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解表剂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1
解表剂的分类
1. 辛温解表剂呀,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能驱散你身体里的寒邪呢!比如麻黄汤,那可是治疗风寒感冒的得力小助手呀!
2. 辛凉解表剂岂不是像夏天里的一阵凉风,给你带来清爽呀!像银翘散,在风热感冒时就能大显身手啦!
3. 扶正解表剂呢,就如同给身体这个“战场”补充了强力后援呀!人参败毒散不就是这样的存在么!
4. 解肌发表剂是不是像一个和缓的调节者呀,让身体慢慢恢复正常状态。
桂枝汤不就起着这样的作用嘛!
5. 调和营卫剂,哎呀呀,就好像让身体的“卫兵”们排列整齐,有序作战呢!比如桂枝加芍药汤。
6. 祛湿解表剂,哇哦,仿佛是专门来对付湿邪这个小捣蛋的呀!藿朴夏苓汤就是对付它的一把好手呢!
7. 透疹解表剂呀,是不是像帮你打开了出疹子的通道呀!升麻葛根汤在这方面就挺厉害的哟!
8. 清热解毒解表剂,这不就是身体的“消防员”么,扑灭热毒的小火苗呀!比如普济消毒饮。
9. 疏表达邪剂,就如同为身体打开了一扇透邪外出的门呢!葱豉桔梗汤就是这样的存在呀!
我觉得这些解表剂都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在应对不同情况时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呢!要根据具体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解表剂呀,可不能乱用哦!。
辛凉解表剂升麻葛根汤*升阳散热方名:辛凉解表剂升麻葛根汤(发表之剂)总结:阳明升散组成:升麻、葛根、甘草、生姜、白芍主治:1.治阳明伤寒,中风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不得卧。
2.及阳明发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时,人多疾疫。
加减:(1)如头痛,加川芎、白芷。
(2)身痛背强,加羌活、防风。
(3)热不退,春加柴胡、黄芩、防风;夏加黄芩、石膏。
(4)头面肿,加防风、荆芥、连翘、白芷、川芎、牛蒡、石膏。
(5)咽痛加桔梗。
(6)斑出不透,加紫草茸。
(7)脉弱,加人参。
(8)胃虚食少,加白朮。
(9)腹痛,倍芍药和之。
归经:足阳明药也。
方义:(1)阳明多气多血,寒邪伤人,则血气为之壅滞。
(2)辛能达表,轻可去实,故以升、葛辛轻之品,发散阳明表邪。
阳邪盛则阴气虚,故用芍药敛阴和血。
又用甘草调其气也。
(3)升麻、甘草升阳解毒,故又治时疫。
禁忌:(1)斑疹巳出者勿服,恐反重虚其表也。
(2)伤寒未入阳明者勿服,恐反引表邪入阳明也。
来源:钱仲阳( 医方集解)名医论方六、辛凉解表剂升麻葛根汤方论明·吴昆:足阳明之脉,抵目挟鼻,故目痛鼻干。
其不能眠者,阳明之经属于胃,胃受邪则不能安卧,此其受邪之初,犹未及乎狂也。
无汗、恶寒、发热者,表有寒邪也。
药之为性,辛者可使达表,轻者可使去实。
升麻、葛根辛轻者也,故用之达表而去实。
寒邪之伤人也,气血为之壅滞,佐以芍药,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调气也。
(《医方考》)清·柯琴:此为阳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剂,可用以散表热,亦可用以治里虚,一方而两擅其长也。
夫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之本证,仲景未尝立治表之方,见阳明初起,汗出多而恶寒者,便用桂枝汤;反无汗无喘者,仍用麻黄汤。
症同太阳,而称阳明者,是阳明之自病,而非太阳转属也。
此方不用麻、桂者,恐伤肌肉之表,汗太过而亡津。
升麻、葛根提胃脘之阳,散肌肉之浮热,芍药、甘草泻肝胆之火,以解胃腑之实热,有汗则发,无汗则止,功同桂枝,而已远于姜、桂,且不须啜稀粥以助阳也。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银翘散辛凉解表是针对的外感风热或者风温初起。
首先要了解这种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的时候的特点。
首先第一点,相对风寒表证来讲,风热表证发病急、传变快。
辛凉解表剂治疗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要注意这种动态性使用了。
第二个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容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第三个,温热病邪侵犯人体,从温病学派来说,强调从口鼻而入,伤寒是强调寒邪从皮毛而入。
口鼻,指呼吸道。
指呼吸道的这一点,其中一个它是从症状出发,就很容易出现比如说咳嗽、口渴、咽痛这类。
从肺象是气道啊,气道到咽喉,喉为肺之门户啊,鼻子为肺之外窍啊,这构成了纵向的肺系啊,肺系症状出现较早,比较突出。
强调口鼻而入,是不是不影响皮毛?不影响皮毛,不影响肺卫?卫气营血的卫,并不是。
第四个,由于它是温邪,容易伤津耗气。
这也是跟伤寒不同,它伤津液、耗气,开始它伤肺卫之气啊,这个也很快。
最后一个,温热病邪多兼夹秽浊之气,这兼夹秽浊之气,仍然是反映了它的一个传染性特点。
很多带传染性的,都有秽浊之气。
一、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补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银翘散是《温病条辨》上一张很重要的方。
它主治证候是一种外感风热,邪郁在肺卫证。
这邪郁肺卫证是强调了外邪侵犯体表,邪正相争在体表为主。
但并不等于说是不涉及肺系,不涉及到纵向的呼吸道,都涉及。
《温病条辨》上讲到银翘散主治的时候讲,太阴风温,太阴肺,风温初起,但热而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光发热不恶寒了,这个时候它提到这个了。
