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依赖性试验
- 格式:ppt
- 大小:865.50 KB
- 文档页数:86
药物依赖性一、药物依赖性的定义药物依赖性是专用术语,又称药物成瘾或药物成瘾性,也俗称“药瘾”,是指药物长期与机体相互作用,使机体在生理机能、生化过程和/或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的不适和/或心理上的渴求。
这个概念是60年代逐渐形成的。
在此之前,人们所说的成瘾性只单指身体依赖性,而将心理依赖性称之为习惯性。
药物的成瘾性和习惯性早为人们所知。
但由于人们在使用上述两术语时常出现混淆现象,故有必要确定一个更为科学的术语。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64年用“药物依赖性"这一术语取代了“成瘾性”,和“习惯性",并于1969年对药物依赖性的含义作了如下描述: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具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
用药者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
总之,不是为了医疗需要,而是由本人主动连续地或周期性地使用药物,造成轻重不等的慢性或周期性的中毒状态,称为药物依赖.二、药物依赖性的分类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一)躯体依赖性主要是机体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包括耐受性和停药后的戒断症状。
(二)精神依赖性是指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
依赖性倾向可以在动物或人体的药物研究过程中反映出来。
非临床药物依赖性研究可为临床提供药物依赖性倾向的信息,获得的非临床试验数据有利于指导临床研究和合理用药,警示滥用倾向。
三、可产生药物依赖性的药物分类1、酒精-巴比妥类:乙醇,巴比妥类及其他催眠药和镇静药,例如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2、苯丙胺:苯丙胺,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哌唑甲脂(利他灵,methylphenidate)与苯甲吗啉(phenmetrazine)。
纳洛酮激发试验对阿片类药物依赖
有何意义
【术语与解答】
由于纳洛酮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阿片受体激动剂,故能从阿片受体中竞争、取代、置换出外源性阿片样物质,因此,临床上除将纳洛酮主要用来诊断和治疗阿片受体激动剂应用过量或中毒外,也对怀疑阿片类药物成瘾者应用该药可激发其出现戒断症状。
因此,将纳洛酮这种特有的诊断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特点则称为纳洛酮激发试验。
【麻醉与实践】
对阿片类药物依赖症患者肌内注射纳洛酮可诱发严重性戒断症状,若表现出对阿片类制剂及精神类药物强烈渴求的特征,并伴随烦躁不安、流涕、流泪及流涎,肌肉疼痛或抽筋、胃肠痉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瞳孔扩大、反复寒战、虚弱无力,以及手颤、哈欠、多汗、心动过速、睡眠不安等,并结合曾经长时间应用阿片类药物史,以及尿液检查结果阳性,则可确诊为阿片类药物成瘾,即纳洛酮激发试验阳性。
【提示与注意】
①对怀疑阿片类药物成瘾者实施纳洛酮激发试验阴性,也不能排除阿片类药物依赖症;
②纳洛酮无内在活性,其本身不产生药理效应,不良反应少,但
用量过大或给药速度过快,机体阿片类药物效应迅速减弱或消失则可出现相反的不良反应,需予以注意。
药物非临床依赖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附件五药物非临床依赖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非临床依赖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药物依赖性是指药物长期与机体相互作用,使机体在生理机能、生化过程和/或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的不适和/或心理上的渴求。
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主要是机体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包括耐受性和停药后的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是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
依赖性倾向可以在动物或人体的药物研究过程中反映出来。
躯体依赖与精神依赖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有分离,如兴奋剂通常表现为精神依赖,躯体戒断症状并不明显。
耐受性和敏感性(敏化)是中枢神经系统适应性改变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耐受性是指反复使用某种药物以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大剂量才能产生原有的效应。
与耐受性相反,敏化是指在反复使用药物以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提高,药物的效应增强。
成瘾药物敏化现象表现为行为反应和自主性觅药动机增强。
目前已知可产生依赖性的化合物主要有阿片类、可卡因、苯丙胺类、大麻类、苯二氮卓类和巴比妥类及某些甾体激素类等。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进行动物潜在依赖性研究时提供技术指导。
非临床药物依赖性研究可为临床提供药物依赖性倾向的信息,获得的非临床试验数据有利于指导临床研究和合理用药,警示滥用倾向。
本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等新药的依赖性研究。
二、基本原则(一)实验管理依赖性研究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一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等的情况复杂,本文所提及的内容不可能涵盖所有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依赖性试验的全部内容,依赖性研究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022 年9 月一、背景 (1)二、研究对象 (2)三、研究时机 (3)四、研究方法 (4)(一)滥用相关不良事件收集 (4)(二)认知和行为测试 (7)(三)躯体依赖性(戒断反应)评估 (7)(四)人类滥用潜力(Human Abuse Potential, HAP)研究 .. 91、实施条件 (9)2、受试者 (10)3、研究设计 (10)4、评估指标 (12)5、统计分析 (15)五、说明书撰写要求 (17)六、小结 (17)七、名词解释 (18)八、参考文献 (20)一、背景药物依赖性(Dependence)是指由于药物对躯体(生理)或精神(心理)的药理作用而使机体产生反复用药的需求,以使其感觉良好或避免感觉不适。
