理变化,以便及早发现癌症、监测病情变化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病理上,癌的基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细胞的分裂改变。
癌细胞的分裂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分裂不受控制,细胞形态和大小不能维持正常,出现腐败、萎缩等现象。
(二)遗传突变。
癌细胞发生的破坏和变异,影响了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遗传突变,促使细胞出现变异的表现。
(三)免疫抑制变化。
癌细胞被识别为有害,id制它细胞出现免疫抑制,以及促进抗性,从而妨碍正常细胞的增殖,促进癌细胞的增殖。
(四)血液循环系统改变。
癌细胞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被它们吸收,从而改变了血液循环系统,影响其周围的细胞和组织。
(五)细胞结构改变。
癌细胞的特征是大小和形态不同,细胞内有坏死的空洞、混浊的细胞液体、细胞膜的破裂和变薄等,并没有形成正常的架构。
上述是癌的基本病理学变化,它主要表现为细胞分裂改变、遗传突变、免疫抑制改变、血液循环系统改变和细胞结构改变,不仅影响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而且还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针对癌症的早期筛查,肿瘤医学家需要重视癌细胞的高级别变异特征,生物标志物,和表观遗传学及免疫学变化,以期及早发现癌症,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
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肯定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它的治疗也非常困难。
因此,为了预防癌症的发生,我们要注意健康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经常锻炼、均衡饮食等,同时,及时进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癌症,及时有效地治疗。
坏死的病理变化坏死(necrosis)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细胞死亡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的坏死形态有以下几种:一、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是最常见的坏死形式,通常发生在缺血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破裂,并释放出细胞内容物。
这些内容物会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
坏死组织的外观呈干燥、硬化状态,如同蛋白质凝固一样,因此被称为凝固性坏死。
二、液化性坏死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通常发生在脑组织等部位。
在这种情况下,坏死组织会形成一个液体囊肿。
这些囊肿通常包含由坏死细胞和液体组成的深色物质。
由于液化性坏死缺乏结构性的支持,因此容易破裂。
三、脂肪坏死脂肪坏死(fat necrosis)通常发生在胸部或腹部的脂肪组织中。
在这种情况下,坏死组织会变成一个黄色的脂肪灶。
这些灶通常是由于受伤、肥胖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脂肪细胞破裂而形成。
四、坏死性肉芽肿坏死性肉芽肿(caseous necrosis)通常发生在肺部和淋巴结等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坏死组织会形成一种干燥、脆硬的物质,类似于起皮的干酪。
坏死性肉芽肿是由于结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的。
五、纤维素坏死纤维素坏死(fibrinoid necrosis)通常发生在血管壁上。
在这种情况下,坏死组织会在血管周围形成一种嗜酸性物质,类似于纤维素。
这种坏死形式通常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高血压等原因引起的。
六、坏死性出血坏死性出血(hemorrhagic necrosis)通常发生在肿瘤或其他组织肿胀的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坏死组织会在出血的同时形成。
由于坏死组织引起的内部出血,容易导致感染和炎症反应。
总的来说,了解不同类型的坏死形式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进行病理分析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才能全面评估组织坏死的形态和程度。
病理学:形态学变化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引起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
一般来说,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原因消除后,变性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仍可恢复。
但严重的变性可发展为坏死。
(D细胞水肿或称为水样变性:细胞受损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细胞水肿。
细胞水肿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光镜下:弥漫性胞浆肿大,胞浆淡染清亮,核可稍大,重度水肿的细胞称为气球样变(见于病毒性肝炎)。
电镜下,除可见胞浆基质疏松变淡外,尚可见线粒体肿胀及幡变短、变少甚至消失,内质网广泛解体、离断和发生空泡性变化。
相应的器官(心、肝、肾等实质性器官)在肉眼观上体积增大,颜色变淡。
细胞水肿是轻度损伤的表现,原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
(2)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酯(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性。
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一般细胞很少见脂滴或仅见少量脂滴,如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
脂滴的成分多为中性脂肪,但也可为磷脂和胆固醇。
电镜下,细胞胞浆内脂肪表现为脂肪小体,进而融合成脂滴。
脂肪变性多发生于代谢旺盛耗氧较大的器官如肝脏、心脏和肾脏,以肝最为常见,因为肝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
1)肝脂肪变性:肝细胞脂肪酸代谢过程的某个或多个环节,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异常,可引发脂肪变性。
肉眼可见肝增大,边缘钝、色淡黄、较软,切面油腻感。
镜下:重度脂肪变的肝细胞,其胞核被胞浆内蓄积的脂肪压向一侧,形似脂肪细胞,并可彼此融合成大小不等的脂囊。
脂肪变性在肝小叶中的分布与其病因有关,例如肝淤血时小叶中央区缺氧最严重,所以脂肪变性首先在此处发生,长期淤血后,小叶中央区细胞大多萎缩、变性或消失,于是小叶周边区细胞也发生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
磷中毒时,肝细胞脂肪变性主要发生在肝小叶周边区。
肝细胞脂肪变性通常不引起肝功能障碍,重度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可坏死,并可继发肝硬化。
病理学疾病与组织病理变化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科,其中组织病理学则是研究器官和组织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通过对病理学疾病与组织病理变化的深入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疾病,并且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将围绕病理学疾病的定义、组织病理变化的分类以及在学科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一、病理学疾病的定义病理学疾病是指机体因内外因素引起的异常变化,表现为结构、功能和代谢紊乱,导致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异常。
病理学疾病的发生,常常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代谢因素等多个方面,其病理过程表现为炎症、坏死、增生、肿瘤等各种病变。
二、组织病理变化的分类根据疾病的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的性质,组织病理变化可以分为炎症、坏死、增生和肿瘤等几个主要类别。
1.炎症炎症是病理学中最常见的病变类型之一,其表现为局部组织对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炎症性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引起组织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根据炎症的时间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急性炎症主要特点是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细胞浸润等。
炎症反应常常伴随激活免疫系统、炎症介质释放等生物学效应。
急性炎症一般具有较明显的红肿热痛的临床表现,并伴有炎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慢性炎症是指炎症反应的持续性进展,可持续数周或以上。
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病变的持续存在和炎症细胞浸润等,常伴有纤维化和组织修复等变化。
2.坏死坏死是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或死亡的结果,常见的坏死类型包括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
凝固性坏死是细胞在暴露于强酸、强碱等因素下发生的坏死类型。
其特点是细胞核的消失,细胞形态保持,组织结构较好地保留下来。
液化性坏死是组织或细胞在受到感染、脓肿形成等因素影响后发生的坏死类型。
液化性坏死的特点是组织液化,形成黄色的液体。
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的坏死类型,常见于结核病变。
干酪样坏死的特点是坏死组织呈干酪状,质地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