那这个时候实际上是什么?说明表证,外感的风热或风温初起的那个温热病邪开始入里了。
那这个时候里热开始,早期里热也产生了,那这个时候逼迫津液外泄了,就会有汗了。
而这个时候的有汗,往往是有汗不畅,为什么?体表还有表邪了,汗出不畅。
所以完整的讲应该无汗或有汗不畅。
脉浮数,浮脉主表,数脉主热,这前面温邪犯卫这一段应该说它的主症部分,特别是发热重、恶寒轻而短、脉浮数,这是它判断在风热犯卫在表的一个基本见症。
银翘散银翘散概述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塘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
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
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
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银翘散歌诀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银翘散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银翘散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方义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
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
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化裁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
辛凉解表剂的名词解释辛凉解表剂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种药物类别。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辛凉解表原则以及具体的药物性能来设计和配伍的一类药剂。
辛凉解表剂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外感病症的重要药物。
辛凉解表剂的核心概念是“辛凉解表”。
辛味具有温散之性,能够开启气机、发散外邪,有助于解除束缚和阻塞;而凉味则能清热解毒、收敛散邪,有助于消肿、降温和清除病邪。
辛凉解表剂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其辛凉的性能来刺激机体的表层组织,促进气血的循环,加速风寒病邪的排除,进而达到解表止痛、退热和抗感染的治疗效果。
辛凉解表剂通常由多种中药组成,这些中药都具有辛凉性质。
常见的辛凉解表剂有葛根汤、银翘散、麻黄汤等。
葛根汤是由葛根、麻黄、芍药、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辛凉解表、解毒的功效,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咳嗽等病症。
银翘散则是由连翘、桑白皮等药材配制而成,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扁桃体炎等疾病。
麻黄汤则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等中药构成,具有辛凉解表、发汗的特点,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肺炎等病症。
辛凉解表剂的使用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不能滥用。
由于其辛凉的性质,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等表证病症,但对于虚寒体质、阳虚体质以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则不宜使用。
此外,辛凉解表剂也不适用于治疗非外感性发热和炎症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辛凉解表剂通常以饮片、颗粒剂或丸剂的形式服用。
服用辛凉解表剂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使用。
总之,辛凉解表剂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药物类别,以其辛凉解表的特点,适用于治疗外感病症。
但在使用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特点进行调配,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辛凉解表剂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学中的辛凉解表剂,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独特的药物类别,对于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康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一、组成麻黄四两,去节(5克)、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克)、甘草二两,炙(6克)、石膏半升,碎、绵裹(18克)。
