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燃烧和灭火
- 格式:pptx
- 大小:21.45 MB
- 文档页数:23
九年级燃烧与灭火归纳总结燃烧与灭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和问题,正确的了解和掌握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能够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九年级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燃烧的基本要素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可燃物质、助燃剂和氧气(氧气可来自空气中或其他氧化剂)。
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要素,燃烧才能进行。
二、燃烧的类型根据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的状态和形式,燃烧可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
明火燃烧是指可燃物质明显燃烧并伴有明火现象,而隐火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在表面上没有明显的燃烧现象,但在微观层面仍在进行氧化反应。
三、燃烧的过程燃烧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燃阶段、传播阶段和燃尽阶段。
引燃阶段是点燃可燃物质,给燃烧提供起源,传播阶段是燃烧向周围物质传播,燃尽阶段则是可燃物质完全燃烧并释放出能量。
四、燃烧的危害燃烧不受控制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燃烧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有毒气体,导致火灾扩大,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外,燃烧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产生大量的烟雾和灰尘,对大气和水源造成污染。
五、灭火的基本方法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和控制火势,我们需要掌握灭火的基本方法。
常见的灭火方法有:冷却灭火法、隔离灭火法、扑灭灭火法和抑制灭火法。
其中,冷却灭火法是通过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来灭火,隔离灭火法是将可燃物质与氧气隔离,扑灭灭火法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扑灭火焰,抑制灭火法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抑制火焰的燃烧。
六、灭火器的使用灭火器是常见的灭火工具,我们在学校和公共场所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
常见的灭火器分为水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火灾选择适合的灭火器使用。
在使用灭火器时,需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保持冷静,并站在安全距离进行灭火。
七、火灾逃生和自救火灾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采取逃生和自救措施。
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火源位置和逃生通道。
然后,低姿势快速逃生,尽量避免吸入有毒烟雾和热气。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在燃烧过程中,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大量热能、光能等,并生成新的物质。
但燃烧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
燃烧的条件主要包括燃料、助燃剂和着火点。
首先是燃料,燃料是支持燃烧反应的物质,常见的燃料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固体燃料如木材、纸张等;液体燃料如汽油、酒精等;气体燃料如天然气、甲烷等。
不同的燃料有不同的燃烧温度和燃烧速度。
其次是助燃剂,助燃剂是帮助燃烧过程进行更充分、更迅速的物质。
常见的助燃剂有空气、氧气等。
在常温常压下,空气中大约有21%的氧气,它是燃烧过程中最重要的助燃剂。
最后是着火点,着火点是指燃料与助燃剂的混合物开始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当燃料与助燃剂的温度达到或超过着火点时,燃料即可自燃,并继续燃烧下去。
灭火是一种阻断或消除燃烧反应的过程,有许多种不同的灭火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灭火和化学灭火两种方式。
物理灭火是通过改变燃烧体系的热量、质量或速率等特性,使燃烧无法持续下去。
常见的物理灭火方法包括散热、隔离、降温和窒息。
散热是通过将燃烧体系与外界隔离,降低燃烧体系的温度以减缓或停止燃烧反应。
散热可以采用水冷和泡沫灭火器等方式。
隔离是通过切断燃烧体系与外界的接触,阻止火势的蔓延。
常见的隔离方式有使用防火门、窗、挡板等。
降温是通过降低燃烧体系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从而使燃烧无法继续下去。
降温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水、细粉末、湿布覆盖等。
窒息是在燃烧体系中加入化学或物理物质,使其与燃料和助燃剂的反应发生,形成惰性物质以阻断或消除燃烧反应。
窒息常见的物质有二氧化碳、氮气等。
此外,化学灭火是通过添加一种化学物质,改变燃烧体系中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常见的化学灭火方法有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
总结起来,燃烧的条件包括燃料、助燃剂和着火点,而灭火的原理主要有物理灭火和化学灭火两种方式。
考点2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1.燃烧概念:“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例如,电灯发光、原子弹爆炸(核反应)、萤火虫发光都不是燃烧。
2.燃烧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影响物质燃烧的三个因素(1)可燃物的性质。
(2)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
(3)氧气的浓度。
4.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1)加催化剂。
(2)将固体或液体可燃物粉碎成更小的颗粒(或液滴),以达到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效果。
(3)燃烧反应中增加氧气的浓度。
其它反应也可利用提高反应物浓度的方法来加快物质间的反应。
5.爆炸(1)爆炸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也可能发生物理变化,如炎热的夏天,汽车轮胎爆炸。
(2)可燃性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3)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4)在可燃性气体泄漏或易燃易爆品泄漏时,要注意不能使用产生明火的东西外。
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开灯或使用电器,以防因用电产生的电火花或热量将物质点燃引发火灾或爆炸。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③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三者中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灭火。
2.灭火的三种常用方法(1)隔离法:将已燃物与未燃物隔开,可以阻止燃烧区的扩大。
(2)窒息法:使燃烧物因缺少氧气助燃而熄灭。
(3)冷却法:通过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终止燃烧。
3.用来灭火的物质用二氧化碳来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同时密度大于空气,能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开来。
用水灭火是水受热汽化,吸热降低温度。