药物依赖性评估可用于判断药物依赖性程度和使用风险,指导说明书撰写,决策药品上市后风险监测要求及管理标准(如列入麻醉药品目录或精神药品目录)等。
评价药物依赖性依靠对药学、非临床和临床证据的综合评估,以判断药物滥用潜力。
临床依赖性评估是滥用潜力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具有特殊研究目的和评价要求,其研究过程及数据来源贯穿于临床研究全程,通过对临床研究全程产生的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到关于药物临床依赖性情况的证据,与药学和非临床证据一起纳入药物依赖性的综合评估。
药物非临床依赖性评估的要求已在 2022 年 1 月发布的《药物非临床依赖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予以阐述,本指导原则将介绍药物临床依赖性评估的相关要求。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在我国研发的具有滥用潜力的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
应用本指导原则时,应同时参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 als for Human Use, ICH)和其他境内外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
〇一、概述 (1)二、依赖性潜力评价分层策略 (3)三、依赖性潜力早期评估 (4)(一)受体-配体结合试验 (5)(二)药代动力学研究 (7)(三)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7)四、动物依赖性行为学试验 (8)(一)试验一般原则 (10)(二)受试物 (11)(三)实验动物 (11)(四)给药剂量 (12)(五)给药途径 (13)(六)对照组 (13)(七)指标检测时间 (13)(八)各试验一般要求 (14)1.一般行为学试验 (14)2.奖赏效应/强化特性的评价 (15)2.1自身给药试验 (15)2.2条件位置偏爱试验 (16)3.与已知滥用药物效应相似性的评价 (17)4.躯体依赖性的评价 (18)五、非临床依赖性试验结果综合分析与评价 (19)六、参考文献 (20)附录 (21)一、概述药物依赖性(Dependence)是指由于药物对生理或精神的药理作用而使机体产生反复用药的需求,以使其感觉良好或避免感觉不适。
与药物依赖性有关联但有所差异的另一概念为药物滥用(Drug abuse)。
药物滥用是指对药物有意的、非医疗目的的使用,以达到期望的生理或精神效应。
药物滥用潜力(Abuse potential)则是指某一特定药物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活性时发生滥用的可能性。
期望的精神效应包括欣快感、幻觉和其它感知失常、认知改变和情绪变化。
具有依赖性的药物(尤其是具有精神依赖性的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滥用,因此对药物可能滥用的担忧常常是进行药物依赖性试验的重要原因。
药物依赖性包括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和躯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是指基于药物的奖赏特性(产生增加药物使用可能性的正性感觉的能力)或在没有药物时产生的精神痛苦,机体对药物使用的控制力下降的一种状态。
躯体依赖性是指反复用药后机体产生生理适应的一种状态,表现为突然停药或剂量明显减少后产生戒断症状。
抗菌药物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抗菌药物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浓度维持在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上的持续时间。
抗菌药物的MIC是指能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可通过药物敏感试验进行观测。
具体方法主要有稀释法和纸片法(扩散法)两种。
纸片法简便、经济,具体操作是将浸有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抗菌药物在琼脂内向四周扩散,其浓度呈梯度递减,因此在纸片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过夜培养后形成一个抑菌圈,其直径大小与药物浓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根据这种线性关系可推知该药对被培养细菌的MIC。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的抗菌药物对同一种细菌的MIC不同,同一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细菌的MIC也不同。
抗菌药物作用的浓度(剂量)依赖性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药物浓度(或给药剂量)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浓度。
因此,掌握哪些抗菌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哪些药物具有时间依赖性,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抗菌药物杀菌作用是否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将抗菌药物分成两类:= 1 \* GB2 ⑴浓度依赖型杀菌剂。
提高此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对杀菌率和杀菌程度有很大作用。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是浓度依赖型杀菌剂,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存在后效作用。
因此,这类药物的作用效果与总剂量有关,给药方案重点在提高血药浓度,当它们血峰浓度高达8~10倍MIC时其耐药菌株形成受破坏,且1天1次给药可能效果更佳,氨基糖苷类的肾、耳毒性也得以延迟甚至缓解;= 2 \* GB2 ⑵时间依赖型杀菌剂。
此类药物只显示极小浓度依赖性,其剂量不需大,只要达到有效浓度即可。
对此类药物力图通过增大剂量来增强杀菌作用不但不能达到用药目的,反而使毒副作用加重。
属于此类的药物有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
β-内酰胺类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后效作用极短或不存在,高浓度的效果并非强于低浓度;而血浓度或组织浓度低于MIC后细菌很快又重新生长,这类药物主要药效参数指标是血浆和组织中浓度高于MIC的持续时间。