二、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歌括1.麻杏甘石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2.越婢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四、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五、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六、方解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肺中热盛,气逆津伤,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
此时急当清泄肺热,自然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
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
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
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
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本方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
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急,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服后效。
因肺中热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伤,则汗少或无汗。
此时当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芦根、知母之属。
若无汗而见恶寒,是虽邪已入里化热,但在表之风寒未尽,或是风温而挟风寒所致,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类,在用清泄肺热为主的同时,开其皮毛,使肺热得泄而愈。
所以临证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当细审无汗之故,或加清热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属,自然药证相当,应手而效。
第二节辛凉解表辛凉解表剂,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症见发热,头痛,有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常用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温热病邪为患,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于壅结成毒的特点,加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多致肺失宣降。
故此类方剂,每常配伍清热解毒或宣肺利咽之品。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 连翘一两(15g) 银花一两(15g) 苦桔梗六钱6g) 薄荷六钱6g) 竹叶四钱6g) 生甘草五钱(5g) 荆芥穗四钱6g) 淡豆豉五钱5g) 牛蒡子六钱(6g)[用法} 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解]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风热上犯以致咽痛咳嗽;温邪易伤津液,故口渴,舌尖红;邪在卫表,故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当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吴鞠通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洲,综合前人治温之法,以重用金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芳香辟秽的功效,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挟秽浊之气的特点。
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两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为臣药。
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宜肺止咳,同为佐药。
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是属佐使之用。
三个⾟凉解表剂总结我们介绍了三个⾟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杏⽢⽯汤.⾸先科普⼀下⼩常识,传说中的"⾟凉三剂"并⾮指上述的三个⽅⼦,⽽是"⾟凉轻剂"桑菊饮、"⾟凉平剂"银翘散和"⾟凉重剂"⽩虎汤.不过⽩虎汤并⾮是⾟凉解表剂,以后我们会介绍.由此我们也可得知,"重剂"⼀般不⽤来治疗表证的,可见表证在病证中属于轻症.这三个⾟凉解表剂的共同特点都是治疗风热表实证,注意"实",有⼈问如果"风热表虚证"那该怎么办呢?事实上不存在这种证,因为我们知道,热邪⼜称热毒,是个"毒",毒性⾃然猛烈.如果⼈体较为殷实,热毒被卫⽓腠理抵挡于表,就会产⽣"风热表实证".⼀旦⼈体虚了,腠理松了,那么热邪乘虚⽽⼊,直接⼊⾥,就不存在表证,直接就成"⾥热证"了,那么治疗⽅案也要更改.当然,就算是表热证,也有轻重之分,我们可以看出,桑菊饮就是治疗轻症的,往往⽤于温病初起之时.银翘散解毒⼒及解表⼒均⼤于桑菊饮,⾃然是⽤于温病更加严重的情况.⽽⿇杏⽢⽯汤呢?我们都看到"解表天王"⿇黄⼤哥了,可见此时的病情⾃然要⽐银翘散来得更重,已经热⼊肺脏了.所以治疗病证程度的不同是三者最⼤区别.从配药上看,确实很明显,论解表⼒:⿇黄(⿇杏⽢⽯汤)>银&翘&荆&豉(银翘散)>桑&菊&薄(桑菊饮)⼀⽬了然.配伍上我们可以看出,风热表实证都会引发咳喘,治疗咳喘中,常常利⽤到桔梗、⿇黄、杏仁等药物.