4.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1)干粉灭火器: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可扑灭油、气引起的火灾。
(2)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答案:(1)氧气(2)发光、放热(3)可燃物(4)氧气(或空气) (5)着火点(6)隔绝氧气(或空气) (7)温度到着火点以下(8)有限(9)急剧燃烧(10)可燃性气体1.燃烧的条件(1)燃烧:通常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
(2)着火点: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3)燃烧的条件①实验探究实验操作现象分析空气中的白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接触氧气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达到着火点,没接触氧气白磷燃烧达到着火点,接触氧气②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c.温度达到着火点。
【例1】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A.水能分解B.纸不是可燃物C.没有和氧气接触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解析:回答燃烧的问题,一定要紧扣燃烧条件。
纸船是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也接触了氧气,故只能从温度找原因。
纸船中装了水,加热时,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达不到纸的着火点,故纸船不燃烧。
答案:D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原理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③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辨误区灭火原理①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②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三种措施中的任何一种,不需要同时具备。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①移走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例如,森林失火时,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形成隔离带。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如油锅失火可盖上锅盖,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等,它们都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③降低温度,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如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扑灭;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导语】备考是⼀种经历,也是⼀种体验。
每天进步⼀点点,基础扎实⼀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点点。
为您提供中考化学知识点:燃烧和灭⽕,平时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考试时会更得⼼应⼿,快来看看吧! 燃烧和灭⽕ ⼀、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中氧⽓发⽣的⼀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或空⽓)(3)温度达到着⽕点(三者缺⼀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4、泡沫灭⽕器的反应原理,利⽤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量的⼆氧化碳来灭⽕ 化学反应⽅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爆炸(考点⼆)概念发⽣条件防范措施燃烧可燃物与氧⽓发⽣的⼀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燃物;与空⽓或氧⽓接触;温度达到着⽕点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与空⽓隔离;降低温度⾄着⽕点以下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量的热,使⽓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缓慢氧化反应进⾏得很慢,甚⾄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与空⽓或氧接触 ①可能是化学变化(⽕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体(氢⽓、⼀氧化碳、甲烷)或粉尘(⾯粉、煤粉)与空⽓或氧⽓混合,遇到明⽕可能会发⽣爆炸;可燃性⽓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发⽣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粉加⼯⼚门⼝贴有“严禁烟⽕”的标志:空⽓中常混有可燃性⽓体或粉尘,接触到明⽕,就有发⽣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的接触⾯积越⼤,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的⽅法(考点三) ①油锅着⽕,⽤锅盖盖灭 ②电器着⽕,先应切断电源 ③煤⽓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花 ④酒精在桌⾯上燃烧,⽤湿抹布扑盖 ⑤扑灭森林⽕灾,将⼤⽕蔓延前的⼀⽚树⽊砍掉 其它:A、⽣煤炉⽕时,需先引燃纸和⽊材,因为纸和⽊材的着⽕点⽐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的流通,增加氧⽓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扇⼦扇煤炉⽕,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着⽕点以下,反⽽增加了空⽓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燃烧和灭火【知识要点】一、燃烧的条件1.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
说明: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
反应的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实验】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在烧杯中A处也放一小粒白磷,过一会儿后只有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烧杯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白磷在水中燃烧(1)有可燃物;(2)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物质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进行,若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进行。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
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原理一: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原理二: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原理三: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例如: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是用灯帽盖灭,原理是为了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又如:柴垛失火,人们一般都是用水去扑灭,原理是降低柴垛周围的温度,使之低于柴垛的着火点;也可以迅速的转移走未烧着的柴禾,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常见的灭火器简介灭火器一般是指装有灭火剂的消防器材。