动物药物试验中的剂量依赖性测试动物药物试验是评估新药物对动物身体的作用和效果的关键步骤。
在这些试验中,药物的剂量依赖性测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剂量依赖性测试是通过改变给予动物的药物剂量,观察不同剂量对动物体内生物学反应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治疗剂量。
本文将探讨动物药物试验中剂量依赖性测试的意义、方法和应用。
剂量依赖性测试的意义在于确定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最佳剂量范围,既要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治疗效果,又要避免药物对动物产生不良反应。
在动物药物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会选择一系列不同剂量的药物,在动物模型中进行逐一测试。
通过观察动物在不同剂量下的体征变化、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药物效果的变化,可以确定最佳治疗剂量范围。
这有助于指导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
剂量依赖性测试通常采用剂量递增或剂量递减的方法,也可以使用等间隔的剂量测试。
剂量递增法是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给药量,直到观察到预期效果或者出现毒副作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药物疗效较难观察到的情况。
而剂量递减法则是从高剂量开始,逐渐减小给药量,直到观察到预期效果或者出现毒副作用停止。
这种方法适用于药物疗效较明显的情况。
等间隔的剂量测试法则是将药物分为若干等间隔的剂量,观察每个剂量的药效和毒副作用,以得出最佳剂量范围的结论。
在剂量依赖性测试中,研究人员还需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从而对药物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产生影响。
因此,在剂量依赖性测试中,除了观察药物效果的变化,还需要考虑药物浓度的变化,并与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
剂量依赖性测试在动物药物试验中应用广泛,不仅在新药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
例如,在药物安全性评估中,剂量依赖性测试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毒副作用,进而制定安全用药的建议。
剂量依赖性测试还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动物体内药物代谢的改变。
药物非临床依赖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非临床依赖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药物依赖性是指药物长期与机体互相作用,使机体在生理机能、生化过程和/或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变化旳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旳不适和/或心理上旳渴求。
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重要是机体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旳一种适应状态,包括耐受性和停药后旳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是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旳一种特殊旳精神效应,体现为对药物旳强烈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
依赖性倾向可以在动物或人体旳药物研究过程中反应出来。
躯体依赖与精神依赖也许同步存在,也也许有分离,如兴奋剂一般体现为精神依赖,躯体戒断症状并不明显。
耐受性和敏感性(敏化)是中枢神经系统适应性变化旳两种不一样体现形式。
耐受性是指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来,机体对药物旳敏感性减少,需增大剂量才能产生原有旳效应。
与耐受性相反,敏化是指在反复使用药物后来,机体对药物旳敏感性提高,药物旳效应增强。
成瘾药物敏化现象体现为行为反应和自主性觅药动机增强。
目前已知可产生依赖性旳化合物重要有阿片类、可卡因、苯丙胺类、大麻类、苯二氮卓类和巴比妥类及某些甾体激素类等。
本指导原则旳目旳,是为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进行动物潜在依赖性研究时提供技术指导。
非临床药物依赖性研究可为临床提供药物依赖性倾向旳信息,获得旳非临床试验数据有助于指导临床研究和合理用药,警示滥用倾向。
本技术指导原则合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等新药旳依赖性研究。
二、基本原则(一)试验管理依赖性研究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旳一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物管理法》,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二)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等旳状况复杂,本文所提及旳内容不也许涵盖所有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依赖性试验旳所有内容,依赖性研究应遵照“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旳原则。
(三)整体性药物旳研发是一种持续旳、渐进旳系统工程,依赖性试验是药物开发旳一种有机构成部分。
评价药物精神依赖性的试验方法(一)
张开镐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年(卷),期】2000(9)2
【总页数】3页(P91-93)
【关键词】药物精神依赖性;试验方法;自身给药试验
【作者】张开镐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5.3
【相关文献】
1.药物临床试验中疗效评价指标及常见评价方法 [J], 刘炳林
2.不同检测方法在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中效果比较 [J], 吉政霖;
3.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 [J], 王冰;朱艳楠
4.评价药物精神依赖性的方法——动物自身给药实验 [J], 陶青
5.评价药物精神依赖性的试验方法(二) [J], 张开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