在⿇杏⽢⽯汤篇中已介绍过了杏仁的神奇药性,现在我们简介⼀下桔梗和⿇黄⽤于宣发肺⽓的异同点.桔梗是化痰药,性平,⽆解表之性,但是它能够宣肺祛痰,开宣肺⽓调理肺⽓机.但请注意,桔梗的⽌咳平喘的作⽤根本原理是调理⽓机,如果病⼈的咳嗽源于⽓机上逆,那么若再使⽤桔梗就要⼈命了... ...⿇黄是发散风寒药,性温,解表⼒就不多说了,⿇黄的平喘之效也是通过⽓机的调理,因为它仍然和桔梗⼀样是开宣肺⽓,所以也不能治疗⽓机上逆所致的咳嗽.⿇黄不能像桔梗⼀样在⽌咳中顺便利咽,⿇黄只能让⼈更伤津... ...所以,桔梗可以⽤于⾷疗,⿇黄当饭吃可以⽤来⾃杀... ...在三个⽅⼦中凉性药的选择可以决定⽅⼦所治病中热邪的严重程度.桑菊饮⽤的是桑叶、菊花,我们把⼆者⽐作春秋时期两个美⼥⼀点也没错,确实有点弱弱的感觉.银翘散⽤的是⾦银花、连翘,称之为"双忍"⾃然杀伤⼒⽐上⾯那两位强得多了.⿇杏⽢⽯汤⽤的是⽯膏,矿物药材⼀上场够⽓场了,关键是别⼈是"凉",它可是"⼤寒"啊!所以只有这种⼤寒之品才能压得住热邪,甚⾄可以压制住君药⿇黄的温性,够强悍了吧!在⾟凉解表剂中,⽢草爷爷也发挥了它清热解毒的功效,⽽不再单纯地只是调和药性了,呵呵,终于上前线作战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桑干河人聚结芦桥(桑叶菊花)君甘草薄荷杏仁桔梗芦根连翘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外感风热表证。
咳嗽微渴。
感冒,流行性感冒,肺炎,多种感染。
银翘散银河牛巧吃草根梗叶穗银花 (薄荷芥穗豆豉)君牛蒡子连翘甘草芦根桔梗竹叶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热表证。
发热恶风,口渴咽痛。
感冒,流感,肺炎,上感,麻疹初起,乙型脑炎初期,出血热,登革热,脑脊髓膜炎,猩红热,伤寒,钩体病。
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寒温配伍方 (麻黄石膏)君杏仁炙甘草功效:辛凉宣泻,清肺平喘。
主治:风热咳喘。
身热咳逆气急。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肺炎,麻疹合并肺炎,哮喘型肺炎,大叶性肺炎,百日咳,咽痛。
麻杏苡甘汤麻黄苡仁杏仁甘草功效: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表证,肢体疼痛。
柴葛解肌汤柴葛三更起指说秦腔高(柴胡葛根)君大枣生姜甘草桔梗白芷白芍黄芩羌活石膏功效: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寒郁化热。
身热头痛,眼痛心烦。
感冒,流感,上感。
升麻葛根汤:升麻哥炒芍药升麻葛根(君) 炙甘草白芍功效: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主治:麻疹初发,或发而不透。
发热口渴,咳嗽。
皮肤瘙痒,荨麻疹,疖,蜂窝织炎,宣毒发表汤割麻前截止通信,谨防河边竹杆桥葛根升麻前胡桔梗枳壳木通杏仁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淡竹叶甘草连翘功效:疏风解表,宣毒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欲出不出者。
竹叶柳蒡汤母亲河旁柳叶悬蝉割草节卖知母薄荷牛蒡子垂丝柳淡竹叶玄参蝉蜕葛根甘草荆芥麦冬功效:透疹解毒,清泻肺胃。
主治:麻疹透发不出。
攻下剂寒下剂:大承气汤笑将军朴实芒硝大黄(君) 厚朴枳实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大便秘结不通,脘腹痞满,疼痛拒按,苔黄直刺或焦黑燥裂。
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兰尾炎,急性菌痢,脑血管意外,胆道蛔虫。
小承气汤将军朴实大黄厚朴枳实功效:轻泻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调味承气汤将军干笑大黄炙甘草芒硝功效:缓下热结。
贵州医疗卫生考试中医资料:解表剂中的辛凉解表剂功效解读中医学考试中,中医方剂学当中的解表剂是考查的重点,更是考查的难点,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各个方剂组成、功用、主治、特殊配伍的重要考点。
今天中公卫生人才网的小编从解表剂中的辛凉解表剂入手为大家进行了汇总,让各位考生对这些重点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和学习。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
一、辛凉解表剂组成考点总结1.银翘散:荷梗连根叶似伞,豆花接穗杆如牛(薄荷、桔梗、连翘、芦根、竹叶、淡豆豉、金银花、荆芥穗、甘草、牛蒡)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3.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杏桑果(薄荷、菊花、芦根、连翘、桔梗、杏仁、桑叶,甘草)4.升麻葛根汤:升麻哥炒芍药(升麻、葛根、炙甘草、芍药)5.柴葛解肌汤:大哥拾柴草,秦姐抢白芍(干葛、柴胡、甘草、黄芩、桔梗、羌活、白芷、芍药)二、辛凉解表剂功用考点总结1.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3.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4.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5.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三、辛凉解表剂主治考点总结1.银翘散:温病初起。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
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黄,脉滑数。
