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S)
- 格式:ppt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128
真题回顾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AS)(2007,A 型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粥样斑块形成的首要条件是()A.慢性、反复的内皮细胞损伤B.血脂的沉积及其氧化作用C.炎症细胞的渗出D.平滑肌细胞反应解析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包括脂质渗入学说、损伤-应答反应学说、动脉SMC 增殖或突变学说、慢性炎症学说以及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其中,损伤-应答学说中内皮细胞的损伤是AS 的始动环节,血脂的沉积氧化,单核细胞的渗出和平滑肌的迁移、增殖均为继发内皮细胞细胞损伤后病理改变。
答案:A考点还原西综大纲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泛指动脉壁增厚,失去弹性。
硬化性的一类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化和动脉中层钙化。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和最具危险性的疾病,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
一病因AS 的确切病因不清楚,存在以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其他LDL↑,VLDL↑,HDL↓高血压、吸烟、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遗传因素、性别和年龄、代谢综合征二发病机制AS 的发病机制尚未最后阐明。
有多种学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脂质渗入学说:增多的血脂沉积于动脉内膜,引起结缔组织增生,使动脉壁增厚和变硬,继而结缔组织坏死形成粥样斑块;以小、致密LDL 为主。
损伤-应答反应学说:动脉SMC 增殖或突变学说:AS 病变中最重要组成成分。
三病理改变1.基本病理改变病理变化描述肉眼观镜下观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2.继发病理改变AS 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由脂纹发展而来纤维斑块深层细胞坏死发展而来,AS典型病变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于内膜的病灶内膜面散在不规则表面隆起斑块浅黄或灰黄→瓷白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切面可见质软粥样物质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体积大,胞质内含有大量小空泡。
PAS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进展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组动脉硬化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是目前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发生的重要措施,有效降低临床急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认为脂质浸润、血栓形成、炎症、损伤反应、氧化应激等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特别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学改变包括内皮损伤、脂质点和脂质条纹形成、纤维斑块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继发性改变包括斑块出血、粥瘤样溃疡、血栓形成、斑块钙化和粥瘤形成。
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及结缔组织的含量决定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是否易导致急性缺血事件发生。
2.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有许多新进展。
2.1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新亮点——强化降脂血脂代谢紊乱是AS的重要危险因素,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罪魁祸首,降低LDL-C仍然是降低心脑血管病危险的首要目标[1]。
对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极高危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达标或使其下降30%~50%更为重要[2]。
SPARCL研究的临床意义是在卒中/TIA患者群中应用强化降脂治疗,可防止近期缺血性卒中的再次发作。
COSMOS研究结果证实在亚洲人种中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即可达到逆转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目的。
有研究显示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降脂治疗,只要LDL-C水平降低至<80mg/dL,就能达到逆转斑块的效果;LDL-C下降的程度与斑块逆转的程度呈正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指一组以动脉壁增厚、变硬和弹性减退为特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最常见的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②动脉中层钙化(M nckeberg medial calcification)较少见,好发于老年人的中等肌型动脉,表现为中膜的钙盐沉积,并可发生骨化;③细动脉硬化症(arteriolosclerosis,arteriolar sclerosis)常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其基本病变主要是细小动脉的玻璃样变(详见高血压病)。
A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大动脉(弹力型—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中动脉(弹力肌型—冠状动脉、脑动脉等),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 SMC)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一、病因(一)危险因素AS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下列因素被视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 s)。
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AS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血脂以脂蛋白(lipoprotein,LP)的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进行转运,因此高脂血症实际上是高脂蛋白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 oprotein,LDL)是AS和CHD的主要致病因素。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也与AS发生有密切关系。
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氧化作用,防止LDL氧化,并可通过竞争机制抑制LDL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结合而减少其摄取,因此,HDL具有抗AS和CHD发病作用。
2.高血压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较强;血压能直接影响动脉壁结缔组织代谢;高血压可引起内皮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使内膜对脂质的通透性增加;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肾素、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等也可改变动脉壁代谢,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造成脂蛋白渗入内膜增多、血小板和单核细胞粘附、中膜SMC迁入内膜等变化,促进AS发生和发展。
《溶血磷脂酰胆碱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血管壁出现脂质沉积及纤维斑块形成,可能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随着研究的深入,多种生物因子被证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LPC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
二、溶血磷脂酰胆碱概述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参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维持。
在生理条件下,LPC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参与磷脂代谢过程。
然而,在病理条件下,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LPC的含量和活性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对细胞产生不利影响。
三、溶血磷脂酰胆碱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表明,LPC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LPC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增强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
此外,LPC还可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和血管新生等过程,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四、溶血磷脂酰胆碱促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1. 促进LDL氧化:LPC可与LDL结合并促进其氧化,形成氧化型LDL(oxLDL)。
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可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单核细胞黏附和巨噬细胞泡沫化等过程。
2. 增强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LPC可激活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如选择素和整合素等,从而增强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这一过程可能导致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并转化为巨噬细胞,进一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 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LPC可刺激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这些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可能导致斑块不稳定和破裂,从而引发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