常用的灭火剂为二氧化碳或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
因为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能够覆盖在燃着的物体表面,从而隔绝空气,使火熄灭。
(1)泡沫灭火器灭火器内分别装有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使用时将灭火器倒置,两种溶液混合发生下列化学反应。
Al2(SO4)3+6NaHCO3=2Al(OH)3↓+3Na2SO4+6CO2↑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带着泡沫喷到燃烧物表面,达到灭火的目的。
初中化学知识与概念_燃烧与灭火燃烧的定义与条件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表现为物质与氧气结合,并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
在化学上,燃烧通常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
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 可燃物:指能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如木材、煤炭、汽油等。
2. 助燃物(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是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氧化剂,它提供了燃烧所需的氧原子。
3. 达到着火点:指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使其分子或原子处于活跃状态,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燃烧的类型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完全燃烧:指可燃物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稳定物质的过程。
例如,碳的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不完全燃烧:指可燃物与氧气反应不完全,生成一氧化碳、碳黑等不稳定物质的过程。
不完全燃烧往往发生在氧气不足或温度不够高的情况下。
爆炸燃烧爆炸燃烧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燃烧,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导致空间内压力急剧升高,从而引发爆炸的现象。
爆炸燃烧常见于可燃气体、粉尘等物质的储存和使用过程中。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灭火的原理灭火的基本原理是消除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使燃烧反应停止。
具体方法包括:1. 隔离法:将可燃物与助燃物(氧气)隔离,使燃烧无法进行。
例如,用沙土、湿棉被等覆盖可燃物。
2. 窒息法:降低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使燃烧因缺氧而停止。
例如,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
3. 冷却法: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从而停止燃烧。
例如,用水、泡沫灭火器等。
4. 抑制法:使用化学灭火剂中断燃烧的链式反应,使燃烧无法进行。
例如,使用卤代烷灭火器等。
灭火的方法根据灭火原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具体的灭火方法:1. 用水灭火:适用于固体物质的初起火灾,如木材、纸张等。
但不适用于油类、电器等火灾。
2. 用灭火器灭火:根据火灾类型选择合适的灭火器进行灭火。
常见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
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⑴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⑵要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方法:
⑴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⑵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⑶清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三、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的性质不同,燃烧的现象也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四、爆炸
易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爆炸的条件:易燃物、有限的空间、明火、达到爆炸极限。
五、缓慢氧化与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难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2.自燃:易燃物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叫做自燃。
六、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热。
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向下不同。
七、常用灭火器
1.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2.干粉灭火器: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三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知识要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2);(3)。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根本是;灭火的原理是;;。
如果遭遇火灾时,可以采取的自救措施有。
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
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要点分析】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和联系:一般说燃烧、爆炸、自燃与缓慢氧化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
①本质特征: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②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不同。
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而引起的,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反应过程中几乎不升温、不发光、现象很不显著,反应缓慢,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
自燃——指可燃物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例1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钠在氯气中燃烧,说明氯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A是正确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用水灭火,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而不是降低其着火点,所以D错误。
答案 D例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氧气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