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四章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章知识的建构 第⼀节:知识获得概述 ⼀、知识的含义与作⽤: (⼀)什么是知识?从本质上来说,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形成的。
知识具有⼀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但这些知识并不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应该把知识当成是⼀种看法,⼀种解释,让学⽣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式把知识分成两类。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如怎样进⾏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
学习常是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的。
联系: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把这⼀过程叫知识编辑。
(三)知识的作⽤: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
⼆、知识的表征存储: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络。
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相互联系在⼀起,从⽽构成了命题络(或语义络)。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式系统。
产⽣式系统由⼀系列“条件—⾏动”规则构成,产⽣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
能⾃动激活。
(三)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所谓图式,就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四)认知结构:不管是命题络、产⽣式系统还是图式,它们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
⼈的知识不是零乱地“堆积”在⼈的头脑中,⽽是按照⼀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定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头脑⾥的知识结构,⼴义⽽⾔,它是某⼀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第四章第四章、知觉1、知觉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2、知觉种类:1)、按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划分:视知觉、听、触、嗅、味(知觉)2)、按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划分:空间、时间、运动(知觉)3)、按反映事物的正确性划分:正确、错误知觉3、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1)、整体性(完型主义)定义:指认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同一整体的过程。
2)——、整体性的组织原则:接近性原则、连续性、相似性、闭合性(原则)3)、选择性的定义: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4)、影响整体性选择的因素: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人的主观因素5)、理解性的定义:指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并赋予一定说明的过程。
6)、影响理解性的因素: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个人的兴趣爱好7)、恒常性的定义: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8)、产生知觉恒定的原因:1、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稳定性2、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9)、恒常性的类型:大小知觉恒常性、形状知觉恒常性、颜色知觉恒常性、明度知觉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明度)4、空间知觉的定义:指认对事物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作用的结果。
5、空间知觉的种类:深度距离知觉、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定义为例)距离(深度)知觉定义:指人对物体的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6、单眼视觉线索:1)、对象重叠(遮挡)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明度和阴影透视5)、相对高度(位置)6)、结构极差7、运动极差8)、平面大小双眼视觉线索:---双眼视差,产生物体立体知觉的重要依据。
7、方位知觉:1)、定义:指人对物体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自身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
第四章感觉一、感觉概述1、含义: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③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1)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2)近刺激(主观的反应)与远刺激(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3、感觉测量(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3)韦伯定律:K= I/I,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5)斯蒂文斯幂定律:P=KI4、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后像;(看灯光,闭上眼后还会感觉到灯光)(3)感觉对比;(4)感觉相互作用;(感冒了没食欲)(5)感觉补偿;(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灵敏)(6)联觉。
(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
波长为780-3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红橙黄绿蓝靛紫)。
2、视觉的生理基础(1)折光机制:眼球(2)换能机制:视网膜(视野)(把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①棒夜感明暗,锥昼视细颜。
②锥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③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对光最敏感。
(3)传导通路: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4)中枢机制:枕叶纹状区3、视觉现象(1)色觉三种属性①色调: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
②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③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视觉现象①普肯耶现象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亮度感受性不同。
椎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在太阳照射下,可能红花(长波)和蓝花(短波)显得一样亮,但是到了夜晚蓝花似乎显得更亮些,这是因为人们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的最大敏感性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缘故。
第四章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涵义:人的一生中心理方面所经历的所有富有规律性的变化就是心理发展,具体包括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几个方面心理发展是指有顺序的、不可逆的,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是指使个体更有适应性、更具组织性、更高效、更复杂,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心理发展的研究意义个体的心理发展进程又与整个人类心理发展的进程有着一定的同构关系三、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和任务心理发展的研究涉及认知、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个性等诸多方面。
1.在发展进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心理学家们最终认识到,对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任何方面而言,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发展进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作用首先,他们所表现和具有的一些品质,诸如好奇和参与到周围物理、社会世界中的渴望,就已经为他们积极影响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儿童在交往中所引发的他人反应,也会对发展有深远影响其次,对自身发展影响更为基本的还在于他们具有主动建构起内部的心理、社会、语言以及其他心理结构,用以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
3.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可能有敏感期或关键期存在)4.不同领域发展的相互作用(社会性与认知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二)心理发展研究的任务(见研究意义)四、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一)横向比较研究(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能够迅速有效找出差距所在)优势:迅速有效,经济节省劣势:1.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2.存在“一致性效应”或称“世代变迁”(二)纵向跟踪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跨越几年或更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优势:获取详细资料,确定发展中具有稳定性的人类心理品质劣势:1.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可能被试流失3.存在“时代-历史的混淆”或称“时代变迁”。
心理学教程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学教程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Txt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169·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定心理健康的水平,什么是心理障碍,常见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原因等等,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一单元心理健康的概念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看法: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
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这种标志的认定,要比上述定义更全面而具体。
马斯洛(Maslow,1951)和米特尔曼(Mittelman,1951)曾提出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English(1958)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心理健康表现。
甚至有学者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定得十分复杂,多达十类七十五条标准。
亦有许多作者,发表过关于心理健康的见解,均为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㈠动机以及功能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的三种功能: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强化功能。
㈡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不表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看两者互相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⒈学习需要内驱动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主要体现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动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动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和附属的内驱动力。
①认知驱动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是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③附属内驱动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地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动力都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动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⒉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评估。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能够及其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
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简介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㈢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往往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既一致又不一致。
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其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不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两者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作为重点来抓。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