3.桑菊饮: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4.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
症见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5.柴葛解肌汤: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四、辛凉解表剂特殊配伍、用法考点总结【银翘散】特殊配伍、用法:1.淡豆豉、荆芥穗,辛温,解表散邪,协君药开皮毛以助祛邪。
体现了去性取用。
2.银翘散——辛凉平剂。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特殊配伍、用法:1.麻黄与石膏用药比例为——1:2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辛凉重剂。
方剂学第二节辛凉解表剂•辛凉解表剂,适用用风热表证。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一、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 金银花1两(30克),连翘1两(30克),桔梗6钱(18克),薄荷6钱(18克),竹叶4钱(12克),生甘草5钱(15克),荆芥穗4钱(12克),淡豆豉5钱(15克),牛蒡子6钱(18克)。
•用法:上杵为散。
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亦可作丸剂或散剂服用银翘散•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衄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银翘散•证治机理:•温病初起,卫气被郁,肺失宣降所致。
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
•温热毒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咽痛,邪热伤津,则口渴,邪在卫表,故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宜辛凉透散以散其表,清泄肺热以解其毒,宣降肺气以复其清肃。
方解•方中银花、连翘芳香清解,既轻宣透表,又清热解毒,重用为君。
•薄荷、牛蒡子辛凉宣散,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豆豉、荆芥辛而微温,透邪外出,两药虽为辛温解表药,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伍在辛凉药中,可增强透表之力,共为臣药。
•桔梗宣肺止咳;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同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于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违辛凉之意;二是疏散风热与清热解毒相配,既外散风热,又解毒辟秽,从而构成清疏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中成药解表剂的合理使用
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
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
2.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片)、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
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
例如玉屏风颗粒(口服液)、参苏丸(胶囊)。
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
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辛凉解表的几个方剂
1、桑菊饮(《温病条例》):桑叶9克,菊花12克,连翘9克,桔梗9克,杏仁9克,薄荷3克,芦根3克。
2、银翘散(《温病条例》):金银花9克,连翘6克,桔梗6克,甘草3克,牛蒡子6克,荆芥3克,薄荷3克,淡豆鼓3克,竹叶3克,芦根9克。
3、麻杏石甘汤:麻黄9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甘草3克。
读方笔记之一:桑菊饮总的治病原则是除热、解表、化痰、止咳、生津。
以桑叶、菊花、连翘除热;以薄荷解表,以桔梗汤化痰,以杏仁止咳;以芦根除热而生津。
读方笔记之二:银翘散的治病原则是除热、解表、化痰、止咳、生津。
以金银花、连翘、豆豉、竹叶除热;以薄荷、荆芥解表;以桔梗汤化痰;以牛蒡子利咽而生津;以芦根除热而生津'
读方笔记之三:麻黄汤以麻黄解表,以石膏除热,以杏仁止咳,以甘草生津。
读方笔记之四:麻黄汤、桂枝汤的治的是寒证,其特点是恶寒,因被寒邪侵表,故恶寒。
因其治的是寒性病,故要用辛热的桂枝表。
读方笔记之五: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治的是热证,其特点是不恶寒,反恶热。
因其风热侵表,故为恶寒而不恶热。
因其治的是热性病,所以不和辛热的桂枝,而用除热的石膏、又桑叶、菊花、连翘、金银花等。
读方笔记之六:《伤寒论》中把这种病称为风温,实质就是风执侵表,甚至热邪内陷。
《伤寒论》中治这种病的方法很多,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麻杏石甘汤、越婢汤。
读方笔记之七:但很多人只知治风温病的有白虎汤,却不知有麻杏石甘汤、越婢汤。
其实白虎汤主要的立旨是除内热而补津液;麻杏石膏汤是除内热而解表邪;越婢汤是除内热而解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